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丑陋的“带篷马车”

1917年4月,美国正式宣布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后,美国海军航空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大战结束时,已经发展为一支拥有3 049名飞行员、2 000余架飞机的大规模的航空兵部队。然而,这支海军航空兵部队的主体,却不是舰载航空兵,而是岸基航空兵。到目前为止,美国海军的舰载航空兵,似乎只存在于成功的试验之中。

美国海军在世界上最早完成了飞机在军舰上的起飞和着舰试验,而且最先实现了舰载飞机的“弹射起飞”和“拦阻着舰”,堪称是名副其实的舰载飞机的“发祥地”,无疑具有进一步发展舰载航空兵的良好基础和很高的起点。然而奇怪的是,美国海军对发展航空母舰并不热心,在整个大战期间,竟然没有建造或改建一艘航空母舰。结果,在舰载航空兵的发展上,曾经一度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海军,此时已经被“后起之秀”——英国海军远远超过。究其原因,恐怕也只能解释为海军中传统势力的阻挠,以及缺乏像英国海军那样迫切的来自于实战需求的发展动力。

英国海军的舰载航空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屡次参战,并且先后开创了舰载机对岸攻击、对港攻击和对舰攻击的成功先例,其战绩虽不敢说是辉煌,但也足够引人注目了。相比之下,美国海军航空兵在大战中表现平平,英国同行在发展航空母舰中所做出的努力及其在使用航空母舰参战中所取得的战绩,都对美国海军产生了巨大的刺激。从1918年起,美国海军部就曾经几次提出建造20 000吨级航空母舰的建议,但都遭到了国会的否决,直到1919年,海军部才得到了一笔用于改装航空母舰的拨款。

经过慎重的挑选,美国海军选中了一艘排水量为5 500吨的运煤船“木星”号。该船于1913年建成,是美国海军中第一艘采用涡轮-电力推进的大型舰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木星”号曾经担负向欧洲运煤的任务。有趣的是,1917年美国参战之初,美国海军航空兵的129名人员就是搭乘“木星”号前往欧洲参战的,这也许是“木星”号与海军航空兵的缘分吧。“一战”结束后,由于新建造的战舰大都改烧燃油,运煤船对美国海军来说已经多余。于是,“木星”号于1919年6月开往诺福克的海军船厂,次年3月开始了对其命运带来“历史性转折”的改装。

在改装中,“木星”号煤舱上甲板的上层建筑和起重机被全部拆除,从舰首至舰尾架设了13个单位桁架,在上面铺设了长165.3米、宽19.8米的全通式飞行甲板,在飞行甲板中心设置了1台飞机升降机,用于从机库将飞机运送到飞行甲板上。“木星”号的机舱设置在军舰的尾部,原有的6个煤舱中的4个被改为飞机库,其余两个则分别被改为航空汽油库、弹药库和升降机械室。昔日无人理会的运煤船,经过历时两年的“改头换面”,于1922年建成服役,荣幸地成为美国海军所拥有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它被重新命名为“兰利”号,编号CV-1。

“木星”号运煤船

搭载机群的“兰利”号航空母舰

改装后的“兰利”号,标准排水量增加到11 050吨,满载排水量为14 700吨,但由于原有的动力装置未变,故其最大航速只有15节,续航力为12 000海里。“兰利”号共可搭载各型舰载机34架,其中包括战斗机12架、侦察机12架、鱼雷机4架和水上飞机6架。舰上的机库从结构上讲属于开放型机库,但由于没有机库甲板,飞机在进库之前必须被分解为“几大件”。飞机在出库时则更为麻烦,必须利用前后纵列配置的两台3吨吊车,将飞机部件吊到中央的升降机上,装配好后再升到飞行甲板上,在使用中,特别是作战使用中显得很不方便。

同世界上第一艘全通式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一样,“兰利”号也是一艘典型的“平原型”航母,舰体的最上方是宽阔平坦的全通式飞行甲板,舰桥位于飞行甲板的前下方,舰体的左舷装有一个烟囱,后来又被两个可放倒式的烟囱所代替。由于这种“怪模怪样”的军舰是第一次出现在美国海军的舰队中,加之其原有的船体确实不很“中看”,因此“兰利”号在美国海军中一度被讥讽地称为丑陋的“带篷马车”。

