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0.2 生育产生神

九隆神 (1)
(白族)

相传白族的始祖是一个妇人。

远古时候,在哀牢山下,有一个哀牢国 (2) 。名虽称为国,可那时天地初分,人迹罕见,那里只住着一个女子,名字叫沙壹 (3) 。她有时到河边捕鱼,有时上山采集野果。据说她会鸟语,识龙音。那时没有船只,她下河是把一节大木头用藤条拴在树干上,放进水里,骑在木头上捞鱼。有一天藤条断了,木头漂走了,她掉进水里,正想拼命游出来,忽然见下游有一段黄木头逆水漂来,她立即抓住木头骑上去。那木头在她胯下一起一伏地浮动着,不用手划,就把她驮到岸边。从此以后,她每次骑着黄木头捕鱼,回回都捞到很多的鱼。她非常高兴,把黄木头用藤条拴在岸边,当作她的打鱼船。那段黄木头也成了她唯一的伙伴,白天一起打鱼,晚上有时还恍惚觉得有男人与她同穴共枕。

过了一个月,她隐隐地感到怀了身孕。又过了八九个月,腹中一阵疼痛,竟一个接一个地生下了十个皮口袋 (4) 。她看着十个皮口袋,吓得晕倒了。当她醒来时,见那些皮口袋还在,不知道自己应该咋个整。好在她识得鸟音兽语,就使劲朝外呼喊。喊了一阵,来了一条母狗,进来替她把一个个皮口袋舐开。真奇怪,母狗舐开一个皮口袋,里面就钻出一个活蹦乱跳的小婴孩。十个小婴孩出来后,都争着向她的怀里摸,她一个个地抱起婴孩,挨个给他们喂奶。这时,一条黄龙唰唰地爬了进来,对沙壹说:“我的人儿呀!你生孩子受了惊了,我来帮帮你!”沙壹说:“你那样子真怕人,你能变人吗?”黄龙说:“不瞒你说,我是澜沧江的黄龙。这十个孩子,就是我俩的儿子。你生下他们,难为你啦,让我把他们带去抚养吧!”九个儿子听龙说话,全吓跑出去了,只有最小的那个正在沙壹怀里吃着奶,没有跑。黄龙说:“你放他下来让他坐着,让我舔舔他。”黄龙一面用舌头舔着小儿子,一面同沙壹说话。沙壹说:“给小儿子取个名字吧。”黄龙说:“小子背我而坐,就叫他‘九隆’吧。”沙壹很高兴地说:“‘九’是背的意思,‘隆’是陪坐的意思。这名字很好,就叫他九隆吧。”黄龙又说:“他们是龙子,要在他们身上刻上龙纹作为记号。”沙壹说:“身子是肉长的,要刻花纹,孩子受得了吗?”黄龙说:“只要用骨针在背上腿上轻轻地刺,抹上黑泥,再把泥洗去,就成龙纹了,也不会伤着孩子们。你放心,让我去弄好了。”这样,黄龙给十个儿子的身上都刻了龙纹 (5) ,再给他们穿上树皮做的衣服,后襟很长像一条龙尾。

过了十四年,十个儿子都长大成人了。事有凑巧,这时哀牢山下有一对名叫奴波息的夫妻生了十个女儿。于是,沙壹的十个儿子便娶了奴波息的十个女儿做妻子。十兄弟成亲后,哀牢山的人便多起来了,需要有个头来管理事情。九隆虽然年纪小,但他聪明能干,就被众兄长和人们推举为王。

一天,哀牢山上来了一位白发老翁,对沙壹说:“你的小儿子九隆,有做国王的福分,可惜金齿这地方有王无位,洱海地方是龙盘虎踞的立国之地,可惜那里又是有位天王,你们就迁移到苍山洱海之间去罢!”沙壹去找黄龙商量,黄龙也很赞成。于是沙壹就带着九隆兄弟和他们的妻子到了苍山洱海之间定居下来。果然这里的昆明部族和一些氏族正在挑选国王,他们就拥戴九隆为白王。九隆当了国王,又分置了许多部落酋长。以后,九隆等十对兄弟姊妹配成的夫妻生儿育女,繁衍成了“洱河恋”的董、杨、赵、李、段、何、施、洪、严、尹十大姓。从此,白族都称自己是九隆的后裔。

【附注】

南朝范晔《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哀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沈木若有感,因怀妊。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沈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壹忽闻龙语曰:“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子九隆。及后长大,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为王。后哀牢山下有一夫一妇,复生十女子。九隆弟兄皆娶以为妻,后渐滋长。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衣皆著尾。

