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本书的研究和写作思路

2013年7月3日,笔者在《中华读书报》发表了《吴宓和〈傲慢与偏见〉的教学传播》,这篇论文是本人2012年的中国传媒大学博士选修课程“中外文化研究”的结课论文(得了本人博士生课程的最高分“90分”),后来成了我的博士论文《简·奥斯汀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传播考论》的出发点和组成内容。当初以此作为博士论文题目,其写作动机是想探讨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等经典小说是通过什么样的传播渠道,经过哪些人的努力,跨越了哪些时间节点,才成为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时常阅读的英国文学经典的,也就是它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从传播渠道而言,包括图书报刊译介、教学传播、学术探讨和图书翻译出版等;而从时间段划分,1935年《傲慢与偏见》第一个中译本在中国出版,然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苏联文学”的一边倒,到“文革”文化事业的中断,改革开放以后迎来简·奥斯汀传播的高潮,以及21世纪以后的传播新局面,以这些节点区分各个时间段,要面面俱到的话,则会形成以下的研究和写作格式(见表0-5)。

表0-5 本书原先的写作思路

上表所形成的19个模块的写作内容(打“√”部分),论述头绪极其繁杂,这是本人不能驾驭的写作任务。如果能虚化对学术传播这条主线的论述,注重对1949年以前(甚至1966年以前)的报刊译介、教学传播和图书翻译出版的论述,而突出呈现1935年至今80余年的图书翻译出版史,并采用适当理论总结其传播规律,则其研究和写作思路要简单得多(见表0-6)。

表0-6 本书的写作思路简化版

这样一来,将本书的写作思路简而化之为:首先,考证简·奥斯汀及其作品在中国的传播起点,涉及图书译介、报刊译介、教学传播、电影传播等;然后,管窥1935年以前的传播过程及传播主体,重点放在1935年至今简·奥斯汀的6部小说在中国的图书翻译出版过程,并试图用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来剖析《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本)出版个案,用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来分析《傲慢与偏见》的社会传播效果。这是本书写作的主旨所在。

本书的写作会涉及历史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编辑出版学、符号学、跨文化传播学、译介学等理论,要写出一本像样的专著,对笔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只能勉力为之。 UjpMKMJXHoBdBIS4ovl74Ub/XhExShDBm+o8izfKUPzlaEwBmHcnQIveaScVunX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