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0.3 变化产生神

苍老爷成神
(汉族)

付庄乡正东边的沧浪渊 (1) 有一座大庙,大庙正殿的大厅里塑着一尊神像。他,就是苍老爷。每年的三月三庙会,百姓手捧香烛供果,到苍老爷庙去磕头烧香。老头们请苍老爷保佑这一带风调雨顺,平安无事;老嬤嬷们请苍老爷保佑她一家人财两旺,不生病灾;小伙子求他给配个好媳妇;大姑娘让他给找个好婆家,各有所求。从白到黑,人来人往,许愿还愿,香火很旺。

苍老爷的家在苍宅,名字叫小苍。三岁时,他的父母死了,他成了孤儿,只好跟着姥娘住到了沧浪渊。长到八九岁时,还是傻乎乎的,平时也不爱说话。显得有点神神乎乎 (2) 的小苍长到十六七岁时,姥娘托人给他说了个媳妇。丈人家在崔家庄,是个有名的财主。丈人不是为了找女婿,那是想让小苍给他干活。小苍来到丈人家后,自然也就成了长工。

有一天,丈人把小苍叫到跟前说:“你今天到东坡十八亩地去锄锄高粱苗子。”小苍二话没说,扛起锄头就上了东坡。到地头把锄头一搁,找了个树底就睡上觉了。醒来一看,天已过午,地还没锄,回家怕丈人打骂,他就抡起锄头,七拉八擦一阵子,十八亩一会锄完了。四边地角,一角一棵,中间一棵,一共留了五棵苗子。小苍锄头一扛回家了。回到家里,丈人问:“一上午锄了多少地?”小苍说:“全锄完了。”丈人心想:你就是再能干,一天不过锄一亩地,怎么锄这么快?我要去看个明白。到地头一看,老丈人差点气了个半死,十八亩地只留五棵苗,再改种别的庄稼,季节已过。心想:回家跟他算账!

到家里,丈人咬牙切齿,又打又骂,揍了小苍一顿,才算出了点气。小苍说:“你是不是嫌我留的苗子稠?”丈人没好气地说:“稠!”小苍说:“稠?那我再锄去就是。”他扛起锄头,到了地里把角上的四棵苗又锄掉了。

丈人就更恼了,心想:这十八亩地反正没有苗子,你想怎么锄就怎么锄吧,也就没叫他回来。打这以后,丈人就更不喜欢小苍了,见面不打就骂。就这样,小苍又在丈人家过了三四个月。

转眼,秋天到了,小苍对丈人说:“那块十八亩的高粱熟了,咱去收家来吧!”丈人一听,气不打一处来,恶狠狠地说:“你春上毁了我十八亩的苗子,我没叫你赔,你还耍我,地里没有苗子,到哪里去收粮食?”小苍说:“你跟我到地里看看,真没有,我赔你的高粱。”丈人一听,半信半疑,就跟着小苍上了坡了。

到了地头一看,丈人真是又惊又喜,拍着腚哈哈大笑。这一棵高粱生有千枝万杈,顶天立地,把十八亩地遮盖得严严实实。高粱穗子肩靠肩,膀靠膀,风一刮,晃晃悠悠,跟一片红云一样,结的高粱真是老鼻子了 (3) 。丈人一看这情形,喜得哈哈的,对小苍说:“恁姐夫,我看这棵高粱也不好砍,咱就在地里安上场 (4) ,往下打吧!”小苍说:“好吧。”老头子跑到家里,慌慌忙忙喊来了长工,就地安上场,准备打粮食。

小苍不慌不忙地爬上高粱树,用竿子只打了一下,高粱就哗哗地往下淌,足有三千六百担,平地也有二尺多深,埋到丈人的膝盖上。老头子高兴得在树下喊道:“恁姐夫,你再使劲多打几下。”小苍一听,心想:我叫你这个贪财的老家伙,有粮食也不能吃。一使劲,刷刷又连打了几下,树底下的高粱堆得小山一样高,最后把老头子活活给埋了。

小苍才想下树,忽听空中有人说道:“苍老爷慢走!我乃受玉帝差遣,特来接你回天宫。”小苍一看,是一条大乌龙在自己面前说话。乌龙又说:“请你骑到我背上。”小苍一跨腿,坐了上去,一溜黑影不见了。

【讲述者】 郭祥礼(47岁,山亭区徐庄乡柳泉村,农民,高小)

【采录整理】 姜殿生

【采集时间】 1987年4月7日采录于山亭区徐庄乡柳泉村

【流传地区】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徐庄乡·柳泉村

【文本来源】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编写,罗杨总主编,胡太星、沙朝佩本卷主编:《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山东·枣庄·山亭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版,第40—42页。

【阅读提示】 这则神话叙述的是一个孤儿成为众人仰望的神,虽然有点乌龙,但老百姓造神往往更注重心理方面的慰藉。

【基本母题】 苍老爷;三月三庙会;特定神的职能;祈愿;孤儿变成神;乌龙

【本文编码】 《苍老爷成神》:ZCSW0281-103-001

黑暗混沌
(汉族)

玄黄过后出混沌,

依然黑暗少光明,

天地相连无人分,

混沌九九八十一劫难。

混沌之后盘古生。

混沌本是一头颅,

无鼻无窍甚是神,

多少玄妙里头存。

歌师记得清不清?

恭请歌师讲分明。

诗曰:混沌无有天和地,

古祖灵山出世起,

寒阳洞里参禅机。

乾坤混沌几万秋,

度下开天劈地斧。

昆仑山上讲根由,

乾坤黑暗黑无边,

传下徒弟混沌仙。

混沌未分有一山,

天心地胆在中间。

盘古老祖他在先,

活了一万八千年,

那时洪水才泡天。

讲起混沌有根基,

我有一句来问你:

洪水泡天有根源,

叫声歌师听我谈,

洪水泡天有几番?

自从洪水泡天地,

混沌黑暗谁在先?

清水泡天有几番?

从头至尾讲根源,

那时才算得你为先。

自从洪水泡了天,

玄黄老祖他在前,

洪水泡天有三番,

三五老祖他在先,

清水泡天出古祖,

才有古祖在灵山。

清水泡天有几番?

清浊相连无有天。

我把天地谈一谈,

乾坤暗暗如鸡蛋,

千层万层包得严,

谁人知得着根源?

密密匝匝几千层,

三五相交看不清,

听我一一说混沌。

混沌山上十八祖,

青龙岭上昆仑山,

昆仑山上起青烟,

三千七百神仙洞,

八百洞中降真仙,

听我一一说根源。

玄黄死后留头颅,

天地灵气里头存,

预示天地未成形,

后来转变为混沌。

无鼻无眼心里明,

如似一个鸡蛋形。

划天老祖来彩画,

取出神笔画图形。

五气六气画眉毛,

八字峨眉两边分。

七孔八窍安停当,

睁开双目看分明。

凿开混沌开七窍,

才有三光与三才。

混沌头破似天开,

化一老祖有气概。

混沌老祖初出世,

无有天地五行势,

一气三化将人置。

站住仔细四下观,

举目抬头看一看,

四方都是黑暗暗,

清浊二气上下连,

无有人影在世间。

混沌一气降世起,

生在青梅山前地。

青梅山上把道传,

聚拢三百六十员,

寒阳洞里讲神仙。

都是天地变化成,

乾坤黑暗得自然。

混沌辞别洞府去,

太荒山前走一程,

只见乌云沉沉黑,

不知南北与西东。

混沌便把旗来绕,

现出太荒一座山。

转身住在太荒地,

不觉又是五百春。

只见太荒金石现,

石斧铁锤现原身,

赐与盘古把天分。

玄黄头颅化混沌,

混沌里面盘古生。

盘古生在头颅内,

头颅好似天地形。

盘古随着头颅长,

又有神祖画成形。

混沌转化成盘古,

实为三度转化身。

北方壬癸化水星,

东方甲乙化木星,

西方庚辛化金星,

南方丙丁化火星,

四方星辰来助阵,

要助盘古现威能,

北方水星化海池,

东方木星化斧柄,

西方金星化石斧,

南方火星霹雳震,

中央戊己是昆仑,

脚踏太荒一山林。

盘古来在山顶上,

一斧劈开混元石,

清气浮而九霄去,

重浊落在地下沉,

天高地厚才形成。

老祖老母神两个,

一个红精黑暗祖,

一个黑精红暗母。

洪水之时金石化,

黑水之时成神祖,

收下三百六十子,

都是先天化童顽。

老祖老母来讲道,

要将顽童都从善,

都成正果知天然。

洞房门前一石兽,

像虎像狮像狻猊。

非象非狮不一般,

一对眼睛红光闪,

龇着獠牙吐舌端。

一日顽童来玩耍,

见了石兽眼流血,

越流越多甚惨然。

老祖一见事不好,

石兽流血为哪般?

