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较大的冲击,对金融服务模式也会产生深远影响。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未来经济金融体系会呈现出三个值得关注的变革趋势:
第一,更加重视数据优化与标准化,运用大数据方法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为数字化时代积累重要的生产要素奠定基础。数据就是数字化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数据不足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但在目前海量数据充斥的环境下,大量的数据泡沫、非标准化的数据、存在问题的数据,同样也会带来信息不对称。因此,下一步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始终离不开数据基础的优化与标准化。
第二,金融业将进一步拥抱人工智能、区块链新技术,推动产品与服务的线上化、移动化、智能化。
第三,新技术难以单兵突进,它的发展离不开合理、透明、规范的制度规则。虽然现在越来越强调技术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但技术本身其实是难以单兵突进的,因为经济活动、金融活动还是人的活动,所以离不开合理、透明和规范的制度规则。
从中观角度进一步聚焦,金融科技从技术端到业务端的中间环节的联动性正在逐步提升。受疫情影响,短期内提出了项目建设、场景建设非常迫切的需求。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下,技术、业务与中间环节的联动性进一步提升。中间环节则包括技术标准、平台服务模式、监管和政策等,保障了金融科技生态与产业链的高效运转。
另外,金融科技的创新离不开供给端与需求端两大要素的影响。供给端要素包括技术与监管。需求端的要素是企业与消费者偏好。从全球范围来看,影响金融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的最大因素体现在监管层面。监管给予的空间直接决定了金融这样的特殊行业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跟技术相融合。来自需求端的企业与消费者偏好体现为人们对线上化、移动化、数字化的适应度不断提升。
进一步具象化来看,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创新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业务、产品与服务。以银行业为代表,银行的存贷汇业务受到了深刻的冲击和影响。比如保险行业中保险科技已经成为金融科技创新中一个重要的参与者,金融科技在证券、信托等其他持牌金融机构领域也在快速迭代和发展。
(2)主体与组织架构。众多金融机构在主体组织架构方面不断做出探索和转变。比如银行内部包括网金部门,在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它们都在不断探索如何使自己的组织架构达到最优。
(3)风控与安全。风控与安全一直是金融机构健康发展最重要的生命线。智能风控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4)合作模式与生态。这不仅涉及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还涉及金融机构与技术企业之间的关系,金融机构与流量组织、平台、大型BigTech之间的关系。合作模式与生态的复杂程度前所未有。
(5)在技术与金融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广义上的金融科技创新业务,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思路,分为支付结算、存贷款资本筹集、投资管理与市场设施。这些年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呈不断增长的态势。
前几个方面涵盖了主要的金融业务的特点,最后一方面是非金融业务,主要涉及能够支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跨行通用的一些基础设施、基础设备等。它决定了承载于其上的金融科技创新能否顺畅地推进。所以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创新一直在延续,在未来仍将不断推进。
经过疫情的短期压力测试,中长期来看,判断哪些领域可以进一步往前探索不只是监管面临的挑战。行业要全面提升技术能力、规范性、认知水平、综合能力来应对政策给予的短期空间所带来的挑战,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非接触与零接触服务。非接触与零接触服务能够对机构供给与客户需求两端都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机构供给端需要不断改善自己的服务产品,提高供给优化的动力。更为重要的是对客户需求端产生的影响。过去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特定的用户群体因为是弱势群体而难以掌握数字化的手段与能力,在享受数字服务方面有障碍。随着数字化对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的改进,这一类客户对数字化服务的需求将增加。来自客户端的压力会倒逼线上业务快速发展,跨越PC互联网阶段,向移动互联网阶段进一步提升。
第二,支持中小微企业。金融机构的“抗疫”更多体现在普惠金融方面,但是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有限。一方面是因为原有金融科技在B端业务发展中存在一些天然的瑕疵和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小微企业在疫情冲击下的融资需求是短期需求,更大的影响来自金融之外。
第三,服务供给的多渠道、多视角协同。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应用与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有各种各样的布局,但是这些布局之间的协同程度有待提高。未来,明晰客户对便捷服务的要求,会进一步倒逼金融机构更好地协同整合不同渠道、不同视角、不同部门,而不是进行撒网式布局。
第四,更重视B端业务。C端业务受金融科技的冲击非常大,我国已经在世界上占据了一个相对有特色的地位。但是在B端业务方面,金融科技的应用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目前,社会越来越关注基于供应链、贸易链、产业链的产融结合式创新,这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要避免“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应利用新技术,通过平台合作落地最佳场景来缓解供应链金融中天然的痛点与矛盾。
第五,全新的风控压力。未来,金融科技创新对风险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线上业务积累不足、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存在不足、人才与技术能力储备不足的银行来说。利用线上手段服务于本身数据积累不够、信用评估比较难的企业,给风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第六,对金融行业数字化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造成压力。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在更好地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对外赋能的同时应审视自身经营的数字化程度,在关注前台给客户赋能的同时还要应对中后台线上化提出的挑战,全面改进自身的运营能力。
第七,非融资性服务的创新不断加速,包括支付清算、风险管理、投资与财富管理。比如,如何实现精准保险,如何更好地进行财富管理与资产配置。
第八,单独聚焦监管因素。在疫情影响下,监管部门推出了一些短期内可以进一步推动创新和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体现为某种压力测试,或者说是某种监管沙箱。以线上开户为例,监管层提出银行可以在有效防控风险,准确识别客户身份和开户意愿的前提下,综合运用远程视频、人脸识别、电子证照等方式,通过电子渠道为客户办理开户变更等业务,但疫情结束后,银行仍需及时联系客户补齐相关手续。这一系列政策虽然具有短期效应,但是对未来进一步探索相关领域的改革发挥了推动作用。当然,疫情之后进一步推动远程开户改革,也应充分考虑效率与安全的平衡。与远程开户有关的配套法律规则、内控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从制度上保障电子单证、影像、签章、数据等的合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