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V

在继续解析“9・11事件”之前,我先简单介绍另一个研究领域——感知盲点,这也是本书的一个核心概念。感知盲点指的是一种当局者迷的状态——每个人都能通过某种参照框架来感知和理解世界,但我们看不到自己的参照框架本身。感知盲点的存在说明: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能从异见者身上学到不少东西。

感知盲点是2005年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在美国肯扬学院的演讲主题,那场演讲被《时代》杂志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毕业演讲之一。演讲从一个鱼缸开始,说有两条小鱼在水里游着,突然碰到一条从对面游来的老鱼向他们点头问好:“早啊,小伙子们,水里怎样?”小鱼继续往前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终于忍不住了,他望着另一条问道:“水是个什么玩意?”

华莱士的观点是:我们的思维模式常常会形成某种惯性,以至于我们很难注意到自己对现实的感知已经被过滤了一层。其实在生活中的大多数领域,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都各不相同,并且能够互相启发。但问题在于很多人都意识不到这一点,就像英国喜剧演员约翰・克莱斯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那些看不到自己理论体系的人,处境就危险了。”

记者雷尼・埃多・洛奇举过很多关于感知盲点的例子,有一个就发生在她自己身上。她有段时间手头很紧,没有钱全程坐火车去上班,所以不得不骑自行车走一段路。正是这段经历让她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

在平日通勤的火车站上下楼梯时,我发现了一件让人很不舒服的事:我乘坐的大部分日常公共交通工具的站台上都没有无障碍设施,没有坡道,没有电梯。对于推童车的父母、使用轮椅的人,或者需要搬运大件东西(比如一个架子)的人来说,要想顺利坐上车几乎是不可能的。要不是我自己需要搬自行车,我永远也不会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从未注意到,无障碍设施的缺乏正影响着这么多普通市民。

这段经历让她对世界有了一个新的认知,她以前不知道这种情况的存在,也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一扇新的窗户在她面前打开,让她发现了一个盲点,也认识到自己的视角一定存在更多盲点。当然,我讲这个例子并不是想说所有通勤车站都应该配备某些设施,而是希望用它来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只有对成本和效益有了充分的认识,我们才能进行有意义的成本效益分析。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先看到事物的全貌,然后才能理解它们。这有赖于人们拥有不同的认知视角,并通过互相帮助来看清各自的盲点。

即使想要跨出自己的参照框架,也是很难做到的,我可以用“婚礼礼物清单悖论”来直观地解释其原因。婚礼前,夫妇们常会发出一份他们希望收到的礼物清单。但很有趣的是,参加婚礼的客人很少会依照清单来购买礼物,他们大多喜欢亲自挑选一份独特的礼品以表心意。

究竟哪种礼物更受欢迎呢?2011年,哈佛大学的弗朗西斯卡・吉诺和斯坦福大学的弗兰克・弗林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招募了90名参与者,将他们均分成两组,一组人是送礼者,另一组人是收礼者。随后,收礼者被要求去浏览亚马逊网站并列出一份礼物清单,每件礼物的标价要在10美元到30美元之间,送礼者则需要从这份清单中选择礼物,或者自己另外挑选一份独特的礼物。

实验结果很有说服力。送礼者认为收礼者一定会喜欢自己另外挑选的礼物,甚至满怀感激,因为这些礼物中包含着个人的心思,足够独特。但是他们错了,事实上收礼者更喜欢自己清单上的礼品。

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发现,赠送婚礼礼物时也有同样的情况发生:送礼者喜欢选一些自己觉得独具匠心的礼物,而收礼的夫妇则更喜欢自己婚礼清单上的东西。

这就是因为感知盲点的存在。送礼者很难跨出自己的参照框架,显然他们自己喜欢某份礼物,所以才会去挑选它,他们想象的是自己收到这份礼物时的喜悦。而另一边,收礼者因为口味偏好不太一样,所以无法对这种喜悦感同身受,否则他们一开始就会把这些礼物放在清单上了。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人口多样性(人种、性别、年龄、阶层等方面的差异)在某些情况下能够增加群体智慧。如果团队成员的个人经历比较多样化,那么这个团队对人类同伴的认识就会更全面、更细致。不同的参照框架能够被连接起来,这让他们的视角更广,盲点更少。美国经济学家查德・斯巴伯教授发现,在法律、健康和金融服务领域,人种多样性增加一个标准差,生产率就能提升25%。 麦肯锡对德国和英国公司的分析发现:高管团队的性别和人种多样性排在前四分之一的公司,其股本回报率要比排在后四分之一的公司高出66%之多 ;对于美国公司,这个数字是100%。

当然,同一人种的人经历也各有不同,民族与民族之间有差异,民族内部的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差异。但这不会改变刚才提到的观点:将具有不同经历的人聚集在一起,可以拓宽和加深对外部事物的理解,尤其当你想理解的是人本身。这也解释了另外一个发现:同质群体不仅容易表现不佳,而且连如何表现不佳都可以推测出来。当你被相似的人包围时,你们彼此拥有相似的感知盲点,甚至还可能互相强化这些盲点。这一现象有时被称为“互为镜像”:周围的人对现实的感知和你一样,他们把这种感知投射给你,你又像镜子一样返还给他们,结果你们相互强化了一些不完整或者完全错误的判断。要知道,确定性与准确性成反比。

举个例子,哥伦比亚商学院教授凯瑟琳・菲利普斯曾带头开展过这样一项研究:研究者安排了多个小组去解开一系列谋杀案之谜,各小组收到大量复杂的材料,包括不在场证明、证人证词、嫌疑人名单等。其中一半案件由四个好朋友组成的小组负责调查,另一半的案件则是由三个朋友加一个陌生人的组合来调查。所谓陌生人也就是一个局外人,一个与其他人所处社会环境不同、有着不同感知视角的人。根据我们在前文中的分析可以猜到,有局外人的小组无疑会表现得更好,实际上也确实好得多,他们在75%的案件中都找到了谜底,相比之下,同质化小组的正确率只有54%,还有几位单独找答案的个人,正确率仅为44%。

两种团队执行任务的过程迥然不同。多元化的一组人发现集体讨论时很难在认知层面达成共识,因为观点的差异很大,所以很容易发生争论和分歧。他们通常能够得出正确答案,但一直无法完全确定。不过,正是因为对案件进行了全面和坦率的探讨,他们才真正触及了案件复杂的本质。

同质化的团队则正好相反。他们觉得讨论的过程非常愉快,因为大部分时间都在互相认同。实际上,他们只是在照搬别人的观点而已。尽管最终的判断很可能是错误的,但他们对自己的答案却深信不疑。没人指出他们的视觉盲点,他们自己也无从感知这种盲点的存在。既然接触不到其他观点,他们对自己的观点就越发肯定。这也反映出了同质化群体存在的严重风险:他们很可能是在过度自信与严重误判之下做出了决策。 FT82+XzENK5inlXWVtvGgfdI84Fq62v630VZzm59zqV59ZAX9q+VocxCn5V8GJ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