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0.3 一般性动物或动物特征的产生

动物尾巴
(汉族)

据说,远古时候所有动物全是光屁股,没有尾巴。

一天,狮子大王在湖边散步,顺手折了一截儿树枝,无意中安在屁股上,突然看见湖水中自己的倒影,屁股上安上尾巴比原来没尾巴漂亮多了。于是决定给所有的动物都安尾巴,让大家都漂亮起来。

狮子回去下了通知,让所有动物第二天都到湖畔取尾巴。

得到通知的小白兔,天一亮就出洞起程,没走几步,发现好像天上下雨,耳朵上滴了几个水点儿。胆小的小白兔就返回洞里没敢再走。其实不是下雨,而是松鼠要去领尾巴,跑窜时颤动了树枝,滴下几滴露水水珠,正好打在小白兔的耳朵上。

松鼠去得早,领到的尾巴也就最漂亮,既粗又长,毛毛的、弯弯的。

等到半前晌,小白兔发现并不是下雨,就跑去领尾巴。可是,已经晚了,所有的尾巴已发放了个精光。小白兔见别人都有了尾巴,唯独自己没有,实在伤心。它跑回洞里痛哭一场,直至哭得两眼通红。

突然洞外吵吵闹闹,小白兔探头一看,原来是狗和猫正在争吵,都说自己领的尾巴最漂亮,争论不下。狗和猫看见了小白兔,就请小白兔给评断。小白兔观看了一阵,便说:“猫哥哥的尾巴最漂亮,因为它油光水滑,又长,特别是尖尖上还有个花朵。”这一下可把狗气坏了。猫正得意的时候,狗扑上来,一口咬掉了猫尾巴上的花朵朵,夹着尾巴跑了。从此,狗和猫变成了仇敌,见面就打架。

小白兔等狗和猫走后,发现地上丢着个花朵朵,拾起来安成了自己的尾巴。

【讲述者】 (无考)

【采录整理】 徐尚仁采录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

【文本来源】 郭万金主编:《山西民间故事大系》(晋西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1055页。

【阅读提示】 神话叙事中经常解释动物以前和现在特征不同的原因,如这则神话,明显安尾巴情况是想象出来的,但显得讲述人很有文化。

【基本母题】 动物特征的来历;以前动物没有尾巴;动物争高低;狗和猫是仇敌的来历;动物的尾巴是安上去的

【本文编码】 《动物尾巴》:ZCSW1958-403-001

鸽子、燕子和苍蝇
(汉族)

天上的玉帝派鸽子和燕子给凡间的人送粮食种子。

鸽子和燕子口衔粮种飞经天河,河边住着一群老鸦似的蚊子神。这些蚊子神对凡人恨之入骨,因而就拦住不让鸽子、燕子飞过。鸽子和燕子被这群蚊子神咬得怎么也过不了河,已是五次了。一群苍蝇发现,怒从心底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众苍蝇一齐飞落到那些蚊子神的眼睛上,把它们的视线遮了,鸽子和燕子才飞过了河,到了人间。但在途中,燕子把它衔的粮种咽了,只有鸽子把衔的粮种送给了人们。

返回天宫,听玉帝封赏:“鸽子给人们送粮种有功,可跟人一样地吃粮食;苍蝇半路护送有劳,今后无论甚东西你都优先品尝;燕子虽把粮种咽了有罪,但念路途辛苦,又和鸽子结伴,不究其责任,但不能吃粮食,饿了可吃点儿泥土。”

我们现在见燕子衔泥,那是垒窝,不是吃。玉帝虽不准它吃粮食,可它仍可捕捉昆虫吃。

【讲述者】 张金女

【采录整理】 郭占成采录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

【文本来源】 郭万金主编:《山西民间故事大系》(晋西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1120页。

【阅读提示】 这则叙事把苍蝇描述为见义勇为者,别出心裁。

【基本母题】 玉帝;鸟送粮种;蚊子神;天宫;苍蝇特征的来历;燕子垒窝;燕子吃昆虫的来历

【本文编码】 《鸽子、燕子和苍蝇》:ZCSW1959-403-002

狗吃水只能舔,鸡吃水怕打雷
(汉族)

很久以前,动物们居住的寨子老是缺水。有一年,天大旱,动物寨子里所有的水井都干涸了,鸡、鸭、牛、羊等动物决定到离寨子很远的山箐里去引水。可是,引水是需要修渠的,而修渠不是件容易的事。

狗对修渠的事并不感兴趣,它说:“我有四条腿,跑起来比哪一个都快,再说,那么遥远的路,这么难引的水……看你们两腿条或是四腿条,走起路来就慢慢悠悠的,这不是要占我的便宜吗?修渠引水的事,我就不参加了。如果你们真能把水引回来,我绝不喝一口,大不了用舌头舔舔。”这时,鸡也受了狗的影响,说什么也不参加修渠引水。

于是,大家议论了一阵狗的不是,也议论了一阵鸡的不是,最后一致表决说:“我们引来的水,狗只能用舌头舔吃;而鸡喝水时,随时要小心被雷打死。”

所以呀,现在我们看到狗喝水都是舔,而鸡每喝一口水都要抬头看一眼天,就是这个道理。

【讲述者】 矣恩贵

【采录整理】 施云祥记录

【采集时间】 2012年3月采录于峨山县城

【流传地区】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

【文本来源】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编写,罗杨总主编,张洪宾等本卷主编:《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玉溪·峨山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版,第297页。

【阅读提示】 没有细致的观察和思考,很难得出“狗吃水只能舔,鸡吃水怕打雷”,可见神话是日常生活知识的结晶。

【基本母题】 旱灾;懒惰受惩罚;狗舔水的来历;鸡喝水抬头的来历

【本文编码】 《狗吃水只能舔,鸡吃水怕打雷》:ZCSW1960-403-003

狗呒角
(汉族)

从前,狗有角,龙没角。

有一次,龙要上天开蟠桃会,向狗借角:“狗阿哥,我要到天上开蟠桃大会,你的两只角借给我用用。”狗勿肯借,龙缠着它一定要借,狗被龙缠得难过死了,只好对其讲:“你寻个保人来,我借给你。”

龙把大雄鸡叫来做保人。狗对大雄鸡讲:“保人你做,两只角我要问你要的。”大雄鸡讲:“放心,你问我要好了。”这样,狗把角借给了龙。

龙借到角,越加威风。上天后,玉皇大帝便封其为龙王;把管天落雨的权力交给其。这一来,龙勿肯还角了。鸡是保人,急死了,只好每日起早问龙讨角,其叫:“龙哥——狗角还!”

狗呢?每日也在等龙来还角。一到黄昏,随便啥地方只要有一点响动,其便以为龙来还角了,就叫起来:“龙角——还——还!龙角——还——还!”

过了好些日脚,狗还是不见龙来还角,又去问大雄鸡:“我的角到现在还勿来还,你说咋办办?”

大雄鸡讲:“狗阿哥,勿瞒你讲,我也是每日在讨,其勿肯还,叫我实在呒办法。”

狗讲:“你是保人,我总归问你讨。”

一直到现在,狗看见大雄鸡还要追,定要把角讨回来。

【讲述者】 戴丁安(53岁,乡干部,高小)

【采录整理】 干理根记录

【采集时间】 1987年采录于象山金星村

【流传地区】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金星村

【文本来源】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编写,罗杨总主编,郑辉本卷主编:《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浙江·宁波·象山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版,第153—154页。

【阅读提示】 动物交换特定体征的母题,是一个常见的神话母题。

【基本母题】 从前狗有角;从前龙没角;动物借角;龙角;狗与公鸡结仇

【本文编码】 《狗呒角》:ZCSW1961-403-004

蛤蟆和燕子
(汉族)

蛤蟆和燕子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燕子嘴巧会说,蛤蟆嘴笨说不来话。燕子清脆悦耳地说:“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蛤蟆粗声粗气地只会说:“俩五!”

一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两个伙伴儿都找不上吃的,就商量说到圪猁 (1) 那里去借点儿粮食暂度一时。燕子说:“老兄!你辛苦一趟吧!”蛤蟆明知自己粗舌笨嘴地说不来话,恐怕圪猁不借给。但又不好推托,只好硬着头皮到圪猁门前,高喊:“圪猁!圪猁!……”圪猁听见外面的叫声,出来翻了个白眼,生气地说:“你头大嘴儿笨,找到门上叫圪猁。别说没有了,就是有借给你也没用。”蛤蟆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委屈地和燕子说了没借上的原因,然后说:“燕弟还是你去吧!”燕子来到圪猁的门前,不喊圪猁,叫“五官”。圪猁出来一看是燕子,眉开眼笑地说:“你头小嘴儿尖,溜到门口叫五官,别说我有,就是没有也给你借几石。”燕子拿上吃的回去了,向蛤蟆说了他是怎说的,圪猁又怎说的。蛤蟆自言自语道:“唉!蛤蟆呀,你真不会说话呀。”

【讲述者】 王洪茂

【采录整理】 张昱、杨春新采录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

【文本来源】 郭万金主编:《山西民间故事大系》(晋北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1063页。

【阅读提示】 这则叙事用拟人与对比的手法刻画了蛤蟆和燕子的语言特征。可以看做是寓言式的神话,属于后世有意识的艺术创作。

【基本母题】 蛤蟆和燕子是朋友;借粮;会说话的燕子

【本文编码】 《蛤蟆和燕子》:ZCSW1962-403-005

动物为嘛不说话
(汉族)

传说,古时候,世间万物都会说话,人世间一刻也没有安宁过。

天上的玉皇大帝,他听到凡间整天整夜吵吵闹闹,烦得他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于是,他想只让一种动物会说话,就派了一个神仙下凡,召集所有的禽兽说:“五月初四都到什么什么地方来喝水。”

转眼到了这一天,禽兽大多赶到那儿,唯独青蛙和人还在半路。由于青蛙走得太慢,人可怜它,就把它驮在背上走。半路上,青蛙为了感谢人,对人说:“到那里,您喝清水,不要喝浑水。清水是好水,浑水是哑巴水。”

到了地方,只见有两只大碗放在百兽面前,一只碗盛的是清水,一只碗盛的是浑水。青蛙首先跳进浑水里,其他的禽兽认为青蛙最聪明,见它喝了浑水,也都跟着喝了浑水,唯独人喝了清水。

由于人当时喝了清水,所以会说话。其他禽兽喝了浑水,所以它们到现在还不会说话。

【讲述者】 (无考)

【采录整理】 高宏(14岁,山亭区徐庄乡磨泉村人,学生,初中)采录

【采集时间】 1987年5月2日采录于山亭区徐庄乡磨泉村

【流传地区】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徐庄乡·磨泉村

【文本来源】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编写,罗杨总主编,胡太星、沙朝佩本卷主编:《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山东·枣庄·山亭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版,第95页。

【阅读提示】 这则神话可以与《动物为啥勿会讲话》(ZCSW2086-403-007)比较阅读。叙事中青蛙的牺牲精神难能可贵。

【基本母题】 以前动物会说话;玉皇大帝;神仙下凡;秘密的泄露;青蛙帮助人;动物不会说话的来历

【本文编码】 《动物为嘛不说话》:ZCSW1963-403-006

动物为啥勿会讲话
(汉族)

很久很久以前,天下的动物和人都一样会讲话。天上的玉皇大帝被吵得烦煞了,就想出一条妙计:把两杯茶摆在桌上,一杯茶交关清澈,一杯茶混混沌沌。玉帝在清澈的茶水里放了哑药。玉皇大帝想,不管啥动物都喜欢喝干净的茶水,喝了就不会讲话了,好让我清静点。这事偏偏给青蛙晓得了。

有一天,动物和人都高高兴兴地准备到天宫去玩。这时,青蛙急得团团转,心想:他们必定要去喝那杯清澈的茶的。我把消息透露给谁呢?如果全部都不知道,不是都成哑巴啦!青蛙想出一条妙计:如果谁能帮助我快些上天,我就告诉给谁。结果其他的动物都不理它,只有人帮助它上了天庭。就在人背着青蛙上天庭的途中,青蛙将茶内放哑药的事告诉了人。到了天上,别的动物都抢着喝清澈的那杯茶,结果都成了哑巴。只有人晓得这件事就喝了口混沌的茶。从此,普天下只有人才会说话了。

【讲述者】 刘松成

【采录整理】 刘丽丽记录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鄞州区)

【文本来源】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编写,罗杨总主编,谢根芳本卷主编:《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浙江·宁波·鄞州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版,第202页。

【阅读提示】 动物不会说人话,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究竟何以如此,似乎只有神话才能解释清楚。

【基本母题】 以前动物会说话;玉帝;哑药;天宫;秘密的泄露;青蛙帮助人;动物不会说话的来历

【本文编码】 《动物为啥勿会讲话》:ZCSW1964-403-007

鸡和龙
(汉族)

从前,花公鸡和龙是亲亲热热的一对好朋友。公鸡有一对好看的角,而龙却没有。

有一日,龙王要开宴会,请东、南、西、北的天龙参加。和公鸡要好的龙是龙王的孙子,其得意极了,对公鸡讲:“我的好朋友,我上天去,侬能把头上的角借给我吗?”公鸡讲:“这弄勿来,我的角是祖传之宝,咋好借给别人?”

龙讲:“我介难看咋上天去!”

蜈蚣爬过来对公鸡讲:“龙讲好话来借角,侬咋勿借呢?”

公鸡把头上的角摸了摸,“卜落”一下把角拿下来交给了龙,鸡冠变成红色了。

龙装上角后,在天上再勿回来了,鸡气得每日“角、角”叫。又在石头上把嘴磨得交关尖,过了几日蜈蚣爬来了,鸡一气之下把蜈蚣吃了。

从此以后,公鸡每日朝天上叫着“角、角、角”,要龙把角还来;又不时磨尖嘴巴,用来啄蜈蚣吃。

【附注】

相似文本,见彝族神话《龙和公鸡换尾巴》(ZCSW2113-403-034)。

【讲述者】 崔正方(64岁)

【采录整理】 崔丽娜(38岁)记录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浙江省·宁波市·江东(江东区)

【文本来源】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编写,罗杨总主编,王昱本卷主编:《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浙江·宁波·江东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版,第127页。

【阅读提示】 许多地区的神话解释龙角的来历时,都说是“借来的”,是否真正存在影响关系值得探究。

【基本母题】 以前公鸡和龙是朋友;以前的龙没有角;公鸡以前的特征与现在不同;龙借角;动物交换体征;鸡吃蜈蚣的来历

【本文编码】 《鸡和龙》:ZCSW1965-403-008

柳花精
(汉族)

早年间有一天,鸟王凤凰来到了柳树林。柳树林的首领杜鹃马上召集群鸟说:“鸟王的本领可是大无边呀!如果你们谁觉得自个的相貌和本事上有缺陷,就对她说吧,她准会帮助的,千万别错过这个好机会。”

鸟儿们听说凤凰来,早就梳洗打扮了一番,全想在鸟王面前露一手,谁愿暴露自个蠢笨呢?

鸟王露面了,群鸟争着往前显示自己,没一个说自个有缺陷需要帮助的。杜鹃觉得挺可惜,就冲身旁的喜鹊说:“喜鹊妹妹,你说说吧!”

“我?”喜鹊不高兴了,埋怨杜鹃不该点她的名,大声说,“我已经够漂亮的了,黑里夹白的身子,喳喳叫的嗓音,一般的还比不上呢。”她一回头,看见了猫头鹰,就说:“还是让猫头鹰大哥说吧!”