晋代常璩《华阳国志》、《风俗通义》等也有类似记载。

【讲述者】 杨惠(白族)

【采录整理】 杨宪典(白族)采录

【采集时间】 1981年采录于大理州

【流传地区】 云南省·大理州(大理白族自治州)

【文本来源】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第235—236页。

【阅读提示】 这则神话的目的是解释族源,通过感生以及与龙的血缘关系,表达出民族起源的神圣性。

【基本母题】 女始祖;姓氏的产生;感生神;生怪胎;命名;龙图腾;族外婚;王的产生

【本文编码】 《九隆神》:ZCSW0278-102-001

烟本霍本 (6)
(哈尼族)

一、神的诞生

在远古远古的时候,世上一样也没有,上面没有天,下面没有地,到处是白茫茫的雾露。这些雾露像牛打滚一样翻过来滚过去,一下也不停,不知翻滚过多少年代,慢慢的在下面变出一片望不见边的大海。这个时候,上面的雾露像一口黑锅罩在平平的大海上。

这个时候,在大海里活着一条大的金鱼,名叫“密乌艾西艾玛” (7) ,这就是生下万事万物的金鱼娘。

金鱼娘是世向最大的了,它的身子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拿 (8) 长,七十七个缅花戚里 (9) 宽,它在大海里晃动着,度过了数不清的年月。它每过一百年就把身子翻一回,翻过七十七回身子,就睡醒过来。它的右鳍一扇,把上面的雾露扫干净,露出蓝汪汪的天,它的左鳍一扇,把下面的雾露扫干净,露出黄生生的地。天有了地有了,只是这个天地不是给人在的,天是天神的在处,地是地神的在处,人在的天地还没有。

又不知过了多少年代,金鱼娘来把大神生养,它把巨大的鱼鳞张开,一片鱼鳞透出万道金光。它的鱼鳞一抖,从脖子那里抖出两个大神,就是太阳神约罗和月亮神约白。它的鱼鳞又一抖,从背脊那里抖出两个大神,这就是天神俄玛和地神密玛。它的鱼鳞又一抖,从细腰那里抖出来两个大神,这就是人神,男的叫烟蝶,女的叫蝶玛。这个大神出来以后,就飞到天上和地上去了。

金鱼娘的尾巴里又出来一个大神,名叫密嵯嵯玛,她是力气最大的一个神了。她望见大神们一对一对地出去了,心里很不服气。她想:“你们爱走就走吧,我要独自一个留在大水里,我要独霸这一方。哼,你们在天上的,天天在我头上闹,在地上的,天天在我边上闹,不要以为你们能当万能的神王,你们这些神啊,瞧瞧你们的在处吧,天和地只占世间三分里的一分,三分里的两分还是大水,还是我管,万能的神王还是我当!”

密嵯嵯玛骑上鱼背,伸出巨手来搬动鱼尾,鱼尾搬动一下,天就摇一下,地就晃一下,她搬动得快就摇晃得快,搬动得慢就摇晃得慢,她就这样来和天上地上的神捣乱。我们今天说“地动了地动了” (10) ,就是她在搬鱼尾巴啦。

密嵯嵯玛的衣裳很长很长,拖在地上望不见头,她又用两只手“哗啦哗啦”地抖衣裳,抖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她用鼻子吹出的气,把最大的石头都抬得走,用嘴巴吹出的气,把大树连根拔起来甩到天上,屁股里排出的气更大,大山都掀得倒,她身上有洞的地方都会吹出气来,这就是世上的大风。

天神俄玛来到天上以后,住在三层高天的烟罗神殿里,她生下了至高无上的神王阿匹梅烟,阿匹梅烟又生下第二代神王烟沙,烟沙又生下第三代神王沙拉。大神烟沙又生下了风神、雨神、雷神、土神、籽种神、水神、田神、地神、水沟神、金银铜铁锡神……这些大大小小的神,天上地下的神就多起来了。

二、造天造地

那个时候,金鱼娘扇出来的天,叫奔梭哈海,金鱼娘扇出来的地,叫罗梭梭海,这是天神地神在的地方,中间空出来的这层,叫作涅嵯嵯海,这里一样也没有,天神到地神那里去串玩,要经过涅嵯嵯海,地神到天神家里做客,也要经过涅嵯嵯海,这里被大神们的脚巴掌踩出七十七条通天通地的大路小路。

但是中间的涅嵯嵯海一样活物也没有,一样死物也没有,没有天,没有地,没有太阳,没有月亮,老实不好在。天神地神们走来说:“嗯,这样好的地方不要给它空着,也要给它有天有地,有太阳月亮,有好吃好在的东西。”他们决定来造天造地了。

造天造地的话是阿匹梅烟说出来的,她抬手召来战神扎略阿则,叫他召集天上地下的神,战神扎略阿则就拔出召神的牛角号吹起来:

哒哒呜——

哒哒呜——

话的大门打开了,

阿匹梅烟说话了!

