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论证三要素

一个论证的最基本要素是三个:主张(论题、论点、结论)、理由(前提、论据、证据)和支持(论证方式、推理关系)。论证的结构图,是表达主张和理由的逻辑关系的一种架构、一种形式,它表明一个主张是怎样从另一些陈述获得支持的。

为了充分认识一个论证的结构,下面从论证的三个基本要素来进行分析。

(一)主张

主张是文章作者或说话人提出的观点,即作者或说话人想要表明的看法是什么。分析主张包括找出论题和找出论点两个方面。

1.论题

论题,即论证涉及的某个特定话题,也是论辩双方共同谈论的某个话题。尽管双方在这个话题上可能具有完全相反的观点,例如“是否应该禁止安乐死?”就是一个论题,围绕这个论题至少可以形成相互抵触的两种不同的观点,因此,论题往往可以表达为一个问句。

有时候,论题本身就是论证者要加以证明的观点,即论题本身就可以是论点,例如“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题出现在标题中常是一个短语,如《想和做》《谈骨气》《说谦虚》等很多文章中往往只明确作者的论点,而不会明确指出论题,对于这种隐含的论题,我们要学会从作者的论点中反推出论题来。

对于论题的要求:首先,论题应当清楚明白、简明扼要。其次,在论证中论题应始终保持同一。当文章作者或演讲者对论题把握不准或缺乏论题意识时,他们可能会游移于论题之外,从而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2.论点

论点即主张,是作者对论题的观点。论点是作者要在论证中证明的东西,也是一个论证所要得出的结论。论点是论证的最终目标,一个论证的论点具有唯一性。

论点是找出论题的关键线索。论点的标志词即前面所述结论或主张的指示词,论点的提出一般是一个较完整的判断句,比如,文章的标题《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增加大豆的抗虫害能力》,文章中“核武器是目前人类可知的唯一阻止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方法”都可以是论点。

论点与论题的区别

(二)理由

找出主张(论点、观点、结论)是分析一篇文章或语段的关键,在阅读的时候,理由也叫论据,是一个或一组支持主张的陈述,即作者用来论证论点的根据,相当于推理的前提,具体指的是论证者用来论证其论点的根据。理由是论证的重要因素,断定这些陈述为真的共同理由构成了支持主张的基石。

1.理由的“公理”

论证的力量来自理由,若需要接受一个主张,至少你要问凭什么接受,即要辨别和考虑主张的观点或意见是否获得了合理或者充分的支持。而作者或说话者对自己的主张所作出的解释,即说明其中的原因,那就是他的根据即理由。

理性人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就是以充分或者合理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信念,并用理性的态度对各种意见和说法作出评价与选择。理性精神就是在理解论证时,对待不同的主张要有兼容精神,在没说清理由之前,不要轻易对主张的对错作出判定。

关于理由存在两条“公理”。

第一,理由不能与论点相同。若违反论证的这条规定,就犯了“同语反复”的谬误。

第二,理由不能比论点更可疑。提出理由是为了打消人们对主张的怀疑。由于只有更可接受的理由才能增强主张的可接受性,因此,如果理由比主张更可疑,那么显然就无法增强主张的可接受性。违反这条规定,就犯了“乞题”的谬误。

判断论证是否有效以及强度如何的重要依据是需要区分哪些理由或论据是可靠的,哪些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无效的。

下列两种理由使得论证不可靠或者不可信:一是不正当的理由。论据的真实性是论证有效的一个基本保证,如果使用真实性悬而未决或者以假乱真的理由进行论证,这种理由的应用就是不正当的。二是不充分的理由,由于缺乏充分的理由支持而使主张不能得到可靠的支撑。

2.理由的类型

合理的理由或论据通常是一些已经被证实为真的论断,即所谓的“摆事实,讲道理”,由此,理由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事实理由,即事实性描述,指已被确认的关于事实的判断,包括具体事实、事例与统计数据陈述的统计事实等。

另一种是理论理由,也叫道理理由、原则性论断,指一般性原理、普遍性原理或某个原则性的论断,既包括各门学科的定义、公理、定律、原理、假说等表述科学理论的陈述,也包括法律法规、道德行为准则、价值准则、专家意见、个人意见、恰当的比喻和类比、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以及某些经过时间检验并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和成语、经验总结等。

显然,对论点有支持作用的理由多多益善。由于人们的怀疑不仅可对主张怀疑,而且可能对支持主张的理由也提出疑问。由于出现疑问就要求解释或理由,因此理由具有层级性,即主张的理由,理由的理由,理由之理由的理由……。如果一个理由本身不需要论据再加以支持,它就是“基本前提(理由)”或“基本论据”。

