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想孩子成才,也别胡来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他们就对孩子有一大串的期望,期望孩子从小学到大学一路“重点”,最后再出国深造,成为博士,期望孩子功课好、分数高,力争年年被评上三好学生;期望孩子有特长,能在数学竞赛中获奖,能在英语大赛中获奖,能在书法比赛中获奖,能在钢琴比赛中获奖,能在体育比赛中获奖……这些期望就像一副重担,狠狠地压在了孩子的肩膀上。

其实,父母期望孩子成才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期望也应该以现实为基础,如果父母的期望值过高,背离了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那么就可能给孩子带来过重的心理负担,影响孩子的发展。

小雨是从一路辉煌中走过来的,她上小学时,是市里的心算冠军,还曾屡次在高手如云的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她的英语非常好,上初中时曾代表学校参加过省英语口语大赛……上高中后,妈妈告诉她:“以你的水平、实力,上高中一定要在班里拿第一!这样将来才有希望考清华、北大。”小雨觉得很痛苦,她觉得自己的能力似乎已经到极限了,重点高中里人才济济,自己哪有那么容易考第一。妈妈看出了她的烦躁,但非但没有安慰她,反而还斥责她:“整天心浮气躁,你要是不拿第一,看我不打折你的腿!”小雨在日记中写道:“爸爸妈妈永远也不会真正地为我着想,他们有要做成功者的愿望,我就得成为过河的卒子,拼命向前。”期末考试结束了,小雨拿到了她的成绩单,她离第一名还有好远。那天下午,小雨没有上课,趁父母不在家,她收拾好东西,带上一些钱离家出走了。

父母期望孩子早日成才,期望孩子出类拔萃,这种心情本是合理的。但也不能否认,任何事物都应该掌握好尺度,要根据实际状况,采取科学的方法,千万不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怀着不切实际的“期望”,走向极端。父母总是用成人的心态和眼光看待孩子的内心世界和能力,对孩子的能力发展、情绪状态、心智方面都有过高的估计。父母在这种自我沉迷的状态下不能清醒地认识问题,久而久之,使自己的行为成了一种惯性和教条,最终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使孩子对受教育的感受越来越沉重,越来越没兴趣和信心,甚至还导致孩子心态失衡,走上极端。

因此,该到了给孩子“减负”的时候了,不要总是给孩子太多压力、负担,对孩子的期望要合情合理,要让孩子能够看到成功的希望,“轻装上阵”不是更有利于远行吗?

涛涛上初二了,成绩中等偏上一点,这让他的爸爸很着急,再这样下去,重点高中就没戏了。于是夫妻俩齐上阵,一起督促涛涛学习,还不断给他讲一些“考不上重点高中,将来就很难考上重点大学”的道理,不过这样做似乎完全没效果,期中考试成绩一点没进步,老师还反映说,涛涛变得内向了许多,夫妻俩只好带着儿子去看心理医生。几天后,心理医生告诉这对急于望子成龙的夫妻,他们的儿子有忧郁症的倾向,主要是因为心理压力过大。那怎么办呢?医生给他们支了一招“减负计”。

回家后,夫妻俩找儿子谈了一次话,爸爸说:“涛涛,我们为你好,但却似乎给了你太大的压力,现在我们认为应该按你现在的成绩对你提出要求。你现在是中等偏上,那就加把劲考市五中吧!五中虽不是重点,但听说教育质量也不错。”“爸爸,你说的是真的吗?”涛涛眼睛亮了起来。“当然是真的了!不过,你不可以因为我们降低了要求就不认真学习,知道吗?”涛涛连忙点头。从那以后,涛涛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而且也不再用父母督促着学习。中考结束了,当父母准备送儿子去五中时,却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转折——涛涛的分数超过重点高中的分数线17分,涛涛竟然考上了重点高中!爸爸奇怪地问涛涛怎么考的,孩子笑着说:“没有压力、轻装上阵自然发挥得好!”有了这次经历,涛涛的父母决定今后要将“减负”进行到底。

教育孩子,应从孩子的实际出发,顾及孩子的爱好与特长。如果家长只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要求孩子,那么孩子只会走向相反的道路。在高期望值的支配下,父母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往往会严重失衡。孩子教育的成败也多以考试分数或孩子所学的一门特长的成效来衡量。这实际上是家长自己背上的一个错误而沉重的包袱。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注意给孩子“减负”而不是加压。不要以为孩子在很大压力下才会出人头地。教子成功的父母一般绝不给孩子太多的期望压力,因为让他放松身心、缓和情绪反而更好。

