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跟师学习钦安卢氏医学的感悟(五)

刘力红
(2015年11月13日下午)

主持人: 各位代表,大家下午好!今天下午分两节,首先要以热烈的掌声邀请本次论坛的主讲嘉宾刘力红博士。刘力红老师就不用多介绍了,大家都很熟悉他,让我们在此对他表示感谢。

扶阳论坛已经举办了六届,每次论坛会场找得再大也得限制人数,满满的能量让我们感觉到大家对论坛的热爱,我觉得非常欣慰。在举办六届扶阳论坛的过程中非常感动,希望每个人都能随着扶阳论坛一起成长,一起去寻找中华文化之根。刘老师在前几届的论坛当中谈了几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一些思想和认识,他今天会按照以前的思路,讲讲他跟师的感悟。

刘力红: 尊敬的卢师,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可以说,上午听了卢师这样一份真诚、恳切、苦口婆心又带着一些无可奈何的心声,我自己百感交集。所以,我提议请大家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感恩卢师上午的报告。

大家听了上午的报告,可能各自都有不同的感受。于我而言,卢门在解放的前夕发生这两件被洗劫一空的大事,我的内心是万分欣慰的,这也正应了《道德经》的那句名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说明了卢门是有德的,上天要用这样特殊的方式来护持这一门,令这一门所传承的学问不至断绝。

卢门发生了如此的不幸,为什么我却当作万幸?这与我们这一代以及上一代的亲身经历有关,经历过自然就知道了。我的祖上曾经也很显赫,曾祖父是左宗棠的部下,但到我爷爷就已经破落了,家里只剩八亩田,所以解放时候的成分是破产地主。但就这个破产地主,我奶奶(爷爷那时已故)也被斗得九死一生。诸位试想,若卢门的财产不被洗劫一空,今天卢门还会有人?恐怕没有了。

中午有一位听课的同仁发了一个短信到我学生那里,希望学生能转告我。短信的内容就是感慨因果不虚,他希望我一定要讲一讲为医的发心,做医生的起心动念,我们为什么要做一个医生。这一点太重要了!卢门能在新旧中国的大转变中平安无事,除了德行深厚,实在没有其他理由。这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大医精诚》中的那一幕:“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

今天,我想继续跟各位汇报我以前讲过的主题,就是跟师学习的一些感悟。这次我会谈到钦安卢氏里面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大家今天上午听了师父的报告,甚至有一段是泣不成声的。师父谈到了卢门的规矩,也谈到了当初收我们的纠结和矛盾,甚至可能到今天,还有后悔的地方。去年这一年,承蒙师父的慈悲,还有校长的大力支持,让我暂时脱开南宁的工作,和夫人赵琳一道来到师父身边侍诊。我们是2006年拜的师,但很惭愧,我们并没有能够像刘医生那样去随师跟诊,而只是隔三差五地去几天。去年总算是下了狠心,真正地住在成都跟师。这一年耳濡目染,看到了很多大症,看到这些大症如何经历不同阶段,通过师父的精心治疗,如何转危为安,如何化险为夷。自己的感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刻,提升和收获当然也比以往更大。

大家知道我在前年生了一场大病,去年一年除跟师以外,也在师父那里吃药康复。所以,去年的扶阳论坛我们没有办,这一年也让我有时间去反复地品读历届《扶阳论坛》中师父的相关讲授。尤其是在《扶阳论坛》第2、4、5、6册中,卢师实际上已经把能讲的都讲了,我觉得已经讲到这个层面,真的是对得起大家了。剩下的就是我们怎样好好去消化的问题,真是这样的。在这之前,自己也认为好像懂了,我也在给学生上课,也在夸夸其谈,但是经过这次反复品读,发现自己在很多问题上根本还没有弄懂。