3.理由的识别

通常在文章或口头论述中,表述观点的主张只占很小的篇幅,而绝大部分篇幅都用来论述理由,或对理由作进一步的解释。尽管识别理由并非易事,但总有方法可循,下面提供几种具体方法。

第一,找出所有引导理由的标志词。

引导理由的标志词即前面所述前提或理由的指示词。理由或论据典型的标志词主要有“因为”“由于”“如果”“假设”“假如”“有鉴于”“正如”“依据”“其理由是”“其根据是”“举例说来”等等,这些词语通常表示随后出现的陈述是论证的理由。

第二,重点关注对主张的证据支持关系。

辨识理由的有效办法是在阅读或聆听过程中,在抓住主张的基础上,把自己代入到作者或说话者的位置,并追问自己,如果自己持有这一主张,凭什么能使得主张站得住,即需要哪些事实和道理来支撑,如果在话语或文字材料中获得这些对主张有支持关系的事实或理论,那些材料就应该是作者或说话者用来证明自己主张的理由和论据。

例1:2003年8月13日,宜良县九乡张口洞古人类遗址内出土了一枚长度为3厘米的“11万年前的人牙化石”,此发掘一公布立即引起了媒体和专家的广泛关注。不少参与发掘的专家认为,这枚人牙化石的出现,说明张口洞早在11万年前就已有人类活动了,它将改写之前由呈贡县龙潭山古人类遗址所界定的昆明地区人类只有3万年活动历史的结论。

分析:专家得出“张口洞早在11万年前就已有人类活动了”这一观点的依据和理由是,这枚牙齿化石的发现。

例2:人们经常使用微波炉给食品加热。有人认为,微波炉加热时食物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人体不能识别的分子。这些奇怪的新分子是人体不能接受的,有些还具有毒性,甚至可能致癌。因此,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或动物,体内会发生严重的生理变化,从而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

分析:上述论证得出“吃微波食品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的依据和理由是,微波炉加热时食物产生了人体不能接受的新分子。

但这一理由并不可靠,因为事实上,微波只是加热食物中的水分子,食品并未发生化学变化,因此,上述观点难以成立。

4.辨识的步骤

完整辨识一个复杂论证的理由的步骤如下。

第一,在初步识别主张和基本理由的基础上,标出主张和理由。

在这个过程中,要忽略与理由无关的信息。论证中的理由通常与各种论述性材料交织在一起,这些论述性材料包括定义、说明、解释、背景知识介绍等均不是论证的主干,而是构成和理解论证的辅助性内容。

第二,在理由较多的情况下,对理由作简化概括后进行编号排序。

有时众多理由都被用来支持同一主张,有时一个理由后面又有作为其依据的理由,即出现理由的理由,甚至理由之理由的理由的情况。这些都需要进行编号排序。

第三,若有需要,则画出主张与理由的论证关系结构图。

用箭头等符号标示理由对主张的支持关系,以及理由和理由之间的或并列或支撑的关系。

通过上述方法和步骤对复杂的论证材料进行梳理和解析后,就会对主张及其所述的理由的论证脉络清晰起来,从而就真正理解了一篇阅读文章。

5.理由的审查

主张及对主张的可能怀疑产生对理由的需求。若对一个主张没有疑问,就不必形成对它的论证。虽然主张或论点是形成论证的根本,但理由或论据却是一个论证发挥其功用的关键。一个主张是否成立或可信,往往不是取决于这个主张本身如何,而是取决于支持这个主张的理由如何。因此,要判定一个论证是否好论证,就要对其理由或论据进行认真的审查。审查理由的批判性问题如下。

第一,这个(或这些)理由的是真的或可接受的吗?

理由的真实性或可接受性,是论证的可靠保证。要确定一个理由的真实性,需要进一步追问我们怎样知道它是真的?我们怎样去证明它是真的?我们怎样去检验它的真实性?

第二,这个(或这些)理由和主张相关吗?

真实的理由或准确的证据,如果同主张或论点无关,也起不到论证的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考察理由与主张的关联性。这就需要以理性的态度和严格的标准来尽可能地收集有关信息,评估和确定其真实性。

第三,这个(或这些)理由对主张的支持程度是充足的吗?

