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乡土中国与理解中国

作为费先生的弟子,在费孝通一百周年诞辰那一年,我曾主编过一本书,书的名字叫《费孝通与乡土社会研究》。这本书是我在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任职期间,和我的学生们一起阅读了十六卷本的《费孝通文集》之后结集出版的一部读书笔记,现在看来这样的阅读也只能说是一个开端。如果说这样的阅读是把费孝通的作品切分开来去做分别的理解,那么后来我们所陆续在编即将出版的《费孝通年谱长编》则是用年月日的系谱记录方法,将费孝通的学术思想脉络清晰梳理的一种学科史研究的努力。

我一直以为,当一个人伟大时,自然会有非同寻常的生命轨迹存在,后人也必然能够追溯到这种生命轨迹。对于费孝通学术思想的研究,在路径上尽管有着不同的选择,在理解上也会有离开费孝通的文字本身的多重理解,但伴随着斗转星移的世事变化,我们仍旧相信,很多致力于理解中国的原始性问题的研究,似乎都可以从费孝通那里找寻到对某一问题继续研究的分离点。因此,对作为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以及民族学家的费孝通学术思想的研究,实际上也只能说是刚刚开始,未来还必定有很长的路要走。

毋庸置疑,费孝通先生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有非常多的人在研究他的学术思想了,在那本由美国历史学家欧达伟(或译大卫·阿古什,R. David Arkush)所撰写的《费孝通传》中,我们看到了费孝通作为一个社会学者的真实存在,但欧达伟借助细密的历史资料和文献,是否就真的理解了费孝通一生的学术和思想呢?如果你有机会恰巧翻阅到费孝通的那篇《我看人看我》的回应性文字,你就会清楚地知道,双方在沟通和理解上出现的误差真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因此,对于一位伟大思想者的研究,并没有什么所谓终结版的权威研究可言,所有的认识都会随着新的语境以及现实境遇的存在而有所改变,否则我们今天的人何必要不断地去重写孔子、司马迁以及康熙大帝这样的历史人物的故事呢?结论很显然,因为每一次重写都可能是一种新的理解产生的契机,这种新的理解必然是因应着我们当下的生活和现实而做的一种借题发挥的再拓展、再发挥以及再利用。

而且,似乎出人意料的是,在费孝通2005年4月24日过世之后,大家阅读费孝通作品的热情却似乎有增无减,乡土社会与乡土中国越来越突出的巨变,使得许多人试图通过阅读费孝通的那些作品而去重新理解当下的现实社会和现实中国。也许,作为费孝通弟子的我们最值得去做的一件事就是在材料上能够有一种传承性上的解读,使得一种有似血脉般思想的谱系,可以因此而得到一种根本性的保留和延续。实际上,师生关系也并非能够保证老师的作品必然会为其学生所阅读,尤其是在今天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但费孝通的文字确实是在如何想问题以及如何提出问题这一点上超越了他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作为一位老师,他吸引我们必须通过深度阅读以及思考他的文字而去深入理解他的思想精髓。因此,有幸跟随费先生读书,由此尽可能多地阅读了他的作品,这样的一份学问上的机缘,使我能作为一个研究者来向大家介绍费孝通先生,特别是他的那些印成铅字的文字作品以及背后的诸多故事和线索。

在阅读费孝通的著作的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这本书及其续集 。看到这本书,我的脑中总能联想起中国古人的那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费孝通首先是一位人类学家,而人类学家的特点便是往往都会用自己的双脚去踏访出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并用一支笔去描述和呈现那个世界,那个世界可能恰是书本上所没有记载过的,这让我们能够从书斋摇椅上空洞的思考转换到一种直面现实的理解。当时,这本封面有费孝通题写书名的朴素的书一下子便吸引了我,其中所收文章也多是一篇篇犹似游记的文字,读起来真的不怎么费力气。甚至有知情人士还专门向我解释了这本书为什么会取这样一个不太好念出口的名字,听他一解释,我茅塞顿开,这书名是说费孝通自己能够“从一行跨到另一行”,从来没有把自己局限在某一学科的研究领域之中。我觉得这一点对于那些有着多重兴趣、多重爱好的研究者来说,一定是很有启发性的。后来只要有时间,我便会拿出这本书来翻阅,也总是能够从再次阅读中寻找出一些新的感悟,甚至还会激发出新的课题研究灵感来。