所以,今天透过我的分享,希望大家能够真正重视这个问题,不是说我们参加了一次扶阳论坛,又盼着下一期讲新的东西,从理上来说,这已经不需要了。需要的是我们怎样温故而知新,怎样把历届扶阳论坛的东西反复咀嚼,从这里面去得到新知,形成定解。因为在理上我们可能还远远没有通达。卢师今天上午谈到《卢氏临证实验录》和《卢氏药物配合阐述》是由太师爷卢铸之亲自审定的,可以说是他老人家最后的教言和嘱托。而在开篇就提到了理的重要性:“医必先明理路,而后可言方药。”最近几个月来,为了准备这次的扶阳论坛,我又重温了铸之先生的相关论述,为什么要先明理路?因为理为气之主。而乾者理也,坤者气也。如果理上没弄明白,这个时候去使气,或者说去用气,那气是无所本的,是乱的,气也没有办法按照我们的意图去发挥作用。所以要将明理提到这样的高度。气有理则有源头,就有所本,没有理就不顺了。今天我们的扶阳论坛已经办到第七届,是该大家回顾、总结的时候了。是真正应该温故知新,把理弄明白、弄透的时候了。这样我们的用就有所本,就不会发生今天师父讲的这些案例,就不会有那12个悲剧的发生。

我今天想谈的有三四个问题。我们翻开《扶阳论坛》,从第一届到这次拿到的第六届,包括了扶阳方方面面的内容,但有关扶阳的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呢?有关这个问题,卢师在第六届扶阳论坛上,在原有基础上做了更深入的阐述。从哲学的角度,从槐轩学派(刘止唐先生创)的角度,进一步阐明了这个卢门至关重要的问题:“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过去我们也在讲立极,太阳系里一切都是围绕着太阳进行的,从一天的变化,太阳的东升西降,到四时的变化。我们说了这么多,但是在我们内心有没有真实的感受呢?我们有可能是“理”解了,头脑上好像清楚明白,看上去没问题,但是内心是不是真就踏实了呢?未必。生命为什么要以火立极,这个问题含不含糊?因为这可是钦安卢氏的命脉,如果阳主阴从这个问题不踏实的话,我们怎么用药,怎么用附子?即便用了,也是不踏实的。我在成都跟诊的这一年,丝毫没有感受到师父把方子开出去后,内心会有不安和不踏实。这其实就是来自对上述问题的定见。郑钦安先生在《医理真传》的开篇讲述了“乾坤大旨”,而南师怀瑾先生强调儒家的两本重要经典《大学》和《中庸》就是由乾坤开显出来。其中《大学》出自乾道,《中庸》出自坤道。

生命立极是钦安卢氏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立极也好,阳主阴从也好,其实讲的就是乾道,是《大学》之道。《大学》开首的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的这一段在讲一个什么问题呢?在讲先后的问题,在讲次第的问题,把握好了这一点,便能让我们趋近于道。这一点我以为它恰恰也是钦安卢氏医学、扶阳医学的关键之处,或者说是我们学习和领悟钦安卢氏医学一个下手的地方。这个下手处如果没有选准,对于钦安卢氏而言,说得再好也是隔了一层,没有真正的通达。

上述这个先后关乎我们对立极、对阳主阴从的根本理解,我们看刘止唐先生关于乾坤的论述:乾者,性也;坤者,命也。从性命来讲,它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问题,我们文化的道统其实也就蕴含在乾坤这两字之中,乾性也,坤命也。从止唐先生的乾坤性命论述,人生立命讲的是什么问题呢?能够立命的又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把立命的问题回到乾坤性命上来,那么它的因果关系就不含糊了,就很清楚了。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究竟指的是哪个层面呢?若能够将上述的性命乾坤联系起来,性和命是什么关系呢?性者命之根也,性为命的根本。从这个层面来说,从钦安学问的来源(止唐先生)来看,命是立在性上的,它是这样的逻辑关系。因此,立命的问题既有上面的逻辑关系,同时又存在不同的层面,这个不同的层面也就有人身立命和人生立命的区别。当然,这个不同的层面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暂且略过不说。从上述的乾坤性命而言,坤(命)是立在什么上呢?立在乾上的,这与性为命根是一个意思。乾元一气属阳(元阳),而元阳属火,这便造就了立极的条件,也可以这样说,只有在这样的层面我们才有可能来谈论立极的问题。而有关这一点,钦安先生在其《医理真传》的序言里已向大家清楚道明:“余不揣鄙陋,以管窥之见,谨将乾坤化育、人身性命立极。”可见,立极是不可脱开乾坤与性命来谈的。