“什么?”猫头鹰一听很生气,“你自己总喳喳的,连音都叫不准,还来挑剔我。我对自个儿很满意了,不信让鸟王婆婆评评看。”他说着,一眼瞧见了乌鸦,连忙说:“哎,还是乌鸦老弟说说好,他本领倒不差,就是模样丑了点儿。”乌鸦一听,气得不得了:“夜猫子,别长眼净看人家黑,我这一身油亮油亮的毛儿,且比你强呢!”说着,哇,哇哇!口水吐了猫头鹰一身。

“你这讨人嫌的黑老鸹,还自夸呢,真不知道害臊!”

猫头鹰火了,大嚷了起来。

鸟儿们叽叽喳喳乱成一团。鸟王凤凰听了直摇头,心里很不耐烦,正要跟杜鹃告别到别处去,忽听背后喊了一声:“鸟王婆婆,杜鹃姑姑,就请帮助帮助我吧?”

大伙儿一瞧,原来是柳林中最不起眼的小鸟——柳花精,外号小不点儿,长着一身秃毛儿,托着蠢笨的身子刚赶到这儿。小不点儿柳花精也来求鸟王,真是天大的笑话,鸟儿们一下子哄笑起来。

“天哪,小不点儿,像你这样,不躲一边儿去,还有脸来见鸟王?”

“世界上还有比你再丑再小的吗?”

鸟儿们讥笑连声。柳花精却诚恳地抬起了头:“是的,我是又小又丑又笨,可我不能老甘心这样子呀,在鸟王婆婆的帮助下,我应该赶上你们!”

“哈哈,真是想到天上去了!”又一阵哄笑。

鸟王凤凰却没有笑,她点了点头,把柳花精叫到跟前:“诚实的孩子,你比那只会喳喳叫,看不见自己丑的鸟儿强多了,就让我来帮助你吧!”

鸟儿们一听都愣了。凤凰却不理会他们,她从自己身上取下许多绿色、黄色的细绒毛给了柳花精,又教给了她许多出色本领。

柳花精一下子变了,她有了一身嫩绿透黄的羽毛儿,身子也变得非常灵巧,能飞善跳了,嘴里还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子,她成了柳林中有名的美丽而灵巧的鸟儿了。乌鸦、喜鹊、猫头鹰又妒忌又后悔,可有什么法子呢?

【讲述者】 周万良

【采录整理】 尹俊如记录

【采集时间】 1997年采录于香河县城北刘庄村

【流传地区】 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城北(淑阳镇)·刘庄村

【文本来源】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编写,罗杨总主编,陈建伶本卷主编:《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廊坊·香河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版,第279—281页。

【阅读提示】 这里所说的动物的表现,很像是说人间事。劝人切不可以貌取人。

【基本母题】 鸟王;凤凰;动物比美;动物本领的获得;动物体征的变化;丑小鸭变身

【本文编码】 《柳花精》:ZCSW1966-403-009

马为什么站着睡觉
(汉族)

在很早很早以前,兔子、猴子和狐狸是好朋友。它们经常一起玩耍、捉迷藏。狐狸特别淘气又诡计多端,它经常出兔子和猴子的洋相。有一天,猴子找到兔子,商量了一个要治治狐狸、出出气的办法。它们找到狐狸问道:“狐狸大姐,你想不想吃马肉?”狐狸说:“马那么大,我们怎么吃呢?”兔子说:“睡着后和死了一样,只要把马的尾巴和别的东西拴在一起,把它的肉全吃光它也不知道。”狐狸信以为真,便很高兴地跟着兔子、猴子去找马,恰巧马吃饱后正在草原上躺着睡觉。它们围着马转了一圈,旁边也没有找到可以拴马尾巴的东西,想把马拖到别的地方,可是一来拖不动,二来怕把马惊醒。

怎么办呢?如果拴不上马尾巴没法吃马肉啊?于是,猴子出主意让狐狸把尾巴和马尾巴拴在一起。狐狸起初不干,它让兔子用尾巴拴。兔子说:“我的尾巴太短,拴不住,你的尾巴长,还是用你的尾巴拴吧。”狐狸只好把自己的尾巴和马的尾巴拴在了一起。

猴子和兔子见狐狸中计,心里那个乐啊,嘴上又不敢笑出来。这时,只听猴子说:“我们俩不吃肉去,到那边去等你。”说完,只见猴子爬上了树、兔子跳上远处的坟头看热闹。再说,狐狸不知是计,它看准马的后腚,上去就咬了一口,马被咬痛醒来,看到有个东西在咬自己,猛地跳起来,是又蹦又踢。因狐狸的尾巴和马的尾巴拴在一起,想跑也挣不开,身上多处被马踢伤。兔子看到这个场面大笑起来,结果把嘴笑裂了;猴子光顾笑了,站立不稳从树上掉下来,把屁股摔红了,而马接受教训再也不躺着睡觉了。

直到现在,狐狸身上是青一块、白一块,兔子的嘴是裂开的,猴子的腚是红的,马还是站着睡觉。

【讲述者】 (无考)

【采录整理】 杜玉娟采录

【采集时间】 2011年10月30日

【流传地区】 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

【文本来源】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编写,罗杨总主编,王振林本卷主编:《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保定·定兴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版,第75—76页。

【阅读提示】 这则叙事一口气解释了多种动物的体征,煞费心机。不过题目这个帽子显得有点小。

【基本母题】 特定的动物是朋友;狐狸毛色的来历;兔子裂唇的来历;猴子红屁股的来历;马站着睡觉的来历

【本文编码】 《马为什么站着睡觉》:ZCSW1967-403-010

猫和鼠为啥是死对头
(汉族)

很久很久以前,猫和鼠是一对很要好的隔壁邻舍。猫一向交关贪睡,是一只有名的困熟猫。鼠交关活络,是一只钻仓老鼠。

玉皇大帝要从百兽中选出十二个来当生肖,猫晓得了,对鼠说:“阿拉一道去吧。”鼠满口说好。等到选生肖的前一天,猫对鼠说:“我交关要困熟,你明天早晨叫我一声。”第二天一早,老鼠没去叫猫,自己悄悄地去了。到了天上,它被选中当了生肖,交关高兴。回来对刚刚醒转来的猫说:“我老早就去,选上了。”猫听了交关生气,猛扑过去,抓住老鼠,吃掉了。从此后,猫和鼠结下怨仇,成了死对头。

猫捉老鼠就是这样来的。

【讲述者】 李如月

【采录整理】 尤燕飞记录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海曙区)

【文本来源】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编写,罗杨总主编,陈建东本卷主编:《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浙江·宁波·海曙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版,第116页。

【阅读提示】 这则叙事表达的是对失信者的惩罚。

【基本母题】 猫和鼠原来是朋友;玉皇大帝;十二生肖;失信;猫和鼠结仇

【本文编码】 《猫和鼠为啥是死对头》:ZCSW1968-403-011

女娲造六畜(1)
(汉族)

相传女娲娘娘造万物,先造六畜后造人。

一开始,天是一团混沌,地是一堆泥巴,女娲娘娘掺水盘泥巴玩:

天泡,地泡,

哪个要不要?

第一天,女娲娘娘把泥巴摔来摔去,摔出一只鸡子:

一只船,两头翘,

只屙屎,不屙尿。

鸡子一叫,天门开了,日月星辰齐出来。第二天,女娲娘娘把泥巴摔去摔来,摔出一只狗子:

瓜子脸,尖巴颏,

走路梅花脚。

狗子一跑,地门开了,东南西北四方。第三天,女娲娘娘拿泥巴摔出一只猪子:

走路扭啊扭,

嘴里吹笛笃。

猪为家中宝,无豕不成家。第四天女娲娘娘又用泥巴摔出一只羊子:

一竿扬叉,

白胡子拉撒。

用羊子祭天神,天神才赐福气,吉祥如意。第五天,女娲又用泥巴摔出一只牛:

四个铜锤,两把铁钻,

一人扫地,两人赶扇。

第六天,女娲娘娘又摔出马来。这样,马牛羊,豕犬鸡,合为六畜。六畜六畜,关六天就喂家 (2) 了。造出六畜,但无人管理,鸡乱飞,狗乱跳,尤其是蛮牛力气大,光触角打架:

触山山崩,

触水水浑,

触石头冒火星,

触土巴冒草根。

为了照管六畜,女娲才又造人,由人作主,所以叫主人。叫鸡司晨,狗守门,牛耕田,马拉车,羊上山,猪满圈,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人是第七天用泥巴拌水捏出来的。捏成后,女娲娘娘又吐唾沫吹口气,所以,人就有了灵气,称为万物之灵。为了纪念,每年正月初七,家家户户要吃一顿糊面羹。糊泥巴田埂,不钻黄鳝。

女娲娘娘在七天造出了人和六畜,第八天就要酬谢土地神,万物土中生嘛。所以每年正月初八,地方风俗做案道会,敬土地佬。给泥巴菩萨洗澡,到土地庙敬奉猪首,还要扮演“触牯牛”给土地老爷看,求土地老爷保佑,六畜兴旺。

【原文附记】

《北史·魏收传》引晋仪郎董勋《答问礼俗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且历代文人有所引用,可证这种民俗传说已相当古老了。

【附注】

(1)同名文本《女娲造六畜》,见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9年版,第9页。内容相同。

(2)同名文本《女娲造六畜》,见陶阳、钟秀编:《中国神话》(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189—1191页。内容相同。

(3)同名文本《女娲造六畜》,又见姚宝瑄主编:《中国各民族神话》(汉族),太原:书海出版社2014年版,第33—34页。原文标注选自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湖北分会编《湖北民间故事传说集》。内容相同。

【讲述者】 杨明春(男,68岁,孝感市农民,私塾2年)

【采录整理】 宋虎(男,文化干部,大学)采录

【采集时间】 1982年2月采录于孝感市朋兴乡联合村

【流传地区】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朋兴乡·联合村

【文本来源】 《民间文学》1986年第1期。

【阅读提示】 如果测评一下人们对于中国神话人物熟知程度的话,女娲应该是一个重要人物了。她的最显赫的事迹就是会“造”,不但能补天治水造万物,还会造人。她的身份就是一个女性文化始祖的光辉形象,根据文化祖先的塑造规律,凡是人类早期的发明创造,附会到她的身上都不为过。那么,相比之下,让她造六畜,实在是小菜一碟。关于造动物的母题,在许多民族中非常多见,但在具体的造动物者方面又有一些不同。如哈尼族、傈僳族、怒族、彝族神话说“天神造动物”,佤族神话说“动物神造动物”,哈萨克族神话说“造物主造飞禽走兽”,傣族神话说“夫妻神造动物”,汉族神话说“玉皇大帝造动物”、“伏羲造飞禽走兽”、“盘古造动物”,侗族神话说“人王造动物”,布依族神话说“神仙造动物”,俄罗斯族神话说“地上出现的第一个人造动物”等,造动物的时间、地点、材料、过程和结果等也可以各不相同。

这篇神话的优长之处在于强调了“先造六畜后造人”,而“后造人”的原因则是“为了照管六畜”,神话通过这一因果关系确立了人是万物之灵长的地位。同时,在每个具体动物造出后,又要言不烦地引申出与之相关的自然现象或社会功能,展现出神话的接地气与神圣性。

【基本母题】 女娲造万物;六畜是造出来的;天地最早的形状;造六畜的顺序;鸡的产生;日月星辰出现的原因;狗的产生;猪的产生;羊的产生;牛的产生;马的产生;造人的原因;年节习俗的来历;敬土地神

【本文编码】 《女娲造六畜(1)》:ZCSW1969-403-012

女娲造六畜(2)
(汉族)

相传女娲造万物,先造六畜后造人。初时天为一团混沌,地为一堆泥。女娲掺水盘泥作游戏。首日摔出一鸡,鸡叫天门开,日月星辰齐出。次日摔出一狗,狗奔地门启,乃别东南西北四方。三日摔出一猪,猪为家中宝,无豕不成家。四日摔出一羊,以羊祭天,天神赐福。五日摔出一牛,六日摔出一马。马牛羊,豕犬鸡,合为六畜,圈之六日而俱驯。六畜无人理,鸡飞狗跳,牛斗马踢。女娲乃又于第七日造人,为六畜之主,谓之主人。令鸡司晨,狗守户,牛耕田,马拉车,羊上山,猪满圈,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女娲造人时,系以泥拌水,手捏而成,又唾之吹之,故人特聪颖灵巧,号为万物之灵。

【讲述者】 (无考)

【采录整理】 袁珂据《民间文学》1986年第1期发表的《女娲造六畜》改写。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无考)

【文本来源】 袁珂:《中国神话大词典》,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年版,第375页。

【阅读提示】 这则袁珂先生改写的神话很用心。不过舍去了“年节习俗的来历”及“敬土地”等一些原文信息。

【基本母题】 女娲造万物;六畜是造出来的;天地最早的形状;造六畜的顺序;鸡的产生;日月星辰出现的原因;狗的产生;猪的产生;羊的产生;牛的产生;马的产生;造人的原因

【本文编码】 《女娲造六畜(2)》:ZCSW1970-403-013

蚯蚓和蝼蛄
(汉族)

我恁南通人把蚯蚓叫“何香”;而把那种前脚生得像锯刀,钻地打洞的害虫蝼蛄唤作“老鬼”,这里有段不平常的故事。

许多年以前,南通还是个小岛,岛上的人们靠打渔、烧盐、种田、织布为生,日子过得虽苦,却也还太平。谁知有一天,突然开来两只海船,下来几个人,为首的穿着绸袍子,挺着胖肚子,瞪着眼珠子,对着众乡邻指手画脚地说:“这岛上的东西都是我雷老爷的!从今天起谁要种田,谁就得上租交粮;谁要打渔,谁就得给钱完税!”众人不服,七嘴八舌吵得不可开交。这时,一位名叫何老大的渔民赶来,分开众人,走到那人跟前,冷笑一声说:“哼,这里的河是我恁开,这里的树是我恁栽,我恁祖祖辈辈在此好几代,请问你姓雷的,是从哪个蟛蜞洞里冒出来的?!”人们听了哈哈大笑,弄得雷老爷嘴张得笆斗大,半天出不了声。他恼羞成怒,一挥手,海船上下来一批喽啰打手,手拿刀枪棍棒冲向人群,乱打乱杀。人们也舞动钉耙、锄头,奋力抵抗,怎奈抵挡不住,一下子死伤了好多百姓。雷老爷从此霸占了小岛,当了岛上的土皇帝。他每天派人抢东西,牵老牛,催租逼税,又抓丁拉人,开窑烧砖,砌房造屋,不多久便盖起了一座高大漂亮的宅院,自称“雷家庄园”。于是安宁的小岛,变成了鬼哭狼号的地狱。

何老大有个独生儿子叫何香,年纪十五六岁,生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膀粗力大,勤劳勇敢,是全岛有名的耕田好手。他平时待人和气,心地善良,谁家有难他总要去帮忙,又唱得一口好山歌。所以,人人都喜欢他。那天雷老爷领着狗腿子登岛霸田,逞凶杀人,何香怎能忍受?他跟在父亲身边,一口气打伤几个逞凶的坏蛋,又一连救下几个受伤的乡邻。雷老爷要抓他们父子,爷儿俩只好躲进海边草滩里藏身,白天出海打渔,夜里偷偷回岛。这时正当春耕时节,被雷家打死、打伤的人家,老的老,小的小,没人种田,没牛耕地,眼看要误了农时。何香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也顾不得个人安危,回家掮了木犁,挨家挨户去帮人耕地。说来奇怪,也不知哪来这么大力气,他耕了一块又一块,耕得又快又好,翻的土又松又匀。没几天工夫,乡邻家的田全部耕完了,还下了种,灌了水,冒了芽。再说,雷家霸占的良田也急等耕地下种,可是抢夺来的老牛就是不听他使唤,让它套犁它不套,叫它车水它不走,狗腿子鞭子打断了几根也没效。正在无法可想的时候,听说了何香日夜替人家耕田的事,雷老爷眼珠子一转,想了个主意,马上派家丁四处放风,说只要何香把雷家庄园的地耕好了,不仅前仇不记,还要重重加赏。接着又三番五次地派人上门去请,好话说了几箩筐,谁知何香软硬不吃,不理不睬。雷老爷原来害有痰风病,一急一气,犯了老病,浓痰塞在喉咙管儿里头,昏倒在太师椅上。

雷老爷有个女儿叫雷姑,十三四岁年纪,长得又矮又丑,一头黄毛乱蓬蓬,麻皮脸膛黑冲冲,乌龟爪儿尖如刀,罗圈腿子弯如弓,娇生惯养,好吃懒做,偷吃扒拿,耍刁撒泼,样样齐全,比爷老子还要凶狠三分。她平时白天睏懒觉,夜里满处跑,跑到哪里就在那里啃玉米,拔青苗,挖山芋,扒花生……糟蹋田禾,惹是生非。人们见她生得鬼头鬼脑,说话鬼声鬼气,做事鬼里鬼冬,背后都叫她“老鬼”,对她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

雷姑见何香不肯前来耕田,又气又恼,发狠一定要抓住何香,便每天夜晚出去打听他的去处。一天半夜,她匆匆忙忙回到庄园上房,对躺在病床上的老爷说:“何香那穷小子这两天在海边草滩上唱山歌呢!”雷老爷一听,火冒三丈,忙道:“来人哪,带上刀枪,我非要亲手杀了他不可……”话没说完,痰涌了上来,就断了气。雷姑见老子死了,干号着从狗腿子手里夺来两把大刀,带领打手直奔海边。

海边上月黑风高,海浪声声,何香站在田岸上正领头与众人唱山歌:

天上星多月不明,河里鱼多水不清。

朝里官多闹成反,雷家田多怎太平?

