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I

2001年8月9日,33岁的法裔摩洛哥人哈比卜・扎卡里亚斯・穆萨维在位于明尼苏达州的伊根泛美国际飞行学校注册入学。 这所学校提供驾驶商用飞机的全套培训,而且教学中配备有高仿真模拟器。

起初,穆萨维看起来和其他学员没什么两样——他看起来经济条件不错,跟人交流时温和友好,充满好奇,一心想要学会驾驶大型喷气式飞机。然而开学才两天,他就引起了带教老师的怀疑,因为他付学费的方式与众不同:8300美元的学费,他用百元现钞支付了大部分。 更怪异的是,他对驾驶舱门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兴趣,并且不停地询问纽约市内及周边的航线状况。

工作人员疑心陡增,在穆萨维入学两天后,该校决定向明尼苏达州的联邦调查局举报他。于是穆萨维被批捕,联邦调查局对他展开审讯,并申请搜查他的公寓,但最终没有找到任何线索。

就在“9・11事件”发生的几周前,一名涉嫌违规移民的男子在事件发生地的某个飞行学校入学。我们今天回头来看这件事,不难发现其中疑点重重。

*

“9・11事件”发生后的几个月里,美国国内针对情报机构的不作为展开了轮番调查。雇佣数十万情报人员、预算高达上千亿的组织,为何会破解不了这个阴谋?调查结果纷纷指出,这是一次不可原谅的失误。

这当中,中央情报局(以下简称“中情局”)无疑受到了最为严厉的抨击,毕竟它的本职工作就是协调各家情报机构应对威胁,特别是来自境外的威胁。推算起来,“9・11事件”策划于1998年底或1999年初,各情报机构有29个月的破案时间,但机会全部被错过了。这起事件被哥伦比亚大学索尔兹曼战争与和平研究所所长理查德・贝茨称为“发生在美国本土的第二起珍珠港事件”。著名情报专家米洛・琼斯和菲利普・西尔伯扎恩则直言这是“中情局史上最大败笔”。

在众多事实和线索面前,这些专家的话引起了广泛共鸣。实际上,“基地”组织早在1993年就打破了对自杀式爆炸的禁忌,并且他们的每次活动背后都有奥萨马・本・拉登的身影。

算起来,到事件发生时,出现拿飞机充当武器的想法已有近10年时间。1994年,一个阿尔及利亚组织在阿尔及尔劫持了一架飞机,目的据悉就是在埃菲尔铁塔上空炸毁它。 当年年末,作家汤姆・克兰西写了一部惊悚小说,讲述的是一架波音747飞机撞入南加州大学阿皮托大楼。这部小说一经推出,就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第一。1995年,马尼拉警方详细报告了一起自杀式袭击计划,该计划的意图就是让一架飞机撞向中情局总部。

1997年,本・拉登的助理艾曼・扎瓦希里严格遵照首领的旨意,在埃及策划了一场杀害游客的行动。

1998年8月7日,内罗毕和达累斯萨拉姆同时发生爆炸事件,造成224人死亡,4000多人受伤。

2001年6月,就在穆萨维入读航空学校的几周前,一位来自亚利桑那州、名叫肯尼思・威廉姆斯的联邦调查局分析师曾给同事们发出一封电子邮件,其中写道:“我写这封信是为了提醒联邦调查局和纽约市政府,本・拉登有可能组织各方力量,派遣学生进入民航大学和学院。”他建议调查局总部对国内所有飞行学校进行备案,走访运营商,并编制一份所有申请培训签证的阿拉伯国家或地区学生的名单。这份建议被称为“凤凰备忘录”,它本应发挥极大作用,可惜当时没有被采纳。

在这么多证据面前,情报机构的不作为遭到了各方严厉的抨击。参议院联合委员会得出结论:“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情报机构手上明明有线索,却没能在2001年9月11日之前把这些相关的点连接起来。”

对此中情局驳斥说,这种评估方法尽管可以理解,但在事发后大谈破解恐怖分子的阴谋当然简单得很。他们还援引心理学家巴鲁克・菲舍霍夫和露丝・贝思调研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就在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这一历史性事件发生前,两位心理学家曾邀请各方人士评估这次出访会有怎样的结果:会不会促成中美永久建交?尼克松会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外交之旅吗?

众人皆知,这次访问硕果累累,但我们要关注的是那些受访者在事后如何“记住”了他们的预估。比如,不少之前持悲观态度的人,如今却说本来就很看好这趟出访。正如菲舍霍夫所说:“受访者再度被问起事件结果的时候,竟然完全没有表现出诧异之情……”他称之为“潜移默化的自我断定”。

回到“9・11事件”,或许这个阴谋在事后显得昭然若揭,但在事件发生之前真的那么明显吗?这难道不是另一个版本的“潜移默化的自我断定”?中情局真如人们所说的那样难辞其咎?

实际上,全球很多地方都有恐怖组织,监控设备每一刻都在捕捉网络对话,但大部分不过是日常聊天中玩笑式的威胁。情报机构可以对每一个可能性立案,但资源怎么够用?到最后很可能都是虚惊一场,很难有什么实际进展。就像一位反恐负责人所言,他们的工作是被要求在一片红旗的海洋里给红旗分类。

对于中情局和他们的辩护者来说,“9・11事件”不能归结于情报的收集和分析不力,而是因为情势过于复杂。争论从未停歇:一方坚称情报机构错过了极其明显的警告,另一方则认为中情局已经尽了一切可能的努力,毕竟人人都知道提前发现这类阴谋有多难。

但也有少数人提出,双方的论断有可能都是错误的。 PBVftdFbM/Alz3HXRsCa4jNx/9bIOsIQY1I+3dgimTys5e921K/7uihhjR0AHjn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