所以,我们应该清楚,以火立极不是在后天五行也就是木、火、土、金、水的层面,它讲求的是圆转(流转),所谓“五行圆转,百病不生”。这个层面是无极可立的,这里只有流变。我自己在这个问题上,其实也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似是而非的。因为我们习惯了讲阴阳平衡,在《素问》里面,我们同样可以找出“奉阴者寿”,可以找出阴的重要性,所以,也可以说阴主阳从,为什么非要说阳主阴从呢?由于阴阳是相互依从的,五行是相生相克的,我们似乎可以把极立在任何地方,任何地方都可以做主,其他则作为依从。我们有扶阳的法脉,所以也有滋阴的法脉,甚至还有补土的学派。因为阴阳是对待的,相互依存,相互对立,既然是对待的关系,那就是你可以做主,我也可以做主。为什么不行呢?在卢氏这里就是不行!卢师在第二届扶阳论坛里重点强调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习惯讲阴阳平衡,而阴阳平衡只是限于后天的层面。卢门讲的阳主阴从已经不是在后天阴阳对待、五行流转的层面讲主从,这个层面是没法讲主从的。为什么现在主流的中医院校里,很难理解很难接受阳主阴从?其实就是没有分清楚先后天不同的层面。

大家应该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个细节就是钦安卢氏讲的是以坎立极,或者用钦安先生的原话:“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身立命之根,真种子也。”因此,所谓以坎立极,其实是以坎中这一阳(真阳)立极,而这个阳来自乾元一气,是先天乾金所化,是先天层面的东西。

我们再来看看卢师在《扶阳论坛5》里面的讲述,这一届里卢师主要讲了引龙潜海法。在这一法里面重点谈了命门火,在谈到命门火的时候,卢师强调卢氏讲的命门火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命门火,是先天之先天!所以,作为后天范畴里的先天,也就是我们现在一般意义上的命门火,它是没办法作为人身立命的立极之处。只有先天的先天,这个地方的命门火才能作为立极的根本。因此,卢门讲的以火立极,实际上是以先天立极,而不是以后天立极。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弄清了,就可以回到止唐先生的原点上来。

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君火和相火。过去我在读《医理真传》的时候,对这个问题一直存有困扰,为什么君火在钦安这里反而沦为凡火,相火反倒成真火了?这次才真正搞明白,实际上在钦安卢氏的体系里面,君火之所以为凡火,它是针对后天的五行体系而言,是五行之一的火。而相火则指坎中一阳,来自乾元一气,或者是来自先天乾金的中气,这个火当然就是真火了。中医的很多术语看起来都一样,但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场合出现,却可以表达完全不一样的意思,这一方面需要我们留意。比如同样的二火,要是放在后天五行的层面,那么又必然是以君火为真火,相火为凡火了。

为什么我们讲钦安卢氏的立极问题、主从问题是从乾道来的?这里就凸显了先后的问题,先天为主,后天为从,这应该是定论。所以相火和君火的主从或真凡,其实是以先天为主还是以后天为主的问题。同理,为什么在讲乾坤的时候,也是乾为主,坤为从呢?这也是先后的问题。《周易》里的这段话我们都在反复引用:“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一个用了始,一个用了生,一个用了统天,一个用了顺承天,这里就很清楚地界定了先后或主从。这个地方不是对待的关系,而是先后的顺序。

我们只有在这样一个层面,才会理解为什么君火是凡火,相火是真火,为什么相是主,君反而变成从了。《大学》里面讲:“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先是什么呢?先是根,先是本;后是什么呢?后是梢,后是末。先能够生后,后不能够生先。爹妈可以生出孩子,孩子不能够生出爹妈,他可以养育爹妈,先后是这样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面讲“治病必求于本”,我认为如果能够求到先后的层面上,那么将是更根本层面的本。