接着何香又独自唱了一段:

天上星星十二排,地上穷人实难挨,

米糠野菜连汤煮,草根吃完啃青苔。

悲愤的山歌随着晚风传开,“哗哗”的海潮发出了愤怒的吼声。就在这时,雷姑带了狗腿子偷偷窜到何香身边,她猛然一刀,将何香拦腰劈成两段。人们见何香倒在血泊之中,再也忍耐不住,便赤手空拳同雷姑一伙搏斗起来。雷姑见人就劈,锋利的刀口砍得全是锯齿。乡亲们愤怒至极,一拥而上,终于把雷姑等人统统打死。人们围着何香的尸体,想着他平日待人的好处,无不失声痛哭。恰巧,土地公公打此经过,听见哭声,化作一位白发老人来到眼前,止住众人啼哭,把何香的尸体连接在一起,从自己身上撕下一段腰带,裹住刀口,然后叹口气说:“何香呀何香,你一生耕田松土,以后还是干你这本行去吧!”说着,吹了口仙气,何香就变作了一条长长的蚯蚓,朝大家点点头,慢慢地钻进了泥土。土地公公又用宽大的衣袖朝雷姑等坏蛋尸体一拂,雷姑顿时变作一只又黑又丑的小虫,衣服变成一对翅膀,前爪还握着那两把缺了口的砍刀,飞过沟岸,一头栽进草根下躲了起来。那班狗腿子也一个个变成各种虫子,连飞带爬,四处逃散……

直到今天,何香仍然日夜耕田松土,做着好事,是农民的好朋友,受到人们的爱护。它身体上有一段特别显眼的白色的环,那是土地公公留下的腰带。每到夏天的傍晚,田埂下有时会传出一阵阵“呔呔”的虫鸣,我恁这里人都说是何香在唱山歌。而雷姑呢,她还是贼心不死,白天睏懒觉,晚上满地跑,咬庄稼,啃禾苗,做坏事,人们恨透了“老鬼”,一看见就捉来将它踩死。蝼蛄临死前总要发出“啪”一声响,据说那是因为雷姑对土地公公怀恨在心,憋着的一肚子邪气。

【讲述者】 张鸿千

【采录整理】 张自强、杨问春记录

【采集时间】 1980年采录于任港

【流传地区】 江苏省·南通市·市区(崇川区)·任港(任港街道)

【文本来源】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编写,罗杨总主编,王宇明本卷主编:《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江苏·南通·市区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版,第282—284页。

【阅读提示】 这则叙事中的人变成特定动物,很会抓特征。

【基本母题】 沧海桑田之百变;行凶者;人变成蚯蚓;人变成蝼蛄;蝼蛄特征的来历

【本文编码】 《蚯蚓和蝼蛄》:ZCSW1971-403-014

蚯蚓和虾儿
(汉族)

蚯蚓从前有眼睛,虾儿没有眼睛。那么后来虾儿的眼睛是哪里来的呢?哪晓得是借蚯蚓的。

以前,蚯蚓生活在泥皮上头,虾儿生活在泥皮底下。有一天,蚯蚓告诉虾儿:“我们上边青山绿水,美丽得很呢。”虾儿就对蚯蚓说:“哎,你的眼睛能不能借给我,也让我到上面看看。”于是蚯蚓就把眼睛借给了虾儿。虾儿有了眼睛,到外面一看,果然不错,花花绿绿没魂的好看,一高兴就跳到河里去了。

这样,虾儿就把蚯蚓的眼睛带走了。蚯蚓的眼睛没有了,它只知道虾儿是生活在泥皮底下的,为了寻找虾儿,要回眼睛,蚯蚓就钻到地皮下,到处钻,到处挖。但一直没有找到虾儿。

后来,虾儿带着眼睛生活在水里,而蚯蚓失去了眼睛,只能天天在地底下乱钻。

【讲述者】 邵锦禄

【采录整理】 丁永强记录

【采集时间】 1987年5月采录于石港文化站

【流传地区】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通州区)·石港(石港镇)

【文本来源】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编写,罗杨总主编,沈志冲本卷主编:《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江苏·南通·通州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版,第102—103页。

【阅读提示】 这则神话可以与《虾和蚯蚓(2)》(ZCSW1977-403-020)对比研读。

【基本母题】 动物的眼睛;动物借眼睛;蚯蚓特征的来历;虾生活在水中的原因

【本文编码】 《蚯蚓和虾儿》:ZCSW1972-403-015

兽为何一胞多胎
(汉族)

西天古佛如来下界察访,来到花果山时,正见孙悟空和他的猴孙们吹嘘,自称本领无敌于天地上下……

如来微微一笑,摇身一变,变成一个驼背老头儿,走上前说:“猴王,你别信口开河,只恐连我的掌心都跳不出去。”

“你胆敢小看老孙,可知我一个筋斗要翻十万八千里呢!”

“好,你若能出了我的手心,我封你去当玉皇。”

“哈哈,老儿别说戏言,待老孙和你玩耍一会儿就是。”说着,纵身跃上掌心,连翻几个筋斗,眼前仍是五根食指大柱。他想:“这一定是西天老祖所为,恐难赌赢。”便灵机一动,拔根毫毛,吹口气,变成一把利剪,将如来的手指剪破。如来一怔,悟空趁机飞到天顶峰,跃出手心。因如来赌前有承诺,只好让孙悟空当了玉皇。

悟空当了玉皇后,便重整天庭,封了各路神仙。自己却不选美填妃,而是只身下界,体察民情。

孙悟空驾着筋斗云来到南海,手搭凉棚一看,倒抽了一口凉气,只见江河洪流,一望无际,几乎要漫到天上去了。他便急返天庭,传旱龙面谕:“凡间大遭水灾,快快撒旱。”

因旱龙在天庭一向不被重用,今番便要大显神通。他整整旱了七天,在民间就是七年,结果禾苗枯死,大地龟裂,江河干涸,生灵绝迹,世间将要毁灭。

“啊呀玉皇,大事不好!民间旱坏了,瘟疫横行,死人无数,阴曹尸魂无法容纳。”十殿阎君奏道。

孙玉皇一听,又亲自下界去察访,一看情景,便放声大哭道:“我负三界父老了!”速叫龙王酌量降雨,又叫阎君招人魂复世,并亲自传谕:“天上走兽飞禽下界去繁衍后代,都可七个、八个、十个、二十个齐生。”

从此,人间的禽兽才不单生。

【讲述者】 杨保太

【采录整理】 岩鹏采录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

【文本来源】 郭万金主编:《山西民间故事大系》(晋东南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70—71页。

【阅读提示】 用西天如来佛说事,再加上人们熟知的神话人物捧场,最后落脚到禽兽不单生,会令听众很信服。这可以看作是编神话故事的一个技巧。

【基本母题】 如来佛;孙悟空;玉皇;十殿阎;龙王降雨;复活;动物多胎的来历

【本文编码】 《兽为何一胞多胎》:ZCSW1973-403-016

天下为什么只有人会说话
(汉族)

大家都知道,世上四条腿的动物都不会说话,两条腿的除人以外也都不会说话。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动物跟人一样都会说话。话多声杂,各种动物整天叽叽吵吵乱个不停,就连天宫里都能听到,吵得玉皇大帝连觉也睡不成,饭也吃不好。玉皇大帝对此十分恼火,决计要让大部分动物变成哑巴。他首先让天神预备两种圣水,一种是好水,动物喝了不但无副作用,而且能使口齿伶俐;另一种是药水,动物喝了便会丧失说话能力。然后,他下令天下所有的动物都来喝圣水。

动物们接到玉皇大帝的命令,不敢怠慢,都急急忙忙地赶往喝圣水的地方。它们都怕去迟了喝不上好水,于是,飞禽展开双翅起飞了,走兽也撒开四蹄启程了。

动物中,数青蛙的个子小,腿也长得最短,它论走走不快,论跳跳不远。求众飞禽捎上它,众飞禽一拍翅膀飞走了;它又求众走兽驮上它行走,众走兽也不屑搭理扬长而去了。最后,最憨厚、最善良的人来了,人见青蛙一蹦一跳地赶路,就将青蛙一把提起,放在了自己的肩上。

人和青蛙赶到目的地时,所有动物已全到齐了。它们都围着圣水——一大盆清水和一小碗泥水,正叽叽喳喳地议论不休,但谁也不敢先喝,唯恐喝错水而从此变成哑巴。它们正犹豫不决时,见聪明伶俐的青蛙来了。于是就都注视着青蛙,看青蛙要喝哪样水。

青蛙对人的帮助很是感激,它悄悄告诉人去喝那一小碗泥水。当人邀它一起去喝那一小碗泥水时,它说那碗泥水只够人喝,就毅然地去喝那一大盆水。众动物见青蛙去喝那盆清水,也都一拥而上抢着去喝。于是,青蛙跟其他动物都丧失了说话能力,只有人喝了那碗泥水仍然会说话。

【讲述者】 申喜秀

【采录整理】 程开先采录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

【文本来源】 郭万金主编:《山西民间故事大系》(晋东南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48页。

【阅读提示】 很多主题相同或相似的神话,往往通过题目换个马甲,就给人一种新的感觉,实际上也是解释“动物不会说话的来历”。可与《动物为嘛不说话》(ZCSW1963-403-006)、《动物为啥勿会讲话》(ZCSW1964-403-007)作些比较。

【基本母题】 以前动物会说话;玉皇大帝;哑药(哑水);青蛙报恩;秘密的泄露;青蛙帮助人;语言的丧失;动物不会说话的来历

【本文编码】 《天下为什么只有人会说话》:ZCSW1974-403-017

为伲猫吃饭狗吃屎
(汉族)

早年,种田人种的水稻,从头到梗统统生着稻粒。种田人觉得这样收割不方便,就请求玉皇大帝不要让稻梗上长谷粒。玉帝答应了,就派狗去办这件事。

狗到了稻田,从稻梗开始一口一口把稻粒吃掉。稻谷的味道好,狗越吃越有味,一直吃到稻头稍只留半尺长。

猫在田岸上看见了,就喊:“给主人多留点,勿再吃了!”

狗不听猫的话,还想再吃。猫急了,身子一纵,跃进稻田,死死抱牢狗吃剩的稻穗,再也不让它吃。

狗要吃,猫不让吃,两个就打起来,直到种田人来了,它们才停下来。现今的稻穗只有半尺长,就是猫从狗嘴里抢下来的。

种田人为报答猫的恩德,就让猫吃饭;贪吃不为别人着想的狗,只让它吃屎。种田人还把粮仓交给猫保管,狗总是被赶出大门之外。狗和猫结了冤仇,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讲述者】 (无考)

【采录整理】 庄南坡采录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平阳县)

【文本来源】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编写,罗杨总主编,李炜、张君本卷主编:《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浙江·温州·平阳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版,第139—140页。

【阅读提示】 通过神话思维探讨猫和狗的饮食习惯充满童真,尤其解释狗和猫结仇的来历,别出心裁。

【基本母题】 玉皇大帝;稻穗特征的来历;猫狗之争;狗和猫结仇的来历

【本文编码】 《为伲猫吃饭狗吃屎》:ZCSW1975-403-018

虾和蚯蚓(1)
(汉族)

从前,虾和蚯蚓是一对好朋友。蚯蚓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虾却没有眼睛。一天,瞎眼睛虾从河里爬到岸上,乱蹦乱跳,手脚比画着,高兴地喊道:

“喂!蚯蚓阿哥,你在田里做哪样?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我正在田里干活哩!阿弟遇到哪样好事啦,咋个欢喜成这个样子?”

“好阿哥,我和螃蟹姑娘谈婚快一年了,你是知道的。我们明天就要结婚了,请你一定来喝喜酒,好吗?”

“当然啰!那是一定要来的。就是你不请,我也要厚着脸皮来喝喜酒的,我们是多年相好的朋友啊。不过,阿弟,你明天就要当新郎了,有什么要帮忙的事吗?”

“我结婚前应办的事,都快办妥了,只有一件事想麻烦哥哥一下。”

“哪样事呀?”

“你瞧,我身材虽然标致,但缺少一双明亮的眼睛;而螃蟹姑娘呢,是那样的肥胖健美,相比之下,我太丑陋了!”

“唉!这话不能这样讲,样子是次要的,重要的在于良心。”

“你说得有道理,不过,结婚是终身大事,要装扮得体面一些。”

“那你就直说好了,阿哥能办到的一定尽力帮助。”

虾哭丧着脸说:“蚯蚓哥哥,能不能把你的眼睛借我一天,这样我才能见到螃蟹姑娘。”

“借眼睛?”蚯蚓说道,“那我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还怎么去喝你的喜酒呢?”

“这……这也是实话。不过,借我一天,结了婚我就送还给你。你不能来喝喜酒,后天大清早我就抬着喜酒来向你致谢,好吗?”