老祖老母来观看,

原是洪水要泡天。

洪水要淹昆仑山。

吩咐子弟快躲避,

最后剩下三个半,

哪三个,哪半个?

要请歌师找答案。

老祖老母未淹死,

半个弟子是混元。

弟子慌忙去避难,

有的藏在深洞内,

有的忙往石缝钻,

有的爬在高树上,

有的长翅飞上天,

有一个葫芦连藤长,

忽然喳开忙开口,

快到口里躲难星。

有的连忙往里钻,

化为鱼龙把水翻。

有一个弟子叫混元,

混元弟子不一般,

日后混元有造化。

清水之时有一缘,

连忙来把混元叫,

来到石兽腿中间,

石兽腿后有一孔,

此是昆仑一地眼。

你今躲在地眼内,

扯蔸茅草来盖严。

还有弟子无处躲,

昆仑山中地方宽,

山中有山山上山,

无数洞府神祖占。

有一洞府神奇异,

各样景致看不完。

提起混元一老祖,

躲在地眼三千年。

这时他把头来探,

洪水未退泪几点。

望了四次仍未退,

四滴眼泪滴下边。

化成四个水爬虫,

万丈长来千丈宽,

又出浪子不一般。

四个浪子无比怪,

浮在水上像大船。

四个浪子四下分,

摇摇摆摆水上玩。

四个浪子四个怪,

又吞日月又吞天。

第四浪子它最好,

常常回来见混元。

混元问它哪里去?

浪子回答水上玩。

水上看见什么景?

一蓬荷叶大又圆,

一蓬荷叶有九匹,

一匹荷叶一重天,

荷叶上面有一景,

露水珠儿亮闪闪。

滚来滚去有灵性,

放出五色祥云团。

混元听了多有趣,

天地之根已出现。

荷叶在天分九重,

露珠像似雨露般。

荷花已谢莲籽落,

莲籽将来化神仙。

正是浪子口中渴,

七颗甘露一口吞。

喝了七颗甘露水,

一朵莲花还未谢。

一个莲蓬结籽生,

荷叶失了甘露水,

枯了荷叶和花心。

荷叶老祖一苦莲,

混元忙把浪子问:

见了荷叶你怎办?

浪子回答我吃了,

吃了荷叶往回转。

荷叶好吃水好喝,

撑得肚皮圆又圆。

混元一听心大怒,

来把浪子撕两段。

只分两段不打紧,

露出荷叶屎一团。

人间万物包在内,

一团混沌分清难。

屎团一堆见风长,

陡然长起山一座,

名字就叫青龙山,

后头慢慢说根源。

金鼓一停我接住,

提起昊天一段古,

歌师听我从头数。

无有乾坤无有天,

只有古祖他在先,

自从洪水泡了天,

渺渺茫茫无自然,

山中十万八千年,

才出昊天老神仙。

讲起古祖来出世,

提起昊天老祖母,

一无父来二无母,

你看怪古不怪古?

黑黑暗暗,混混沌沌,

渺渺冥冥,昊天此时生,

只有昊天圣母生得恶,

头上长出一对角,

打败黑龙平洪波。

洪水泡了天和地,

提起灵山虚妙洞,

昊天圣母一段情,

圣母原是金石长,

清水三番成人形。

石人得道称圣母,

名唤昊天是她身。

圣母坐在虚妙洞,

要到灵山走一程。

站在灵山四下望,

洪水滔滔怕煞人,

两条长龙在争斗,

二龙相斗气腾腾。

只见空中黑云现,

黄龙当时逞威武,

抓得黑龙血淋淋。

黑龙当时来聚会,

弟兄五个显威能,

黄龙一时败了阵,

直奔灵山洞府门。

圣母观了多一会,

定天珠在手中存,

抛在空中雷电闪,

黑龙一见忙败阵。

便把黑龙来打败,

七窍流血逃性命。

漫天黑云不见形,

往西边走不见了,

这时洪水稍平静。

黄龙落在灵山上,

感念圣母有恩人。

生下三个龙蛋子,

三个龙蛋放光明。

圣母一见心欢喜,

将蛋吞在腹中存。

吃了三个龙蛋子,

腹中有孕在其身。

怀孕不觉三十载,

正月初七降下生,

一胎生下人三个,

圣母一见甚欢心。

长子取名为定光,

次子后土是他身,

第三取名为婆娑,

虚妙洞中生长成,

三个儿子已长成,

不觉已过五百春。

圣母便把孩儿叫,

灵山景致多得很。

一座石岩高万丈,

朵朵梅花在中间,

三十六匹叶子长。

有座仙山生得妙,

更比群山高远了。

此山名字叫虚妙,

虚妙山上长仙草,

色分七彩好奇妙。

树高只有三尺三,

时时都把毫光现,

结颗宝珠似仙丹。

李子开花白又鲜,

根深叶青自先天。

后世自有神仙出,

上古神来下古仙。

杏树开花碗口大,

杏子黄了四时鲜。

杏仁里面有一物,

洪水之后出世间。

桃树花儿红艳艳,

花开不谢三千年。

三千年后结桃子,

桃核里头藏众仙。

后来王母蟠桃会,

自有核仁落人间。

一蔸青草正扬花,

花开花落一瞬间。

此草名叫天仙草,

后叫稻米五谷先。

一万八千春过后,

传与农夫好种田。

此事虽是后来事,

说与孩儿记心间。

母子来到丹桂树,

看见树下红光现,

圣母一见高声问:

你是什么妖魔怪?

烧死丹桂为哪般?

忽然两人来跪拜,

一男一女忙开言:

“一男一女人两个,

又叫与子贞天贤。

原在荷花池内住,

金水相生结仙缘。

只因三番洪水后,

俱在灵山躲难星,

桂花树下藏其身。”

圣母听了此言语,

笑在眉头喜在心,

“原是太阳与太阴,

后来日月就是你,

一阴一阳照乾坤。”