高天的神不要动了,

地下的神不要走了,

所有的神来集合,

造天造地的时候到了!

听见扎略阿则的号声,烟罗神殿动起来了,神殿里走出一窝一窝的神:日神、月神、风神、雨神……都出来了,地下的龙宫也像打摆子一样动了:龙王欧罗、水神阿波、地神密玛……都出来了,大神们的队伍黑压压地望不见头,大家都来造天造地了。

大神们先来造天,造天用什么料呢?用金子银子。用金银做什么呢?用金银做天架,因为金银不会被蚂蚁啃,被蛀虫蛀。

三层高天的大神叫齐了,他们来造天架,大神里手艺最巧的工匠有两个,一个是罗德,一个是埃依,他们领着大神们造。

造天架还要金扎绳银扎绳,大神烟沙砍来九捆金竹银竹,破出九捆金蔑银蔑,又派两窝银燕样的飞神,扇着翅膀来绑绳,把天架绑得像生成的一样牢。

造天还要绿石头,不然造出的天不会蓝汪汪的好看,大神们赶紧扛着金撬杆,去撬来大块大块的绿石头。最大的神王领着天边来的三伙神,像老鹰一样飞来飞去,个个背着背箩运石料造天,他们的手艺非常好,留下了筛子一样的天眼,这就是满天的星星。他们还挖出两条银河,东边一条,西边一条,东边一条是留给雨水过的路,西边是留给露水过的路。他们又留下了四道天门,这是天神进出的路口。

造天的时候,还造出三个最能干的人,一个是头人,一个是贝玛 (11) ,一个是工匠,头人叫查所德门,贝玛叫罗赫阿波,工匠是天神摩米的姑娘。

造好天又来造地,造地请来了罗梭梭海的大神:龙宫的龙神、地下的蛇王。

造地要下地脚,地脚下在十条大江汇集的江尾、下在十条大水汇集的水尾,这个地方就是涅嵯嵯海的边上,就是在人眼望得见的那边,在天的那边和地的那边,在天和地接头的那里。

来造地的地神王有三个,一个是密则,一个是达拉,一个是阿尼,他们领来了龙王和蛇王的工匠。三层高天的工匠罗德和埃依也来了,大神们扛来一个最大的风箱,拉出七十七股狂风,拉出百种颜色的浓烟,他们不拉风箱,地上不会有气,人也不会呼吸,万物也不会呼吸,春天来到的时候,万木不会发芽,野兽不会出门。

大神们又背来了金子、银子、黄铜、黑铁,化成红水来造地柱,打出的地柱,到十条大江汇集的江尾和十条大水汇集的水尾,就变成了最牢的地柱。

大神们又来造地梁,地梁用龙王头上的金珠和蛇王下巴上的银珠打成。

打成的地柱支在哪里?支在金鱼娘的身上。头一根,支在它的头上,不让它抬头,第二根,支在它的尾巴上,不让它摇尾巴,第三根第四根,支在它的两边鳍上,不给它划水,这样地就稳了。

金珠银珠打成的地梁上在哪里?上在地柱上面,地梁上上去,地壳一天也不会倒。

地壳用什么造?用黄土黑土来造,大神们又背着背箩,从土神密嵯媳妇的九个大仓里背来好土造地,抬土的时候,蚂蚁也来抬了,土狗也来抬了,蚯蚓也来抬了,草鞋虫也来抬了。

造地还留下了多多的地眼,给地气走路,人吸不着地气,三天就死了,草木庄稼吸不着地气,一早上就死了。

大神们起先不会造地,一个问一个:“是不是要造得象天一样平呀?”蜂子听见了,赶紧来说:“不是不是,造地要造得像蜂饼一样才好,要有高有低,有高山河坝,有老崖平地,有凹塘深箐,这些一样不能少!”大神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扛来金犁金耙,来犁地耙地。

拉犁拉耙的是哪个?大神们先拉出老虎来试试,老虎说:“不行呵,我的皮是滑的,不会扛犁耙。”又拉出兔子来试试,兔子说:“我的耳朵长,不能拉犁拉耙。”龙也试过,蛇也试过,冠子最大的公鸡也试过,都拉不动犁和耙,最后拉出长角宽身子的牛,它会犁会耙,所以造地就选在属牛的日子。

