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航空母舰的“逆裁军”

1922年2月6日,当时世界上的主要海军强国——美、英、日、法、意五国,在华盛顿签署了《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华盛顿海军条约》)。条约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主力舰(排水量万吨以上)总吨位之比为5 : 5 : 3 : 1.75 : 1.75,美、英可各自保持主力舰15艘,日本可保持主力舰9艘,法、意可各自保持主力舰5艘,超过此限额的主力舰均在裁减之列。

《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署,使世界海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罕见的“海军假日”时代。一向奉行“巨舰大炮主义”的海军列强,其各自拥有的战列舰、战列巡洋舰等主力舰的数量和总吨位已接近饱和状态,早已达到甚至超过了条约所规定的最高限额。为了“遵守裁军条约”“履行裁军义务”,各国正在建造的新一代主力舰只好停建,但是让这些巨舰就这样“半途而废”岂不可惜?于是,各国纷纷打起了航空母舰的主意,以便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在船坞上已经初具规模的巨舰的舰体。

也许是当时的海军列强在进行裁军谈判时,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航空母舰在未来海战中的重大价值,《华盛顿海军条约》在对“巨舰大炮”严加限制的同时,却对航空母舰的发展网开一面。条约规定:航空母舰是一种专门为搭载和起降作战飞机而建造的军舰,其标准排水量为10 000—27 000吨,其装备的火炮口径不得超过203毫米,数量不得超过10门。条约对签约各国所拥有的航空母舰的总吨位作了如下的限制:美英两国各为135 000吨,日本为81 000吨,法、意两国各为60 000吨。每艘航空母舰的单舰排水量通常不得超过27 000吨。但考虑到各国由于“履行裁军义务”而“过剩”的“巨舰”舰体,为了对其加以“充分利用”,允许各国在其航空母舰的总吨位限额内改装两艘33 000吨级的航空母舰。

显然,《华盛顿海军条约》对“巨舰大炮”来说,无疑是一个较为苛刻的裁军条约,但对于当时尚不为世界海军列强所看好的航空母舰来说,却在无意之中为其注射了一针强心剂,并为其发展大开了方便之门。于是,在世界海军列强实行“军控”甚至是在裁军的“大气候”之下,航空母舰的发展却形成了一场“逆裁军”的“小气候”。各个海军强国纷纷将停建的“巨舰”舰体改装为航空母舰,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不小的“航母造舰热”。“海军假日”中的“裁军条约”却促成了航母发展的“第一次浪潮”,真可谓“歪打正着”。

曾经在世界海军史上最早完成了飞机上舰的尝试,并且最先实施了航空兵对战列舰攻击演练的美国海军,此次作为《华盛顿海军条约》的“东道主”,面对这即将到来的航空母舰发展的“第一次浪潮”,当仁不让,率先开始实施了航空母舰的“逆裁军”。

由于受日德兰海战的影响,美国海军1916年制定的“大扩军”计划中,准备建造6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其排水量为43 200吨,装有12门406毫米主炮,以作为未来美国海军两洋舰队的核心和主力。从1920年8月至1921年5月,6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陆续开工建造。

《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现场

美国海军的这一举动,立即使其在太平洋上的潜在对手——日本海军感到坐立不安。于是,他们在参加华盛顿海军军备控制谈判时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迫使美国海军放弃这6艘在建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经过艰苦的谈判和反复的讨价还价,美国海军终于被迫作出了让步,暂时放弃了这6艘寄托着美国海军未来希望的新式战列舰。但作为交换的条件,日本海军也必须放弃其在建的2艘“天城”级战列巡洋舰——“赤城”号和“天城”号。