二人听罢忙点头,

辞别圣母不见形。

一男回到太阳洞,

一女又归太阴门。

都在咸池深海内,

并蒂莲花海上存。

有一根古在后头,

浪荡吃了遭难星。

母子游到菊花殿,

各种菊花开得鲜。

面对一个雪花洞,

雪花纷纷顿觉寒。

将来以花来分月。

一十二月结花缘。

梅树开花报春早,

桃李开花正春天。

稻花一开谷结穗,

菊花一开霜雪连。

此是灵山四季景,

传在后世在人间。

忽听树上嘤嘤叫,

原是黄鸟万万千。

黄鸟一叫报时辰,

黄鸟报时有根源。

黄鸟一叫天就明,

黄鸟二叫太阳升,

黄鸟三叫正午时,

黄鸟再叫天黄昏。

母子观罢灵山景,

要回天山洞府门,

定光看得正高兴,

要到灵山顶上行。

定光来到山顶上,

洪水滔滔怕煞人。

黑雾腾腾空中旋,

忽听空中喊一声。

叫声定光你且听,

太虚洞中多热闹,

请到太虚走一程。

定光跟着黄龙走。

太虚殿中看分明,

只见宫殿多齐备,

亭台楼阁色色新。

定光来到太虚殿,

紫云腾腾放光明。

黄龙跪下称老祖。

定光圣祖你且听,

可恨黑龙来作乱。

又翻洪水水连天,

他与吾龙来作对,

灵山顶上躲灾星。

太虚洞中九天外,

不遭洪水救众生,

敬请圣祖发号令。

五条黑龙多厉害,

兄弟五个本事能,

大哥手执开山斧,

二哥口内吐红云,

三弟能把山搬走,

四弟搅得海翻腾。

只有五弟手段狠,

天地日月一口吞。

五条黑龙有来因,

它是上古洪荒生。

当日石龙一老母,

住在洞内闷沉沉。

下到昆仑来游玩,

洪水之中起黑云,

黑云遮住老母身,

老母当时肚子疼,

产下一个龙蛋子,

龙蛋炸开两边分。

蛋里跳出五黑龙,

五条黑龙吐黑水,

一股黑水淹昆仑。

如果收了黑龙精,

天下洪水得太平。

定光听得这言语,

怒目圆睁冒火星。

忙招鹰龙来领命,

来到昆仑高山顶。

说起鹰龙大得很,

千片羽毛万丈长,

遮天盖地本事能。

原是天上大鹏鸟,

一声吼叫如雷鸣。

两道目光如闪电,

爪如铁钩万般能。

名叫鹰龙无敌手,

专为定光听号令。

当时鹰龙听吩咐,

黑龙抓到爪中心。

便把龙头来拿下,

便在定光面前呈。

当时洪水来平定,

黑龙散去不见影。

黄龙当时把恩谢,

连忙献出宝和珍。

献上化云珠一颗,

化为九天一朵云,

落定尘埃天地清。

黄龙最后为天师,

掌管龙神它为尊。

昊天圣母知此事,

便叫次子幽冥听。

你把黑龙来收付,

九泉地狱去安身。

叫他托起五方地,

地高水退得安宁。

圣母又把幽冥叫,

你到幽都走一程,

赐你斩关剑一口,

分开五关到幽都。

幽冥来到幽都地,

此为地府十八层。

五条黑龙阴魂在,

见了幽冥怒气生。

今日要把仇来报,

为何斩我五性命?

说罢现出五龙爪,

要抓幽冥一仇人。

幽冥取出翻天印,

五龙吓得战兢兢。

幽冥一见传下令,

封为幽都守门人。

又赐夜明珠五颗,

照得幽都地狱城。

幽都城里冤魂多,

都因洪水丧性命。

上古神仙水中死,

许多龙蛇也丧生。

大大小小三千万,

聚在幽都等超生。

幽冥做了幽都主,

主管幽都一座城。

来把冤魂一一问,

打发阳世来托生。

掌管五关并六部,

又管阴阳二界门。

又赐夜明珠五颗,

照见幽都放光明。

昆仑山上鸿青洞,

鸿青洞中一段情。

白妃娘娘洞中坐,

她的出生怪得很。

远古太荒洪水起,

一番洪水那时生,

一块白石化人体,

白化老母出世根。

原在昆仑山上生,

一块白石大又圆,

黑暗之中放光明。

久而久之石头炸,

一道红光如彩霞,

变出一个女娇娃,

后名白妃就是她。

长子名字叫洪儒,

次子取名是洪浩。

只有三子他最小,

取名就叫小洪钧。

谈起三子根基深,

元始上古宝石珍。

金水相生得精气,

三番洪水有了灵。

昆仑山中三口井,

原是地眼品字形。

一井黑水苦又腥,

一井红水如血汁,

一井清水如甘霖。

原是三番红水留,

灵气聚到三口井。

白妃喝了三井水,

借得白妃腹长成。

九九三精附一体,

白妃娘娘来育生。

不觉三子都长大,

各到各处显威灵。

一日洪钧把山上,

玉虚洞中走一程。

一见定光洞中坐,

见了洪钧来相迎。

两个在此来相会,

原是上古缘分定。

以后再把根古论,

多少根古讲不清。

玄黄老祖生青气,

浪荡出世吞了天。

黑龙黄龙两相战,

三番红水天地淹,

昊天圣母战洪水,

洪钧称为第一仙。

金龟吐石生昆仑,

九天老祖降凡间,

洪末、末叶与荷叶,

定光、玉虚与幽冥。

神仙之中第一贤,

九斩昆仑三妖龙,

混沌出在洪荒间。

盘古出世分天地,

更比玄黄高得远。

有人知得这根源,

能在歌场称上仙。

【原文注释】

《黑暗混沌》标题为整理者所加。资料来源:一是1983年编辑《神农架民间歌谣集》时,发现松柏镇敬老院院长张忠臣有《黑暗传》抄本。张忠臣抄本为李鹤亭抄录于1964年,李系有名的火居道士和私塾先生。张的底本因残缺不全,李在抄写时加进武当祖师的内容。李有《黑暗传》全传,“文革”时交出被烧毁。类似张忠臣抄本在林区发现十一余种,最早是阳日镇钱家湾村贾邦修的清代抄本,一书均分两大部分:《黑暗大盘头》和《黑暗纲鉴》,为神农架一带最为流行的抄本。二是1993年在林区宋洛乡梨子坪村村民陈相玉处,他口述浪荡子吃荷叶一段。陈系篾工,不识字,他于1954年在房县西蒿坪八寨给一老火居道人做篾时,听他唱的。采录时已记不全了,时年陈60余岁。三是1984年在新华乡黄成彦处得到的“玄黄”、“昊天”两个清代抄本,收入《神农架〈黑暗传〉资料汇编》。1995年委托唐运青,40余岁,林区宋洛乡莲花村人,高小文化,其父唐文灿,有《黑暗传》失于“文革”中,其子唐运红、唐运青、唐运华均为著名歌手。唐运青于1985年移居兴山县平水乡石鹅岭村,唐还提供不少资料。作为口头记录,只采用部分资料。

【附注】

相同内容,又见神农文化研究会主办的《神农文荟》1992创刊号。该文本注释说,1984年6月,胡崇峻搜集《黑暗传》版本,到了神农架朝阳乡水果园村。他听说村民唐文灿是位老歌手,就主动登门拜访。唐文灿年过花甲,岁月的风霜染白了他的须发,吹皱了他的脸膛。当他听说《黑暗传》上了书,胡崇峻还要继续搜集,准备出一本完整的《黑暗传》时,激动得嘴唇有些颤抖,半天才说:“我儿子义清给我抄录了一些,前些年怕惹祸,埋在地下。”他拿了一把挖锄,来到莱园边上的一棵树边。那树已有一人多高杯口粗细,他先挖掉这棵树,树下二尺多深的黄土里盖着一块青石板,揭开石板,下面是一个罐子。他从罐子里掏出一个塑料包,打开裹着一层又一层的塑料皮,一本抄录的《黑暗传》重见天日了。崇峻深有感触地发出浩叹:真是名副其实的挖掘啊!孙志龙感慨地说:“《黑暗传》早点出来就好了,也教训教训年轻人。《黑暗传》上的神仙,都是为民除害,造福天下。”

【讲述者】 (无考)

【采录整理】 胡崇峻整理

【采集时间】 1984年6月

【流传地区】 湖北省·神农架林区

【文本来源】 胡崇峻搜集:《黑暗传》,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69—97页。本文选自《黑暗传》第二章“黑暗混沌”。

【阅读提示】 这则神话无论是神灵,还是万物,都充满化生的神奇。

【基本母题】 天地相连;世界劫难;混沌;盘古的产生;洪水;化生万物;龙的争斗;人的产生

【本文编码】 《黑暗混沌》:ZCSW0282-103-002

黑虎潭
(汉族)

开栅村北有一条沟,口朝东,尾剪北,沟深五里,由西向东延伸而出。因为常常能听到虎喊的声音,人们称它为“虎喊沟”。

虎喊沟里有一个潭,潭里的水常是黑乎乎的,人们又把这个潭叫作“黑虎潭”。

相传,此山是武财神赵公明的金库。黑虎隐居潭底,为武财神赵公明看守开山的金钥匙。一旦有事,黑虎就喊起来,虎喊神威,人人害怕,个个不安。一天,来了个大汉,身着紧身黑衣,腰挎辘轳七星宝剑,说是能制服黑虎,便一个猛子栽进潭里,与黑虎搏斗起来,搅得黑水翻滚,声震天宇。隔了一个多时辰,人们见水面上有摊血迹,知是大汉被黑虎吞没了。其实,这个大汉是来取山里的宝的,结果宝没取成,自己反丢了性命。又有一天,村里人在兴隆庄打井,打到三米处发现一只石虎,人们想把它取出,但怎么也取不出来。这时一位年轻人过来,不问青红皂白,把石虎捣成碎块,在沟中垒了起来。说来也怪,垒起的石堰越长越高,成了一个大坝。从此,人们再也听不到虎喊声,黑虎潭的黑水也变成了清水。清水流进庄稼地,变成银子、元宝。人们说:“这个年轻人征服黑虎后,得到了宝库的钥匙,把武财神的银子、元宝施舍给我们。”这个年轻人是谁?谁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大家都认为他不是人,是神。

