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有孩子在,就不要吵吵嚷嚷

在孩子心理发育的过程中,如果夫妻关系不好,父母不良的情绪就会投射到孩子身上,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在日后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孩子就会无法面对某些情绪,出现紧张、害怕,孩子也因此会变得喜怒无常。

调查显示,一个家庭如果父母经常吵架,那么这个家庭中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比离异家庭中的孩子还要多。专家告诫,让孩子生活得有安全感是为人父母最起码的责任。大人不要认为感情是两个人的事,便相互攻击、谩骂,这对孩子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将终生难以弥补。

君君的父母关系非常不好,经常在饭桌上当着君君的面吵得面红耳赤,吓得君君吃不下饭。有时候睡到半夜就听到隔壁妈妈在骂爸爸:“我瞎了眼,当初怎么就看上你,要不是为了君君,早就跟你离婚了!”随即就听到砸东西的声音。每当这个时候,君君总是把头蒙在被子里,枕头都不知道被君君的泪水打湿了多少次。

就这样,君君吃不好,睡不好,白天总是无精打采的,上课犯困,放学吓得不敢回家,他非常不想听到爸爸妈妈吵架的声音。终于有一天,君君实在受不了了,只好离家出走。

父母关系不和谐,实际是家长对孩子实施的第一种精神虐待。由于孩子年龄小,不了解导致父母吵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而只能从自我的角度认为自己是引起父母吵架的根源,从而形成一种深重的罪孽感和内疚感。同时,他们又担心父母大吵大闹的结果是抛弃自己,因而产生强烈的、难以名状的恐惧感。这种负面情感,对孩子会造成很深的精神创伤,严重的还会造成心理障碍。

据《工人日报》报道,在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中,孩子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1.68%,离婚家庭为30.30%,和睦家庭为18.88%。“有些家长口口声声说为了孩子才不离婚,却终日‘硝烟’不断,殊不知这种行为带给孩子的伤害更难消除。”主持此项调查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王丽敏说,经常面对家庭“战火”的孩子,容易陷入人际交往障碍,焦虑、多疑,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尤其易对婚姻产生恐惧感。

另外,父母关系不和谐,还会造成孩子厌恶自己的家,觉得家庭并不是他们避风的港湾,所以也不愿意回家。严重一些的会有早恋的不良现象发生,因为他们在家找不到安全感和爱,所以他们就到其他人身上去找,一旦遇到一个关心他们的人,他们就会很快坠入情网,就算他们不懂得爱情,但是他们喜欢接近对他们好的人,而不是整天不顾他们的感受吵吵嚷嚷的人。

很多家长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孩子不仅仅需要父母的爱,也需要父母相爱以及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因此,父母保持家庭稳定,减少冲突,不要大吵大闹,是保证孩子心理健康所必须做到的,也是培养孩子的情感专注力所必不可少的。

1.夫妻双方都要懂得忍让

夫妻间如果有矛盾需要解决,应该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尽量控制情绪,不要随意发泄。退一步讲,如果非吵不可,也应避开孩子换个环境,或让孩子暂时离开。

2.心平气和地讨论双方之间的矛盾

父母可以让孩子知道你们之间的矛盾,甚至还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讨论,听听他是怎么说的,不管孩子说得对与错,都不要争得面红耳赤。

3.不要拿孩子说事

有的父母喜欢在争吵时说:“要不是为了孩子,早就跟你离婚了。”这话如果让孩子听到了,他就会误认为父母的争吵是因为自己引起的,会因此产生内疚。父母一定要就事论事,不要把孩子扯进来。

※智杰点津:家庭教育必须保持同步

《红楼梦》“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贾政为了教育宝玉,决定对其实施“笞挞”,听到消息的王夫人急忙赶来阻拦,威胁道:“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勒死我,再勒死他。”这样的情景即使在今天也不少见,中国的父母在教育方式上自古便存在分歧,常是一个要管,另一个则要护,而这种教养方式埋下的隐患也随之诞生。

有个孩子今年9岁,由于平时父母工作繁忙,无暇照顾他,就将孩子送到了省城最好的封闭学校小学部上学。这个孩子着实不让父母省心,根本在学校里就待不住,常常偷偷爬出校门给爸妈打电话,今天说脑袋疼,明天又是肚子疼,偏偏孩子的妈妈特别宠着他,只要孩子一说不舒服就不顾一切地从几十里外的县城赶过来,结果来了之后才发现孩子根本什么事也没有。父亲因此生了不少气,可每次想教训一下孩子时,做母亲的就不顾一切地上前阻拦,于是每次的教育都不了了之。这孩子也算把母亲看透了,于是不管白天还是晚上,一次次地往家打电话。一天,这对夫妇刚刚看完新闻联播,又接到了儿子的电话,说他胃疼,做母亲的又急了,就要披星戴月地赶去省城,硬生生地被孩子父亲给拦了下来,孩子母亲便开始痛哭流涕。后来,还是托省城的朋友把孩子接了过去,孩子妈妈才安静下来。

