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比较容易沟通主要在于具有共同的“预设”,讨论问题、交流思想、沟通情况必须要有共同的论域、共同的语境、共同的预设。预设具体是指包含在日常语言的某个命题中并使之成立的“隐含判断”,是某一个判断、某一个推理、某一个论证有意义的前提。如果没有某预设,那么某判断、某推理无意义。
例1:谁是现任的清华大学校长?
其预设是存在清华大学,并且有一个现任的清华大学校长。
例2:足球训练课上,小戴来晚了,教练问他:“你怎么又迟到了?”
教练提问的预设就是,过去上足球训练课时小戴也迟到过。
例3:老张又戒烟了。
这句话的预设有:
(1)老张曾经抽烟。
(2)老张过去的戒烟次数可能不止一次。
(3)老张过去戒烟都没有成功。
(4)老张这次戒烟很难成功。
[案例]卖早点
在台湾有两个女工,各在路边开了一个早点铺,都卖包子和油茶。一个生意逐渐兴旺,一个30天后收了摊,据说原因是一个鸡蛋。生意逐渐兴旺的那家,每当顾客到来时,总是问“在油茶里打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垮掉的那一家,总是问顾客“要不要鸡蛋”。
分析: 两种不同的问法总能使第一家卖出较多的鸡蛋(第一家的预设是你要鸡蛋,而第二家没有这个预设)。鸡蛋卖得多,盈利就大,就付得起各项费用,生意也就做了下去。鸡蛋卖得少的,盈利少,去掉费用不赚钱,摊子只好收起。成功与失败之间仅一个鸡蛋的区别。
平时说话要注意自己的预设,以免别人误解。水平高的人说话总是非常得体,关键是要注意各类受众,注意说话对不同受众的影响,以把握好分寸。善于说话的人注意场合、注意受众,不会说话的人总是考虑不周,说些不该说的话。什么叫不该说的话?就是话中有会使受众产生不舒服的预设,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例如:古代有个笑话。主人请客,请张三、李四与王五,结果张三、李四来了,左等右等就是王五没来,主人就说:“该来的怎么还不来”,张三听了,心想:“那我是属于不该来的”,于是就走了;主人着急了,就说“不该走的怎么走啦”;李四听了,心想“那我是该走的了”,于是也走了。结果主人一个客人也没请到。
■甲、乙二人正在议论郑建敏。
甲:郑建敏是福特公司如今最得力的销售经理。
乙:这怎么可能呢?据我所知,郑建敏平时开的是一辆日本车。
乙的判断包含了以下哪项假定?
A.日本车现在越来越受欢迎,占领了越来越大的国际市场
B.这辆日本车的性能一定非常优异,才可能吸引福特公司的销售经理
C.一个公司的销售经理应当使用本公司的产品,哪能买别的公司的车
D.郑建敏开的那辆日本车可能是福特公司在日本的合资企业生产的
E.最得力的销售经理应当享受最高级的待遇,所以郑建敏能买日本车
[解析] 答案:C
乙根据郑建敏是福特公司的销售经理,而对其开日本车感到惊讶。
可见,乙的判断假定了C项,否则,如果乙不假定一个公司的销售经理应当使用本公司的产品,他就不会因为作为福特公司销售经理的郑建敏不开福特车而开日本车感到惊讶。
其余各项均没有理由被认为是乙的断定所假定的。
■甲:那座拱形桥是什么时候被什么人炸毁的?
乙:是被日本人炸的,我记得那是抗日战争快结束的时候。
以上对话中的预设是:
Ⅰ.曾经有一座拱形桥。
Ⅱ.拱形桥被人炸毁了。
Ⅲ.有一段历史时期被称作抗日战争时期。
Ⅳ.拱形桥是被日本人炸毁的。
A.仅Ⅰ和Ⅱ
B.仅Ⅰ、Ⅱ和Ⅲ
C.仅Ⅱ、Ⅲ和Ⅳ
D.仅Ⅰ、Ⅱ和Ⅳ
E.Ⅰ、Ⅱ、Ⅲ和Ⅳ
[解析] 答案:B
根据语感,Ⅰ、Ⅱ和Ⅲ都是题干对话中所必须预设的。
Ⅳ是不必预设的,因为“拱形桥是被日本人炸毁的”这样一个事实是题干中已经表达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