【讲述者】 张余生

【采录整理】 张之蕊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

【文本来源】 郭万金主编:《山西民间故事大系》(晋西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659页。

【阅读提示】 这则神话表明,谁本事大,能做有利于民众的事,也无须问他的身份出处,都可以被尊为神。

【基本母题】 自然物的命名;武财神;神的宝物;盗宝;变形;人变成神

【本文编码】 《黑虎潭》:ZCSW0283-103-003

九龙圣母(1)
(汉族)

九龙圣母原籍陕西牛母垣。远古时期牛母垣有一个尚未出嫁的大姑娘,生得聪明伶俐,相貌出众,但就是头上不长头发,因此她从小不梳头。在她十八岁那年,哥哥娶过媳妇,她和嫂子的关系处得很好。有一天,姑娘趁父母不在家,向嫂子来借梳子和镜子,说她要梳头用。这时嫂子心想:“你没有头发,梳什么头。”虽说心里这样想,嘴上却不好意思问,就把梳子、镜子借给了她。姑娘拿上借来的东西,回到自己家开始梳头。这时多心的嫂子偷偷撕破窗孔往里瞧,只见姑娘将头上的秃头套脱下,露出满头金丝,照着镜子慢慢梳头。当天嫂子将此事告诉了婆母。母亲大吃一惊,认为自己养了一个妖怪,担心大祸临头,心里惴惴不安,又将此事告诉了丈夫。丈夫听后喜出望外,向她解释道:“妇道人家,你不懂,如果真按你说的那样,咱女儿可就有来头了,不久就能修成神道。从此你们一定要留心观察她的言谈举止,不要让她独自出走。”以后全家人就对她暗地里进行监视。神女知晓后,想了个万全之策。一天早上,她求母亲给她单另做了捞米饭,可是她只吃了一口就全部喷了出来,全家人一看神女喷出的每一粒米饭都变成了明亮的珍珠,争先去捡。神女趁机不辞而别。可是警惕的嫂子却紧追不放,直奔黄河而去,神女像走平道一样过了黄河,嫂子却不知如何是好。这时神女告诉她将手帕铺在水面,方可走着过来。嫂子照此做了,果然顺利过了河。就在这时,听见河对面有人叫喊,神女一看是父亲和本家的一只纯白狗,白狗凫水过了河,父亲则被隔在了河那边。神女呼喊:“爹你不要过来了。”父亲只好返回河湾,后被封为神爷,至今有河湾庙,留作纪念。再说神女、嫂子和白狗。他们过了河,沿路一直走到冬连山(现韦家湾)。休息时顺便把鞋里的土倒了出来,堆成了山疙瘩,后人把它命名为仙女疙瘩。原准备在此立庙,但因为此地能看见娘家村,就一直往南去,走至殿山还能望见娘家村,可又舍不得这块风水宝地,就背靠陕西,倒土做庙院,连人带狗都封了神位,坐在正殿。神女和嫂子做了催生娘娘和送生娘娘,分立东西两侧。

【讲述者】 韦炳审

【采录整理】 张秀珍采录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

【文本来源】 郭万金主编:《山西民间故事大系》(晋西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421页。

【阅读提示】 这则神话所说的小妮子修道成神并带领家人踏进神道,只是代表了一些人的美好理想和愿望,民间许多神的来历大多如此,表现出很亲民的说教传统。

【基本母题】 九龙圣母;女神的体征;修道成神;变形;封神

【本文编码】 《九龙圣母(1)》:ZCSW0284-103-004

九龙圣母(2)
(汉族)

很久以前,在关帝山的大森林里有个二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叫杨坡。这个村有个美丽的姑娘叫福香,福香姑娘名字好听,人却命苦,自幼失去父母,在哥嫂家生活。哥哥是小商人,常在外面,嫂嫂是个好吃懒做的坏女人,每天什么也不做就是想吃好的,一切家务和田里活儿都让福香去做。

福香天一亮就起床干活儿,一直忙到晚,还要受嫂子的训骂,不让她吃饭。

六月的一天,天气十分闷热,福香的嫂子想吃好的,可是福香在家她不能吃,就寻来一大堆烂旧衣裳让福香去河边洗,洗不完不让回家吃饭。

福香在河边洗呀、洗呀,洗得头晕手发软,肚子饿得咕咕乱叫,还是洗不完,不由得串串泪珠滚了下来。她哭呀、哭呀,只哭得两眼红肿,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忽然,在那清澈的河水里漂下一颗又红又大的鲜桃。福香高兴地把那颗鲜桃捞起来就往嘴里放。桃子滑溜异常,刚刚到嘴边,一下子就滑到肚子里去了。真奇怪,福香自从吃了那颗鲜桃以后,肚子一天比一天大了起来。一天,福香的哥哥回来了,福香的嫂子就说:“看你的那好妹子,肚子就像圆鼓似的,每天勾引野汉子。”福香的哥哥一气之下便把福香赶出家门。

福香是个弱小女子,举目无亲,怎么办呢?她想来想去,独自一个人走进深山,找了一个洞就住下了,每天靠山上的野果、野菜生活。

一天,福香忽然肚子痛得要命,慢慢就不省人事了。当她醒来的时候,忽见九条小龙在地面上摇来晃去很是可爱。她觉得奇怪,心想哪里来的小龙,又觉得自己的精神猛增,摸摸肚子更是奇怪,怎么大肚子忽然小了呢?

一天,两个猎人在这森林里打猎,听见洞里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好奇地钻进洞里一看,顿时惊呆了:只见九条龙张牙舞爪地爬动,正中坐着一个圣母娘娘,面露慈祥。两个猎人看了一会儿便醒悟过来,立即跪在地上叩了三个响头,说道:“小人们不知圣母娘娘在此,得罪了圣母娘娘,请别怪罪。”说完赶紧转身往山下跑。从这以后,人们全知道山上住着一个圣母娘娘。

又一年,接连几个月没有下雨,眼看满地庄稼就要旱死了,人们就要到外地谋生去了。有个人突然说:“咱们村端武山上不是有个圣母娘娘吗?咱们上山求求去?”人们一听都说试一试,于是全村人敲着锣鼓、扛着猪头上山去求雨。结果真灵,一求便下起了倾盆大雨。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圣母娘娘,就在此山修建了九龙圣母娘娘庙,现在还有庙的痕迹。娘娘即是九龙圣母。

【讲述者】 张建生

【采录整理】 安传卿采录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

【文本来源】 郭万金主编:《山西民间故事大系》(晋西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419—420页。

【阅读提示】 这则神话叙述圣母娘娘能够给人带来雨水,表达出人们对改造自然的心理依托,同时也很含蓄地表达出人能变成神的民间信仰。

【基本母题】 家庭矛盾;感生;人生龙;神的产生;祭神祈雨;九龙圣母

【本文编码】 《九龙圣母(2)》:ZCSW0285-103-005

毛公神
(汉族)

很久以前,有年正遇灾荒,庄稼颗粒不收,农民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借财主的粮食。第二年正赶上风调雨顺,农民们辛勤耕作,眼看着绿油油的庄稼丰收在望,人们脸上的愁容退去许多。

可这丰年的兆头却使财主犯了愁,他担心秋后穷人有了粮食,一旦还清他的债,就不会有人白白给他干活儿。于是想出一条毒计!要所有欠债的农民必须在七天之内还清所欠的粮食,要是还不了,就要用青苗田抵债,结果农民们辛辛苦苦开垦养种的庄稼地大部分被财主霸占了去。财主得意地坐在太师椅上,一手托着烟锅,一手捋着嘴边的小胡子,心里打着如意算盘:“这些穷鬼们又叫我握到手心里了,到时候他们没存粮食吃还得来求我,我要叫他们白天黑夜地给我干活儿,割庄稼、打场、磨面、盖房……”