“兰利”号建成服役后,于1922年10月进行了第一次战斗机着舰的试验,同年11月,又使用压缩空气弹射器进行舰载机弹射起飞的试验,两次试验都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在1923年,“兰利”号以美国海军第一艘航空母舰的“身份”到各地航行展示,并在航行中继续进行各种作战运用的试验。1924年,经过各方面“磨合”已经变得日趋“成熟”的“兰利”号,终于被编入了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的作战序列,美国海军也终于具有了盼望已久的舰载航空兵的打击能力。

1936年10月,为了不超过《华盛顿海军条约》所规定的各国海军所拥有的航空母舰的总吨位,已经服役10多年的老舰“兰利”号,被迫“结束”自己的航母生涯,改名为“水上飞机母舰”,编号AV-3,其实是“换汤不换药”。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兰利”号作为“辅助航空母舰”终于等到了参战的机会。1942年2月27日,这艘已经服役20年的美国海军航空母舰的鼻祖,在执行运送P-40战斗机的任务时,在爪哇海被日本海军的岸基攻击机击沉。诞生在和平时期,长期无用武之地的“兰利”号,最终能够为国“战死疆场”,在海战中结束自己的航母生涯,也算是一件幸事了。而美国海军在“兰利”号改建和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大量宝贵的“第一手经验”,无疑也对此后美国海军航空母舰的大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从孤独的“百眼巨人”到丑陋的“带篷马车”,英美两国海军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反复的试验,终于相继改装出了第一代航空母舰,这在世界航空母舰的发展史上是值得纪念的里程碑。因为这标志着航空母舰作为一个新型的舰种,舰载航空兵作为一个新型的兵种,已经度过了诞生之后的童年时期,开始以日益成熟的步伐走向未来海战的舞台。

改装成水上飞机母舰的“兰利”号 0ABpbYDo9IATNKOnOVMCHHVDbQL9y7IcJUp0EvA1mfDr+rQes+S4w/Jv7XmpNqB2



日本海军“后发先制”

在航空母舰的发展史上,早期的航空母舰及其前身——水上飞机母舰,几乎都是用其他的军用或民用舰船改装而成的。这是因为当时的各国海军对这种新型舰种应该具有一种什么样的模式,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认识,因此这种军舰的改装过程,乃至改装后的新型舰种本身都是带有“试验性质”的。

经过多年的探索,特别是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海战的检验,各国海军对航空母舰的建造、特点和使用要求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对未来航空母舰所应该具有的模式,也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改装而成的第一代航空母舰,由于原有舰体的限制而无法克服的一些先天不足也日益暴露出来。于是,各国海军纷纷放弃了改装航空母舰的做法,按照本国对未来航母发展的思路,相继开始着手设计、建造新一代的航空母舰。

第二代航母,由于从一开始就是为适应搭载作战飞机的特殊需要而专门设计和建造的,因此在世界航母的发展史上,被称为是第一批具有“纯正血统”的航空母舰。

英国海军舰载航空兵的发展,在当时的世界各国海军中可谓独领风骚,具有无可争议的“世界一流水平”。也正因为如此,英国在“一战”时期改建、使用大量水上飞机母舰和航空母舰的过程中,也“饱受”了改装航母的“先天不足”之苦,因而也就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下决心设计建造纯种航母的国家。

“竞技神”号航空母舰

1917年7月,英国海军部订购了第一艘“纯正血统”的航空母舰,并将其命名为“竞技神”号,以纪念皇家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改建的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竞技神”号(该舰后来在大战中被德军潜艇击沉)。在皇家海军的历史上,这已经是第九艘以“竞技神”命名的军舰了,同时,它也是皇家海军的第一艘以“竞技神”命名的航空母舰。

当然,由于英国海军在世界上第一个发出了“纯种航母”的“订单”,他们也完全有理由认为:届时他们将建成世界上第一艘“纯正血统”的航空母舰,从而在世界航母的发展史上再次享有世界第一的殊荣。然而,皇家海军忽视了一个正在日益崛起的对手,航空母舰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后起之秀”——日本海军!