钦安先生在《医理真传》中讲道:“以脏腑分阴阳,论其末也;以一坎卦解之,推其极也。”这其实也是在先后上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先者为本,后者为末,先者为主,后者为从。又言:“仲景一生学问,即在先天立极之元阴元阳上探求盈虚消长,揭六经之提纲,判阴阳之界限。”这更是一个明确的先后问题。所以,我们用先后去论阳主阴从,这叫铁板钉钉,没有商量。因为卢师在《扶阳论坛5》里面讲得很清楚,先为阳,后为阴。但如果我们以对待去论主从,那就有商量了,凭什么说阳主阴从呢?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其实,这样一个层面的问题,卢师从《扶阳论坛》1~6都在谈,但是真正理解、领悟却是不容易的。以我自己为例,每次论坛我都要跟大家分享,但是心里面却还有疑,有疑就谈不上真正的心安。心里面不安,附子开出去当然就不踏实了。

现在我给研究生布置的任务中,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好好去看《扶阳论坛》(1~6),反反复复地看,反反复复地琢磨,真正地吃透了,一定会有不一样感受。这是我想分享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立极”的问题,主从的问题,“阳主阴从”的问题,这也是钦安卢氏里面最关键的问题。

第二个要分享的是“中道”从坤出,这也是钦安卢氏医学里很重要的内容。师父在第六届扶阳论坛提到了“黄庭”和“太极在中”的问题,提出了“中”是先天退位之后所待的地方,这便很鲜明地将先天与中联系起来了。钦安先生在《医理真传》中提出:“余谓凡治一切阴虚、阳虚,务在中宫上用力。”为什么阴虚、阳虚都要在中宫上用力呢?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中医的基本精神,中医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实际上都包含在“中”里面。我们讲的中医,过去就叫医,或者医道,没有“中医”这个称谓。《汉书·艺文志》里的“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并不是作为学科的中医。作为学科意义上的中医,是西学东渐后提出来的,时间并不长。不过这个称谓太妙,可谓歪打正着,正着在了龙睛处。

“中”是中国文化的道统所在,我们之所以叫中国,就是因为道统所系。不是因为我们在世界的中央而叫中国,是因为我们的文化秉持“中道”,秉持“中”的精神。有关这一点,《尚书》揭示的圣王的十六字心传可资证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在《中庸》里,“中”被作为天下之大本,什么叫大本呢?从我们刚刚讲的先后来看,大本可看作是一切之先,由这个一切之先才生出一切来,所以叫它大本,中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在中国文化里,它的重要性是无以复加的。

今天不一定有足够时间来展开这个问题,但作为中医人,我们应该明了“中”与“阴阳”的关系。阴阳是我们太熟悉的概念,在中医的体系里,可以说再没有比阴阳更重要的东西了。而阴阳最基本的特质是什么呢?就是它的相对性。有阴就有阳,有上就有下,有高就有低,有太阳就有月亮,有男就有女,有无限的相对性。为什么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个“一”,其实就包含了它的矛盾性。我经常开玩笑说,为什么夫妻都会吵架呢?这就是由阴阳的矛盾性决定的,作为阴阳(夫妇),你想让它不矛盾,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阴阳作为生命的基本构成,具有矛盾的属性;但是生命要想良好地运作,阴阳又必须和合,如果矛盾不能和合,生命根本无法良好的运行。这在《矛盾论》里就称为“对立统一”,而此处我们将这样的统一描述成“和合”。对立的东西怎么可能统一?矛盾怎么实现和合?这正是中国文化最了不起的地方,这也就是“中”的作用所在,只有中可以和合。

《伤寒论》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不管你是哪个门派,要想治好一个疾病,就必须具备这个条件。那阴阳怎么自和呢?有中就有和。“中”就是这样一个层面的东西,这对于中医来讲,那就太重要了。我们可以这样说,建立(或安立)在“中”上的医称之为“中医”,同理,安立在“中”上的国方可谓之为“中国”。其实,不但是国,家也是因“中”方能安立,人更是因“中”才能称其为人。

