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抱怨:“每次我和爸爸妈妈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他们都会以势来压人,不给我说话的机会,有时候根本不是他们说的那回事。”“爸爸经常一个人否定我所有想法。”的确,很多家长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不问缘由地对孩子乱发脾气。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教育宗旨。
一天晚上,一位 30 多岁的女士向公安局报案,声称自己的女儿被坏人胁迫偷走了家里的两万元。在派出所,14 岁的陈静,也就是报案人的女儿一言不发。无论妈妈怎么责问女儿,苦口婆心地说自己赚那两万元多么不容易,女儿就是不为所动。后来公安局的一位二十出头的警察主动和小姑娘“套近乎”,和她谈了几句当下热门的明星和流行的服饰,两个人就熟络起来,1 个小时之后就变得无话不谈了。
陈静告诉那位警察,自己用偷妈妈的那两万块钱除了买了一部两千块钱的手机,剩下的钱一分都没动。案发前一天晚上她和朋友通电话的时候,妈妈因为她聊天的时间长大声训斥她,自己的那位朋友听到了很不开心,挂掉电话之后她就和妈妈起了争执,当晚谁也没理谁。第二天,她看到妈妈往衣柜里放了一沓钱,就趁着妈妈不在家把钱偷走了,自己买了一部新手机,办了新号,这样以后打电话就不会被妈妈监视了。
民警将陈静的话告诉了她的妈妈,并嘱咐她妈妈好好和她沟通,妈妈针对这件事向女儿表示了歉意,告诉女儿以后一定会尊重她的朋友,再也不会那么做了。陈静也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些过激,从自己卧室的床底下拿出了装钱的鞋盒子,母女之间的一场误会风波就此结束。
可以看出,陈静不是什么“坏孩子”,也并没有像妈妈说的那样被人胁迫。只是因为妈妈没有尊重她的朋友而激发了她的“报复”心理,而妈妈后来直接武断地认为女儿被胁迫偷钱更加疏远了母女之间的距离。直到最后,有人愿意倾听她的心声,她才把这一切吐露出来,一场误会才得以消除。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接触时间最长的朋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需要父母的关心,也最需要和父母交流,特别是对于进入叛逆期的孩子来说,这种交流更是非常必要的。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加强,渴望挣脱父母的束缚,如果缺乏父母的理解,亲子关系就会变得紧张,甚至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不愿意倾听、理解孩子,进而就会丧失倾听的机会,到最后孩子什么都不愿意和父母说了。
那么家长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1.在孩子情绪好的时候进行交流
每个人在高兴的时候都更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当孩子处于兴奋状态的时候,家长和他交流最容易。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利用他的情绪,来让他讲一下班级里发生的趣事,从而引起话题。即使在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家长也应该通过及时的关心来了解到底是什么事情使他不高兴。
2.有一个固定的交流时间
可以选在吃饭的时候,或者睡觉以前。可能吃饭的时候讲话不算是一个好的习惯,但是有的孩子确实在吃饭的时候注意力比较集中,情绪也比较高涨,家长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多了解下他的学习状态以及学校中的生活。而在睡觉以前,短暂地聊会儿天,既是对一整天的一个小总结,也能够使孩子睡得更踏实和香甜。即使是在做梦,也会感觉到爸爸妈妈陪着自己,心里有一种安全感。在孩子 3-4 岁的时候,他的秩序感发展得很迅速,总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做相同的事情,能够使孩子感觉到安全感。
3.学会“身先士卒”
并不是家长和孩子每次谈话都能引起孩子的回应。有时候孩子会以“我今天很累,先不说了”为理由,来拒绝与家长的交流。这个时候,家长不妨尝试着自告奋勇一下,先拿自己“开刀”,讲讲自己今天一天都遇见了什么事情,读了什么书,见了几个朋友,等等。当家长讲完,孩子很有可能就会争着抢着和你说他今天遇到的事情,读过的书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家长就会了解到孩子生活学习的状态。
4.孩子不愿意说的时候,不要强迫他
有的时候孩子不愿意说了,家长可以装作彼此欢快地聊天的样子,可以抢着说出自己的情况。这个时候孩子不甘于被冷落在角落里,往往会主动地凑上前来“听我说,我也有故事要讲”。
5.父母要放下强烈的自我意识
父母要懂得亲近孩子、了解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倾听到孩子的意见、想法。发现孩子的问题时,要用积极的态度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无论孩子表现得多么失控,父母都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冷静处理。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的情绪也跟着失控起来,可以做做深呼吸,平静自己的心情,之后再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说话。处理负面状态时,不宜谈谁对谁错,因为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如果此时在谁对谁错上争论,只会进一步恶化双方的关系。可以用“对不起”“我爱你”等词语去抚平激动的心,等到双方情绪稳定下来再继续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