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创造出许多优秀的神话。创世神话不仅是众多神话类型的主体,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往往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敢于创新的民族精神。受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托编写的《中华创世神话选注》,既任务艰巨,又意义重大。
神话是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神话。这些神话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时间的冲刷而代代口耳相传,不仅是先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且许多作品都体现出充满正能量的家国情怀和探索精神。关注这些神话,有利于我们在面向未来时不忘本来,有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
在以往对中国神话的鉴赏和研究中,有些人认为中华民族没有完整的神话,甚至认为中国的神话支离破碎,没有形成像希腊等西方国家那样的神话体系。显然这个结论是不符合实际的。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史以来,各民族在生产生活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中,形成了内容和结构相对完整的神话;有的被作为民族的根谱,有的被当作是生活的教科书,有的支撑着民俗,有的充当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依据,等等。我们在已出版的大量神话作品的基础上,选取创世神话中的一系列优秀作品编成本书,力求有助于全面展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关于神话的定义,无论是史前文明时代的神话创作者,还是后世乃至当今神话的传承者和研究者,都很难作出准确的界定。这主要因为神话是一个内容庞杂且包含文学、历史、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综合体。就一般性描述而言,神话是叙述神或者神性人物有关事迹或者行为的文化产品,其本质是“人话”。在“神话”研究中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神话主要指的是人类史前文明时代创造的作品;而广义的神话,既包括史前文明时代创造的作品,也包括后世加工、改造或者创造的作品。
关于创世神话的界定,秉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非常有益。本书认为,该类神话不仅包括开天辟地、万物产生之类内容的神话,同时也应包含人类起源、自然现象起源、动植物起源、文化起源等与创造世界、改造世界有关的神话。其核心问题是探索并解释客观世界与文化精神。即从广义上讲,它应该包括人类活动关涉创新、创造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开天辟地、创造日月之类的恢宏创造,还是建立秩序、生产发明之类的文化创新,若在叙述中运用了神话思维,都应该属于创世神话的范畴。
创世神话作品的选择,在注重思想性的基础上,综合考察其艺术性、代表性与全面性。尽量照顾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创世神话,也兼顾散体神话、韵体神话和散韵结合体神话等不同样式,力求展现出神话创作与传承的真实样态。在选择神话作品时,主要从公开出版物中选择,对于已出版的同类神话作品则以质量上乘为选用标准。
在本书的整体结构方面,努力体现创新性、体系性与开放性,使读者使用本书时,能通过相关信息提示便捷地查询到所需要的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已出版的各类神话作品数以万计,未选入本书的一些神话篇目并不说明质量不高,而是由于篇幅限制或编辑者局限所致。
本书将创世神话划分为综合型创世、神的起源、世界万物起源、人类起源、动植物起源、自然现象与自然秩序起源等6大类型。
本书共选录各类创世神话3000余篇。除尽可能呈现每篇神话文本的原来面貌之外,在每篇神话文本之后还增添了相应的阅读提示、基本母题等信息,并对原文本出版信息作出必要的补充和规范,以便使用者能够据此对每篇神话文本的出处、流传情况、叙事主题、文化内涵、关键情节、基本母题等有所把握。
创世神话作品的编排按类型分册出版,每一个大类单独排序,分三级类型编排。每篇作品统一体例。不同作品的内在关联性,可通过本书标注的“附注”“阅读提示”“基本母题”等项目得到实现,力求能够较好展现中华民族创世神话的体系。
就创世神话编排中的分类而言,其是否科学合理,有时与“神话”的概念有关。神话中的“神话人物”,既包括神,也包括神性人物,甚至其他参与创世的人、动植物、自然物等。由于神话属于民间集体创作,时空复杂,人们对“神”也会有不同的判断和解释;如有的地区可能神、鬼不分,有的民族可能把神、祖先、文化英雄、有本事的人混杂在一起,还有的根本分不清神话与现实的区别,等等。所以,本书在文本的类型编排过程中尽可能依据神话研究中的有关神的分类惯例,同时也会照顾到某些个性化案例或类型间的交叉现象。
本书对原神话文本中存在的编排疏漏、明显字词错误等作了必要的校正。对原文本一些明显的增减或修改,则在相应文本后的“附注”中作出说明。对某些大型神话作品的节选,本书增拟了新的题目。如同一个文本在多种出版物中出现,本书只选取一个相对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并对其他相同或相近文本的情况在“附注”作出说明。
在编撰过程中涉及大量神话作品,书中已标明这些神话作品的讲述者、采录者、出版者的信息,在此对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致以衷心感谢!
本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智库建设的积极尝试,编撰过程中涉及神话数量巨大,一些具体细节难以作出详细考证,出现的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提出批评,本书将在现有条件下积极作出认真修改和完善。
编者
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