除了理由的真实性和相关性外,高质量的论证还需要理由对主张有充分的支持,因此,还需要审查理由对主张的支持程度。

例1:在一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一座唐代古墓中发现多片先秦时期的夔文(音kui,一种变体的龙文)陶片。对此,专家解释说,由于雨水冲刷等原因,这些先秦时期的陶片后来被冲至唐代的墓穴中。

分析:上述观点的理由是有疑问的,若发现这座唐代古墓保存完好,没有漏水、毁塌迹象,这就意味着,这些先秦时期的陶片不大可能是后来被雨水冲刷至唐代的墓穴中的。

例2:海洋中珊瑚的美丽颜色来自其体内与之共存的藻类生物,其中虫黄藻是最重要的一类单细胞海藻。二者各取所需,相互提供食物。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海水升温导致虫黄藻等藻类大量死亡,进而造成珊瑚本身死亡,引发珊瑚礁白化现象,然而研究发现,珊瑚能通过选择耐热的其他藻类生物等途径,来应对气候变暖带来的挑战。

分析:上述研究的主张是,珊瑚能通过选择除虫黄藻之外的耐热的其他藻类生物等途径,来应对气候变暖带来的挑战。但其论证的理由对主张的支持程度是不充足的,若事实上发现,一些虫黄藻能够比耐热的其他藻类耐受更高的海水温度,这说明其他耐热藻类还不如一些虫黄藻,这就动摇了上述论证。

■根据文物保护法,被作为文物保护的建筑物或其他设施,其所有权即使属于个人,所有者也无权对其进行修缮、装饰乃至改建。这一规定采取不允许任何例外的立法形式并不妥当,因为有时有的所有者提出对文物进行外观和内部结构的改造,是因为他们确信,这样做有利于加固和美化文物而提高它们的价值。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反对文物保护法的论证?

A.对文物建筑的改造,不一定就能起到加固和美化的作用,有时反而会弄得不伦不类

B.有的文物建筑年久失修,如不及时改造,将严重损害其价值

C.文物建筑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是历史的遗迹,对其原貌的任何改变都是在降低其价值

D.一个所有者不能对其所有物进行处置,这是对其基本权利的侵犯

E.个人所有者往往缺乏对文物建筑进行改造的技术能力

[解析] 答案:C

反对文物保护法的理由是:对文物进行外观和内部结构的改造可以提高它们的价值。

选项C认为文物建筑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是历史的遗迹,对其原貌的任何改变都是在降低其价值,这样,反对文物保护法的人的理由便不能成立,因此有力地削弱了反对文物保护法的论证。

选项A只是从加固和美化的角度谈论这一问题,而没有触及价值这一要害问题;选项B与题意不甚相关;选项D是支持反对文物保护法的人的意见的,与题意相悖;选项E从技术能力的角度而不是从价值的角度谈论这一问题。

(三)支持

支持也叫论证方式,即主张(论题、论点、结论)和理由(论据、前提)之间的联系方式,一般表现为一个推理系列,具体是指接受理由(论据、前提)有利于接受主张(论题、论点、结论),即那些能够有利于从前提推出结论的前提对结论有支持关系。

主张能否成立取决于理由对主张的支持力量或支持力。当然,支持有程度之别——完全充分的支持、较大的支持、微弱的支持等。

■葡萄酒中含有白藜芦醇和类黄酮等对心脏有益的抗氧化剂。一项新研究表明白藜芦醇能防止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由此,有关研究人员推断,那些长时间在国际空间站或宇宙飞船上的宇航员或许可以补充一些白藜芦醇。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研究的推断?

A.研究人员发现由于残疾或者其他因素而很少活动的人会比经常活动的人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等症状,如果能喝点葡萄酒,则可以获益

B.研究人员模拟失重状态,对老鼠进行试验,一个对照组未接受任何特殊处理,另一组则每天服用白藜芦醇。结果对照组的老鼠骨头和肌肉的密度都降低了,而服用白藜芦醇的一组则没有出现这些症状

C.研究人员发现由于残疾或者其他因素而很少活动的人,如果每天服用一定量的白藜芦醇,则可以改善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等症状

D.研究人员发现,葡萄酒能对抗失重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E.某医学博士认为,白藜芦醇或许不能代替锻炼,但它能减缓人体某些机能的退化

[解析] 答案:B

题干根据一项研究表明的白藜芦醇能防止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推断:长时间在国际空间站或宇宙飞船上的宇航员或许可以补充一下白藜芦醇。