就这样,《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使得寄托着美国海军未来希望的这6艘新式战列舰,尚在“襁褓”之中就已经失去了继续生存的权利,成了不合时宜的“累赘”。1922年2月,这6艘在建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全部停工。无奈之下,美国海军只得按照《华盛顿海军条约》所留下的出路,着手将它们改建为航空母舰。于是,这一迫不得已的决定,终于导致了美国海军第一代大型攻击型航空母舰的诞生。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日本海军一手策划并促成了美国海军第一代大型攻击型航空母舰——“列克星敦”级的装备。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20年后的太平洋战争初期,面对偷袭珍珠港得手后日本海军咄咄逼人的海空攻势,当时尚缺乏足够数量航母的美国海军,却恰恰是以当初被迫改建的“列克星敦”级航空母舰为核心编成航母特混编队,首先发起了对日本海军的海空反击战。

由于财政困难,美国海军只能从这6艘在建的战列舰中,选择了其中建造进度最快的两艘——昆西造船厂建造的“列克星敦”号(已经完成全部工程量的26.7%)和纽约造船厂建造的“萨拉托加”号(已经完成全部工程量的29.4%),将它们改建为标准排水量为33 000吨的航空母舰“列克星敦”号(CV-2)和“萨拉托加”号(CV-3),从而“用足”了《华盛顿海军条约》对发展航空母舰所给的“政策”。

1927年,两艘“列克星敦”级航空母舰改建完工,此时,其标准排水量已经远远超过了33 000吨的限制,达到了36 000吨。该级航空母舰采用全封闭式的舰首,其全通式飞行甲板长达270余米,由舰桥、高大的塔式舰桅以及巨大的扁平烟囱所组成的岛式上层建筑位于舰体的右舷。该级航空母舰的动力装置为涡轮-电力推进,其主机最大功率为18.4万马力,最大航速34节,贮油量为6 668吨,以15节的经济航速航行时,续航力可达1万海里。为了便于区分这两艘极为相似的同级姊妹舰,美国海军在“萨拉托加”号的大烟囱上,涂上了一道宽大的黑色垂带作为标记。

“列克星敦”级航空母舰可搭载飞机90—120架,但毕竟是诞生在“巨舰大炮”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舰上仍然配备有相当强大的舰炮火力。4座双联装203毫米主炮分别配置在岛式上层建筑的前后,另有12门单管127毫米高射炮(高平两用)则分别安装在飞行甲板的前后两舷。尽管是以搭载作战飞机为主要使命的航空母舰,但其舰上的舰炮火力配备却绝不亚于一艘“标准”的重巡洋舰。这也是早期的大型攻击型航空母舰所共有的特征之一。

“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

∷“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

“列克星敦”号于1927年建成服役,作为训练舰和航空军事演习之用。“二战”爆发后,“列克星敦”号一直活动在珍珠港附近。1942年,该舰在珊瑚海海战中被日军鱼雷击中,发生大爆炸,由美军自行击沉。1942年,为纪念该舰而更名的“埃塞克斯”级“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CV-16)下水。

排水量:标准49 000吨,满载50 000吨。

船体:长270.6米,宽32.3米。

航速:34.82节。

动力装置:16座锅炉,电力驱动器及轮机。

武器装备:4座双联装203毫米火炮,12门单管127毫米高射炮,24挺机枪。

舰载机:91架。

载员:2 122人。

1927年12月14日,“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正式加入美国海军服役。1928年1月5日,在美国东海岸的马萨诸塞湾,由阿尔弗雷德·普赖特驾驶的一架UO-1型飞机,在“列克星敦”号上成功地完成了起飞和着舰。随后,“列克星敦”号从诺福克港出发,搭载着几个中队的舰载机,驶往纽波特港的罗德岛装载了鱼雷。不久,“列克星敦”号与其姊妹舰“萨拉托加”号一起,通过巴拿马运河驶往美国西海岸。到达美国西海岸后,“列克星敦”号在旧金山进行了短暂的维修,而后就开始了从圣佩德罗港到火奴鲁鲁的远程航行。此次航行共历时72小时34分,打破了当时横渡太平洋的纪录。加入太平洋舰队服役的“列克星敦”号,从此开始了它在和平时期漫长的服役历程。

“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 rzYEsa+8k9wMI3MsqwOLVbGVrQMoAZbwQZrRLSr1SKj13WCneBOtNnch2469LJi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