蚯蚓思量一下,说:“好吧,为了成全阿弟的婚事,阿哥宁可受罪一天。”

就这样,蚯蚓取下一双明亮的眼睛替虾安上。虾高兴得手舞足蹈,立即跳入河里找螃蟹姑娘成亲去了。

第三天,蚯蚓从早到晚等待虾的到来,却都落空了。它摸黑爬到河岸上不断叫喊:“虾老弟,赔我的眼睛来!”可是没有任何回音。老实本分的蚯蚓知道受了骗,便大哭了一场。从此,它就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只好长年累月埋头苦干,替农民们松土,因而也赢得了农民的爱戴。而忘恩负义的虾呢,因为安上了蚯蚓的眼睛,又同螃蟹姑娘成了婚,早已把蚯蚓忘得一干二净了,并且变得更加盛气凌人了。

【讲述者】 刘桂珍

【采录整理】 庄乙志记录

【采集时间】 1987年6月

【流传地区】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与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峨山彝族自治县)交界一带

【文本来源】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编写,罗杨总主编,张洪宾等本卷主编:《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玉溪·峨山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版,第269—270页。

【阅读提示】 这则神话可以与《蚯蚓和虾儿》(ZCSW1972-403-015)、《虾和蚯蚓(2)》(ZCSW1977-403-020)对比研读。

【基本母题】 虾和蚯蚓是朋友;蚯蚓以前有眼睛,虾以前没有眼睛;动物借眼睛;虾的眼睛的来历;虾与螃蟹成婚

【本文编码】 《虾和蚯蚓(1)》:ZCSW1976-403-019

虾和蚯蚓(2)
(汉族)

虾为什么有眼睛?蚯蚓为什么没有眼睛呢?说起来自然有个出处。古时候,虾是生长在大陆上,没有眼睛,是一种盲目动物。它有一个忠实的朋友,是蚯蚓。蚯蚓双眼明,心地好,它和虾天天在一起嬉。虾因为自己没有眼睛,心里很痛苦。蚯蚓呢,总是把自己看见的东西讲给虾听。虾很羡慕蚯蚓有眼睛,就把自己心里的痛苦告诉了蚯蚓。蚯蚓很同情它,就天天到外边打听,总想借双眼睛给虾。它爬过一爿爿田垟,一个个村庄。问了许多朋友,都没有借到眼睛。蚯蚓天天在爬,到处问,日子久了,它的身体变得又瘦又长。

为了不使虾失望,蚯蚓就忍心把自己的眼睛借给虾。虾把蚯蚓的这双眼睛装在自己脸上,只见眼前花花绿绿的,心里快活极了。天天在外边东看西望,再也没有提起把眼睛还给蚯蚓。一日,蚯蚓对虾说:“虾哥,你几时把眼睛还我呀?”虾总是推三阻四,路上碰见蚯蚓也远远避开去。虾的心肠被蚯蚓识破后,蚯蚓就天天追问,虾不好回话,就生起心来逃跑。第二天早上就逃走了。蚯蚓晓得后,就在地上一边滚一边叫:“虾,你把眼睛还给我吧,还给我吧!”都没听见虾的回音。蚯蚓打算到别处去寻虾,无奈它没眼睛了,就一路喊一路爬。日子长了,蚯蚓的声音也喊哑了,再也不会说话了。蚯蚓找不到虾,心里越来越着急了,就天天在泥土里滚来钻去。直到现在,蚯蚓还在滚,还在钻,把泥土翻得软又松。

虾自从逃跑后,白天躲藏在草丛里,提心吊胆。黄昏出来找吃的,一见到朋友脸就发红。虾总想找个地方避开蚯蚓,它见前面有一条河,就跳了进去。从此以后,虾就把河当作家,再也没脸到地上见蚯蚓了。

【讲述者】 施庚义

【采录整理】 施山川记录

【采集时间】 1987年采录于瑞安高楼片区

【流传地区】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高楼片区(龙湖镇龙湖中路)

【文本来源】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编写,罗杨总主编,朱友好本卷主编:《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浙江·温州·瑞安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版,第144—145页。

【阅读提示】 虾和蚯蚓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动物,神话却能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神话之神,可见一斑。

【基本母题】 动物的眼睛;动物借眼睛;蚯蚓特征的来历;虾生活在水中的原因

【本文编码】 《虾和蚯蚓(2)》:ZCSW1977-403-020

燕子为什么和人亲近
(汉族)

传说有一天,圣人正在堂上诵经,忽然从门外蹿进来一条五花大蛇,张着血盆大口,对圣人说:“我现在想吃世上最香的肉,你告诉我什么肉最好吃。”圣人说:“你等一等,我派蚊子先去尝一尝,然后你再去吃吧。”于是,圣人吩咐铁匠给蚊子安了一张又细又尖的铁嘴,就让它尝肉去了。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还不见蚊子回来。圣人等得心里着急,恨不得早点能将蛇打发走,就又派飞得快的燕子去督促蚊子。

小燕子走到半路,碰见蚊子还在贪婪地“尝肉”,就问它:“你尝了一天,什么肉最香?”蚊子扬扬得意地夸耀说:“我都尝过了,只有人的肉最香。”燕子一听,心想:糟了!这坏家伙回去一说,善良的人们可要遭殃了。于是,它猛扑过去,一嘴叼掉了蚊子的舌头。

蚊子和燕子回来以后,大蛇迫不及待地问蚊子:“你尝的什么肉最香了?”蚊子因为没了舌头,满嘴胡哼哼:“嗡嗡嗡,嗡嗡嗡。”蛇听不清楚说的啥东西,燕子就急忙对蛇说:“蚊子说的是‘洞洞洞’,要吃香肉你就进洞,老鼠肉最香。”于是圣人就对蛇说:“从今以后你就去吃老鼠吧!”蛇走了,圣人对燕子说:“你是人最忠实的朋友,你保护了人,你去和人住在一起吧!”

从此,燕子就一直和人们住在一起了。

【讲述者】 (无考)

【采录整理】 房伯全采录

【采集时间】 2011年9月25日采录

【流传地区】 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

【文本来源】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编写,罗杨总主编,王振林本卷主编:《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保定·定兴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版,第74—75页。

【阅读提示】 依据某些动物的体征编故事,是民间叙事的基本方法之一。

【基本母题】 圣人;蚊子的铁嘴;燕子和人是朋友;燕子和人们住在一起的来历

【本文编码】 《燕子为什么和人亲近》:ZCSW1978-403-021

“几卜郎” (3) 的传说
(独龙族)

从前,有个叫“朋格印”的人,他把地上所有的人和动物都集中到一起,搞了个九天九夜的盛大节日活动。当时缺水,朋格印用九根竹竿接满了露水,用这些露水煮饭,煮酒和煮肉,供节日活动用。

在这段热闹的节日里,人和动物一块儿跳舞。雀子一起跳舞时,麂子不小心把雀子的尾巴全都踩断了。雀子失去了自己的尾巴,又疼又伤心,所以直到今天,雀子的眼睛成天是眼泪汪汪的。因为麂子无意间伤害了雀子的尾巴,见它这么难过,自己非常害羞,所以麂子的脸一直变得又长又瘦了。

公竹鸡(“扒咕布”)为了参加节日的活动装扮自己,到外地去寻找花布(“布尔桑约”)耽误了时间,没能赶上节日,它觉得非常遗憾,把弄来的花衣裳始终穿在身上,所以今天公竹鸡的羽毛,多是花花绿绿的。

岩鸡(“布当布咕”)和锦鸡(“纠尔基”)为了参加节日的盛会,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飞到天上去找金银装饰,也耽误了时间,没有赶上节日舞会,所以它们老是穿着金光闪闪的漂亮的衣裳,舍不得脱下来。

白头翁(“吉哈义切”)在节日舞会上跳舞的时候,大家发现它的脚印常常沾有水渍,而且很奇怪,每次跳舞到了休息的时候,不知道它钻到哪儿去了。一位有心的人悄悄地跟在它的后边,发现它钻进一条深深的箐沟里面去喝水。于是人发现了水!今天的水就是这么来的。

到了盛大节日结束的那天,酒肉都快吃完了,还剩下一点点,按照老习惯,大家平分,最后有五个人没有分到肉,心中不痛快,彼此商议好进山去打猎。他们带着弩弓、毒箭、砍刀,领着狗,背着口粮上山来了。到了一座崖子里面,五个人分了工,四个人在崖子四围堵截,一个人领着狗沿山崖去撵。过了不久,听见崖顶上狗叫了,像是撵着了一头山驴,但是半天不见山驴撵下来。四个人上了崖顶,又听见狗在崖子下面撵叫,他们又下来,还是不见猎人和狗,也不见山驴。这样,根据狗的叫声,四个人山上山下来回跑了几趟,一无所见,他们等得不耐烦了,就一块儿回家去了。

但是,领着狗打猎的这个人,始终未见回家。四个人很是奇怪,也很不放心,约定第二天多喊几个人上山去寻找。

这天,有七八个猎人一同来到山崖上,只见天空骤然黑下来,起了暴风雨,打着响雷。他们听见崖子里有人在说话:

“你们见到了我了吗?”

众人抬头,只见崖顶上的草在抖动,不见说话的人。崖子上面又传来了声音:

“你们见到了我了吗?”

下面的人纷纷说:“你到底是谁?我们看不见你!”

暴风雨不停地刮着、下着,雷也不停地响着。崖子里又说话了:

“我是崖鬼‘几卜郎’,是人变的。现在你们是见不到我了。以后你们当中谁要是生病,就把小米和酒给来,你们吃什么,给我抬什么来。”

这七八个人当中,首先相信崖鬼“几卜郎”并开始祭鬼的人是“廷到义荣克演”。人看不见鬼,鬼能看见人。独龙人每次杀猪,宰鸡,喝酒,都是事先祭一祭“几卜郎”,有病有灾的时候,更要祭它。“几卜郎”对人危害最大,大家都怕它。

【讲述者】 (无考)

【采录整理】 (无考)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无考)

【文本来源】 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纳西族卷、羌族卷、独龙族卷、傈僳族卷、怒族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81—682页。

【阅读提示】 这则神话借助介绍崖鬼的事迹,也夹杂着解释了一些动物特征的来历。

【基本母题】 节日;崖鬼;打猎;祭鬼;人变成鬼;动物特征的来历

【本文编码】 《“几卜郎”的传说》:ZCSW1979-403-022

借粮种的故事
(回族)

一、燕子肚下红线是怎么来的

在很早以前,人们还不知道种粮食,一年四季都靠打猎度日子。有个叫尧王的国王,他看着人越繁殖越多,而供人猎取的野物越来越少。大家面临着挨饿、绝种的危险。为这事儿,他想得白天吃不下饭,晚上睡不着觉。

有一天,他听说有个叫西夏粮国的地方,生长一种人能吃的东西,就派聪明伶俐的燕子去借一点种子回来种上。

燕子飞呀飞呀,不知越过了多少座山,跨过了多少条河,经过了多少风吹雨打,终于来到了西夏粮国。粮国国王热情地接待了这位远方的来客,燕子向他说明了尧王要借粮种的请求,粮王满口答应,并且让燕子去亲自挑,看上哪一颗就拿哪一颗。燕子选了一颗金黄饱满的粮种,辞别了粮王便返回了。

燕子日夜不停往回赶,沉重的粮种压得它喘不过气来。

一天,它吃力地飞过了一条大河,落到离河岸不远的一块大石头上,它把粮种放在身旁,准备歇一会儿再走。突然,一阵黑风刮来,一下子把粮种刮到石缝里去了。燕子无可奈何,只好两手空空返回家园。

燕子走后,尧王天天派人到山岗上看燕子回来了没有。他过一天真比过一年还长,头发也一天天地白了。有一天晌午,他忽然听到有人喊“燕子回来了”,赶紧迎了上去。当他听燕子说到粮种被风吹到石缝里去了,一下子晕倒在地上。慢慢地醒来,他想:可能燕子在路上把粮种偷吃了。便厉声问燕子:“你这个不要命的东西,一定是在路上把粮种偷吃了。还哄我,罚你做一百年苦力!”

燕子伏在尧王的面前说:“大王,我说的全是实话,你一定不相信,请把我的肚子豁开看看吧!”正在气头上的尧王就叫人把燕子的肚子豁开。尧王看见里面真的没有粮种,脸不由得红到脖根上。他一边给燕子包扎伤口,一边对燕子说:“你是世上最诚实的鸟儿,以后不管谁家的房子,哪怕是他的上房,你都可以任意在那儿垒窝孵雏。”所以现在大家可以经常看到燕子在房檐下垒窝孵雏。有时甚至到屋子里面垒巢,人们也不伤害它。它肚子底下的那一道红线,就是那一刀留下来的。

二、蚂蚁腰为什么细

没有粮种,百姓仍要挨饿,于是燕子要求再去借粮种,尧王见它的伤势很重,舍不得再让它去,可是这次由谁去借呢?这时喜欢多嘴的麻雀冲着尧王说:“让我去借,但借回来后,将来打下粮食我可要先吃哩。”尧王点着头说:“好,好,只要你能借回来。”接着再三叮咛它不要在燕子曾经路过的那块大石头上休息。

麻雀到了粮国,粮王听说它是尧王派来借粮种的,便惊奇地问:“你们尧王不是叫燕子把粮种借走了吗?你怎么又来了!”麻雀便把事情的原委向他说了。停了好大一会儿,粮王才慢慢腾腾地说:“也好,再借一颗给你们。”就派人给麻雀取了一颗粮种。麻雀把尧王的叮嘱当做耳边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了。它飞过了一条大河后,就飞到那块大石头上歇息。结果又被一阵黑风把粮种刮到石缝里去了。这下可把它急坏了,悔恨自己没有听尧王的话,呆在那里直发愁。

正在这时候,突然从石缝里爬出了一个黑虫,麻雀急中生智,言辞恳切地对黑虫说:“黑虫小弟弟,我的一粒粮种刚才被风刮到这个石缝里去了,请你帮我把它搬出来,我保你永远不缺吃的。”黑虫犹豫了一会儿,便慢慢地进去搬了。别看这个黑虫小,但它的力气可不小,一颗比它个头还要大的粮种,被它毫不费劲地从里面搬出来了,快搬到石缝口时,黑虫的心变了,它想:麻雀的话靠不住,不如把粮种留下来自己吃。想到这里,它掉过头去扛着粮种往里爬。麻雀一看事不好,猛地扑了上去,朝黑虫的腰上狠狠地啄了一口,把黑虫的腰几乎掐断了,然后把粮种衔了出来。这个黑虫就是后来的蚂蚁,现在大家可以看到蚂蚁的腰只有线那么粗。

三、麻雀吃粮食为什么最凶

麻雀得到了粮种,高高兴兴地向尧王报功来了。为了粮种的事,在麻雀走后这些日子里,尧王花白的头发完全白了。当他看到麻雀把金灿灿的粮种放在他眼前,他高兴得两股热泪夺眶而出。他抹着快活的眼泪,笑呵呵地对麻雀说:“太好了,太好了,你借回了粮种,救活了千千万万人的性命,这是一个天大的功劳,今后粮食种下了,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麻雀有了尧王的口唤,所以吃粮食特别厉害,它还自认为是有功之臣哩。

四、为什么麻雀最怕鹞子

粮种取回来的当天,尧王就带领人们把它种到地里,到了第二年秋天打下了许多粮食。尧王就叫麻雀给粮国还种子去。懒惰的麻雀心里想:这里离粮国那么远,粮王一定不会派人来要债的。就没有去还,过了两个多月,它还哄尧王说,已经把粮种还给粮国了。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粮王不见麻雀来还给他粮种。对于麻雀的不讲信用,他非常生气。有年夏天,他就领着鹞子来找麻雀算账。

一天中午,麻雀吃饱喝足以后,就在一棵大树底下打盹。忽然它看见粮王领了鹞子朝它走来。它还以为自己在做梦,因为它经常梦见粮王来向它要债。但它眨了眨眼睛仔细一看,大吃一惊,原来粮王真的来了,连忙抖抖索索地飞上了树。鹞子见麻雀上了树,大叫一声向它扑去,一下子把麻雀吓得从树上跌了下来,腿都吓直了。从此以后,麻雀就不会走路了,只能用双腿往前跳,一见鹞子就吓得没命。

【讲述者】 罗正江

【采录整理】 杜建录搜集整理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

【文本来源】 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编委会编:《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第1卷(汉族、蒙古族、回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752—755页。

