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二
Preface

当出国留学与事业发展冲突时

新东方创始人、真格基金创始人 徐小平

2012年春天,《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一书正风靡全国,我和开复、雷军、蔡文胜、曾李青、杨向阳等一帮天使投资界大佬相约敦煌,借中国天使会开会之名,行与这些互相仰慕的老哥们旅游聚会之实。

记得我们当时正在参观莫高窟,在通往王道士藏经洞的路上,我和开复的助手王肇辉谈起了《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的合作者、彼时正在哥大读书的范海涛。海涛在哥大攻读的硕士学位专业,是一个国内绝对没有而且我感觉国内尚未有人读过的专业——口述历史。

当时我们“口述”的事情,简直也可以成为“口述历史”了。

我说:“海涛将来回国,会成为这方面泰斗的。”

肇辉听了我的评语,心里有点不服。但辈分低的他,对我的任何谬论,都只是敢怒不敢言。于是,等到开复走过来时,他就让开复来驳斥我。

“小平,你的评价,我觉得有点夸张……海涛还那么年轻。”开复一如既往那样温柔文雅地说。

我说:“你知道一个中科院院士的标准是什么吗——学科开创者。海涛学的这门专业,因为是中国高校当下没有开设的,她如果回国并积极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不就成了学科开创者了吗?

“同时,请开复同学、肇辉同学注意正方同学的语法。我用的是‘将来’时。‘将来’还没有来。只要海涛回来并踏实地在这个领域耕耘,她就有机会在中国开创‘口述历史’的历史。她的未来,岂止成为学科创始人、专业‘泰斗’,她的面前,摆着的是整个中国商业社会呼之欲出的对高质量文字记载历史的需求,涌来的是因智能手机普及而极度放大了的用户对品质内容饥渴的狂风。”

写下这段回忆,是在2015年北京最后的一轮阳光下。三年前的敦煌在我心中,是那么亲近,又是那么久远。亲近,是因为我似乎能够看见我们站在藏经洞外面,被西域夕阳投射在黄土地上,真情讨论并期待着海涛未来事业的剪影;久远,是因为从那时以来发生了太多太多,似乎过了一辈子的事情,这些事情包括:开复生病、雷军崛起、真格成名、肇辉婚育,以及……以及我不太愿意提起的海涛毕业。

我不太愿意提起范海涛毕业的事情,是因为这个家伙从哥大毕业后,居然没有立即回国,而是选择了在美国工作。在美国工作就罢了,她居然是在新浪美国工作,做一个驻美记者,风风火火今天曼哈顿,明天波士顿,后天华盛顿。

海涛的这个职业选择,使得作为她的朋友并且又好为人师的我很不开心:因为她晚回来一天,不就离我对她的预言远了一截吗?我想她早日回来,努力奋斗成为她的领域里的“泰斗”。至少,迅速启动她为开复写书所开辟的那份前景美妙的写作事业。

有一天她给我打电话说:“徐老师,我又要去华盛顿了,烦死了。”我说:“你不就在华盛顿吗?飞什么飞!”她说:“我此刻是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但我要去的是微软老家华盛顿州,得飞七八个小时呢。啊哟,累死了……”

放下电话,我心里有点变态的快感。累死你,烦死你,谁让你不赶快回国做你该做的事情,摘取非你莫属的成功果实呢!

范海涛记者出身,机缘巧合配合开复写了这本十年来少见的畅销书,赢得了一个文字工作者非常难以获得的名声与品牌,然后一鼓作气,到“口述历史”的发源地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如何记录活着的历史,完成了人生腾飞所需的学识与资源上的准备。

千万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成功之梦,离她就隔一层窗户纸。或者说,离她就差十个小时飞行——好吧,纽约离北京十三个小时飞行——但为什么这么短短的空间路程,对海涛来说就这么难以飞越?

我是因为开复的原因,跟海涛成为挺好的朋友的,我当然欣赏她年纪轻轻就如此成功的事实啦。2011年大年初二,海涛还没有去美国读书,她和她先生段钢在我家喝茶聊天,消耗了一个下午,当时谈的主题,是想请她跟我合作写一本我做投资的书。开复的书那么畅销,让我有点羡慕嫉妒爱,我想我也要整一本畅销书,向开复致敬!而要达到这个目的,还有比这本书的合作者范海涛更好的人选吗?

那天下午,我们实际上开始了采访,开始了“口述”,一段“历史”差点就诞生了。但后来——随着海涛去哥大读书——就没有后来了。

范海涛在事业一触即发之际突然选择去哥大读书并且在毕业后迟迟不回来这件事,真的让我挺失望的。我前面说过,我有一个毛病就是好为人师。我本能地想替别人“规划人生”,并因此而发展出了一套敝帚自珍的“歪理邪说”。而海涛不按照我的想法走她自己的路,真的让我有点失望到了恼怒的地步。

其实……其实我着急毫无道理。海涛的先生段钢看上去一直挺支持她留学并留在国外工作的。皇帝不急,太监急什么!

但我就是急!

我到底急什么呢?