我们再看看钦安卢氏的见解,为什么要以坎离立极,以坎立极?最后是以坎中一阳立极,因为这都是乾坤的中气,因此,立极立在哪儿啊?最后还是立在中上!也只有中堪立极。这样极就立在根上了,立在本上了,这样才有牢靠可言。为什么说人也是因为中才能够安立呢?人为倮虫,属土,而土恰是中的化显。为什么水火往来能够化生中土?水火往来,也就是坎离往来,凭什么它能化生中土,而金木往来为什么不化生中土?这里面最关键的一点,叫作同气相求,坎离禀赋的都是乾坤的中气,因此,表面上看是水火的往来,而实际上是乾坤中气的往来,中气往来,同气相感,便感出一个中气来,一个中土来。

所以“中”实际上既有先天的“中”,又有后天的“中”,还有后天之后天的“中”。太极在中,应该是从最原始的层面谈中。到了乾坤之中,是相对的先天层面的中。而坎离的中虽然来自先天,但已是后天层面的先天了。再后的才是水火往来所化生的中。“中”虽有不同的层面,而和合阴阳的气却是一致的。有了中便能够协和阴阳,化生阴阳,化生出万物。也只有领悟到这样的层面,一切阴虚、阳虚务要在中宫用力,才方堪成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再去谈论黄庭,可能就比较顺畅了。

这里还要再强调一下主从和先后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区分开坎水与坎中一阳,它不是一个层面,如果以坎水来立极,这跟其他的温补没什么区别,没有必要再来立一个说法。因为坎水与坎中一阳的关系,其实又是一个先后的问题了,这里实在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因为补坎水就一定要阴阳双补,这就要用附桂八味和右归了。而钦安卢氏最了不起的地方,恰恰在于由后入先。由后入先就进入坎中一阳,进入纯阳,这与明清以来诸家截然不同。也只有到了这个层面,我们才知道什么叫火神,火神的安立是安立在哪里,为什么能够以火消阴,为什么能够用阳化阴。只有到了这个层面才能实现。

我想再谈一谈附子的问题,今天师父讲到附子存在的误区,尤其是“自称扶阳”的这一派误区更大。很多来看病的人,一提起扶阳就兴奋,就说我用了多少四逆汤,附子的量已经用到多少,这不是瞎胡闹吗?为什么要用四逆?附子该用多少才算合适?连这些都没搞清楚,谈什么四逆,谈什么用附子呢?卢氏讲过附子是药中最大一个英雄,这个提法是值得玩味的,这个问题若能够厘清了,恐怕我们就不会有这个胆量去用500g甚至1000g的附子。如果说附子是一个大英雄,是一把很锋利的宝剑,那么它必然是既能活人也能杀人,用好了利大,用不好弊也大。因此,没弄清楚这个利弊就去用它,造成肝衰竭就会是很自然的事了。

我们曾经认为附子能够补先天的真阳,似乎钦安卢氏也都是这么说的,但这个真阳究竟指的是什么?补先天的真阳究竟意味着什么?真阳是不是越补越好?这些地方最宜细辨,不能笼而统之。细绎之,钦安卢氏之学是以坎中一阳来立论,也是以坎中一阳来立极,而这个阳来自乾元一气,或者说乾的中气,是生命的来源。卢师所讲的先天之先天,也就是先天的乾元一气。先天乾元在止唐先生这里称之为性,性非后天之物,所以一切后天的东西都难以作用到这里,用止唐先生的话讲,就是非克己复礼,无以复之。到了先天的层面,也就是道体的层面,即便像附子这样的大英雄,也是难以作用到的。既然附子这样一个后天有形的物质不能直接作用到先天,那为什么钦安卢氏又在反复强调它能够力补先天之阳呢?这恰恰是需要我们参的地方,如果这个地方没有参明,没有参透,就会流弊无穷,就会让现在的人去乱用附子。丹道祖师张三丰在其《道要秘诀歌》里有一句明言:“后天窝里先天出。”我认为这句明言耐人寻味,这正是钦安祖师及卢氏所以用附子的妙要所在。

