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经过四年的战争终于爬上了龙椅,做了大明的皇帝。虽然这位凭借政变上台的皇帝手腕刚猛,但从其治国的政绩来看,他仍然是一位值得肯定的皇帝。明成祖也是明朝历史上少见的颇有作为的皇帝。
建文帝继位后,下诏削藩。朱棣以“诛齐黄、清君侧”起兵,最终打败了建文帝,在南京做了皇帝。朱棣虽是藩王出身,但也深知藩王势力太盛、尾大不掉给中央造成的威胁。于是,在做了皇帝后,明成祖也着手削藩,或迁徙、或贬废,逐步解除了藩王的兵权。
朱棣做皇帝后,当时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对他的“篡位”做法颇有微词。于是,为了强化自己的正统性,朱棣宣称自己是太祖皇后马氏亲生的。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朱棣就是太祖的嫡子了,再加上建文帝登基时,朱元璋的长子,次子,三子(都是嫡子)都已经死了,所以朱棣实际上就已经是嫡长子了,这样朱棣的身份就正统多了。为了做到这样的舆论宣传效果,明成祖多次篡改史书,以至于现在人们都搞不清到底他的生母是谁了。民间说法五花八门:有的说明成祖生母是蒙古人——元顺帝的妃子,有的说是高丽人……不过朝廷太常寺的记录却无意间暴露了真相。
太常寺是专门负责皇家祭祖的机构,《太常寺志》中曾提到过,说在祖庙里,太祖朱元璋的牌位下边,正中间是马皇后的牌位,左边(东边)是一个淑妃的牌位,以及一大堆其他妃子的牌位,但是右边(西边)却只有一个碽妃的牌位,地位很特殊。于是有人分析,这个碽妃就是朱棣的生母。不过这个祖庙朱棣从来不让人进去看,所以大家也不知道书中记载是否真实。一直到明朝灭亡后,福王在南京建立了南明政权,当时有两个权臣觉得反正天下大乱了,也没人管了,于是他们就斗胆偷看了祖庙的牌位,一看,果然和书中记载一样。于是,更加确信了明成祖生母就是碽妃。
明成祖在靖难之役中,得到了南京朝廷里太监的通风报信,可是说太监是对社稷有功的。明成祖在位期间,很是重用太监。太监的势力在永乐朝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明成祖在明太祖锦衣卫的基础上设立了东厂。东厂是一个特务机构,由皇帝最信任的太监做首脑,专门给皇帝搜罗情报。这样的情报机构比西方的什么007、FBI、CIA要早五百多年。不过,这也为后来明朝的宦官专权埋下了祸根。
明成祖派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沟通了当时的东西方世界,应该算是15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了。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促进了经济交流,也宣扬了明朝的国威。
明成祖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明太祖时,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因此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这样皇帝非常累。明成祖时,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这种制度影响了明清两朝,甚至还被欧洲国家借鉴。
此外,明成祖永乐大帝文才武略,命人编纂了《永乐大典》。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典籍。它包容了先秦以来所有经典的书,可以说就是本百科全书。这样的典籍客观上也备份了那些古籍,使得很多书不至于失传。不过《永乐大典》在成书后的600年里却屡遭损毁。明世宗嘉靖年间,北京皇宫内着了一场大火,三大殿都烧毁了,差点殃及《永乐大典》。事后,嘉靖皇帝让人誊抄了一份《永乐大典》,于是这套经典之作总算有个一份副本。后来,由于明末的战乱,《永乐大典》丢失一些。到了清朝时,很多官员觊觎该书,找机会从宫里往外偷,又丢失了一些。到了清末,列强入侵中国的时候又丢失、毁坏了一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虽然西方国家陆续向中国归还了一些,中国也通过各种渠道寻回了一些,但现在,国内保存的《永乐大典》一共也就六十多册了。从上万册到六十多册,《永乐大典》丢失了很多,但人们发现丢失的这些统统都是嘉靖皇帝命人誊抄的那套,历史上从明朝嘉靖后,就没有提到过明成祖命人作的那套原版《永乐大典》哪里去了。有人考证后认为:嘉靖皇帝特别钟爱《永乐大典》,很可能把它带进棺材了。
明成祖发迹于北方,总觉得南京不是自己的“主场”,再加上北方蒙古时时威胁中原,所以明成祖即位之初,就开始计划迁都。本着“天子守国门”的精神,1421年,明成祖正式将明朝的首都迁到了北京。从那时起,北京就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了。而今天的北京故宫也是从那时起开始营建的。
从永乐十年开始,明成祖总共五次御驾北征蒙古,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北争的频率越来越快。五次亲征漠北清除了蒙古势力的威胁,明成祖本人也死于1424年的第五次北征中。这次北征时,明成祖身体已经很衰弱了,但仍坚持亲征于人烟稀少的荒漠中。不过此次并没有寻找到蒙古人的踪影,只得返回,行至途中病情加重,病逝于榆木川,死前召见英国公张辅嘱咐后事,并命传位于皇太子朱高炽。
明成祖死后被葬北京昌平长陵,庙号太宗。后来到了嘉靖年间,因长陵的牌坊被雷电击毁,大臣们说是先帝在天之灵不满,嫌自己的称号不够尊贵,于是嘉靖皇帝将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成了“成祖”。明成祖执政的22年被称为“永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