【阅读提示】 这几则叙事的题目虽然原命名是《借粮种的故事》,但实际上绝大多数解释的动物特征的来历。有些文不对题的感觉。

【基本母题】 燕子特征的来历;蚂蚁细腰的来历;麻雀特征的来历

【本文编码】 《借粮种的故事》:ZCSW1980-403-023

鸟兽觅水
(景颇族)

远古之初,人及鸟兽俱能言,而无水饮。人数遣鸟兽往觅水,俱未觅得。一日复遣老鹳往,终为所得。老鹳以树叶包水一大包,衔之以归。人皆街迎之,或唱歌,或跳舞,或欢呼,盛况空前。老鹳盘旋人头上,亦得意忘形,引吭而鸣。水包忽坠地,水洒于树叶上、草丛中,无从收拾矣。人唯空喜一场。其后人见蟋蟀、小虫觅得水饮,盖即老鹳所洒泼树叶及草上之水。

人又遣破脸狗往觅水。数日后破脸狗衔水还,人复聚而迎之。破脸狗行至岩石上,复得意忘形,一声狂吠,水包坠落石上,水淌入石缝,亦无法收拾。人乃聚而计议:众以为水能钻入石缝,即能取之出。然所有动物,俱无能出者。后思及螃蟹,乃请其往取之。

螃蟹请来之日,人及飞禽走兽俱来。螃蟹横身爬入岩缝,人及牛、马、猪、鸡、虎、豹、老鹳、乌鸦等俱注目视之。良久,当其复横身爬出时,大股清泉亦随之淌出,顿时人及鸟兽欢声雷动,山鸣谷应。鸟兽立奔赴水泉,争先饮之,然一饮其水,均哑不能言。人见鸟兽饮水失语,遂引以为戒,不敢遽饮。又聚众议之。老人俱云,当先祭献水神,谢其恩赐,祈其驱走附于水身之魔怪,然后可饮。众遂如老人之言,举行祭典,复请老人用美好语言,念诵祭辞,然后削竹为涧槽,接水出而饮之。故人虽饮其水,仍能言语如旧。

【讲述者】 (无考)

【采录整理】 袁珂据欧鹊渤编《景颇族民间故事》中的《找水的故事》改写。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无考)

【文本来源】 袁珂:《中国神话大词典》,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年版,第554页。

【阅读提示】 这则神话似乎是试图通过解释祭祀的产生来张扬人类的文明起源,也多少反映出人的优越感。

【基本母题】 以前鸟兽会说话;寻找水;水的获得;哑水;祭献水神;人能说话的原因

【本文编码】 《鸟兽觅水》:ZCSW1981-403-024

伟代造动物(1)
(黎族)

据说在远古以前,地面上的石头也和活的东西一样,会不断长大,把地面都占了。天上的伟代 (4) 便发下一次大水,把岩石冲走。

在洪水发生之前,伟代把天上的人、山猪、蚂蚁、狗、牛、鸡等等各种动物雌雄配对,放进一个大瓜壳里,让它在洪水到来时随水漂流。当洪水初退的时候,地面很是湿软,伟代便造出五个太阳把地面晒干。躲在瓜壳里的动物开始往外面跑,最先跑出来的是黄猄。黄猄给五个太阳晒得透不过气来,热得向四面乱跑,结果额头碰在石壁上,裂开了一条痕,今天我们看见的黄猄,额上都有一条白痕。跟着黄牛出来了。黄牛被太阳晒得难受,只得跑上山躲避,但皮已经给太阳晒红了,因此今天的黄牛,全身都是红色的,而且放牧在山上。跟着跑出来的是水牛。水牛更怕热,就躲到水潭里,潭里的污泥把它身体都染成了黑色,因此今天的水牛都是黑皮肤,而且喜欢浸在水里。跟着山猪跑出来。山猪也怕热,钻入泥穴里,把身体弄得脏脏的,因此今天的山猪,全身都长着黑茸茸的毛。最后走出来的是山马 (5) 。它先露出半截身体,东张西望,不久便被太阳晒红了,它赶紧跑进深山里去躲避,因此今天的山马后半截身体还是黑色的。

【讲述者】 符亚时(黎族,男,50岁,农民,不识字)

【采录整理】 广东省民族普查队采录

【采集时间】 1963年采录于乐东县抱由公社

【流传地区】 海南省·(三亚市)·乐东县(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公社(抱由镇)

【文本来源】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海南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2年版,第14页。

【阅读提示】 这则神话借助于洪水事件解释了多种动物特征的来历,是许多动物起源神话惯用的套路。

【基本母题】 以前石头有生命;洪水的原因;洪水前的准备;洪水的消除;动物特征的来历

【本文编码】 《伟代造动物(1)》:ZCSW1982-403-025

伟代造动物(2)
(黎族)

远古之时,人皆不死,老复还少。石亦如地上动物,不断生长,以故石愈生愈多,占据人所耕田地。眼见生活难于维持,于是天上伟代乃发大水,淹没大地,冲走大小之石。发水之前,伟代预将各种动物:人、山猪、蚂蚁、狗、牛、鸡等雌雄配对纳入一大瓜壳中,令其随水漂流。洪水退后,地上所有动物俱淹死,唯瓜壳中雌雄动物得存,以此延续后代,成为今日之动物世界。

洪水初退,地犹湿软,动物难于立足,伟代乃造五日晒干地面。瓜壳中动物开始跑出,最先出者为黄猄。黄猄为五日所晒,热极而四面狂奔,额撞石壁,裂一缝,故今黄猄额上有白痕也。继出者为黄牛,黄牛被晒,其热难受,上山避热,然皮已晒红,故今黄牛皮红,且当放牧之于山上也。随之而出者为水牛,水牛惧热尤甚,乃避入潭中,以潭底污泥染身作黑色,故今水牛身黑,且喜居水中。继出者为山猪,山猪亦惧热,钻入泥穴中,令其身污,故今山猪全身黑毛茸茸也。最后出者为山马,先半露其身,漫然东张西望,为时既久,前半身遂晒成红色,急入深山避热,故今山马后半身犹为黑色。

【讲述者】 (无考)

【采录整理】 袁珂据谷德明编《中国少数民族神话选》中的《伟代造动物》改写。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无考)

【文本来源】 袁珂:《中国神话大词典》,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年版,第509页。

【阅读提示】 这则神话与《伟代造动物(1)》(ZCSW1982-403-025)、《伟代造动物》(ZCSW2002-411-006)口传文本相比,明显增加了“以前人不死”、“以前的能返老还童”的母题,这种情况表明,改写本的具体内容与其选择的原来口头文本的版本有关。

【基本母题】 以前人不死;以前的人能返老还童;以前石头有生命;洪水的原因;洪水前的准备;洪水的消除;动物特征的来历

【本文编码】 《伟代造动物(2)》:ZCSW1983-403-026

禽畜的来历
(苗族)

相传远古时候,地上天上都是相通的,地下的人可以走到天上去。

地下有个孤儿刘二,去帮天神放牛。每天都见到玉帝的幺女,后来互相产生了爱慕之心。可是天神咋个肯把女儿嫁给放牛娃呢?刘二没法,去问地神,地神知道刘二心好,就教给他一个巧妙的办法。

刘二高兴了,回家办了羊达钩 (6) ,几天就套了许多雀雀。他一个也没吃,全吊在火炕上烤,滴出的油装入一个竹筒内。趁幺女不注意,在她脸上抹了一把雀雀油。幺女晚上睡觉,发出咕谷咕谷的斑鸠叫声。天神一家人惊慌得很,找遍天上地下的医生,就是医不好。天神找地神想法,地神说:“人间有个刘二会治这种病,但他把病治好,你得满足他的要求。”

天神找到刘二,请他治病。刘二答应治病,同时提出要跟幺小姐成亲,天神只好答应了。

刘二点燃香烛,装模作样请神鬼,用湿帕揩去幺女脸上大部分雀雀油。当晚幺女发出斑鸠叫声小多了。天神想:这病总会慢慢好的,就起了赖婚的主意,对刘二说:“刘二,昨天我给你开了个玩笑,你哪有配幺小姐的福分?”刘二想:你这个不讲信用的老东西,我要让你尝尝厉害!便说:“我是苦命,给你医了病,中午饭都不该吃一顿吗?”天神叫娘娘做饭。天神娘娘伺候幺姑熬了夜,烧锅时坐在灶门口打瞌睡。刘二悄悄在她脸上抹了一大把雀雀油。

到了夜晚,幺女和天神娘娘都发出咕谷咕谷的叫声。天神又烦又怕,一个通宵没合眼,只好派人再请刘二。刘二说:“我要成了亲再医病,不答应我就走。”天神被迫答应了。

刘二跟幺小姐成了亲,才给她们母女揩去雀雀油。耍了三天,刘二要回家,天神酬谢他许多东西,刘二只要了一把花伞。路上越走伞越重。快拢屋时,刘二实在扛不动了,被迫打开伞看个究竟。伞一张开,里面跳出一群马、牛、羊、鸡、犬、猫、猪、鹅、鸭等动物,满山乱跑。刘二和幺女手忙脚乱,满山去抓,结果只抓到一些瘦小的带回家,喂养成了家畜家禽,强壮的都跑进了深山老林,成了野的。从此以后,地上才有了分成家野的禽畜。

【讲述者】 杨金全(苗族,男,27岁,大河乡农民,小学肄业)

【采录整理】 马正林(男,34岁,干部)采录

【采集时间】 1987年7月采录于兴文县大河乡

【流传地区】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大河乡(大河苗族乡)

【文本来源】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下),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8年版,第1320页。

【阅读提示】 这则神话绕了一个人与天女曲折结婚的大圈子,最终的目的却是为了解释动植物天降的来历。其叙事是几个类型神话的糅合。

【基本母题】 以前天地相通;人上天;天神的女儿;悔婚;逼婚;人与天女婚;家畜与野物的区别

【本文编码】 《禽畜的来历》:ZCSW1984-403-027

张古老斗雷公
(苗族)

为哪样鸡嘴尖、鸭嘴扁、鹅脑壳上有个疱?提起来还要从雷公和张古老 (7) 的故事摆起。

雷公和张古老是弟兄,雷公是哥,张古老是弟。两兄弟因为脾气合不来,分了家。

雷公仗着自己是哥,霸道得很,天上地下的他全想要,只分给张古老一只狗。

张古老不干,因为狗不会犁田。他提出来样样不要都可以,牛一定要分给他,好犁田犁地盘庄稼。

雷公一听就发火,楞眉鼓眼地说:“你要牛也可以,不过,我们两个来比比本事,谁本事大,牛就归他。”

张古老笑眯眯地答道:“哥,要得嘛,你看比哪样好。”

雷公万不料张古老敢跟他比本事,嘴里不说心里想:这天底下还没得哪个搞得赢我雷公呢。便说道:“你是兄弟,比哪样由你提,免得第二天人家讲我当哥的欺负你。”

张古老把周围团转一看,说:“我提就我提,哪个跺得动前边那座石头砌的通天桥,就算哪个赢。”雷公说:“要得,是你先跺?我先跺?”张古老说:“你是哥,当然你先跺啰。”雷公大摇大摆地走到桥中间,正要跺。这时,只听张古老喊了一声:“哥,慢点,先等一下,我马上就来。”说完飞快地跑到屋当头草树上,抓了只麻雀放在荷包头,赶了回来。

比试开始了,雷公阴倒 (8) 用劲,把脚一跺一松,跺得石桥一闪一闪,跺了几下,得意洋洋地走下桥来,歪着头用眼瞟着张古老。张古老不慌不忙地走上石桥,对着雷公喊道:“哥,你听好了。我把丑话说到前头,万一跺断了桥,你上不了天莫怪我啊。”接着他毫不费神地用脚尖一点一点,点一下,手在荷包头捏一下,捏得麻雀叽叽喳喳叫。他连点三脚,麻雀连叫三次。雷公脸都吓白了,说:“兄弟快莫跺了!莫跺了!桥遭你跺得叽叽喳喳叫,再跺就要断了,算你赢了好不好。”等张古老下得桥来,雷公却走过了桥,站在桥那边对张古老说:“那牛,你单人独手的难得招呼,还是我拿去喂。你几时要用,几时来借。”张古老虽然比本事比赢了,牛还是被雷公霸占去了。

春天来了,张古老跑到雷公那里去借牛,好话说了几大挑才把牛借来,限定三天就还。张古老越想越生气。借自己的牛,看人家的嘴脸,干脆大家都莫要。他一气之下把牛杀吃了。到了第三天,张古老把牛尾巴栽进田里,又跑去找雷公,隔老远就喊:“哥呵,怪啰!你那牛钻烂泥田了,我拉都拉不住。”雷公一听,急得连铁锤钻子都忘了拿,慌慌张张地跟着张古老来到田边。一看,牛果然不见了,只见烂泥田里还剩半截尾巴。张古老催着说:“哥,你还不快点扯,慢了只怕连尾巴都抓不到了。”雷公慌得也不管泥脚深浅了,几大步踩进田里,伸出右脚,用脚大拇指和二拇指夹住牛尾巴,便猛劲往上一扯,只见他往后一坐,来了个仰面朝天,倒在田头,整得一身烂泥。他一看牛尾巴,气虎虎地说:“哼,别个借牛犁田,你借牛来杀吃,三天之后,我不来劈你天都不答应。”说完,怒气冲冲地走了。

张古老回到家里,连夜剥桐子,第二天把桐子榨成油。接着又架起大锅来熬桐油胶。第三天天麻麻亮,他爬上房子把桐油胶淋在瓦上。等他下房进屋,雷公已经提着铁锤钢钻来了。他前脚才踩上瓦,被桐油胶一滑,便一翻叉从房子上滚下来,滚进了后阳沟里,铁锤钻子掉在一边。张古老眼疾手快,顺手捞起背柴用的柴码叉,把雷公叉住,捉来关到铁笼笼里头,上了锁。又到屋后草树上,扯了几大捆草来到铁笼边。说“哥,你是难得接来的客,这回你可要多坐几天。顺便也请你帮我搓点草索索,几时搓满这铁笼笼,几时我送你回去。”说完,就走进后园栽葫芦瓜去了。这瓜子落地就生,见风就长,一天牵藤,两天上架,三天就结瓜。

雷公在笼里头搓索索,搓了一天又一天,搓得一点,张古老就从铁栏杆里往外拖一点,搓去搓来总是搓不满。一连三天,搓得雷公鬼火冒。他把索子一丢,在笼子里转来转去,翻上倒下,站不是,坐不是,毛焦火辣的。有个娃娃过路,看到他那副样子,喊道:“你们快来看啰,好看得很。”雷公听了,连哄带诓地说:“你去找个铁锤来,我玩个还要好看的送你看。”那小孩听说还有好看的,便跑进张古老家堂屋,把放在桌上的铁锤拿来了。雷公接过锤,眼睛几眨就是几道火闪,扯得飞亮,接着一炸雷把笼子劈开了,他提起铁锤屋前屋后团团转,到处寻找张古老算账。这时,张古老正钻进葫芦瓜里掏瓜瓤,雷公当然看不见他了。雷公找来找去找不着,恨恨地说:“哼,你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这回回去我放水来淹。看你还往哪里跑。”说罢,拿起草索的一头就走了。

雷公回到天上,把草索往天门柱上一拴,来到天河边,把天河打开一个缺口,只听天河水“哗啦啦”地往下倒,眨眼间山坡滚水,平地起浪,淹没了田地,卷走了房屋。大雨一直下了七天七夜,直涨到天水相连,一望无边,他才关了天河,断了雨脚。

雷公只为了要整他兄弟张古老,全不管人间的死活,放洪水淹了天下。第八天早晨,他老是担心着张古老心计多,不知淹死没淹死,便打发鹅去看看。鹅听到吩咐,张开翅膀,一路拍拍打打地扑进水里,游了一阵,看见张古老坐在切开了的葫芦里,在浪上一漂一漂的,赶紧回来跟雷公讲。雷公听了,硬说是鹅在扯谎,顺手就是一磕,把鹅头上敲起了个大疱疱,痛得它“啊,啊”地叫唤,直到现在鹅头上那疱都还没散。

雷公又派鸭子去看张古老还在不在。鸭子听吩咐,摇摇摆摆地晃着头踩进水去,游了一阵,看见张古老坐在葫芦里,用手划呀划的,连忙跑回来跟雷公讲。雷公听了,硬说鸭子欺骗他,气得他一脚就跺在鸭子嘴巴上,把嘴都跺扁了。鸭子痛得“妈呀,呀,呀!”地哭,声气都哭哑了。直到现在还是这个样子。

雷公又把公鸡喊来,叫它去看看。鸡不会凫水,怎么办?它一翅飞上屋顶,昂头挺胸地东瞧瞧,西望望,南看看,北瞅瞅,颈子越伸越长,它“啊”的一声还没喊出来,就赶忙用翅膀把嘴捂住了。原来他看见张古老坐在葫芦里收草索,收得那葫芦慢慢地正向南天门移拢来。它一翅飞下屋顶,慌慌忙忙地向雷公走去。但一想起鸭嘴鹅脑壳,吓得伸一脚,缩一脚,走一脚,站一脚,打着主意朝前去。来到雷公身边低声低气喊道:“雷公公呀雷公公,我站得高看得远,东南西北都看过,一直看到了天边边,连根草草都没见,莫说是一个张古老,就是十个张古老也早淹死了。”雷公听了,高兴得一阵哈哈大笑。为了庆贺张古老被淹死,感谢公鸡说实话,他弯下腰去,用手托着公鸡的下巴,轻轻地朝前一抹,雷公虽然是想抚慰公鸡,却没想到把鸡嘴巴抹尖了。公鸡虽然觉得嘴巴有点痛,为了表示对主人的忠心,装得若无其事地抓紧爪爪,弓起背背,“嗬,嗬,嗬”地陪着雷公干笑,一直笑到现在,还每天都要笑上几回哩!