先天立命,后天成形,一旦成形即落后天。人身成形之后,先天立命的东西到哪儿去了呢?仍在这腔子里,只是它隐起来了,它不显了。但仍然是乾分一气,这乾分一气就是纯阳。为什么我们要弄清楚乾分这一气及落入坤宫化而为水之后的差异呢?因为一者为纯,一者为杂。而由钦安发展到卢氏,扶阳的路子愈发纯粹,像姜、桂、附这样的刚烈之气、纯粹之气,就跟乾元一气类同,可以说这些纯粹的阳药跟乾元一气同气,而跟坎水不同气。既然跟立命的真种子同气,那么同气相求,有求自然有应。乾元一气为纯阳,具有火性,火性当然就有温热,温暖的一面。而乾又属金,金本为后天五行的一类,怎么乾元先天之气也有金性呢?这里的金性是讲它的牢固,它的永久性。在钦安卢氏这里,附子很重要的性用是大温坎水,坎水温暖了,与坎中的一阳就会形成同气,这样一来,先天的乾分一气或坎中一阳就能在坎水中安然而住。我想,这应该是附子能力补先天之阳的真实意义。如果附子的补能够使坎中一阳由半斤增加到一斤,那我们自然就会去用大量的附子,自然就会从100g增加到200g、300g……我们应该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这样用一定会乱套的。

一旦阳气耗损,坎水失去温暖,水变得寒冷了,这时乾元一气就会失去温养。坎水与坎中一阳就会失去同气,失去同气,就会变得水火不相容,就会出现水寒龙飞的现象。卢铸之先生所讲的“附子大温坎水,使春回坎中,飞龙一气回归”,指的就是这层意思。《素问·天元纪大论》里讲“君火以明,相火以位”,附子的辛热主要不是明君火,而是为了温暖相火。相火以位的问题,在《扶阳论坛》第2、4册里面都有过讨论,相火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得其位,得其位则能温之暖之,不得其位则足以乱之害之。附子能够暖相火,但附子也要用得恰如其分,用得得体得位,才能够暖相火。用不得位,亦只能乱相火。四逆法为什么要化裁配伍?就是为了使附子的用能得其位,只有附子在用上能得其位,它才能温暖相火,相火才能得位。乾元一气具金火之性,附子的性与之相同,辛热之所以能够扶阳,就因为它们同气。同气除了在性上的同气,还有位上的同气,附子的运用为什么要强调得位呢?就是要在位上求得同气。相火的本位在下,在少阴,在坎水之中,为什么附子的应用要讲求时机?方的运用要化裁配伍?为什么六经的次第如此重要?为什么不能蛮干?就因为在用位上必须求得同气。我们是在同气相求的层面上去领悟附子的作用,也是在这样的层面去领悟坎中一阳的补益作用。

师父为什么一直强调辨证,辨证实际上就是把握时机,使各得其位,为什么红斑肢痛症患者不直接用附子?因为在第一阶段就直接用附子,就很难得其位,不得其位,附子就难以大温坎水,不能大温坎水,也就发挥不了补益坎中一阳的作用。所以,回过头来,我们还得做基础的功夫,还得熟悉六经辨证,还得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从来祸福相依,利弊相伴,附子也不例外。历代很多医家之所以避附子而不用,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避其害。对于利的一面不能很好把握,又知道它的害处,就宁可不用了。今天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理上没有搞明白,在用上不得其位,临床的疗效自然出不来,最可怕的是不去反思为什么疗效不如意,而将此片面的归结到附子用量不足,并一味地增加附子的用量,从100、200g,到300、400g,甚至更多,这必然会导致用上的偏离越来越远,由此产生的害与弊,便就无法避免了。按钦安先生的说法,熟地滋阴,杀人无算,以此观之,附子又何尝不是呢?!