三个地神王架起牛,把地犁耙得高高低低的,犁下去的沟沟,变成峡谷和老箐,翻过来的土堡,变成高山和矮山,耙平的地方变成坝子,耙凹的地方变成水塘和龙潭。

地造好了,这是哪个的功劳呢?是三个地神王的功劳,是九个天神的功劳,是三条牛的功劳啊。

【附注】

异名文本《神的古今》,见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第19—21页。该文本标注采录于元阳县,内容完全相同。

【讲述者】 朱小和

【采录整理】 史军超、卢朝贵翻译整理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金平(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红河(红河县)

【文本来源】 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编委会编:《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第6卷(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

【阅读提示】 这则神话表现出明显的鱼图腾与鱼崇拜。

【基本母题】 最早没有天地;金鱼生天地;金鱼生万物;鱼生神;人神;地震的产生;造天地

【本文编码】 《烟本霍本》:ZCSW0279-102-002

牛生的神童成为土主
(彝族·撒尼)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呗耄神骑着一条母牛下凡来视察人间。母牛在祭天山的深箐里生下了一条小牛犊,有一个老乩嫫(女祭师)发现了便把它牵回去喂养。晚上,只听见牛厩里有婴儿的哭声,她便点起一支松明子悄悄地摸过去看,哟!差点把她乐坏了,原来干草堆里蠕动着一个胖乎乎的娃娃,两只手不停地抓来抓去,看那样子是想爬出来呢!

小牛犊不见了,却换来了一个结结实实的小娃子。老乩嫫喜得合不拢嘴,她白天喂饭夜晚喂水,好不容易将他抚养到七八岁。这孩子长得奇特:双手过膝,两耳垂肩,人们都喊他神童。夏天,他不怕烈日暴晒,在山梁子上赤足行走,却快步如飞,能捉住飞跑着的麂子和岩羊;冬天,他不畏风雨和严寒,到山野中采集野果填肚充饥。

当时的撒尼人没有文字,过着刻木结绳的日子。你借了我一升谷子,我借了你的二升小麦,日子久了,谁也说不清。为了这件事,使人们经常发生争吵,村民们为了防止骗账赖账的事情发生,就用点豆计数的办法。今天你借去我家一升高粱,我就在小罐子里放上一粒蚕豆;明天他借了我家一升荞子,我又在土罐里放进一粒腰子豆。我们老古辈就用这个办法来计数。可是日子久了,麻烦事就出来丁,蚕豆被老鼠吃了很多,这笔糊涂账就谁也算不清了。村寨长老想了许多办法,最后都无法解决这一个难题。

神童长到六岁了,老乩嫫给他取了个名字叫阿呗。乩嫫是个勤劳贤能的妇女,她白天替各村寨的彝人看病驱邪,晚上还得给人家洗衣服做针线,从清早忙到半夜。赚得的钱除了买柴米油盐外,还要抽捐纳税,家庭生活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日子越发难过了。实在没有办法,只得将阿呗送到土司家去放牛羊。

第二天,阿呗就到土司家去上工了。主人牵了一头大牯牛和十只羊子交给他,叫他到村子对面的石堂山上放牧,不要走失了牲口。

神童阿呗牵了牛赶着羊群来到石堂山。只见山头上长满了松树,有几十棵古老的飞松结满了松果,只要轻轻一摇,松子便纷纷扬扬落下来。因此有许多的鸟儿都纷纷飞到这里觅食。

不几天,阿呗把牛放熟了,牛羊都非常听他的话。牛吃饱了,睡在草地上反刍,阿呗便独自一人来到丛林中,观赏红嘴白头的小鸟在树枝上鸣叫的情景,有时候还能掏着一窝小白头翁呢。

有一天,神童阿呗发现两只野箐鸡在松树底下走来走去地觅食飞松籽,便轻轻地绕道过去,想活捉一只看养着玩。当他蹑手蹑脚地接近大松树时,却被一种奇怪的景象怔住了。原来沙地上印满了箐鸡的脚迹印,野箐鸡相时鸣叫几声,便又散开来走上一圈,叫几声,又走上几步……

阿呗看了一会,心里想,古人说:“近山知鸟语,近水知鱼性。”难道从这些鸟语兽迹之中不可以创造出罗罗族的文字吗?这该多有趣呀!