农民中有个长着长胡子的老头儿,勤劳善良,劳苦了一辈子,到老还是孤身一人。他很乐意帮助别人,人们尊敬地称他为毛公公。只有他开的一块地在离村很远的山洼里,没有被地主夺去,他看到穷人们的土地都被地主霸占,就起早贪黑地在自己的地里培植庄稼,他给山药地除了二十回草,上了五百担粪。结果,山药蔓子都长得像胳膊那样粗,跟小树一样。

秋天到了,财主坐在家中非常得意地等着农民来求他,可一直到地里的庄稼都快熟了,也没一个人来。原来,毛公公把农民弟兄们叫到他的地里,对大家说:“这块地里的山药是大家的,你们随便挖吧!”穷人们正为没有吃的着急,听毛公公这么一说便挖开了山药。却见这地里的山药蛋个个都有碗口那么大,还像山里的石头一样多,好几天也挖不完,大家都说这是神仙种的。穷人们高兴地拾了一筐又一筐,拉了一车又一车,把山药蛋做成各种各样的食物,家家都有了饱饭吃。

财主地里的庄稼熟透了,可没有一个农民来给他干活儿,他家里的人又从不劳动。眼看一阵风过去落一层,一阵雨过后倒一片,成群的野鸟满地乱飞,财主还生怕农民偷了他的庄稼,每天到地里看着。可又过了一些时候,庄稼穗都变成空空的了,粮食都不知哪里去了,财主又气又急,找来穷人查问是谁偷了他的粮食,毛公公和农民走过来,一个农民神秘地对财主说:“现在地上出了个毛公神,他见到谁家的存粮多,就神不知鬼不觉地把粮食拿走了,要是见到谁家没粮食吃,又悄悄地给送来。毛公神从水道眼就能进进出出。他的口袋只有旱烟袋那么大,但想装多少都装得下。”又一年过去了,财主家的粮仓里的粮食果然又少了许多,财主对毛公神又怕又恨,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囤积粮食了。

后来,毛公公去世,人们就把他敬为“毛公神”,从那以后,“毛公神”的故事就在老百姓中间流传开了。

【讲述者】 (无考)

【采录整理】 白纯儒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山西省·大同市

【文本来源】 郭万金主编:《山西民间故事大系》(晋北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400—401页。

【阅读提示】 这则叙事用严格的标准衡量算不上神话,但是又有神的活动,在老百姓看来,列入神话也是可以接受的。

【基本母题】 灾荒;人变成神;善恶之争;斗智;毛公神的来历

【本文编码】 《毛公神》:ZCSW0286-103-006

灶神与地神
(汉族)

张三郎与丁香女原来是夫妻,张三郎本是个穷命,丁香女是个富贵命。一天张三郎上街,遇到一个化缘和尚,帮张三郎算算命,骗他说:“你妻子的命丑得很,是糠稗命,三斗三升糠稗籽,放到楼上老鼠也要吃。你的命好,是个珍珠命,三斗三升珍珠,放到柜里稳笃笃。”其实骨子里,化缘和尚是反过来说的,试试他的心。哪晓得张三郎听了和尚的话,回家和他娘一说,一张休书把丁香女休了。本来张三郎娶了丁香女为妻,家财也跟着兴旺,街上店里还在为他绣状元袍。他把妻子休了,人家把状元袍拆了,告诉他:“本来这状元袍是绣给三郎穿的,可是三郎嫌妻命丑,只好拆散状元袍。”

丁香女被休出门,跑到后头马房里哭着问:“你们哪一匹马愿跟我走,就点点头吧。”一匹跛脚驴子点点头,她就骑了这匹跛脚驴子跑啰。骑了一天来到环同寨,天要夜了,没地方歇脚,寨上有个老太婆一人在家,丁香女就向老太借个宿。老太是穷人家,她看看丁香女很齐整就说:“小姐,我这个家里你怎么住得来?”“唉!不问了,我住得来的。”丁香女就在老太家借宿住下来了。

丁香女住在老太处,老太和她谈谈家常问问身世原因,看她很可怜,就说:“我有个候(儿子)打柴去了,你若愿意,就蹲(住)下来吧,跟了我家候!”丁香女想想,没有地方去,就嫁给了老太的儿子。

老太的儿子,靠打柴糊口养活母亲,也是个老实人,第二天又去打柴。往日子打柴不困难,一天打个一担柴没问题。这一天上山,山上一色的砖头卵石,刀口斫得金晃晃,柴没有打到,刀刃倒斫卷了,回到家心里闷闷不乐。

丁香女看到男人闷闷不乐,就轻声巧语问他为何打不到柴。他告诉她,过去山上长满了柴草,今天山上都是砖头卵石,刀口斫卷了,也没有打到柴。丁香女说:“你可曾捡个砖头卵石回来我看看?”“我倒捡了一个在这里。”丁香女一看,哪里是砖头石块,是亮晶晶的金块。丁香女是珍珠命,她一出张家,八披缸金银财宝统统跟了她出来了。

张三郎休了丁香女,那个化缘和尚又变了个裁衣匠,来帮他做衣衫,做了个布衫有三个衣袖。“你帮我做三个衣袖做啥?”三郎问他。裁衣匠对他说:“明朝你穷了,买米省得拿米袋,用这只袖子注注米。”其实骨子里是说他以后穷得米都买不起。哪晓得,三郎休妻后,今三明四,家里真的就穷得没饭吃。三郎和他娘只得讨饭度日。一讨讨到丁香家,丁香女认出是张三郎,到灶间亲手烧碗鲫鱼脑子汤送给三郎吃。三郎平素最爱吃这鲫鱼脑子汤,他一吃汤,就醒悟了,实在不好意思见人,赶忙躲到灶间里,往灶锅膛里一爬,人身子烧掉了,只剩下一只脚露在灶膛外,人家看见他爬进了灶膛,连忙去拉,连扒紧抓,就只扒出一只脚来。人家就做了烧灶扒灰的东西,叫个“扒灰榔头”。

三郎的娘,也不好意思见人,就躲躲缩缩,越躲越缩,人就慢慢缩到地上钻进了泥下,变成了个地神菩萨。

【讲述者】 张祖英

【采录整理】 潘兆金

【采集时间】 1994年12月采录于正场镇

【流传地区】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正场镇

【文本来源】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编写,罗杨总主编,沈志冲本卷主编:《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江苏·南通·通州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版,第95—96页。

【阅读提示】 从这则神话看,神不一定很伟大,一些庸俗之人也可以变成特定的神。

【基本母题】 命运;改嫁;人变成神;灶神的产生;地神菩萨的产生

【本文编码】 《灶神与地神》:ZCSW0287-103-007

崇拜大黑岩的来历
(白族)

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是无人居住的深山大箐。有两个放羊的弟兄因迷路来到这里,见这里水草丰茂,干脆就在大黑岩下宿营放牧。

有一天,他们的羊群遭到豹子的袭击,四散逃走,到傍晚时才找回一些,但还不到半数。不料天黑以后,其它丢失的羊子都陆续回到了营地。当晚,他俩都做了一个相同的梦,梦见一位穿着绿袍红褂的人向他们走来,亲切地对他们说,他就是大黑岩,是他保护了羊群。还说,以后有什么事要他帮忙,只要对大黑岩讲三遍,就能得到帮助。后来他们果真随时得到大黑岩的帮助,于是把家里的人都迁来这里定居,以后从别处也迁来了一些人。大家在大黑岩的保佑下,日子过得不错,于是就把大黑岩奉为本主,称为黑岩景帝。

两兄弟相继去世后,村民们盖起了本主庙,在庙里塑了黑岩景帝的像。还把两兄弟奉为本境山神,也塑了他俩的像,与黑岩景帝供在一起。

【讲述者】 (无考)

【采录整理】 张文调查整理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象图乡

【文本来源】 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彝族卷、白族卷、基诺族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59页。原文本标注选自张文调查整理《剑川象图以黑石岩为本主》(1985)。

【阅读提示】 特定物变成本主,具有特定物崇拜的性质;而人成为山神,也有一些英雄崇拜的意味。

【基本母题】 保护神;相同的梦;迁徙;本主的产生;人成为山神

【本文编码】 《崇拜大黑岩的来历》:ZCSW0288-103-008

段赤城被尊为本主神
(白族)