不过,鸡笑是笑,可它笑一回就要红一回脸,特别是和鹅、和鸭子做一路的时候,更是这样。不信,你可以去问嘛。

【讲述者】 王应光

【采录整理】 成文魁整理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贵州省东南部

【文本来源】 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编委会编:《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第2卷(藏族、维吾尔族、苗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627—631页。

【阅读提示】 这则神话借助于张古老斗雷公,生发出对鸡鸭等动物特征的解释,顺手牵羊,一石两鸟。

【基本母题】 斗雷公;鸭子特征的来历;公鸡尖嘴的来历;公鸡叫声的来历;公鸡红脸的来历

【本文编码】 《张古老斗雷公》:ZCSW1985-403-028

羌尕之战
(羌族)

在很久很久以前,羌族人民住在百里山寨,一边种田,一边放牧牛羊。那时,山中有一个叫“尕”的民族,穴居在山岩的窑洞里,所以,羌民习惯地称呼他们为“窑人”。这些窑人靠狩猎为生,他们经常在羌人的牧场上偷牛盗马。羌人的首领玉比娃,跑到山上烧起柏香枝,请求山神保佑。山神听了玉比娃的哭诉,便转奏天庭。于是天王木比塔变成一个白胡子老人,下到凡间察看虚实。正碰上还愿祭祖的日子,成千成万的羌人在插杆杆,树起日、月、星辰的白布条旗。

“你们插起杆杆,燃起柏香做啥子?”老人好奇地问。

“我们在敬天神哩。”羌人虔诚地回答。

老人又问道:“那么,坟园上挂白布条旗做啥子呢?”

羌人答道:“这是悼念我们祖先,白布旗就是为祖先敬上的新衣嘛。”

天王默默地点着头,转身问窑人:“你们在窑顶做什么?”

窑人答道:“我们在插黄刺、黑刺,用来敬天上的神和地下的鬼怪。”

呀!神鬼同到,简直是黑白不明,好歹不分;用刺敬神,真是糟蹋神灵,侮辱上天。天王对羌人、窑人问道:“你们的供品、祭食哪个先吃呢?”

窑人直憨憨地说:“当然自己先吃,吃后再祭祖先,然后便喂猪、喂狗,最后就敬给神灵和鬼怪了。”

羌人说:“不!先有神灵后有祖先。我们不敬鬼怪,从来都是先敬神灵,再祭祖先。我们这些作子孙的,只能最后吃了。”

老人从心底赞许羌人,迈步走上寨楼。羌人急忙为老人献上热茶。天王用眼一扫,家家户户全堆着粮食和圆根。

“你们天天吃些什么呢?”天王问道。

“我们有啥吃啥。”趁羌人说话时,天王看到他们张开的嘴里,牙缝中只有菜叶子,粮食渣渣。

老人又到窑人的窑洞里,一眼就看到窑洞角角上堆的全是牛骨头、牛皮子,还有剩下的牛脚脚和没有吃完的牛脑壳。

“你们天天吃些啥呢?”天王问道。

“管得才宽哩!你这老头子快走!”

当窑人张嘴说话时,牙缝里塞满了牛肉筋筋。天王全都明白了。

七月十五,又是祭祖的日子。窑人从羌人的牧场上抢来大批牛羊,羌人和窑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夺。正在这时,白胡子老人出现在大家的面前。他指着遍地的麻秆子说道:“你们一定要打,那就每人拣三根麻秆作武器,决个胜负好了。”

窑人和羌人各自拣了三根麻秆子。说也奇怪,羌人手中的麻秆子,全都变成了杨柳条子。看起来轻轻的,软软的,打在身上就留下一道道血印子,钻心一样疼痛。窑人拿的麻杆子,打在羌人身上却跟拍灰一样,把羌人打得笑起来。窑人大败,只好暂时收兵,但是恶气难消,双方约定冬天要在雪地上决一死战。

冬天到了,羌人和窑人在茫茫雪地里摆开战场。这时,白胡子老人又出现在两军阵前,说:“雪地上的兵器只有雪,每人拿上三坨。”双方都按老人所说,每人拿了三坨雪。说也奇怪,羌人手中的雪全都变成了白石头。窑人用雪坨坨进玫,打得羌人大笑起来。羌人反击过去,白石头打得窑人一片片地倒下。整整打了一个月,窑人大败,不得不在羌人面前求饶。羌人对窑人说:“看在从前邻居的份上,你们沿着河走,走到河的尽头,那里有土地可种,以后自然有吃有穿,好好地生活下去。”

羌人用白石头打上界桩,双方饮血盟誓,今后互不侵犯。窑人无可奈何地走了。窑人的头人名叫尕,能够变幻妖术,是个诡计多端的人。临行前,他变成一个生着熊头、野猪头、黏虫头、老母虫头的怪物。他用一身九头,召来了这九种兽、鸟、虫。

他指使野鸡,下种时去刨食种子:“你应该为花一样的羽毛高傲,粮食成熟了,就去地里跳锅庄。你会更加快乐,更加漂亮。”

他教唆红嘴老鸹和黑老鸹:“到地里去吃荞子和粟谷粉,吃青稞和麦子吊吊,吃不完就把秆秆咬断。我赞赏你们的黑色,你的心应该和毛一样黑,一样美哟。”

他献计给野猪、土猪子和老鼠:“你们去拱地坎,去吃庄稼,应该把狡猾和狠毒一齐使出来。我相信你们是机灵大胆的。”

他派遣黏虫和老母虫:“去吃庄稼苗子,把叶子啃光。你们本来就是没有心子的爬虫,我最敬佩你们没有良心的本性。”

他命令老熊:“我给你五张嘴巴,用力去糟蹋他们的庄稼!”

老熊不解地问:“我只有一张嘴巴,哪来五张嘴巴呢?”

尕说:“有一张嘴巴可以吃,再有两张嘴巴就是两只手,可以刨,可以扯;还有两张嘴巴就是两只脚,可以践踏他们庄稼,合起来不就成了五张嘴巴吗?我最称颂你的勇敢。”

尕最后对大家说:“你们早上、中午、晚上都下地去,每天糟蹋三回。从种到收,轮换着去整嘛。”同时还吩咐老熊半夜去吃,粘虫和老母虫在地里安家,粮食收回去后,老鼠还可以到家里去偷。总之要把粮食糟蹋个干干净净。

在尕的支使下,羌人的地里出现了一群又一群的兽、鸟、虫,庄稼遭到严重的灾害。羌首领玉比娃便带领羌人,把那些害人精打得飞的飞、逃的逃。

“再敢来就打断你们的嘴壳。”黑嘴老鸹和红嘴老鸽吓得躲进了林子里,筑巢搭窝,天天都“嘎嘎嘎”地大吼大叫。羌人说:这是在向尕呼救呢。

玉比娃和大家看见野鸡在成熟的庄稼地里跳锅庄,那摇摇摆摆的尾巴,把粮食碰撞得遍地都是。羌人气极了,握刀就砍。所以直到现在,野鸡尾巴上还留下一格格的刀印子。每当野鸡受惊,便“唧唧唧”地惊呼,那是在说羌人来了,赶快逃命。

玉比娃带领大家,用沙把黏虫的眼睛打瞎了,直到今天,黏虫都没有眼睛。老母虫的脑壳被打伤后,藏进了土里,直到今天,都不敢爬出地面,头上永远留着一块褐色的伤疤。

玉比娃带领大家,用树棍子打断了土猪子的鼻梁。从此,土猪子的断鼻梁上就有一道白毛,只要轻轻在鼻梁上敲一下,马上就会一命告终。

玉比娃和大家围住了野猪,在它耳朵上一提,聋着的耳朵被扯成了立起的尖耳朵;嘴被一拉也扯得好长,成了尖嘴巴。野猪的子子孙孙都成了立耳尖嘴的怪样子。

玉比娃和老熊搏斗,一拳击中了它的胸口,老熊嚎叫着逃掉了。后来,老熊心窝上长出了一小团白毛,成了它送命的标记。

玉比娃捉住老鼠后,随手丢进火堆。老鼠挣扎着拼命钻进洞里。所以现今的老鼠,始终拖着一根被火烧得光秃秃的尾巴。

羌人赶走了窑人,从此过着安定的生活。

【讲述者】 王文清

【采录整理】 李秉中、王文泽、周巴搜集,韩香芝翻译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

【文本来源】 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编委会编:《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第11卷(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673—677页。

【阅读提示】 这则神话以羌尕之战为缘起,既解释了羌族白石崇拜的来历,又解释了诸多动物体征的产生信息丰富。

【基本母题】 民族特征;山神;天王下凡;雪全变成白石;野鸡特征的来历;土猪的命门;野猪竖耳朵尖嘴巴的来历;熊胸口有白毛的来历;老鼠秃尾巴的来历

【本文编码】 《羌尕之战》:ZCSW1986-403-029

牛马下跪
(水族)

牛和马都有四条腿。牛睡觉时,前脚先跪下,起来时,后脚先站起,马打滚,后脚先跪下,起来时前脚先站起。它们为啥相反下跪呢?这里面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洪水朝天后,有一个叫腊贡的人在挖老板田时,一锄挖在一块大石头上,把锄把碰断了。他气得要死,拿起断锄正要回家,忽然石头下发出叫声:“腊贡、腊贡,救救我。”

腊贡吓了一跳,扑在地上问:“你是啥人?为啥被埋在地下?”石头底下有人回答:“我是地仙,洪水朝天时,被水怪压在地下了。”腊贡又问:“我怎么救出你?”地仙说:“把石头掀开我就出来了。”

腊贡用锄把拗开石头,救出地仙。地仙出来后说:“腊贡,感谢你救了我,你有啥难处,告诉我,我一定帮助你。”腊贡心想:哪有做了好事,就要别人报答呢?他摇了摇头说:“没有。”说完就整好锄头,挖板田去了。地仙站在田坎上,见腊贡挖田很费力,他说:“腊贡,包谷不啃老的,挖田不翻板的。看你好费力呀。”腊贡随口说:“老人家,我不挖,有哪个能帮忙呢?”地仙一听上前说道:“你去山上把牛唤来帮你犁田。”说着他折断一根树枝,吹了一口气,树枝马上就变成一副犁。腊贡摸着犁问地仙:“老人家,牛在哪里呢?”地仙往山上一指,就化成一道青烟不见了。

地仙走后,腊贡按照地仙的指引来到山上,果然找到一条牛。牛在山上过惯了吃一坡屙一坡的自在日子,见人来撵它,心里很不安逸,把眼睛一鼓,头往下埋,一对尖角朝腊贡直冲过来。腊贡吓坏了,扭头就跑。

腊贡被牛赶下山后,来到老板田里扑在地上叫:“老人家,牛的力气太大,脾气又犟,我牵不动它。”

腊贡话音刚落,一股青烟从地下冒出来。烟雾散去后,地仙对腊贡说:“不要怕,牛不听话,你就给它穿上鼻纤,牵它下山。”

腊贡听了地仙的话,回到家里盘算了一夜。第二天,他在路上挖了一个陷阱,用枝叶盖好,然后才上山去撵牛。牛见了腊贡,又像昨天一样,一对尖角直朝他冲过来。腊贡早有准备,三逗两逗把牛逗到陷阱边。牛冲上来,一下子就落进了陷阱。牛在陷阱里不能动,腊贡揪住牛头,照地仙的吩咐,给牛穿上鼻纤绳。

牛被穿上鼻纤,甩不开,挣不脱,只得乖乖地跪下前脚向腊贡求饶,答应犁田翻地。从此,牛睡觉就要前脚先跪,才能睡下去。

腊贡牵着牛往家走,在坡脚遇到一匹小马崽在草棵里冷得发抖。腊贡见了十分可怜,便割了几块棕片,把小马崽包起来抱回家中。腊贡见马崽很小,不能吃草,就对妻子说:“这马崽好可怜呀,你喂它口奶吧。”

妻子从地上抬起小马的前脚,把它抱在怀里喂奶。小马崽见人对它这样做,不忍心站着吃奶,赶忙跪下后脚,表示对人的尊敬。不久马长大了,它为了感谢腊贡的恩情,不愿再回山坡去了,甘愿留下来给人当坐骑,驮东西。

后来,马养成了习惯,打滚时先跪后脚,才能下地。那裹在身上的棕片,变成了身上的鬃毛和长尾巴。

【讲述者】 姚桂明

【采录整理】 刘世杰搜集整理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荔波县)

【文本来源】 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编委会编:《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第9卷(水族、东乡族、纳西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327—329页。

【阅读提示】 这个神话中关于小马吃奶的叙事足让无数不肖子孙惭愧。

【基本母题】 地仙;洪水;水怪;神仙报恩;牛耕田的来历;牛睡觉前脚先跪的来历;马的体征的来历

【本文编码】 《牛马下跪》:ZCSW1987-403-030

狗、牛、鸡的功劳
(土家族)

一、狗

很古很古以前,人们没有五谷吃,摘野果、捕野兽、捞鱼虾过日子,苦极了。人们听说天国出五谷,只是到天国要过四十九道天河,天河无边无际,波浪滚滚,谁也没有本事去。只好站在天河这边叹气。

狗子跟在主人身边,看到主人天天望天河那边叹气,它也渐渐晓得主人的心思了。有一天主人又把狗子引到河边,呆呆地向河对面望,那狗子站起来在主人的手背上舐来舐去,样子很亲热,又汪汪地向河岸那边吠了儿声,主人很奇怪,猛然间那狗子一纵纵到天河里去了。它踏在波浪上面,就象水老鼠漂滩,一眨眼间,就不见了。主人在河岸看呆了。