从此以后,神童阿呗便有意识地观察鸟兽的足迹和它们鸣叫的声音。他常常躲在树丛中,偷偷地窥视林中鸟儿的一举一动。他将箐鸡走在沙地上的足迹配合它的鸣叫声,创制了“奔”、“衣”、“早”、“各”、“都”等彝文字母;又根据白头翁的足迹和声音创制了“阿”、“登”、“素”、“勒”、“爪”等彝文字母。他每天来到松树林中,用心地看,用心地画,一遍、二遍……天天如此。

第一天开始画的时候,七歪八扭,好像笔不听手的使唤,该曲的不曲,该弯的不弯,画出来一点也不像。阿呗不免有些难过,晚上在床上翻腾:难道文字这种东西不该是放牛娃创制的吗?

有志者事竟成。第二天,他又来到山林,一遍接一遍地画,画了一个月的光景,阿呗画的图形文字有进步了,形态有点像样了。此后,他每天都坚持到山林中画字,画完之后,呆呆地看着图形,晚上睡觉也苦苦地想着字形。几个月过后,阿呗画出来的文字跟先前大不一样了。罗罗文雏形创制出来了。

有一年,据说太上老君来西南地区云游。他从青城山出发,第二天来到滇西的鸡足山,第三天便到了撒尼人的老爷山。他来这里寻找一种叫绿素匹的草本植物,据说是炼丹中不可或缺的原料。

一天清晨,神童阿呗赶着牛羊来到山腰。抬头一看,只见一块山石上坐着一位老人,胡子眉毛全白了,脸皮皱得像一枚干枣子一样,两只眼睛半眯着,好像在那里打盹。

“老爷爷,你好!是不是走累了,到我家息息脚吧。”阿呗很有礼貌地问道。

老君慢慢地睁开眼睛,上下打量着小伙子。

“孩子,你多大年纪了?叫什么名字?”老君问。

“今年十六岁了,人家叫我神童阿呗……”

“哦!……”老君沉思片刻,便仔细地观察起来。他发现这个阿呗与众不同,浑身有一股灵气。他放牛时,牛很听他的话,如果牛走远了,只要阿呗提高嗓子喝一声:“牛!牛!……”牛就会乖乖地回转来。

太上老君收阿呗做自己的徒弟,阿呗自然十分高兴。第二天拜别了乩嫫,跟着老君走了。太上老君是天上“太清宫”的神仙,他隐显莫测,变化无穷;时常降临尘世间,云游天下普度世人。

老君有五个弟子,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招来,他们各有各的本事,神童阿呗是老君最小的一个徒弟。据说在周朝昭王的时代,老君骑着青牛过函谷关,到西域去度化众生。关令尹喜知道了,便立在城头等候,老君来到关前,他便苦苦哀求,请收为弟子。老君便带着他西渡流沙,隐德修行。尹喜是老君的大徒弟,老君送他一卷《道德五千文》济世。

后来,又到西南地区云游峨眉山、鸡足山,都分别收了弟子,并为他们授课。

相传,在河南鹿邑县有一座“太清宫”,这里古代为楚国苦县地,是太上老君成神以前居住的地方。老君就在这里教授他的五个弟子。五个弟子性格不同,唯数小徒弟阿呗聪慧过人,对老君讲述的经文他能举一反三。一年之后,便能通晓道德真经;三年之后,各种经忏、天文地理、河图洛书无不知晓。因而深得老君宠爱,常在众人面前夸奖他。阿呗却因此而遭到师兄们的嫉妒,他们时常到老君面前讲阿呗的坏话,太上老君当初不信,但讲的次数多了,他也就疑惑起来了。

大徒弟尹喜便派阿呗去给老君放牛。白天,阿呗赶着青牛上山放牧,晚上他才能参加听老君的传授,因此道教正宗的经典,如三洞、四辅、十二部之类,他没有听得多少;但却学会了若干神符、玉诀、灵图、谱录、威仪、赞颂、章表之类的法事。因此他后来只能用符灵、禁咒、祈祷之法为民间祛邪除恶、消灾弥难;用赶山鞭镇邪诛妖,用符水替人治病。

师满学成,几个汉族师兄都成了道教符录各派的开山祖师;因此,太上老君专门把《请神经》传给他,定为道教别支,让他回到撒尼人地区布教。

弟子们纷纷走了,只有神童阿呗尚留在老君的身边。他十分过意不去,深悔自己过去听信谗言,把最忠诚的徒弟给亏待了。他决心用实际行动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太上老君取出自己的赶山鞭,郑重地交给阿呗说:“徒弟呀!这是镇山的法宝,就传给你吧!”说完,又从青牛的脖子上解下铜铃铛,叮嘱道:“做道场法事的时候,你摇响铃铛,神仙便会降临坛场。经文才念得清,法事才会顺利……”