在西洱河畔的羊皮村,有个放羊的小伙子,名叫段赤城。有一天,他赶着羊群经过马耳峰山垭时,有几只羊突然飞进山垭里去了。他十分惊奇,便追着去看,忽然闻到一股腥臭气,又感到有一种吸力,就赶快退了回来。回到村子里,他把这事告诉大家,可大家都不相信。有的说:“一定是他招呼不好,把羊丢失了,才瞎编出这种话来的。”段赤城也同他们分辨不清。第二天傍晚,他再不敢领羊群从山垭口经过,却牵了一只狗到那里,让狗到山垭口吃东西。一会儿,那只狗竟四脚朝天地掉进山垭里去了。他想,人们常来这里成仙,莫不是也像羊和狗一样飞进山垭里去了?难道狗和羊也会成仙吗?况且成仙为什么不往天上去,却往山里跑?这一定不是好事情。于是,他又回去把所见所想告诉大家。

第三天傍晚,段赤城又去山垭里躲着看。有几个好事的人,也悄悄尾随着他。到了山垭口,一阵阴风吹来,有一个人打了个冷颤,站立不稳,骨碌碌滚了几滚,差点儿掉进山下去。段赤城见了,赶忙上去拉。把他拉到小山坡后面,又一同躲在山坡后面偷看,这才发现有一条大蟒蛇正张开血盆大口,在那里吸食着一只山羊。他们吓得不敢多看,跑回村里去告诉了大家。

从此,人们纷纷议论着,山里原来有一条大蟒蛇作怪。以前那些白白送死的老人的子女都伤心极了,还没有“成仙”去的老人们,过去还埋怨自己修持不够,与仙无缘分,现在才庆幸自己没有落入蛇口。可是,谁又能把这条蟒蛇除掉呢?大家焦急地商量着。后来,大家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几只活羊,在羊角上绑几把刀,再拿几张羊皮裹着石灰,准备给蟒蛇吞下,让刀刺死它,让石灰腌死它。段赤城听说乡亲们要杀蟒蛇,就向乡亲们表示:“除了乡亲们的办法之外,我愿意双手拿刀,身绑利刃,去和蟒蛇拼个你死我活。万一它把我吸到肚里,我手里有刀,身上有刀,刀口有毒,也可以杀死它。”大家都拍手称好,许多人还说:“我们都来帮你,用石头弓箭和蟒蛇拼斗。”

过了几天,一切都准备好了。附近村子里的人都置酒相送,像往常送战士出征一样。段赤城装束停当,手拿双刀,身绑利刃,蓝布包头,脚穿草鞋,辞别众乡亲,大步向马耳峰走去。众乡亲也各执武器,准备迎战。黄昏时分,人们把活羊和羊皮包送到了山垭口。一会儿,山风吹起来了,一股恶腥味迎面扑来。蟒蛇闻到了羊味,便一口吞下了那些活羊和羊皮包,刀刃刺着蟒蛇的肚子,石灰腌着蟒蛇的肠子。它疼痛难忍,忽地跃起,摇动着巨大的身躯向洱海冲去。霎时之间,洱海黑浪滚滚,沿海的田园房舍好像快要被淹没的样子。这时,只见段赤城站在一块大礁石上,高声叫道:“乡亲们!永别了。”说着,他腾空而起,纵身跳入洱海。洱海的浪涛更大了,恰似一匹发狂的怪兽,怒吼着,冲击着,直到东方的天空中露出了鱼肚子色,海水才渐渐地平静了下来。

天大亮了,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在西洱河岸边,躺着一条比水桶还粗、头生鸡冠红毛、遍身粗鳞、长约五丈的大蟒蛇,口流黑血,一动也不动。大家壮着胆子把它剥开,发现段赤城也牺牲了。

乡亲们怀着一种又悲痛又喜悦的心情,盛殓了为民舍身除害的勇士段赤城,还举行了隆重庄严的葬仪,把他葬在羊皮村后马耳峰下的小山岗上,并立他为本主。

【附注】

相同文本《段赤城被尊为本主神》,又见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彝族卷、白族卷、基诺族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75—576页。

【讲述者】 (无考)

【采录整理】 大理市文化局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区(喜洲镇)·河矣城村等地

【文本来源】 大理市文化局编:《白族本主神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4页。原文本标注选自大理市文化局编《段赤城斩蟒——喜洲区河矣城等村本主》。

【阅读提示】 著名的历史人物或为百姓献身的英雄被尊为本主,体现出造神的一般性规律。

【基本母题】 本主;人成为神;真相;英雄斩蛇;纪念英雄

【本文编码】 《段赤城被尊为本主神》:ZCSW0289-103-009

金蜂本主的来历
(白族)

“金蜂天子”,即为团结、关坪两乡境内各白族村寨共同崇奉的本主。

关于本主来源的传说是:有一年本地的土司带兵随朝廷去打仗,在江边捡到一张画了很多兵马的图画,他就把这张画带在身边。从此后每遇战斗总会有“千军万马”冲来帮助他,使他打了许多胜仗,立了许多战功。他打完仗回家,走到西库姆山 (5) ,就把这张画放到一棵松树的树洞中。土司回到家就病倒了,夜里常常做噩梦,梦见许多兵将围着责骂他:“我们跟你出生入死地到处打仗,如今你回家享福却把我们丢在山上受冻挨饿。”他醒后怎么也想不起把什么人丢在山上不管,最后才想到可能就是那张丢在山上的图画。他带了一些人到西库姆山去找画,等找到了那棵藏画的松树时,那张画已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马蜂窝。成千上万的马蜂把他团团围住,他明白了,原来帮助打仗的千军万马就是这些马蜂。土司把这窝马蜂接回家,供在堂屋上。过了几个月马蜂又托梦给他,说:“在这里天天吃苦荞粑粑我们受不了,我们要到下面的坝子里去吃白米。”土司就把这窝马蜂送到山下胜备江畔的坝子中,建盖了房子,把马蜂窝供在庙内奉为本主,尊称为“金蜂天子”。

【讲述者】 (无考)

【采录整理】 谢道辛调查整理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团结乡、关坪乡两乡境内各白族村

【文本来源】 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彝族卷、白族卷、基诺族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63页。原文本标注选自谢道辛调查整理《云龙白族尊山石蜂为本主》(1988)。

【阅读提示】 当一些动物有了神奇的传说时,被尊为神也就成为自然之事了。

【基本母题】 争战;梦示;寻找;土司;动物本主

【本文编码】 《金蜂本主的来历》:ZCSW0290-103-010

人成为本主
(白族)

凤仪下庄村本主名段仁,尊称为“东方行雨权势天将仁慈化被圣德明景帝”。在本主庙中,塑有本主像,旁边塑有本主父亲的像。

相传本主段仁,原籍大理“扎奴枯”(白语)人,是小黄龙的儿子,父亲在“杜日谋”(白语)做官。段仁十五六岁时,一天家里来客,父亲杀鸡款待。在宴席上,段仁用筷子夹了鸡头去吃,父亲很生气,打了他一筷子头,骂道:“我们白族的规矩,鸡头是敬老人的,你这个娃娃怎么不懂礼。”段仁年幼气盛,在客人面前挨了父亲的打骂,心里很不高兴,一气之下便离家出走,独自从洱海西岸跑到洱海南岸的下庄居住。下庄虽在洱海边,看着滔滔洱海水却用不上,农田常遭干旱。段仁与村民想方设法提水灌田,使旱年仍得温饱。百姓十分敬佩他的聪明才智,死后尊奉他为本主。建本主庙时,洱海里漂来一根香樟木和一片二尺长一尺宽的大板瓦,瓦上刻着本主的衔:“敕封东方行雨权势天将仁慈化被圣德明景帝”。村民根据本主的旨意面东背西盖起了本主庙,用浮樟雕刻本主像,把漂瓦镶在大殿墙上。雕像早毁,改塑泥像,漂瓦一直保存到60年代,在“文革”中毁掉。本主因吃鸡头挨父亲的打,因此,他恨鸡,鸡跑到本主庙就会死,祭本主也忌鸡,只用鸭子祭。

农历九月九日为本主诞辰,有专门祭祀本主的祝文。全文如下:

维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年岁次××月

建××祭日××庆诞弟子×××及合村×姓人等

谨以香烛、果品、牲醴不腆之仪,敢昭告于世。

敕封本主东方行雨权势天将仁慈化被圣德明景帝位前而祝曰:

维神,位居天将,职列仪曹。当三三而降诞,值九九而次隆,贵凭青瓦以显仁慈,借香樟而昭圣德。三千浪里,洪恩早锡。于东方五百年间,厚泽文深。于北睑功参造化,德合阴阳。有感皆通,无求不应。兹当圣诞良辰,敬陈菊酒,特申庆祝,仰共昭格。右以合坛文武之神,配伏维尚。

【讲述者】 (无考)

【采录整理】 邹汝为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凤仪乡(凤合镇)·下庄村

【文本来源】 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彝族卷、白族卷、基诺族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64—565页。原文本标注选自《凤仪下庄村以水神龙王之子为本主》(1988)。

【阅读提示】 白族的本主神话中,好像各种各样的人都能成为本主,其中把造福一方的人尊为本主的情况居多。

【基本母题】 特定村寨的本主;龙子;本主的产生;禁忌的产生;祭本主

【本文编码】 《人成为本主》:ZCSW0291-103-011

段赤城
(白族)

从前,大理民间有这样一个说法:“好好修持,老来到苍山成仙去!”老年妇人往往活到七八十岁,便把家里的事安顿好,然后向乡里亲邻一一辞别,洗过澡,换上新衣,戴上金玉首饰,带着木鱼、银磬、跪垫,相约结伴,高高兴兴地到苍山马耳峰山脚去虔诚祈祷、诵经。念呀,念呀,直到太阳落了山,夜幕降临,晚风呼呼地吹起来,就是飞升成仙的时候到了。只见诵经的老奶奶一个接一个向西飞去。没有飞去的,只怪自己修持不够,回来又再苦修持诗,过了一段时间又去。就这样,不时有人去成仙。日子久了,人们也习以为常了。

羊皮村有个放羊的小伙子,名叫段赤城。一天,他赶着羊群经过马耳峰山丫时,有几只羊突然飞进山丫里去了。赤城十分惊奇,便追去看,忽然闻到一股腥臭的气味,又感到有一种吸力,他赶快退了回来。回到村子里,他把这事告诉大家。可是大家都不相信。有的说:“一定是他照顾不好,把羊丢失了,才瞎编出这种话来的。”段赤城也同他们分辩不清。第二天傍晚,段赤城不敢再领羊群从山丫口经过。但他却牵了一只狗到那里,让狗到山丫处吃东西。一会儿,那只狗四脚朝天地掉进山丫去了。这时,他开始想:人们常到这里成仙去,莫不是也像羊和狗一样飞进山丫去了呢?难道狗和羊也会成仙吗?况且成仙为什么不往天上去,却往山里跑?这一定不是好事情。于是他又回来把所见所想告诉大家。

第三天傍晚,段赤城去探看山丫里的动静。有两个好事的人,也悄悄尾着他。到了山丫口,一会儿,一阵阴风吹来,有一个打了个冷战,站立不稳,骨碌碌滚了几滚,差点儿掉进山丫里去。段赤城见了,忙上去拉,才把他拉到小山坡后面。三个人在山坡后面偷看,才发现有一条大蟒蛇张开血盆大口在那里吸食着一只山羊。三人吓得不敢看,跑回村里来告诉了大家。

从此,人们纷纷议论着,山里原来是这条大蟒作怪。过去自己的老人白白地死去的人家,伤心极了;还没有“成仙”去的老人们,过去还说自己成仙无份,现在却庆幸自己没有落入蛇口。可是,谁又能把这条蟒蛇制服呢?大家焦急地商量着。这时,赤城挺身而出,说道:“我愿意去杀死这条恶蟒。”大家说:“你有什么本事呀?”赤城说:“只要大家支持我,我手拿利刀,身绑刺刃,让恶蟒把我吸到跟前,我便杀死它!万一它把我吸到肚子里,我手里有刀,身上有刀,刀口有毒,也可以杀死它!”大家都拍手称好,许多人都说:“我们一定在外面助着你,用石头弓箭和大蟒拼斗。”

过了几天,一切都准备好了。这天,远近村子里的人都置酒相邀,像往常送自己的兵士出征一样。段赤城装束停当,手拿双刀,身绑利刃,蓝布包头,脚穿草鞋,辞别众乡邻。许多人也各执武器准备迎战。到了黄昏时候,天空飘着淡淡的瓦块云,苍山顶上现出一道道晚霞,洱海的一端露出一钩新月,段赤城向山丫走去,一时阴风四起,一股恶腥味扑来。赤城一跃而起,就像驾云一般跳进山丫去了。霎时间,在月光下,只见山里涌出一条庞大的怪物,在山坡上翻滚,一棵棵小松树被连根拔起,大树也枝叶齐落。人们后退着,呼吼着,一时像把天都要震塌一般。三更时分,眼见怪物动弹不得了,人们拿着灯笼火把、刀矛剑戟,一齐上去,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一条长满粗鳞、头生鸡冠红毛,水桶粗、几丈长的大蟒蛇,口里流出黑血,死了。大家壮着胆把它剖开,段赤城已经牺牲了!在蟒蛇腹里还取出金银玉器首饰几箩筐。

天亮了,人人都怀着一种又悲痛又喜悦的心情,盛殓了舍身除害的勇士段赤城。在山坝里举行了庄严的葬仪,把段赤城葬在羊皮村后马耳峰下的小岗上,立他为本主。

之后,大家把蟒腹里取出的金银首饰作为用费,把蟒蛇烧化,用它的骨灰拌在砖泥里,烧出砖来,在赤城的墓前建了一座十六级宝塔,取名为“蛇骨塔”,作为对段赤城的永久纪念。据说,这是唐朝年间的事了,一千多年来,蛇骨塔一直屹立在苍山洱海之间。

【讲述者】 (无考)

【采录整理】 丁炳森整理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云南省)

【文本来源】 姚宝瑄主编:《中国各民族神话》(白族、拉祜族、景颇族),太原:书海出版社2014年版,第143—146页。原文标注本故事由傅光宇选自《白族民间故事》。

【阅读提示】 通过与《段赤城被尊为本主神》(ZCSW0289-103-009)比较可以发现,不同的文本整理者往往是相互参考而成的。

【基本母题】 山中成仙;修炼;人成为神;真相;英雄斩蛇;纪念英雄

【本文编码】 《段赤城》:ZCSW0292-103-012

英叭由来
(傣族)

数亿亿年前,宇宙间一切俱无,于无边无际之太空中,充满翻腾之气体,以及烟雾与狂风。翻腾,滚动,约经万亿年,乃渐靠拢,凝成一团,终成一个三种气体组合之大圆球,即今日之地球。剩余之气体、烟雾与大风仍翻腾滚动,又历长期之变化,乃渐为人形,不食不饮,即后来之天神。阅其为气体、烟雾与狂风变成之神,故名英叭(英叭,傣语即“气体之王”),是神遂为天地一切神之始祖,后被尊为“英叭召”。

【讲述者】 (无考)

【采录整理】 袁珂据谷德明编《中国少数民族神话选》中的《地球和“英叭”的由来》改写。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无考)

【文本来源】 袁珂:《中国神话大词典》,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年版,第502页。

【阅读提示】 这则神话叙述气化生神,看似无中生有,也多多少少有点朴素的唯物观。

【基本母题】 最早的世界是气;地球的产生;化生天神;特定神的产生;神的祖先

【本文编码】 《英叭由来》:ZCSW0293-103-013

竹王夜郎
(仡佬族)

古时候,人们不愿居住在高山上,都到平地来聚居。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平地上人丁兴旺,高山上树木成荫。由于平地上人丁不断增多,慢慢就互相争夺起来。夜郎对这种贪图安逸的情形非常不满,就带着家人和族众,离开平地,落户深山。用勤劳的双手,在深山建起了家园。

后来高山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又引起平地人的贪心。他们常常去抢劫高山人的粮食牲畜,不过每次都遭到高山人的反击,大吃败仗。但高山人并不因此而放松警惕,因为平地人并不因为吃了败仗善罢甘休,而且掠夺的次数反而愈来愈多,搞得高山人鸡犬不宁。