给孩子过高的期望,会让孩子因压力过大而崩溃;降低你的期望,为孩子减去过重的负担,却可以使孩子轻松自如地前行。

※智杰点津:宽严相济才是好教育

孩子往往会在自觉、不自觉中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教育这些犯了错误的孩子呢?孩子犯错时,给予适当的惩罚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只想着惩罚,而应宽严相济,甚至可以用宽容去“惩罚”,这样的效果有时反而会更好。遗憾的是,很多家长遇到这种情况,第一个念头就是:严厉地教训他一顿,让他以后不敢再犯。而事实上,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宽容孩子的过错才是最有效的教子方法。

不知爸爸妈妈们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寓言:

北风和太阳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它们决定比试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

北风先来。它鼓起劲,呼呼地吹着,直吹得寒冷刺骨,可是越刮,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行人越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接下来是太阳。太阳高挂在天上,轻柔温暖,行人觉得春暖上身,渐觉有点热,于是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太阳获得了胜利。

人们把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达到目的的做法称为“太阳效应”。太阳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

“太阳效应”给我们的教育启示是:在处理孩子的错误时,宽容有时比惩戒更有效。

为什么宽容谅解会产生如此奇效呢?这是因为,当一个人不慎犯错时,首先他自己也会感到痛苦和内疚,孩子亦是如此。这时,他们最需要的是理解和信任。而宽容,恰恰能够给予他们这方面的满足,继而使人认真反省,痛改前非。

有这样一则故事,对家长们来说,应该是一种启迪:

一天,埃德蒙先生回家刚打开厅门,就听见楼上的卧室有轻微的响声,那种响声对于他来说太熟悉了,是阿马拉小提琴的声音。

“有小偷!”埃德蒙先生快速冲上楼,果然,一个十几岁的陌生少年正在那里摆弄小提琴。

他头发蓬乱,外套口袋还露出两个金烛台。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小偷。埃德蒙先生用结实的身躯挡在了门口。

这时,埃德蒙先生看见少年的眼里充满了惶恐、胆怯和绝望。那不是一个孩子应该有的表情。

于是,愤怒的表情顿时被微笑所代替,他亲切地问道:“你是埃德蒙先生的外甥尼克吗?我是他的管家。前两天,埃德蒙先生说你要来,没想到这么早就到了!”

那个少年先是一愣,但很快就回应说:“我舅舅不在家吗?那我先出去玩一会儿,待会儿再回来。”埃德蒙先生点点头,然后问那位正准备将小提琴放下的少年:“你也喜欢拉小提琴吗?”

“是的,但拉得不好。”少年回答。

“那为什么不拿着琴去练习一下,我想埃德蒙先生一定很高兴听到你的琴声。”他语气平缓地说。少年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拿起了小提琴。

路过客厅时,少年突然看见墙上挂着一张埃德蒙先生的半身像,身体猛然抖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跑远了。

埃德蒙先生确信那位少年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因为没有哪一位主人会用管家的照片来装饰客厅。

3年后,在一次音乐大赛中,埃德蒙先生应邀担任决赛评委。最后,一位年轻的小提琴选手凭借雄厚的实力夺得了第一名!评判时,他一直觉得这位选手似曾相识,但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颁奖大会结束后,这位选手拿着一只小提琴匣子跑到埃德蒙先生的面前,神情激动地问:“埃德蒙先生,您还认识我吗?”埃德蒙先生摇摇头。

“您曾经送过我一把小提琴,我一直珍藏着,直到有了今天!”年轻人热泪盈眶地说,“那时候,几乎每一个人都把我当成垃圾,当您出现在门口时,我以为自己彻底完了,但是您宽恕了我,让我在贫穷和苦难中重新拾起了自尊,心中再次燃起了改变逆境的熊熊烈火!今天,我可以无愧地将这把小提琴还给您了……”

琴匣打开了,埃德蒙先生一眼瞥见自己的那把阿马拉小提琴正静静地躺在里面。他走上前紧紧地搂住了这个激动的年轻人,3年前的那一幕顿时重现在埃德蒙先生的眼前,原来他就是那个少年!埃德蒙先生眼睛湿润了,少年没有让他失望。

宽容,使埃德蒙先生成功地唤醒了孩子的良知,让孩子彻底改正错误,走上正途。这个故事应该让家长们有所感悟。

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急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是容不得孩子有过失、犯过错,认为必须严厉地教育孩子,才能使孩子改过。但他们不知道,这样做往往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一些孩子甚至就越骂越皮,干脆破罐子破摔了。因此,当我们的孩子犯了某种错误时,如果他自己对错误或过失的严重性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深深地感到后悔和内疚了,这时,爸爸妈妈们不妨宽容一点,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信任,这样的教育方法会使孩子更好地反省自己,改正错误。 nQV9GzWXjPKeSIhprRortlhEhAZVikZk7gnAwVM77Q7bUrphrG3hPOpSAyljETW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