说完,老君便骑着青牛,拍掌坐跃而去,慢慢升向空中,天空中笙箫齐奏,仙乐齐鸣,渐渐地消失了。

神童阿呗回到滇池地区彝族撒尼人中,招徒传戒,奉太上老君为教主,人们称他的教为“太上教”。他念经时身上披着青于栗树叶子缝制的毡毯,头戴细篾片编制的尖顶篾笠,完全是一副牧童的打扮;念经时一手持书本,一手执铜铃,这就是老君坐骑脖子上的铃子。

阿呗的“赶山鞭”是一个神物,专门用于驱鬼役神。传说,在滇池边上有一座石头山,彝语叫“黑基谋布”,这里不长草也不长树,土也很少,只有峋峋的怪石布满山野。撒尼人终日为此而发愁,埋怨咋会有这个鬼地方。阿呗看在眼里,想在心里。到了晚上,他便取出老君授给的铁鞭,站在西山顶上念动“真言”和“密诀”,右手不断地挥动铁鞭,把这座石山像驱赶牛羊一般,慢慢地赶进大板桥的深山之中,自此以后,人们称他的铁鞭为“赶山鞭”。

传说,有一年夏天,滇池地区瘟疫流行。凡是得这种病的人,全身变绿发黑,过不了三五天就会呜呼哀哉。有的部落一村一村地死光,有的氏族死了一半还多,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神童阿呗此时已经当上了撒尼人的祭师,人们尊称他为“呗耄”。他披上法衣,戴上笠帽,一路走一路诵经文,到各村视察灾情。

他走进黑荞寨,看见路边躺着许多的死尸;他沿着小路一家一户地探望,看见大人们有的躺在床上,有的倒在门边。因为瘟毒攻心,七孔都在流血,全身发黑,脸颊溃烂,那样子非常吓人。

阿呗祭师用朱砂画了无数的镇宅符,叫人们张贴在自家大门上。晚上,他在村中央设了一个坛,供上神灵牌位和香烛纸马,口中念念有词。忽然,只见他刷的一声拔出镇妖宝剑,在空中划了一个圆圈,只见一个九尾狐狸精从一棵大树上慢慢地滑了下来,伏在地上连连叩头。阿呗大怒,举剑直向狐狸精刺去,原来这场瘟疫就是它干的坏事。九尾狐吓得毛骨悚然,慌忙拜伏于地,苦苦地哀求道:“法师开恩,望剑下留情,容小女奏知一二,虽死无恨。小女虽为狐精,却已经在西华山修炼五百多年,能化作人形……若能获救,就将一心一意辅佐法师,降妖捉鬼,以成大业。”

阿呗收住宝剑,问它为什么要在滇池地区撒布瘟疫种子,残害人民。它回答道:

“只因为滇池地区有的氏族良心太坏,初一不烧香,十五不磕头,道理也不讲,爹娘也不养,对祖宗也不献饭,辜负了天神的一片好心。因此天神决心要惩罚这一代人,就派瘟将下凡来撒瘟药。他来到半路之上就睡着了,是我将他装瘟药的葫芦偷走的。我在跳越一条山河时,把葫芦盖子打翻了,瘟药便纷纷扬扬地撒落下来。于是忠奸不辨、善恶不分地毒害了许多勤劳的百姓……”

阿呗法师又问道:“你害人不浅,还花言巧语地哄我。你要改邪归正,立功赎罪,否则难于容你!”

九尾狐狸精胸有成竹地说道:“从今以后,小女决不在人间作乱。决心放弃修仙成道之念,拜法师为师傅;助你名扬天下,威镇四海……”

阿呗法师听了心中暗喜,想道:“这狐狸精说的倒也不错,不如暂且先将它留下试试看罢。”便挥笔画一张符,贴在狐精的脊背上;又对着它喷了一口法水,顷刻间,妖气散尽,狐精变成了呗耄的护法神。自此以后,它便身穿宫袍,头戴花冠,坐在金马村北面的山坡小庙中,食一方烟火,管此方吉凶。人们都叫她“金花仙子”,专门靠符咒消灾治病。据说,凶恶之徒经过它的小庙时,它便变成一个怪魔,青面獠牙、龇牙咧嘴,坐在屋梁之上狞笑,吓得这些坏蛋筛糠似的不敢作声;若是行善之人进庙烧香,她便幻化为一个农家姑娘的模样儿,倾听人们的祷祝。从此,金花仙姑庙的香火日盛,前来求神问卜、求符治病的人似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相传有一年,在阿底村、塘梨坡一带的农村中,有魍魉鬼为害。附近森林中栖息着一只老蝙蝠,年老变成精怪,时常在半夜时分悄悄地飞入居家屋内,吸食婴儿的脑髓,以补炼自己的身体。据说,蝙蝠精飞到小儿头上,便用嘴挨着他的囟门,不断地吸食婴儿的精血,直到自己的肚皮吃的胀鼓鼓为止。婴儿睡醒之后,便顿觉头晕眼花、浑身无力、魂不守舍,因而哭叫不止;天长日久,便不思饮食,面黄肌瘦,不出三个月便一命呜呼了。不少民家因此断子绝孙,无有后代,因而哭得死去活来。