长时间在国际空间站或宇宙飞船上的宇航员的独特性是处于失重状态,B项的实验对象处于模拟失重状态,并进行了对照试验,这一实验得出的结论显然有力地支持题干结论。所以,为正确答案。

C项只能支持题干的前提,即“一项新研究表明白藜芦醇能防止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但没有提供新的信息来支持题干中有关研究人员推断的结论,因此,支持力度不足。

在一个论证中,主张只有一个,而理由(论据)可以不止一个。由于论证的理由可以是多个,而每一理由对论点的支持关系可能不同,所以,在一个论证中可能有多种推理形式。复杂一些的论证是分层次的,在确定某一主张的真实性过程中,如果引用的理由(第一层论据)本身还不很明显真实时,就要引用理由的理由(第二层论据)对这些论据进行支持。以此类推,还可能有第三层论据、第四层论据等。而支持方式就是论证中所使用的各种推理形式,因此,支持程度的不同也是通过各种推理形式来担保的。

[案例]新加坡中学生科学教育中的CER科学论证框架

新加坡科学教育中现行的CER(Claim-Evidence-Reasoning Framework,即基于“主张、证据和推理”的框架)科学论证框架,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的,其描述了一种能用于科学现象或事件的论证程序。以CER框架为指导的论证教学指向科学素养培育,强调在科学对话的互动情境中,教师指导学生规范推理过程,使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并作出理性决策。

CER框架实质上是指向科学素养培育的科学论证框架,该框架包括三个要素:主张、证据和推理。

1.主张。主张是一个问题的结论,通常用一句话表达,是基于理解的完整且具体的答案。在化学课堂上,主张可能是实验得到的结论,也可能是学生通过观察得到的暂定性结论。当学生表达主张时,需要清楚地描述不同变量或不同物质之间的关系。虽然课堂上呈现的知识或探究得到的实验结论是既定事实,但从本质上讲,主张并非确凿的客观事实,而是可能掺杂学生主观判断的假设性结论,需要通过有效且充分的数据来证实。“用证据进行论证”涉及一个“需要科学家对世界作出合理主张”的推理过程。学生作出合理主张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需要发展识别主张中的弱点和局限性的能力,以便批判性地评估自己的工作,以及其他学生和科学家的工作。

2.证据。证据是支持结论的科学数据。在科学领域,证据具有两个关键特征:第一,它以对自然世界的描述为形式,既有经验的,也有推断的。数据包括原始数据、解释数据。例如,已经合成或转换的测量、变量中一般模式的描述,以及无法观测的过程和机制的描述。例如,分子在物质的不同状态中移动的方式。其他形式的信息,例如评价性的陈述,则不被视为科学证据。第二,它应该是研究者可以合理确信的准确信息。如果在论证中使用的证据受到质疑,则需要对其进行审查和评估。在科学论证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挑选和使用数据,利用恰当、可信且足够的证据来支持他们的主张。

3.推理。推理是根据科学原理建立的证明过程,呈现证据支持研究者主张的逻辑。推理一般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这两种方法均是科学家在论证过程中发展知识和学生在科学课堂中进行论证的关键。推理时,学生需要根据不同的问题和证据使用不同的推理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明确证据是如何联系在一起以证实主张的,还要将这些联系清楚地表达出来。

如果从科学理论成果的角度来看,科学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它是系统而严谨的。科学论证过程中,研究者的观点或主张必须通过大量证据来证实,并且当其他人重复实验并得出相同结果时,主张才能真正成立;如果研究者没有充足的证据来完成推理,或者这样的论证不具有再现性,研究者将不得不修正或舍弃该主张,重新探索与论证。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提供的证据越有效,由这些证据支持的观点或主张越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CER框架指向的正是这样一个真实的推理与论证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尽管学生在进行实践调查时充满热情,但他们可能会发现要理解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论证是具有挑战性的。实际上,不同个体在推理过程中使用的证据具有可废止性和不固定性。在他们使用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推理时,可能会发现其中一些证据无法支持他们的主张,或者不能充分地支持他们的观点,因而需要慎重地抛弃一些证据并在审视后增添一些新的证据。当学生使用证据进行推理时,他们的推理过程除了会受到无效证据的影响,也会受到前科学概念、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个体智力水平等内在因素和以学校教育方式为主的外在因素的影响。

摘自《新加坡科学教育中的CER科学论证框架研究——以新加坡中学化学学科为例》(吕琦、代建军) oZDx5T3rE2eNFAiVubliA7LedcGMi7z/3tzHeL+OZMbf3I25j59HKYPYjocL4sZ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