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未来展望

到202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之时,我们的家园将呈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青水碧,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美好情景。

——经济布局更趋集中均衡 (1) 。工业化城镇化将在适宜开发的一部分国土空间集中展开,产业集聚布局、人口集中居住、城镇密集分布。在继续提升现有特大城市群整体功能和国际竞争力基础上,在其他适宜开发的区域,培育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城市群,形成多元、多极、网络化的城市化格局,使经济增长的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人口和经济在国土空间的分布更趋集中均衡。

——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农村人口将继续向城市有序转移,所腾出的闲置生活空间将得到复垦还耕还林还草还水,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将增加,农业经营的规模化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城市化地区反哺农业地区的能力增强,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人口更多地生活在更适宜人居的地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人口向城市化地区逐步转移,城市化地区在集聚经济的同时集聚相应规模的人口,区域间人均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的差距逐步缩小。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财政体制逐步完善,公共财政支出规模与公共服务覆盖的人口规模更加匹配,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和生活条件的差距缩小。

——资源利用更趋集约高效。大部分人口的就业和居住以及经济集聚于大城市群地区和城市化地区,基础设施共享水平显著提高;节能型的轨道交通成为大城市群的主要客运方式并间接降低私人轿车的使用频率;大城市群内将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市场指向型产品的运距缩短,物流成本降低;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得到广泛推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初步形成。

——环境污染防治更趋有效。一定的空间单元集聚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控制在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之内,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得以扭转。随着主体功能定位的逐步落实,绝大部分国土空间成为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大幅减少,工业和生活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相对于小规模、分散式布局,经济的集中布局和人口的集中居住将大大有利于污染治理水平的提高。

——生态系统更趋稳定。重点生态功能区承载人口、创造税收以及工业化的压力大幅减轻,而涵养水源、防沙固沙、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等生态功能大幅提升,森林、水系、草原、湿地、荒漠、农田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近海海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城市化地区的开发强度得到有效控制,绿色生态空间保持合理规模。农产品主产区开发强度得到控制,生态效能大幅提升。

——国土空间管理更趋精细科学。明确的主体功能定位,为涉及国土空间开发的各项政策提供了统一的政策平台,区域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公平性将大大增强;为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提供了基础性的规划平台,各级各类规划间的一致性、整体性以及规划实施的权威性、有效性将大大增强;为国土空间及其相关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提供了统一的管理平台,政府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制度化水平将大大增强;为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提供了基础性评价平台,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的客观性、公正性将大大增强。 DYnS72Cp9rAc0F+zhrxn1pO6VXTI9e5hCgkaJOfLjVt49cqUn2DMEI4Ggy8CZkm8


(1) 集中均衡式经济布局是指小区域集中、大区域均衡的开发模式。亦即在较小空间尺度的区域集中开发、密集布局;在较大空间尺度的区域,形成若干个小区域集中的增长极,并在国土空间相对均衡分布。这是一种既体现高效,又体现公平的开发模式。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