阿呗祭师知道这个情况之后,便登台作法,用道术道法禁之,使其不敢为害。故而农村中相对太平了一阵子。但当法师走后,精怪又来作祟为魅了,法师乃到黑松林中作法,将此精怪召而戒之。自此以后,蝙蝠精再也不敢吮吸人血、残害生灵了。

在西冲中、黑马者一带的山区,村民们依山而居,山石险峻,树林深密。在这一带据说古时曾有木石之精为怪,有一种彝语称为“黑素哑”的鬼魅能祸害人畜。这种妖怪身长一尺,蛇身人头,长着一支独脚,浑身密布细毛。当主人家用十分丰厚的祭品祭它时,它便能使主人家粮食满仓;如果稍有怠慢或祭祀不周时,便让你家倾家荡产。

在老邪洞村就发生过好几起这样的怪事。村民们盖好新房,正准备搬迁之时,大梁忽然“咔嚓”一声折断,还压伤了许多来贺新房的人。据说这是“独脚鬼”干的事,轻则叫你家宅不宁,时时闹鬼;重则屋毁人亡,因而闹得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独脚鬼“黑素哑”还能施行各种“魔昧述”。在人家刚盖好的房子二梁上钉上一颗锈蚀了的铁钉和一截小刀,并诅咒:“二梁正中一把刀,儿孙纷纷往外逃,有妻无夫常不乐,守寡独孤不相饶!”自此以后,这间房子里常常会听到鬼哭狼嚎的声响;屋里男子死亡,孤儿寡妇难于居住,故而纷纷搬迁……

对于这种厌魅之物,阿呗祭师也束手无策。他只得向先师讨教了。他来到老爷山石洞中斋戒七日,一天夜里端坐在诵经台上精心修炼。到了夜半时分,他便念动真言……

忽然,上端出现一个五柳长须、黄白面皮的老人,项有八景圆光,手执五明宝扇,正向他信步走来。阿呗匐伏礼拜。

太上真人送给他一本“丹书秘文”,临行前特别关照说:“此经总经流三五步罡,你往后日诵秘文,按法遵修千日,便可外集三万六千神祇。故而摄伏精邪,佐国护民,驱邪诛妖,皆得自然。世代子孙,皆得绍吾之位……”阿呗依法修行,果然能隐遁出没、来去无踪,法力大大地增强了。

自此以后,凡是房子修好之后,无缘无故地夜间出鬼,吓得人不敢安睡的村寨,只要礼请阿呗法师,只要经他用“安龙奠土”的法术禳解之后,一切害人的秘法,就再也没有效力了。

因此以后撒尼族的人们都遵称他为阿呗“大法师”,请他专门替撒尼人做驱邪逐疫的法事,以求村寨清吉。他老了以后,就尊称他为“呗耄”大法师,意思是会念经的老人。他死了以后,撒尼人在石塘山给他盖庙立像,称他为“福德正神西波土主”。每年五月二十六日为土主庙会,数十个村子的撒尼人都来这里祭祀他。今日的呗摩,更是把他当作开山祖师。每逢作道场法事时,都要供他的神像,并礼请他降临坛场,监督法事仪式是否符合于规范。

我们阿拉乡的撒尼人祭“单方西波土主”,有每年一次的例行祭,有十二年一次的大祭。前者规模较小,各村派人公祭,祭期一个上午就完了。后者由同一地域的各村联合公祭,祭期三天。

祭祀前十天就要选出“主祭呗耄”,选举庙会会长。会长的标准,第一年龄较大,有威信,懂世故;第二要上有父母,下有儿孙者。

还要选一头白牯牛,让土主老爷骑着巡游村寨。这条牛选择的标准有许多讲究:头大肩宽,四膀有旋,还要耳鼻角蹄无一伤损。当一头未役使过的小牯牛被挑选用作祭牛之后,它就脱离了农事耕作,并配有专人饲养,必须将它喂得膘肥体壮,故而草料要比一般耕牛的饲养来说也就格外丰富得多。这种牛的价值也就远远超过同样大小的耕牛,只要看着合适,虽出重价亦在所不惜。