记得最初面见费先生是在1994年的冬天,当时我正准备报考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博士研究生。去未名湖边上的研究生院报名的那一天,恰好费先生也来做讲座,我便跑去听。有一个师兄说,他们在北京大学已经读了两年书了都还没有见过费先生一面,而我一来就见到了费先生,想来这或许就是一种缘分吧。后来我有幸就读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这是由费孝通在北京大学创办的一个研究所,我也是从那以后才开始逐渐进入社会学与人类学相互交叉的这样一个研究领域中来的。这次无意之间的听讲座,或许是一个人学术研究历程上的一个小插曲,实在是算不上什么特别的经历,但它对于我自身学术旨趣的培养,却又是意义极为重大的,甚至是不可多得的。后来,我自己的许多论述可能都或多或少受到了费孝通文字的启发,我由此一点点地发展出了自己的些许认识和观点,这一切无疑都建立在对费孝通作品和所提问题的阅读和思考之上。

可以这样说,费孝通最为重要的贡献就在于,他用他的那支妙笔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学科在中国开展研究和发展的可能性。显而易见,从费孝通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用笔来做学问,用笔来书写中国社会,同时借助西方社会科学的一些理念,用笔来书写一种独特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费孝通。你如果读过费先生信手写来的那些散文,就会发现他的许多作品同样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但在这一点上他与著名的文学家钱锺书之间可能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作为一个纯粹的文学批评家,钱锺书一直是在一种闪烁其词的隐匿中,或者说从“人生边上”,再或者说从“人生边上的边上”书写着中国人的精神 ,而费孝通则是在一种面对现实的直白中告诉人们中国人的精神究竟是在哪里,它的社会基础究竟又是怎样的,还有它在未来的可能趋势和走向。

费孝通出生于1910年,下一年便是改朝换代的1911年,由此,从帝制中国转换成为后来的民族国家的中华民国,这一变换以及之后历次社会制度上的大调整,无疑都影响了费孝通那一代人的成长。包括费孝通在内的那一代人,真正经历了一个生活巨变时代发展的全过程。可以概括地说,从费孝通出生到现在的接近110年,也同样是中国社会发生了种种巨变的110年。在他出生后第二年所发生的“辛亥革命”,寓意着一种社会与政治制度上的根本性变革,或者说从那个时候起,中国从上而下发生了一场巨变,这种巨变一直影响到了今天的现实社会和文化构成。今天的制度和观念,很多方面的转变都跟这场巨变有关系。费孝通本人也从不否认这一点。与此同时,费孝通在其作为学者的生命历程中一直都在关注着中国的命运,关注着这场天翻地覆的巨变给中国文化所带来的一种深刻影响,并思考未来中国,特别是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命运将何去何从。

在很多人还在思考乡村发展的问题时,费孝通已经预感到城镇化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呼吁小城镇在基层社会发挥一种人口蓄水池的作用,为此而撰写出的《小城镇大问题》的调查报告,引起时任总书记胡耀邦的重视并由其做出重要批示,成为影响后来中国小城镇发展方向和决策的一份重要文件。实际上,这个问题即便是到了今天,仍旧没有能够真正得以解决,甚至有些地方在有些方面走上了一条过度城市化的歧路,一个过度城市化的城市在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也是费孝通所提的“小城镇,大问题”的核心思考所在。对于如何真正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当年的费孝通是专门将其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而提出来进行研究的,但今天的城市化似乎走上了一个单向度发展的快车道乃至超车道,而体现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也陷入了一种难以有序发展的困境。当越来越多的人挤到大城市中来工作、生活以及寻找未来之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大城市能否真正满足越来越城市化的生活的需要,将是对于未来中国总体发展和区域发展的一种考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英文是“Better City,Better Life”,很多人不经意间也许就误读或者误解了这句话的本意,可能会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城市,生活才变得更加美好,但英文原文的意思并非如此,而是“好的城市,好的生活”。也许,人们确实更希望借助城市而使生活变得更为美好,但由此而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中国广大的乡村现在面临着越来越多跟费孝通所曾经总结的“乡土中国”的特征相悖谬的现象,乡村的去留问题即便到今天都还属于一个难以真正解决的问题,否则便不会有今天“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落实和推进了。 U/46aFPwkcayCmOgUaoErSG+kJX8jwqb6lUmtOYJ9MvJDupbqadShYFbUb/bsGL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