今天上午师父谈到了一些往事,我自己感到很惭愧,因为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脱不了干系。这也是我常常为此纠结的地方。中国文化讲究师道尊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副对联:“不敬师尊,天诛地灭;误人子弟,男盗女娼。”我们的文化虽然强调尊师重道,但是这个师是不好当的,下联就是对师的警戒,“误人子弟,男盗女娼”。要是你作为师,却不具备师所应有的德行,误导了学人子弟,那你的后人将会非盗即娼,大家想想,真是不寒而栗啊。前些日子,我在一次针对教师的讲座上也谈了对这副对联的感受,我说各位都是老师,老师可不是好当的,老师要获得人家的尊重,连天地都要维护你的尊严。你不尊重老师,你欺辱了老师,那就对不起,天要诛你,地要灭你。但如果作为老师,误了人家的子弟,那后果就更严重了。

所以,各位要好好地想一想,当你要以师自居的时候,要去琢磨一下这副对联,看看自己能否堪当师任?看看给后代的严重影响自己担不担得起?我们讲扶阳的法脉,讲中国文化的道统,都特别强调传承,而形容传承有四个字特别重要,就是“传宗接代”。我对传宗接代的理解,似乎文化层面的意义远远大过我们通常讲的结婚生子的意义。其实,文化道统的传承是更根本层面的传宗接代。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够传宗呢?“宗”是什么?宗,我们可以讲是道统,另一方面,宗者,中也,宗者,终也。所以,传宗包含了这些层面。对于钦安卢氏这样一个法脉来讲,什么是它的宗,我们能不能明了?明了了这个宗,这个法脉资以立派的东西是什么?宗派其实也就是源流,无源(宗)则无以成流,而无流(派)则源(宗)之意义又无从彰显。如果这些方面的东西在我们内心不是一清二楚,那我们用什么去传宗,用什么去接代呢?所以,扶阳的问题不是不可以讲,大家都可以讲,为什么我每次讲的主题都一样,都是分享跟师的感悟呢?因为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感悟,但这些感悟大多都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跟师获得。感悟当然有深有浅、有对有错,也许涉及宗,也许离宗十万八千里,但由于是分享,大家仅作借鉴即可。倘若以师自居,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若是见解又不在宗上,这就要误人子弟,这就会男盗女娼。分享是西方世界很喜欢用的一个词,我也很喜欢这个词,就像我最近一直在分享西班牙盲人作曲家华金·罗德里戈(Joaquin Rodrigo)的《阿兰胡诶斯协奏曲》(吉他曲),因为每次听这首曲,内心都很受触动,也是从这首曲里感受到了“扣人心弦”这几个字的真实性。自己喜欢,所以也希望别人喜欢,于是便一次次地转发分享。但在分享的时候,我们必须清楚,很多人根本就不喜欢它。

我们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觉得这句话更重要的指代也是文化传承的层面,为什么过去很多时候是师父找徒弟,而不是徒弟找师父呢?因为师父是明眼人,他能够知道究竟谁堪当接代之任。相较而言,徒弟就要盲目得多,徒弟拜师多半是因师有名声,或者某个因缘的牵扯,而拜的究竟是不是一个能传宗的师,自己是没有能力知道的。师父找到合适的徒弟为的是有后,为的是法脉有传承,而徒弟遇到合适的师父,当然是人生的第一幸事,但这里面更多的还在于责任和使命。从宗上而言,钦安卢氏的这一脉实际已到了存亡危急关头,凡事不能看热闹,热闹的东西注定不会长久。今天扶阳的热闹和乱象相伴而行,我们能不能力挽狂澜,拨乱反正?这既要看大家更要看师父的智慧。扶阳论坛搞到今天,已经是第七届,记得三年前我陪邓老在校园里散步的时候,邓老拉着我的手说:“力红,提倡扶阳的事你是始作俑者,今天出现的乱象你是有责任的,你应该出来说话!”其实我何尝没有说话?不但在扶阳论坛上我说了,在其他的很多场合我都尽力说了,但似乎收效甚微。平心而论,对于扶阳的事,尤其对于钦安卢氏这个法脉,从最初跟师的受益,萌生让更多的人受益,让更多的人认识卢师,进而劝请师父出山,走到今天,我已尽了全力。由于智慧所限,中间的波折和弯路也都难以避免。过去这些年来,很多时候我除了劝请,有的时候甚至是逼请,比如《扶阳讲记》的整理出版,比如《卢火神扶阳医学文献菁华集成》卷一、卷二的出版,当然扶阳论坛也不例外。劝请师父出山,以及所干的这一些事情,究竟是干对了还是干错了?我现在很难回答,师父也未对此做过评价。我现在想跟师父和大家说的是,在很多事上我必须交差了,因为内心的承受已经到了极限。我要听从师母的建议,做个听话的徒弟。