祭祀的当天,由庙会会长将牛洗刷干净,在天亮以前就得将牛牵到土主庙前的空地。待主祭呗耄到来,太阳刚刚出山,呗耄二人手执铜铃而来。主祭呗耄要念经将牛交给土主老爷,经文从洪水潮天到建村立寨,从土主出生到封神的全过程都要念到……最后开念“密咒神诀”,其文略云:

“本境土主、福德正神!你是万能之神,你是呗耄之神。驱鬼祛病,祓除不祥,村落平安,子孙繁衍。你能消除水旱灾害,你使人间风调雨顺,作物丰稔,六畜兴旺……我们全部落各氏族的长老,带着儿孙后代隆重地祭祀你。请你骑着白牛巡视村寨,驱赶疫鬼,阴佑我境本土,四时八节清吉平安……”

诵咒毕,猛叫一声“跪下!”连推带搡将白牯牛按跪在地。如果此时公牛乖乖地跪下,那就表示土主已经来领牲口了;若牛不跪或者刚跪下便立刻爬将起来,则表示土主不满意。遇到此事则要将牛再拉到河中刷洗一次,经呗耄打醋炭祓除秽气后,第二次开念经文,依上述程序再重复一遍。

土主庙里有两个神像。一个是泥塑金身,穿着宫衣,两手持书卷和印头;另一个是木雕的行游像。

念完《请神经》和《祖师经》,将士主木雕像放在白牛身上行游各村。由庙会长老牵牛前行,两个呗耄振铃前导,再由童子二人扶持神像。神像后面是仪仗队,敲大锣开黄伞,作细乐,吹唢呐,敲锣打鼓,整队而去。每到一个村寨,便在寨中祭坛前停下,让全村男女老幼参拜。此时,男人们杀猪宰羊,妇女们背着小孩端着供品前来献祭。此刻,锣鼓喧天,白牛绕神坛而走,孩儿们尾随其后放炮。呗耄和女巫为村民举行各式各样的祈祷仪式:有求育得子的仪式;有延长寿命的仪式;有带来好收成的仪式;有为亡人祈祷的仪式;还有避开灾祸招来好运的仪式……

晚上,人们纷纷涌向土主神坛前,家家户户献上最好的东西;姑娘们盛装歌舞,热闹极了。第二天,另一个村寨的村民们,一清早便抬着祭礼来迎接土主老爷。吃过早饭,人们请土主爷上轿起程,向其他的村庄巡游。村民们吹着唢呐,耍着狮子,迎来送去,要热闹一个月的日子,才将土主神送回自己的神庙之中。因此,土主神也十分光顾这里的人民,处处时时为人们着想,恩施一方,使这里人畜安康,五谷丰登。

【讲述者】 张琼(1890—1971年,云南彝族萨眯撒尼支宗教祭司)

【采录整理】 张福(张琼之嫡长孙)记录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云南省·昆明市·(阿拉彝族乡)·尾依初村

【文本来源】 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彝族卷、白族卷、基诺族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6—82页。原文本标注原文题目是《撒尼人的土主崇拜》。

【阅读提示】 这则神话有意强调土主的不凡来历与神童身份,目的是为了证明这个神产生的合法性。

【基本母题】 土主的产生;神下凡;牛生人;取名;文字的产生;学艺;太上老君;祭师的产生

【本文编码】 《牛生的神童成为土主》:ZCSW0280-102-003


(1) 九隆神:这个神话是白族先民的最古老的神话之一,其产生可追溯至西汉以前,现仍流传较广。在彝族中也有此神话。

(2) 哀牢国:在今云南省保山市。

(3) 沙壹:《后汉书》卷一一六《西南夷列传》云:“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哀牢山。”口头传说作“沙壶”《华阳国志》亦作“沙壶”。

(4) 十个皮袋:在白族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中,有产下皮口袋之说。

(5) 龙纹:古代,白族有用针刺为龙形或其他纹饰的习俗,现已不盛行。

(6) 烟本霍本;哈尼语,神的古今。

(7) 密乌艾西艾玛:哈尼语,地下最大的金鱼娘。

(8) 拿:读作pái,双手向左右伸平的距离为一拿。

(9) 缅花戚里:哈尼语,一眼所看的最大极限。

(10) 地动:指地震,以下文字也是对地震的形容。

(11) 贝玛:亦称摩批,原始宗教祭司,传统文化的保存者。 djmgl+mnj1VYrFTqkg3RUs7hJyGFaVZ7+0lgQ2Hv9OMGkfAghyku+wqN3/iaSen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