(此处应该有笑声)

海涛终于回来了。时间是2014年的7月,在她出国学习工作三年之后。

2015年12月的一天,我在非常繁忙的年终日程中,挤出了一个晚上和海涛以及她先生段钢喝茶。那次喝茶,在窗外寒风的背景衬托下,我们热乎乎地喝了三四个小时,聊到了午夜两点。这次深聊,让我对海涛、段钢的人生思想和选择,有了更深的知晓和理解。

海涛的人生之路是一个矛盾体。它蕴含着当代青年许多人生的自觉和无意识。自觉,是一种有价值的主动追求;而无意识,则是当一种追求没有价值甚至有反作用之后,依然在惯性思维的轨道上奋力坚持的做法。

这种矛盾,可以说是每个奋斗者都会陷入的困境,有时候更是他们自己心甘情愿的坚持,比如海涛这样。我也许不该说三道四。但反过来想想,我自己走过的奋斗之路,以及我看过无数人做出的决定他们命运的选择,确实还是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确实也导致了甘苦不同的人生果实。所以,我觉得我的指手画脚、说三道四,还是有重大意义的。(此处请不要喝倒彩)

海涛人生的“自觉”,是学习英语的自觉、留学深造的自觉、游历世界的自觉以及获取全球竞争力的自觉。这种自觉,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是一代青年的奋斗主流和人生推力,这几乎成为他们的本能。改革开放,世界来到了中国,中国走向了世界,没有千万能够与世界交流及竞争的人才,中国梦是无法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而言,海涛的追求是正当、积极与深邃的。

但海涛人生的“无意识”,则来自她从小形成的人生追求与时代变迁之间的一点时间差。“出国”,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人的核心追求。而到了21世纪第二个10年,“回国”“来中国”,已经成了最酷的时代潮流,成为全球范围内人才流动的厄尔尼诺现象,改变着世界的创业创新与社会发展生态。

海涛需要留学吗?需要。海涛需要游历吗?需要。但她更需要出书,需要创造更大价值,更需要出版众多印数百万的畅销书给千万读者带来心灵启迪。读书游历的终极目标,还是为事业梦想服务。她在已经可以轻松摘取成功之星的时候华丽“退”身去美国三年,实际上就是为了一个我多年前批判过的“留学无意识”而远离了属于她的历史性机会……这个机会叫:中国机会。

物质的质量越大,则惯性越大。人生梦想植根越久远,要想改变它就越难。海涛这份植根于当代中国历史的留学梦、出国梦,到了《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出版之时,已经在“中国梦”的光辉下失去了往昔的耀眼。留学再也不是人生成功的必经之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抛弃自己唾手可得的人生机会而执意追求往日的留学梦想,就成了人生奋斗的无意识,成了海涛的无意识,也成了我对她过去几年的人生选择“爱恨交加”的有意识。

夜深人静,水汽升腾,谁也听不到我们在屋内热烈的讨论。但我想我们算是把几年来想说没有说的话、想发没有发的“火”,终于说了出来、发了出来。段钢和我热烈拥抱,祝贺我说出了他作为先生“敢怒不敢言”的话;海涛也和我深情握手,表示了她对我想说而没有说够的感谢。

好吧。海涛把她过去几年在美国读书、工作、游历、思考的过程,用她美丽流畅的文字呈现了出来,成为现在绽放在你手中的一本文字的花束。

好吧。海涛放弃了过去几年在国内从事采访、写作、出版、创业的机会,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海涛在美国学习工作生活的经历,毫无疑问也是一份宝贵的人生财富。这种财富,更多体现在修身与储备,而不是扩张与释放。有道是广种薄收、厚积薄发,也许,一旦找到自己“真正热爱”事业方向的范海涛,会以宇宙加速度的推力,站立在她的师长、朋友和亲人面前,播种并收获自己不负众望、不负梦笔生花的才华。

好吧。海涛,你也不要认为我是专门在为你写这篇序言。实际上我是写给我自己看的,因为,作为被一部分年龄比我小的人视为年龄比他们大的人,我常常会反问自己:面对海涛这样信任我的年轻人,我这个“好为人师”的老家伙所说的那些话到底对人家有没有好处?到底会不会误了人家?

要言不烦,让我把我跟海涛四五年来交流的思想主线在这里再表达一遍吧。这是我的个人观点,但假如人生可以重来,我会把这些观点重头践行一遍,我相信它们是人生的精华以及“宇宙的真理”。

历史的车轮旋转到了21世纪第二个10年,出国留学对于范海涛他们,其实已经不再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而是一个随时可得的储备。留学,还是事业?答案是事业!因为,留学的大门,对今日中国青年甚至中年壮年N年,可以说永远在那里敞开,你看看刘强东、王石他们的留学日程就知道我的意思;而事业窗口,对任何个人来说,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一道错过就永远难以逾越的金线,一个醒来就再难成真的美梦。

五年前,范海涛同学如果留在国内做她的写作工作室,她应该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商业写作第一品牌。她应该已经亲自采写了四五本精彩畅销的书(包括我的那本!),她的助手,应该已经相继推出了二三十本企业和企业家传记。这些书,应该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经济奇迹和中国人民梦想成真的史册、丰碑。与此同时,她应该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颗上升的明星,应该已经成为一个意外的亿万富婆……但是,人各有志,海涛选择了出国。

请注意我用了好几个“应该已经”,这是英语里的“虚拟语态”,即应该发生但没有发生的事情。

当然,我相信,任何经历都是人生的耕耘与财富。且看海涛这本书,这本她放弃上述那些丰功伟绩而熔铸了她多年心血的青春之书,这本世界因为她的努力奋斗而变得有所“不同”的梦想之书,看看她披露在书中这几年来的学习与工作、行踪与梦迹以及她的智慧与思考。

每一本书的作用,关闭的是过去,开启的是未来。在2015年最后一天我给海涛写序,同样也是期待着已经兑现了留学梦、经历了美国梦的她,在这送旧迎新之际,扎根于中国梦的土地,迎来她人生最美丽事业的夏天。 fGKN1vNk1uLAR+pXEcbaMQwAWRRNxwM8peMSamXl+OB4Og1AMquRe6anaa3NS4h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