各位同仁,扶阳论坛办到今天,如果师父今后还有吩咐,那做弟子的一定会尽力而为,如果师父没有吩咐了,那这就是最后的一届。但是不管怎么样,我希望大家还是要有信心,我们的文化、我们的道统一定会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从《中庸》开启的学问传承的两个路径,我们知道其中的一个路径是:自诚明,谓之性。所以,只要我们真正的有一颗诚恳心,我们总有一天会明白,总有一天会感动卢师,会感动这个法脉的传承祖师,更有一天我们可能会真正唤起本自具足的乾元自性,这才是真正归根复命的时刻。

上一次去成都,师父谈起他在1963年的时候,那时候他已经被喻为“小火神”了。1963年时师父多少岁呢?刚刚16岁。有一天他问太师爷(卢铸之),因为太师爷之前常说成名容易成才难。师父就问道:“我虽然还没有成才,那我入门了没有?”太师爷的回答是:“若到入门,还需20年!”师父自己作为卢门的嫡传,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3岁就开始接受祖、父二辈的熏陶,到16岁已经整整12年,可是要真正入门还得20年,而要谈成才,就要40年后看了。以上是太师爷铸之先生去世前就入门和成才的问题与师父的对话,大家可以通过这段对话的内涵来看一看我们的学问如何,处在什么阶段,是入门了,还是在入门之前。如果还没入门,就急着去当师,那一定会有很严重的后果。

今天,利用论坛给我的宝贵时间,向师父、向各位同道汇报学习的心得,袒露内在的心声,如果有什么不当的地方,请求师父和各位同仁海涵,谢谢!

孙永章: 谢谢刘老师的精彩演讲!下午的报告真是非常地精彩,也非常地吸引人,我一直在下面听,感觉到非常触动人心。我们中华中医药学会除了第一届扶阳论坛在广西举办的时候没有参加,从第二届开始就参与合办这样一个大论坛,荣幸的同时,也倍感压力。在后来的六届论坛当中,我们的扶阳论坛在全国可能不是最大的,但是我相信它是最能够撼动人心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一直贯穿的灵魂就是由卢崇汉、刘力红老师以及在座的各位专家共同打造的回归中华传统文化沃土这个内涵。

今天的课程,不论是上午的卢崇汉老师的演讲还是下午刘力红老师的演讲,一直在强调一个理念。我们扶阳论坛从开办到现在的七届,一直都在很坚决地反对没有理法地大剂量运用附子。在几届论坛的举办当中,有个别的学员代表偶尔自己在临床上给病人用了100g、200g附子见了一些效果。我经常在网络或者是微信上看到说用了100g附子没事,300g附子没事,我们一直反对这样不讲理法、盲目的、大剂量的使用这些药物。

今天刘力红老师再三的强调一个“理”字,其实我觉得这样一个理,我们是想通过这样的平台,使在座的每一位的参会代表回归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中来,回归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看待生命的理当中来。只要有这样的灵魂的存在,我们的论坛就会一届比一届更有吸引力。大家看一下,在这样的会场当中,可以说是鸦雀无声。我相信在座的每位代表参加过很多的会议、论坛、研讨,但是我相信我们这样一个论坛,一直贯彻在一个灵魂当中,是少有的。

今天,我们用一天的时间再三强调这样一个“理”,理明了,理法方药,后面的东西就水到渠成了。所以今天刘老师讲理的概念非常深刻,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刘老师的精彩演讲。 d79vjYJpNWEmgVOwEOQq783ibfw5oCXsaoFXinWk9tlysrZ0J5A7mNz2QEGg5hV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