对于与英国一样同为岛国的日本来说,海军在其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近代日本海军的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却相当迅速,为了实现其称霸东亚,进而争霸世界的野心,日本海军一直将赶超世界主要海军强国作为其建军的奋斗目标。因此,世界各海军强国在海军建设方面的任何新的动向和举措,都会引起日本海军的敏感和关注。

其实,自从海军航空兵问世以来,日本海军也一直对航空兵的发展较为关注。他们很早就成立了专门的航空技术研究委员会,并派出7名海军军官赴美、法等国学习飞机驾驶,还购买了3架“法尔曼”式水上飞机。早在1913年年底,日本海军就曾经对一艘商船“若宫丸”号进行了改装,1914年8月,该舰被改装为日本的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在舰体的前桅和后桅之间有用铁架和帆布搭成的机库,可搭载2架水上飞机。

日本海军之所以具有较高的发展速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向先进的海军强国学习,善于跟踪海军建设中的最新“潮流”,一旦看准,就会不惜血本地大力投入。这一次在海军航空兵的发展上也不例外,他们一旦决定要成为“航空母舰俱乐部”的成员,就果断出手,于1919年开始设计,1920年开工建造本国的第一艘“纯种航母”——“凤翔”号。

在此之前,英国海军已经订购的“竞技神”号航空母舰,于1918年1月正式动工建造,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其工程进度明显放慢,直到1923年7月才最终建成。然而此时,日本海军于1920年开工建造的“凤翔”号,由于工程进展迅速,却抢在1922年底建成并开始服役。这样,日本海军虽然“后发”,但却“先至”,抢在英国海军之前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纯正血统”的航空母舰,皇家海军此时也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日本海军的“凤翔”号夺走了“世界第一”的桂冠。

“凤翔”号航空母舰

∷“凤翔”号航空母舰∷

1920年,日本海军在浅野造船厂开工建造本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凤翔”号。由于该舰第一次使用了岛状上层建筑,因而被称为第二代航母,在“外貌”上已经接近现代航母了。它在20世纪20年代为日本航空母舰的设计、战术和甲板飞行训练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排水量:标准7 470吨,满载10 600吨。

船体:长165米,宽18米。

航速:25节。

设计功率:40 000马力。

武器装备:4座140毫米口径火炮,改装时增加30座25毫米口径高射炮。

舰载机:26架。

建成后的“凤翔”号,标准排水量为7 470吨,最大航速25节,可搭载飞机26架。该舰的全通式飞行甲板全长168米,在甲板的前部有大约5°的小角度的下倾斜坡,两部飞机升降机沿飞行甲板的中线配置。“凤翔”号改变了第一代航母的平原型结构,采用了岛式上层建筑,一个小型的塔式舰桥被设置在飞行甲板的右舷,其上面带有三角舰桅。在飞行甲板的右舷、岛式建筑的后面,有三个矮小的烟囱,在每个烟囱上都装有铰链,当舰载机在甲板上起降时,三个小烟囱均可同时向外侧放倒,这样就避免了烟囱排放出的烟尘影响飞行甲板上起降作业的进行。

从1923年2月起,“凤翔”号开始进行舰载机的运用试验(日本海军为了以最快的速度“赶潮流”,也只能是先造舰,后试验)。担负试验任务的是日本三菱公司聘用的试飞员、原英国海军上尉乔德,参加试验的飞机是三菱公司制造的,日本海军的第一架国产舰载机——10式舰载战斗机。

撤去岛式建筑的“凤翔”号航空母舰

10式(1921年为日本大正十年)舰载战斗机,是由三菱公司聘请的英国工程师史密斯参照“一战”时期英国最佳的战斗机之一——S. E. 5A式战斗机研制而成的。该机是一种采用木制骨架蒙布构造的单座双翼战斗机,装有2挺7.7毫米机枪,其动力装置为一台300马力的水冷发动机,最大时速为212公里。10式舰载战斗机共生产了128架,它也是第一种在航空母舰上完成起降的日本海军飞机。

经过试验日本海军发现,岛式结构并不完全适合新建的“凤翔”号。由于该舰的飞行甲板比较狭窄,岛式上层建筑在舰载机起降时显得非常“碍事”,为了保证舰载机能够安全地起飞和着舰,日本人最后决定拆除了“凤翔”号上的岛式上层建筑。这样一来,第一艘“纯种航母”——“凤翔”号又再次退回了第一代航母的模式,最终还是成为了一艘典型的平原型航空母舰。

日本海军的“凤翔”号航空母舰,虽然“抢”到了“世界上第一艘纯种航母”的桂冠,但由于其个头太小,缺乏进一步发展的潜力,难以适应舰载飞机日益大型化、高速化的发展趋势,所以到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凤翔”号就只能作为日本海军的训练航空母舰来使用了。 0ABpbYDo9IATNKOnOVMCHHVDbQL9y7IcJUp0EvA1mfDr+rQes+S4w/Jv7XmpNqB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