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2.16—1817.7.18,也作“简·奥斯丁”)是英国著名作家,虽然只活了不到42岁,但是创作并出版了《理智与情感》( Sense and Sensibility ,1811)、《傲慢与偏见》( Pride and Prejudice ,1813)、《曼斯菲尔德庄园》( Mansfield Park ,1814)、《爱玛》( Emma ,1815)、《诺桑觉寺》( Northanger Abbey ,1818)、《劝导》( Persuasion ,1818)6部小说,以及其他一些作品如《爱情和友谊》( Love and Friendship )、《苏珊夫人》( Lady Susan )、《沙地屯》( Sanditon ,未完稿)等。

虽然当初她作品的投稿遇到许多挫折,甚至是退稿,只有4部作品在生前得以出版,且出版的时候没能署真名。作品问世以后,她也没有马上能够以此谋生,变得大红大紫。无论在她生前,还是在死后的很长时间,作品的畅销对她来说是一种奢望。

与同期的司各特(Walter Scott)和其后的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等男性大作家相比,简·奥斯汀属于慢热型的女作家,在42年的短暂生涯中始终低调写作,生前没有享受什么荣耀——诸如著名女作家之类的头衔。在英国文学史中,她的地位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也就是她去世100多年后才得以确立。这主要得益于1923年罗伯特·查普曼(Robert Chapman)校勘、再版了她的小说,使其上升到“严肃文学”的殿堂。而在中国,虽然20世纪上半叶已有对她的译介和教学传播,但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她的作品才被全面翻译出版,不仅成了一时的畅销书,而且成了永久的长销书。

与19世纪的其他英国作家不一样,简·奥斯汀的小说没有明显的时代背景,总是围绕着“三四户人家”的那点家长里短说事,欧洲的风云变幻在她的作品中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肯定不属于“宏大叙事”的巨著一类。但正因为这一点,她的作品更容易为平常的我们,特别是和平年代的我们所理解,普适色彩比较浓厚,且经历了时空上长期、大范围的考验。无论我们怎样解读她的小说,其主旨仍历久弥新,那就是永恒不变的人性。

在当今时代,简·奥斯汀属于英国,属于英语国家,属于世界各国,也属于她从未到过、从未在作品中描写过的中国。因为,经过100多年来的出版传播,她已经充分“中国化”了,仿佛美女伊丽莎白、俊男达西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且不说她小说的诸多译本和版本的不断出版,且不论期刊上连篇累牍地介绍和解读,也不说她的小说经常性地被翻拍成影视,单说她的小说名称《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因其对立性的语言表达,已经成为我们常用的社会话语。

据笔者考证,1908年简·奥斯汀及其作品第一次为国人所知。那么,110年来,其人其作是如何从遥远的英国被引介、翻译到中国来的,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无疑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研究课题。

不过,在论述简·奥斯汀作品的出版传播之前,有必要对英国文学名著在中国的翻译出版情况作一个简要的梳理,并通过对当当网上书店“五星图书榜”的世界小说名著榜的统计分析,总结简·奥斯汀小说的翻译出版与传播不同于其他英国经典作家作品的特点。 7y4AJOzgjGDr+5llzVHKwA/MgY8Fv8iLlzPR2AsVaPDNVV/UTgXPyfOdaIXBVds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