平地人由于屡攻屡败,他们对高山人的领袖夜郎,恨之入骨,发誓要杀掉他。甚至带信给高山人,说什么如果不把夜郎交出来,定要叫高山人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夜郎收到平地人送来的威胁信之后,心里微微一动,就对族众说:“你们快快回信,就说夜郎死了。”接着,自己就躲进楠竹洞里,不再露面。

平地人收到高山人的回信,不相信夜郎已死,就派人来察看。那人爬了九十九重坡,翻了九十九座岭,过了九十九道河,察看了九十九个寨。果然,都不见夜郎的踪影,只在一个岩洞中看见停放着夜郎的棺材。于是,平地人就认为夜郎真的死了,便大胆地来攻打高山人。

夜郎暗暗出来指挥高山人作战,一次又一次地把平地人打得落花流水。从此平地人服输了。他们觉得高山人确实个个能征善战,简直人人都是夜郎。于是,再也不敢来高山掠夺了。

夜郎在楠竹园里,精心培植竹子,使所有竹子都硬直心空,四季常绿。可是,有一年天降竹瘟。将死的竹子,用它毕生的精华,开放出洁白的鲜花。一时间竹林里一片雪白,银光闪闪。

人们见竹子开花,非常高兴。夜郎知道,竹子开花就要死掉。他叫大家不必悲伤,快把竹子砍来,编篼织席,也好让它最后再为人世出一份力。

从此以后,竹子每隔百年开一次花,开了花就死去。人们在没有竹颠的搪颠竹 (6) 里,经常可以看到夜郎。

仡家人为了感谢夜郎对竹子的苦心照料,就尊他为竹王。

【附注】

西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有“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的记载。《后汉书》记载:“有竹王者兴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溪,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长夷狄,以竹为氏。”

【讲述者】 (无考)

【采录整理】 简学尧搜集整理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贵州省·(遵义市)·道真(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文本来源】 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编委会编:《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第13卷(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8—29页。

【阅读提示】 仡佬族为了感谢夜郎对竹子的苦心照料尊他为竹王,带有竹神崇拜的意味。

【基本母题】 迁徙原因;人的争斗;战术;竹子开花;竹图腾崇拜;竹王

【本文编码】 《竹王夜郎》:ZCSW0294-103-014

三界公爷
(毛南族)

昔有人名三界,九岁母死,贫而无依,为人牧牛以谋生。三界性喜牛,视之如宝,爱之若子,牛亦驯服听命。牛至峒场,三界以牛鞭划地域,自上山砍柴,牛皆不出其界。一日驱牛至百草峒,牛食草甚欢。三界划好牧区,自上山砍柴。行及山顶,至一通天峒口,见峒口银光闪耀,有八仙人正双双弈棋。三界入而观之,顿忘樵采事,直至日落西山。仙人弈毕,分食仙桃,亦与三界一分,封之为九仙,并邀三界同还仙山。三界虽随仙人行,然一路惦记牛群,心神不安。仙人见三界凡念未消,乃令其重返人间。

三界归至百草峒,见牛群已繁滋无数,头头膘肥体壮。三界细审之,见群牛争食莎树叶与竹叶草,此二物唯百草峒最丰美,因知牛群繁滋致肥之由。遂驱牛返村,除如数还主人外,己留数头,余皆分与村中无数穷人。三界从百草峒采回莎树种与竹叶草籽,遍撒毛南山乡,从此毛南地区峒峒皆成好牛场。不数年,菜牛成群,遍及各山寨。为防虎狼,三界复以木石砌成牛栏,改为槽养。槽养经七八月,老牛转嫩,瘦牛转肥,毛色闪光,肉味更美。三界槽养法传播于众,人皆学之,毛南山乡遂成“菜牛之乡”。毛南人追念其功,尊之为三界公爷,每年庙节,村寨之民俱屠菜牛以祀之。

【讲述者】 (无考)

【采录整理】 袁珂据毛星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册)中的《三界公爷养菜牛》改写。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无考)

【文本来源】 袁珂:《中国神话大词典》,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年版,第570页。

【阅读提示】 三界公爷是毛南族普遍崇拜的一位保护神,同时又是一位药神和牛神,本领高强。这则神话关于一个放牛的孤儿因遇到仙人就能成为神的叙事,会激发出很多人幻想成神成仙的梦。

【基本母题】 孤儿;仙人;仙山;饲养方法;人变成神

【本文编码】 《三界公爷》:ZCSW0295-103-015

吉雅其(1)
(蒙古族)

相传,从前有个牧马人——吉雅其老人。他人已老,精力衰竭,眼看就要死去。但他舍不得离开马群和牛羊,总是喘息着不肯瞑目。他请求主人给他穿上放马衣,挎上套马杆,骑上黄骠马,背靠着额尔敦宝木贝山,面向着阿拉坦宝木贝山埋葬。主人刚刚答应,他就死去了。没过多久,主人的马群在夜里成群地丢失,接着马群中又发生了瘟疫。于是,主人来到埋葬吉雅其的额尔敦宝木贝、阿拉坦宝木贝山,给吉雅其上供祭祀,并请求他夜晚不要再出来劳累,人们要把他的像画下来,供奉在家里,使他能够每天看到家园、马群和牛羊。从此,人们再也见不到深夜游荡的吉雅其了。后来,吉雅其的妻子去世后,孩子们又开始生病。人们知道这是她在想念孩子们,于是又供起她的像,孩子们的病便都好了。就这样,人们把吉雅其当做牲畜保护神来供奉,把他的妻子当做儿童保护神来供奉。

【讲述者】 (无考)

【采录整理】 清格勒编写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无考)

【文本来源】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第456页。

【阅读提示】 这则神话可以与《吉雅其(2)》(ZCSW0297-103-017)比较分析。

【基本母题】 遗嘱;瘟疫的产生;亡灵作祟;祭神的作用;神像;人死后成神;牲畜保护神;儿童保护神

【本文编码】 《吉雅其(1)》:ZCSW0296-103-016

吉雅其(2)
(蒙古族)

吉雅其为一深知马性、勤劳而热情之牧马老人,久病在床,临死犹不忍与马群别。诺颜亲来探视(诺颜者,即蒙语部落酋长、官人之意。)听其遗言。老人曰:“我死后,衣我以平时牧马所着衣,以套马杆悬我肘,置于黄骠马上,送至西南山,使我背靠额尔敦宝木贝山,眼望阿拉坦木贝山,静卧长眠。”诺颜允其所求,老人双目遂阖。数月后,诺颜马群起瘟疫,并发现夜夜有人驱马群入深山去。诺颜知盖为吉雅其之亡灵未得安息,乃亲入山中,对之祷告,允画其像于牛皮上供奉之,令其能见亲爱之马群。自兹之后,事遂得平。未久,吉雅其之老妻复死,乡里婴儿孺子皆病。妇女忙绘吉雅其老妻像于雪白新毡上奉祀之,婴儿孺子之病皆愈。自是之后,人皆以吉雅其夫妇为牲畜之保护神及儿童之保护神,世代悬挂其遗像供奉。其后有布匹,遂将二人之像从牛皮及毡上请下,移绘白布上。

【讲述者】 (无考)

【采录整理】 袁珂据齐木道吉等编《蒙古族文学简史》中的有关内容改写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无考)

【文本来源】 袁珂:《中国神话大词典》,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年版,第398页。

【阅读提示】 一对老夫妻变成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两个保护神,诠释了人们的心理寄托方面的需求。

【基本母题】 人变成神;瘟疫的产生;亡灵作祟;祭神的作用;牲畜保护神;儿童保护神

【本文编码】 《吉雅其(2)》:ZCSW0297-103-017


(1) 沧浪渊:位于山亭区付庄乡王湾村,在枣庄市老城区北面约12公里处。付庄,过去也作“傅庄”。

(2) 神神乎乎:言行和常人差别大。

(3) 老鼻子了:很多很多。

(4) 安上场:安场,将地轧平的过程。

(5) 西库姆山:位于团结乡境内。

(6) 搪颠竹:指长不出竹颠的竹子。 DcN6tUnTaLzqNm3vlBfMdSZv0LtY0Tok3fiz3yOrV4FUCN0krd6sMLi/xXqldlJ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