狗子泅过第一道天河,又泅第二道天河,四十九道天河泅过了。正好这时天国正好收谷子,黄澄澄的谷子,在坪坝里晒满了。狗子身上正好湿漉漉,就在晒谷场上打两个滚,那谷子沾满了一身,取得了谷种,那狗子又从四十九道天河泅转来,主人正候在河岸哩。狗子一见主人好不欢喜,连忙把身上抖抖,谁知过河时,身上的谷子种都洗丢了。幸好过河时,狗尾巴伸在外面,狗尾几抖,掉下三粒黄灿灿的谷种,主人好象得了宝贝,就把这三粒谷种洒在田里,秋天这三粒谷种丰收了,主人又留下做种,这样世上才有谷种。

后来狗子用同样的办法,把天国的小谷、高粱、玉米、各种豆类带回来,这样人们渐渐以五谷为食粮,生活就好起来。

狗为世界上的人立了大功,以后,人们把狗子养了起来,尽管它一天不做事,这里趴下,那里趴下,但是一天三餐却少不得它的。

二、牛

很久以前,世界上没有粮食,人们吃野果和树叶过日子,人人面黄肌瘦。牛毛大王是玉帝驾前的一个神将,玉帝对他很信任,有一天牛王对玉帝说:“大王啊,世上的人太可怜了,还是给他们送些五谷种吧。”玉帝说:“好!五谷杂粮要他们自己种,三天吃一餐,不要吃得太饱了。”牛毛大王欢欢喜喜把五谷杂粮送给地上的人,要他们好好的种,他把玉帝三天吃一餐,说成一天吃三餐。

人们得了五谷杂粮种在地里,那时地上又不长草,只要种下去,不要薅,不要施肥,庄稼长得好,年年好收成,一天吃三餐,人们真是快活极了。他们吃饱了饭无事做,一天到晚敲鼎罐玩耍,唱的唱、跳的跳、闹的闹,吵得玉帝在天上不安宁。他把牛毛大王喊来问一问,牛毛大王直统统地说:“他们一天吃三餐,饱了没事情做,不唱不闹做什么。”玉帝发了一顿脾气,但是一天三餐的习惯却改不过了。玉帝见世上人吃了饭没事做,又对牛毛大王说:“你到地撒一些草籽种吧,走三步,撒一把,让地上的人吃了饭有事做。”哪晓得这一次牛毛大王又听错了,他走一步,撒三把,这样地上的草就多得无其数了,遍地是草,怎么薅也薅不了了。地上的人咒天骂地,又被玉帝听到了,忙找牛毛大王问一问,才晓得他又听错了,走一步撒了三把,难怪地上的草锄不完,人们要咒天骂地了。玉帝说:“地上的草太多了,都是老牛造成的。”于是罚牛王下界帮人拖犁拖耙,帮人做阳春。罚他只准吃草,因为草种是它撒下的。

牛王下界后,老老实实地拖犁拖耙,做的苦功夫,吃的是青草,它也开不得口了,因为它自己听错了话哩。

三、鸡公

鸡公是玉帝的管家,头戴凤冠,身穿五色彩衣,雄赳赳、气昂昂,很有气派。有一天鸡仙给玉帝当随从,到南天门外看风景。忽然看到地上有些人躺在草坪里捧着肚子哼得厉害。鸡仙悄悄问天门土地神:“这些人哼什么?”土地神说:“这些人不做功夫,玉帝恨透了他们,不给他们东西吃,要活活饿死他们呢。”鸡仙听了很过意不去。

夜里,鸡仙把玉帝的仓门打开,把仓里的谷子送给了那些捧着肚子喊饿的人,并教他们吃饱后要找门路,不要只吃不做。第二天,鸡仙又随从玉帝到了南天门,玉帝往下界一望,那些捧肚皮喊饿的人不见了,地上还撒满了粮食,玉帝问鸡仙是怎么一回事,鸡仙红着脸答不出来,这一下玉帝起了疑。他回来后把仓门打开一看,几大堆粮食不见了,才晓得是鸡仙搞的鬼。玉帝起火了,传下一道圣旨,把鸡仙贬下凡间,并罚它把地上的粮食一颗一颗地捡起来。

鸡公大仙被玉帝赶下天庭,头上的凤冠和身上的彩衣还来不及脱,见人不好意思,脸上总是红红的。它下凡间后总是用嘴啄粮食,只想捡完粮食后好回天上去,谁知粮食越捡越多,它也永远回不到天上去了。鸡公大仙因为同情人的灾难,才被玉帝贬下天来,所以他一直关心人们要把阳春做好,每天天不亮,他就催人早起,高声叫着:“莫懒了!莫懒了。”

【讲述者】 彭承煜(土家族,65岁,永顺县对山乡人,农民)

【采录整理】 彭勃搜集、整理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湘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聚居区

【文本来源】 谷德明编:《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80—184页。

【阅读提示】 这几则神话表扬了狗、牛等对人类作出的贡献,虽然与事实有些差距,但赞美这些动物的功劳是理所当然的。

【基本母题】 五谷的来历;狗取粮种;狗的特征的来历;牛送粮种;牛的特征的来历;公鸡送粮种;公鸡特征的来历

【本文编码】 《狗、牛、鸡的功劳》:ZCSW1988-403-031

造百鸟群兽,繁衍虫类
(瑶族)

一、造百鸟群兽

咿吔——

洛陀回到洛立,

洛西回到谍防。

她叫播下的草籽快绿,

她喊栽下的竹秧快长。

她还断它们三月复生,

她还断它们九月又黄。

草类听洛陀的限断,

树木从洛西的主张。

三月吐绿报春,

九月叶落秋凉。

这是我们的母亲洛陀规定,

这是我们的亲娘洛西建创。

智慧的洛陀呵,

万物的母亲!

她老人家并不因此高兴,

她想做的事还远未做完。

她又叫来自己的群女,

她又喊来自己的众男:

“我的女儿个个精灵,

我的男儿人人能干。

妈有话要对你们讲,

娘有事才跟你们谈。

你们不是已经看到,

参天的大树覆盖了万里群山,

你们不是已经见到,

翠绿的百草铺满了平川。

群山好看了,

却阴森异常,

大地可爱了,

却十分凄凉。

你们不是已经看见,

红花开得多么艳;

你们不是已经看到,

白花开得多么鲜。

红花开了也白费气,

没有彩蝶飞来,

白花开了也枉然,

没有蜜蜂来采。

你们不是早看到,

你们不是早见了。

葡萄串串结满藤,

枇杷束束挂满枝。

葡萄香甜有谁尝,

枇杷可口有谁吃?

你们都知道,

你们都知晓:

江河象银带绕着大地,

湖泊如明镜映着白云。

清清的江水有谁喝,

盈盈的湖水有谁饮?

我不愿竹木白生呵,

我不愿果物白长。

我不愿嫩草白白朽烂,

我不愿绿叶白白枯黄。

我不愿湖泊空自干,

我不愿江河空自淌。

我要造老虎去管山,

我要造猴子去看树。

我要造黑熊去住林,

我要造松鼠去攀木。

我要造白面 (9) 来吃果,

我要造竹鼠来看竹。

我要造黄猄、癖虎吃树叶,

我要造野牛、山羊吃嫩草。

我要造野兔坡上跳跃,

我要造野马原野奔跑。

我要造喜鹊树上安家,

我要造野鸡草中做巢。

我要造画眉林中高歌,

我要造布谷岭上欢叫。

我要造鱼类水中漫游,

我要造虾子河里戏闹。

林中有禽兽才有生机,

水里有鱼类才有活力。

你们谁利数,

你们谁利驾,

帮我去造鱼虾,

替我去造鸟兽。”

啊嗬,央腊——

布九呀!

咿吔——

格防对妈说,

则依对娘讲:

“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

大伙都各有各的活路。

这件事应轮到我,

造鸟兽鱼虾我承担。”

啊嗬,央腊——

布九呀!

咿吔——

洛陀听了很高兴,

洛西听了对他讲:

“你领这事我放心,

你干这活很妥当。

百鸟怎么创造,

群兽从哪生长?

鱼儿怎么繁殖,

虾子怎样育养?

我要教你怎么造,

我要教你怎样创!”

啊嗬,央腊——

布九呀!

咿吔——

生发沙,天未亮,

沙发生,夜未明。

格防把早饭吃饱,

则依把午餐包好。

依照娘的吩咐,

按着妈的指教,

连夜把泥土团成许多泥块,

趁黑把泥浆捏成不少泥团,

再把泥块装进缸,

再把泥团放进坛。

从深山砍来野芋叶,

从密林砍来野蕉叶。

用芋叶把坛口包好,

用蕉叶把缸口封牢。

泥团在坛里酿了十二个白天,

泥块在缸里封了十二个夜晚。

格防把芋叶解下,

则依轻轻启封开坛,

泥团已在坛里生脚,

象要变成走兽上山。

格防把蕉叶拆下,

则依悄悄往缸里一看,

泥块已在缸里长翅,

象要变成飞鸟上天。

格防实在高兴,

则依实在喜欢。

他忙把泥块一个个拿出缸,

他忙把泥团一块块取出坛。

他又将泥团装进货萝,

他又把泥块放进筐篮。

格防挑起货箩。

则依背起筐篮。

他每走到一山,

就把泥团撒进林间,

他每走到一岭,

就把泥块撒在草边。

他走过一河,

就把泥团丢进河中,

他走过一江,

就把泥块撒在江畔。

江河大地他跨尽,

群山峻岭他走遍。

筐里泥团已撒尽,

箩里泥块已撒完。

泥团撒向深山,

虎豹满山乱转,

泥块撒向坡岭,

麝鹿到处蹦蹿。

他把泥团撒到树上,

鸟雀在树枝歌唱;

他把泥块撒向荒坡,

野鸡在坡上造房。

格防把泥团撒在河里,

虾子在水中嬉戏;

则依把泥块撒到湖中,

鱼儿在水里游动。

他实在高兴,

他急忙回家:

“亲娘呀亲娘,

阿妈呀阿妈。

按您的吩咐我已造成飞禽,

照您的指点我已造成百兽。

虾子已到江中住下,

鱼儿已到湖里安家。

您老人家可以去瞧瞧,

您老人家可以去看看。”

啊嗬,央腊——

布九呀!

咿吔——

洛陀高兴得慌忙梳妆,

洛西欢喜得赶紧打扮。

穿好裙子走出家门,

换好新衣跨出家园。

她登上洛立山顶,

她站在谍防山巅。

竖耳倾听八方,

举目远望四面。

啊!真的,真的,

哈!是了,是了!

豹在山里叫,

虎在林中啸。

画眉处处高唱,

百鸟山山欢笑。

松鼠枝头舞蹈,

猴群悬崖飞跃。

野兔坡上耍草,

鱼虾水里蹿跳。

草地不再凄凉,

森林不再寂寞。

山河从此沸腾,

大地充满欢乐。

“呵,我不能过分高兴,

我不能盲目欢笑。

我想的事还未做完,

我的心愿还没达到。”

洛陀转回洛立,

洛西返到谍防。

她回家后又干什么?

她又有话要对孩子们讲。

啊嗬,央腊——

布九呀!

二、繁虫类和悼满女

咿吔——

悬岩住老鹰,

森林住兽禽。

山中画眉叫,

练坡鹤鹤啼。

荒野羚羊跑,

深谷虎豹啸。

群山多美好,

处处肯欢闹。

可惜乎地无生机,

可惜草中虫类。

洛陀叫来十姐,

洛西喊来十妹。

母亲叫来十一女,

亲娘决来十一姨 (10)

洛陀叫来满姐,

洛西请来满妹。

分派三人去创造虫类 (11)

安排她们去繁殖蚂蚁 (12)

啊嗬。央腊——

布九呀!

咿吔——

三姐妹去创造虫类,

三女孩去繁殖蚂蚁。

虫类拿什么来造,

蚂蚁用什么来做?

照密的吩咐,

按密的指教。

十姐爬上土坡,

十姨走上土岭。

十一姐去爬高山,

十一姨去登石岭。

满姐去攀悬崖,

满妹去上陡峰。

三姐妹去采集繁虫的叶子,

三姐妹去寻找造蚁的药物。

她们翻过十二层山,

她们越过十二层岭。

她们登上十二座悬崖,

她们攀上十二座高峰,

她们走过十二片草地,

她们穿过十二层密林。

从山脚往上攀,

从山顶往下爬。

看哪些草能繁虫,

找哪种草能生蚁。

千二种树叶每样采它十二片,

万二样草茎每种摘它十二根。

样样树叶都采齐,

种种草茎都摘够。

陡壁上的树叶还没摘,

悬崖上的草茎未拿到。

满妹说她手灵她去攀崖,

满女讲她脚快她去取来。

留下两个姐姐埋树叶,

留下两个姐姐埋草茎。

两个姐姐挖了十二个土芜,

两个姐姐往坑里堆进树叶草茎。

每坑堆放一种树叶,

每坑埋进一样草茎。

坑坑不一样,

坑坑有分别。

堆好草茎,

放完树叶。

锄来污泥,

挑来臭水。

污泥盖树叶,

臭水淹草茎。

肥主覆上面,

坑坑封得严。

覆了十二天,

封了十二夜。

叶腐生出虫,

草烂繁出蚁。

第一坑变蛇,

蛇有十二样。

第一是黑的,

第二是白的。

第三是墨的,

第四是银的。

第五是红的,

第六是青的。

第七是花的,

第八是黄的。

第九长四脚,

第十两头一个样,

十一头上带冠,

十二背上带鬃。

有的伤人人不死,

有的咬人人没命。

啊嗬,央腊——

布九呀!

咿吔——

第二个坑变昆虫,

昆虫总共许多种。

第一是蛆牛

第二是蜈蚣。

第三是毛虫,

第四是草虫。

第五是树虫,

第六是禾虫。

第七是米虫,

第八是蛀虫。

还有一种蚂蚁,

又有一种臭虫。

种类分很多,

有好又有坏。

蚯蚓就很好,

天天把土松。

蚂蚁很勤苦,

常吃害虫蛹。

蟋蟀也不错,

夜里会唱歌。

它给黑夜赶走寂寞,

它给晚上带来欢乐。

卷土虫也好,

它能制成药。

有人耳朵鸣,

用它能治好。

毛虫和蛀虫,

禾虫和草虫。

害林损庄田,

可恨又讨厌,

洛陀叫鸟捉它们吃,

洛西叫鸟把它们管。

啊嗬,央腊——

布九呀!

咿吔——

第三坑出飞虫,

飞虫种类也很多,

有的是蜻蜓,

有的是马蜂。

有的是黄蜂,

有的是地蜂。

有的是蚂蟥,

有的是螳螂。

有的是蚊子,

有的是苍蝇。

有的是飞蛾,

有的是骚甲。

有的是昆虫,

有的是蝴蝶。

虫类中有好,

虫类中有坏。

娘又给它们判,

妈又给它们断。

好虫吃坏虫,

坏虫有虫管。

蝴蝶翩翩飞,

要给它打扮。

它有两只翅,

染上彩纹斑。

当它飞起来,

一动又一闪。

象飞动的花朵,

象飞舞的花瓣。

百花给大地增色,

蝴蝶使大地更艳。

洛陀见了很高兴,

洛西见了很喜欢。

交代布努把蝴蝶编进情歌。

告诉布努用蝴蝶比喻情恋。

啊嗬,央腊——

布九呀!