还有一位家长,他的孩子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管不了了。这个小男孩长得好看,又聪明伶俐,可就是不爱写作业。每次爸爸刚说孩子两句,妈妈就已经泪儿腮边挂,气得爸爸直摇头叹息。也是因为不能完成作业,老师将孩子的妈妈叫到了学校,刚刚在她面前批评孩子两句,这位妈妈又抽泣起来,这样几次之后,吓得老师再也不敢叫家长了。所以孩子的坏毛病越演越烈。现在,这个孩子在家里已经无法无天了,天老大,接下来就是他了。某天,这位家长自嘲地拿来孩子的家庭作业给朋友展示,皱皱巴巴的本子上寥寥写了几道题,高兴就戳上几个字,不高兴的地方就空着,然后在每篇作业的下端,是他妈妈潇洒地检查作业之后的签名,老师对此也无可奈何。一个原本聪明可爱的孩子,就这样成为让人头疼的问题生。

人从小就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懂得“趋利避害”。当孩子犯了错,父母中一方责罚他们时,孩子会本能地寻找庇护。此时如果另一方站出来跟爱人“唱对台戏”,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怀。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惯性思维——总会有人来帮我,即便我做错了。父母对待孩子的立场分歧,容易让他们变得遇事就依赖别人,喜欢逃避,甚至养成回避性人格。

事实上,不少父母都在这个节骨眼上犯了错误。譬如,妈妈在教育或责备时,爸爸站出来替孩子说话;或者是在爸爸责备孩子时,妈妈站出来替儿子鸣不平。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譬如:

孩子吃了晚饭坐在电视机前不肯起身,妈妈便催促孩子去做功课:“不要再看电视了,该去做功课了。做完了好睡觉。”孩子不起身:“我看完再去!”妈妈坚持说:“看完这个节目,就很晚了,还能做什么功课!快去,听话!”儿子正在犹豫,这时,爸爸却在一旁调和:“让他看完算了!”儿子当然也就不起身了。结果功课也就不要做了。

在花钱上也常出现这种不一致的现象。孩子跟妈妈要钱买新运动鞋,妈妈认为旧的没有破,可以穿,不必买,因而不给钱。孩子又去找爸爸,爸爸经不起他的纠缠便给了。

这是两个常见的例子,夫妻虽然没有争吵,但是给孩子的不良影响却是一样的。这使爸爸(或妈妈)在孩子的心目中没有了威信,孩子有了依仗,可以不听爸爸(或妈妈)的话,助长了孩子的任性和娇气。而且,这样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助长了孩子不听话的表现。因为既然爸爸认为妈妈的责备不对,或者反过来,妈妈认为爸爸的责备是不对的,那么孩子当然可以不必听了,因而孩子的错误或不良习惯也就得不到纠正,而且会对父母的意见和责备都置若罔闻。

有时,孩子还会利用父母的意见分歧来操纵父母,他们甚至可能用挑拨离间来脱身。比方说,爸爸对儿子的功课要求非常严格,但妈妈觉得丈夫给了孩子太多压力。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做功课时,孩子说他“英语很烂”,并抱怨老师教得不好。这时爸爸批评他,要求他端正态度,认真学习,提高英语成绩。孩子没有理会而是去找妈妈帮忙。这时妈妈跳了出来,说:“你还想他怎样,他已经做得不错了!”爸爸反驳:“如果他做得好,他就不该抱怨老师,他应该有更好的成绩。”现在矛盾转移了——爸爸妈妈开始针锋相对。妈妈立马回应:“是你对他的要求太高了,所以他才会这样,你过分严厉了,对他太苛刻了!”而这个时候,孩子却躲一边看电视或上网打游戏去了,而不是在做他应该做的功课。这种情况就是焦点摆错了地方。孩子惹出争论以后,他开始逃避应守的纪律,而且没有被追究责任。此外,夫妻针锋相对造成的紧张气氛,往往导致孩子更加冲动。如果父母更专注互相争斗而忽略了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么他们是不会进步的。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爸爸一定要与妈妈达成一致,任何一方在教育孩子时,另一方都不应该出面袒护,即使爸爸或妈妈责备得不对,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纠正,甚至是争吵。这样既会损害对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使对方日后无法再对孩子进行教育,也会伤害母子或父子感情。

那么在具体问题上出现不同的看法,爸爸妈妈应该怎样处理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一方责备孩子之后,当孩子不在面前的时候,另一方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对方讨论,以取得一致的看法,避免日后重蹈覆辙。

在适当的情况下,做父母的也可以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在批评过后,其中一个假装出面为孩子求情,给孩子一个台阶,既让孩子知道父母的严厉,也让他知道父母对他的宽容,这样,孩子才不会在犯了错误之后,因为父母一方的偏袒而对自己的缺点死不悔改。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总是在不断犯错、不断改正中慢慢懂事、慢慢长大,所以做父母的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在曲折的旅途中,在父母严中有慈的爱的陪伴下,走向他人生中的一个个成功的终点。 VhMSn1pWtD5iyWMaDvjEeNIJTNEYCBJWs9vK61M0VLc/e/8dMoM+y5m9YyPAWWV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