咿吔——

满姐去登崖,

满妹去攀险。

爬上十二层高的陡壁,

攀上十二层高的山巅。

在崖顶摘着树叶,

在峰巅折下草尖。

她要往回爬,

她要向下转。

不料失了手,

跌落到深渊。

两个姐姐盼妹回,

采得岩树繁好虫,

两个姐姐盼妹归,

找来崖草造良蜂。

几天盼不回,

几日等不归。

她俩崖边去找,

她俩岩下去寻。

一个喊了十二声,

一人呼了十二回。

不见满妹回音,

不见满妹身影。

姐姐心中发愁,

妹妹急得掉泪。

啊嗬,央腊——

布九呀!

咿吔——

两人往前找,

两个岩下看。

岩下找见妹尸体,

崖下找见妹遗骸。

身坠手脚断、

头破血浆流。

姐姐抱着妹痛哭,

姐姐盼着妹复生。

眼泪流了十二担,

衣服湿透十二层。

哭叫妹不醒,

呼喊妹不应。

啊嗬,央腊——

布九呀!

咿吔——

哭妹妹不醒,

喊妹妹不应。

洛陀知道了,

洛陀不相信,

洛西听说后,

洛西急又惊:

我一生坎坷难受,

我一世灾殃难尽。

凡间万物未造完,

而今灾祸先降临。

洛陀伤心哭不出眼泪,

洛西悲痛讲不出话音。

好象被割身上肉,

好象被扎胸里心。

她恨不得咬舌就死,

她恨不得吊颈亡身:

“我的满女很伶俐,

我的满女最聪明。

我的满女心最好,

我的满女手最勤。

我的满女脸庞比鲜花好看,

我的满女身段比彩蝶迷人。

失去了她我哪里再去找,

没有了她我哪儿再去寻?

怪我没交代她上山要当心,

怪我没吩咐她攀崖要留神。”

啊嗬,央腊——

布九呀!

咿吔——

十二个兄弟心疼满姐,

十一个姐姐痛爱满妹。

十一个姐姐妈后跟,

十二个兄弟娘后随。

悬崖下面去看满女,

陡峰下面去看满妹。

兄弟们的哭声震山谷,

姐姐们的眼泪流成河。

谁都愿替满妹去死,

谁都想望满姐再活。

大家都盼她永在世间,

大伙不愿她身葬深渊。

她们不想把满妹的尸体埋葬,

他们要留下满妹在母亲身边。

她们天天要看妹的笑脸,

她们日日要看姐的容颜。

啊嗬,央腊——

布九呀!

咿吔——

兄弟姐妹都伤心,

妈比他们更难过。

人人的眼泪都哭干了,

个个的嗓音都哭哑了。

洛陀对大家说,

洛西对大伙讲:

“我们都疼她,

我们都爱她。

大家舍不得她,

大伙离不开她。

我们要时时见到她,

我们要天天望着她。

我们月月要想她,

我们年年要念她。

桑勒也你到天上,

桑勒宜你去月宫。

去跟太阳讲,

去和月亮说。

把满女抬到月宫里去埋,

把满姐拿到月宫里埋葬。

坟头还要栽一棵榕树,

好让满女躺下来乘凉。

把她埋在月宫里,

我们夜夜就看到她的身影,

把她埋在月亮中,

我们时时可见到她的面容。

见到她的影子我们永把她思念,

见到她的身容后人会把她传颂。”

啊嗬,央腊——

布九呀!

咿吔——

桑勒也依照密话,

桑勒宜听从密讲。

他俩抬着满姐尸,

他俩拿着榕树秧。

展翅飞起来,

抵达月亮上。

把满姐安葬,

又栽好树秧。

满女月中身影现,

亲娘和姐弟都看见,

榕树长成象大伞,

满姐躺在伞下面。

如今你怀疑你可瞧瞧,

如今你不信你可看看。

月亮上真象有一棵树影,

它就象一把张开的大伞,

月亮中真象有一个人影,

躺着乘凉在大树下面。

啊嗬,央腊——

布九呀!

咿吔——

满女为采岩树叶坠死,

满女为繁小生灵丧命。

她留下了岩树梗一把,

她留下了崖树叶一捧。

十姐拿来埋进土,

十女拿来埋入坑。

过了十二天,

满了十二夜。

叶烂变成蛆,

极枯变成虫。

虫蛹变成蜂,

蜂虫共两种。

一种是蜜蜂,

二种是岩蜂。

岩蜂和蜜蜂,

就象满女样。

它们最能干,

它们最聪明。

它们都善良,

它们都忠诚。

它们爱蜂王,

它们爱群蜂。

它们对母王没有二心,

它们对群蜂一片真情。

为了繁衍后代,

它们勇作牺牲,

为了筑巢酿蜜,

它们工作繁重。

做出的蜜甜味强,

酿出的糖香气浓。

洛陀怀念满女,

后人称赞群蜂。

啊嗬,央腊——

布九呀!

【讲述者】 桑布郎等传,蒙凤标(83岁)、罗仁祥(73岁)等唱

【采录整理】 蓝怀昌、蓝书京、蒙通顺搜集翻译整理

【采集时间】 1962—1988年

【流传地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都安瑶族自治县)、巴马(巴马瑶族自治县)、南丹县;(百色市)·田东县、平果县等地

【文本来源】 《密洛陀》,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25—133页,第146—159页。本文选自《密洛陀》原诗第十章“造百鸟虫兽”和第十二章“繁虫类和悼满女”。

【阅读提示】 这则神话诗通过讲唱的形式和程式化的表述,把动物的产生解释得有因有果很清楚,而悼满女的记述对丧葬文化的解读也很有特色。

【基本母题】 女始祖的子女;造动物的原因;众神造鸟兽;昆虫的产生;变化产生动物;酿蜜的来历;丧葬的来历

【本文编码】 《造百鸟群兽,繁衍虫类》:ZCSW1989-403-032

打蚊子、青蛙和蛇
(彝族)

支格阿龙四处旅行的时候,骑了四匹仙马,牵了四条仙狗,天天从地下到天上、从海洋到山谷游玩。那时,蚊子有拳头大,青蛙有铧口大,蛇头有柱头一样粗,人们随时被它们咬死。支格阿龙看了,非常气愤,就把蚊子、青蛙和蛇喊来,对它们说:“从此以后,不准你们再吃人了。”

蚊子、青蛙和蛇,根本不听他的话,还是去咬人。支格阿龙把蚊子喊来,用拳头把它打得像菜籽一样。蚊子连忙求饶:“支格阿龙英雄,我再也不敢吃人了。”

支格阿龙又把青蛙喊来,用木棒把它打得像拳头一样大。青蛙连忙求饶,说以后再不吃人了。支格阿龙把它放了,从此青蛙只有拳头大了。

支格阿龙又把蛇喊来,用石锤把它打得像木棒一样细。蛇连忙求饶,答应以后不吃人了。支格阿龙又把它放了,从此蛇只有木棒细了。

从此,蚊子、青蛙和蛇再也不敢吃人了。

【讲述者】 赤哈子

【采录整理】 上元、邹志诚整理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无考)

【文本来源】 姚宝瑄主编:《中国各民族神话》(羌族、彝族),太原:书海出版社2014年版,第302—303页。

【阅读提示】 这则神话似乎宣扬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基本母题】 仙马;仙狗;蚊子以前很大;青蛙以前很大;蛇以前很大;特定动物不敢吃人的来历

【本文编码】 《打蚊子、青蛙和蛇》:ZCSW1990-403-033

龙和公鸡换尾巴
(彝族)

传说,原来公鸡的尾巴不像现在这样,而是像雕刻或图画中龙的尾巴。而相反,龙的尾巴却像现在公鸡的尾巴一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从前,公鸡和龙是要好的朋友,在龙看来公鸡的尾巴长得特别漂亮,而自己的尾巴不如公鸡的。于是打起跟公鸡换尾巴的主意来。

有一天龙对公鸡说:“你看我的尾巴多漂亮啊!如果你喜欢,我们俩换换怎么样?”公鸡听了说:“不,不行,我不换!你的尾巴不如我的。”边说边就跑开了,龙看着公鸡的样子,不禁笑了起来。

又过了几天,龙又去找公鸡商量,它语气温和带着可怜的样子说:“我的好弟弟,如果你不肯长期调换,就暂时换一段时间好吗?这样我们俩可互相欣赏一下,你愿意吗?”好心的公鸡禁不住龙的再三恳求,念在好朋友的份上便答应与它换几天。可万万没想到,龙把公鸡的尾巴骗到手转身钻进龙潭里再也不出来了,公鸡已知自己受骗,只好低着头守在龙潭边,直到天黑才回家,第二天东方刚发白就叫唤着,向龙哥哥讨尾巴。你们听,公鸡一想起这件事就伸长脖子吃力地叫唤着:“还——还——我。”它的高声长鸣,目的是让天下的人都知道这件事,并经常到龙潭边守着。有一天,从龙潭里钻出一条蜈蚣,公鸡以为是龙出来了,便一嘴啄去把它置于死地以解心头之恨,冤枉的蜈蚣成了龙的替死鬼。

【讲述者】 李茂恩(彝族)

【采录整理】 李加明记录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

【文本来源】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编写,罗杨总主编,冯晓燕本卷主编:《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玉溪·易门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版,第14—15页。

【阅读提示】 这则神话所说的龙和公鸡换尾巴,既可能源于人类早期物物交换的意识,也可能源于换位思维。总之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基本母题】 龙以前的特征;公鸡以前的特征与现在不同;动物交换体征;鸡吃蜈蚣的来历

【本文编码】 《龙和公鸡换尾巴》:ZCSW1991-403-034

* 人化为动物
(彝族)

传说:

武志撮世代,

武朱子十一位变了:

武朱一乃只,

只朱化成妖,

岩穴里面居;

武朱二乃宅,

宅朱化成绿,

树枝叶上居;

武朱三乃仪,

仪朱化成鸣,

与飞鸟同居;

武朱四乃帝,

帝朱化成虎,

深山老林居;

武朱五乃义,

义朱化成猴,

玄岩顶上居;

武朱六乃朋,

朋朱化成熊,

与野兽同居;

武朱七乃觉,

觉朱化成蛇,

土穴洞里居;

武朱八乃明,

明朱化成蛙,

水池里面居;

武朱九乃通,

通朱化成蚱,

禾稼久同居;

武朱十乃替,

替朱化成鸡,

与家禽同居;

武朱十一执,

执朱公成犬,

与家畜同居。

【原文标注】

从武朱十二子化为虎、猴、熊、蛇、蛙、蚱、鸡、犬等类型的神话,可以知道彝族原始先民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图腾崇拜。武朱是贵州水西彝族安氏的始祖希母遮的第二十九代孙武志撮。

【附注】

相同内容文本,见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彝族卷、白族卷、基诺族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页。

【讲述者】 (无考)

【采录整理】 (无考)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水西(水西街道)

【文本来源】 陶云逵:《大寨里彝之宗族与图腾制》,载《边疆人文》第6卷第4期。

【阅读提示】 本神话虽然说人变成动物,实际上这些动物名称都是图腾。人类早期用动物作为特定群体的名称是很正常的现象。

【基本母题】 妖魔的产生;变化产生动物;人化为动物;名称的产生;动物图腾;动物的居所

【本文编码】 《人化为动物》:ZCSW1992-403-035

天神的哑水
(彝族)

很久以前,人世间所有生物都会说话。天王觉得不好,只想让一种生物会说话。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便下令世间所有生物,各自选择一种仙水喝:喝了会说话的水,就能继续说话;喝了不会说话的水,就不能说话,不必争执和责怪天王不公平。约定喝水这天,世间所有生物都匆忙往天王指定的地点赶去,想抢先喝到会说话的水。那时,最聪明的是青蛙,只有它知道哪种水是会说话的水,但它跳得慢,落在了后面,又气又急。正这时候,人赶上来了。人见青蛙走得太慢,便将它抱在手里急忙赶路。青蛙见人如此好,如果人喝不到会说话的水,那该多可惜。于是,它把天主的秘密告诉了人,叫人喝旧木碗里的水。人按青蛙的指点,喝了旧木碗里的水。从此,只有人才能说话。

【讲述者】 (无考)

【采录整理】 左玉堂编写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无考)

【文本来源】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第679页。

【阅读提示】 这则神话可与《天神哑水》(ZCSW1994-403-037)对比阅读。不知为何把原文结尾处的人最爱青蛙删去了。可见神话改写真是“穿衣戴帽,各有所好”。

【基本母题】 以前万物会说话;天王;蛙最聪明;感恩;动物不会说话的来历

【本文编码】 《天神的哑水》:ZCSW1993-403-036

天神哑水
(彝族)

古昔世间万物俱能言,天王见此状,以为只须一物能言即足。乃置二水,一能言水,一哑水,令众皆来饮,无论木石山河,飞禽走兽,鱼虾昆虫,均须赴召。至日,地上万物均争赴天王所指地,唯恐行迟饮哑水也。蛙最聪明,知能言水与哑水之别,而行动迟缓,落大众之后,既急且气。中途遇人,人乃捧之于手,同往赴会。蛙感人之大公无私,因思世间人最善良厚道,人若不得饮能言水,则飞走之物,谁能治之,乃决心以识别二水之法教人。至其地,天王已于平坝置二花木碗,一大而新,盛清亮水;一小而旧,盛浑浊水。蛙阴教人饮其浑浊者,人推让蛙,蛙已先饮清亮水,众见蛙饮,皆争饮之。人只得饮其浊者。不知清亮者乃天神哑水也,于是世间万物悉不能言;人所饮浊者乃能言水,是故唯人能言。人感蛙之德,遂嘱蛙生于田间,落下粮食亦随蛙意食之。蛙见人待之善,不唯不食粮食,反捕食害虫以为报,且歌鸣以娱人。从此人更爱蛙矣。

【讲述者】 (无考)

【采录整理】 袁珂据《中国民间故事选》(第二集)中的《天神的哑水》改写。

【采集时间】 (无考)

【流传地区】 (无考)

【文本来源】 袁珂:《中国神话大词典》,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年版,第429—430页。

【阅读提示】 古人爱好探讨动物的特征并不是显得无聊,重要的是,可以从中表达出自己的知识与爱憎。这里的喜欢青蛙就是一例。

【基本母题】 以前万物会说话;天王;蛙最聪明;感恩;动物不会说话的来历;人喜欢青蛙的原因

【本文编码】 《天神哑水》:ZCSW1994-403-037


(1) 圪猁:方言,田鼠。

(2) 喂家:意为牲畜喂熟了,和主人有了感情。

(3) 几卜郎:崖鬼。

(4) 伟代:相传是黎族创造万物的神。

(5) 山马:一种爬行动物。

(6) 羊达钩:由铁针、木棍、箩绳组成的活套,专套雀鸟。

(7) 张古老:即姜央的另一个名称。姜央和雷公是从“妹榜妹留”的十二个蛋里孵化出来的,所以是弟兄。但姜央是人类的始祖,雷公则是神。苗族神话姜央斗雷公的故事,是说明洪水滔天的原因。黔东南苗族地区,大多数称这人类的始祖叫姜央,少数地区叫张古老。“张”即“姜”的转音,“古老”即苗语“固娄”的转音。“固娄”即老头、公公,张古老即姜固娄。此外,这同一个人(姜央),在湖南湘西和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则叫果本;在贵州中部贵阳附近及黔西部、北部地区,则叫阿各林,其实“古”、“果”、“各”都是一个音。所以有出入,乃是方言的细微差别。

(8) 阴倒:方言,暗暗。

(9) 白面,即狸子。

(10) 姨,此处亦是姐妹的别称。

(11) 虫类,泛指爬虫。

(12) 蚂蚁,这里泛指昆虫,但这并不是植物学的科学分类,仅是古人的叫法。 8mhM16HOY2gR5qV8Q0PNVkS20rr1/j3E6V0I3zvlR9P5TUAu4JaYFfaRFPIdpUg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