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笔者搜检的1949年以前的期刊文章(先不涉及有关图书、报纸,包括各种文学史著述等)来看,简·奥斯汀(Jane Austen)这个人名的翻译并不仅限于现在这样两个固定的译法,而是五花八门,但均是音译。
先说简·奥斯汀的英文姓氏“Austen”,有如下中文译法(按发表时间先后排列,以下同):
1. “奥斯敦”(锳,1916
);
2. “奥士丁”(林德育,1917
;陈铨,1935
);
3. “奥士登”(菊农,1927
);
4. “奥丝滕”(微西,1933
);
5. “奥斯丁”(徐志摩,1929
;刘白恤,1937
;朱有琮,1947
;陈新谦,1948
;钱歌川,1948
);
6. “奥斯登”(杨缤,1935
;顾献樑,1936
;程忆帆,1937
(1)
;吴景荣,1943
;许天虹,1945
;林树珍,1947
;林海,1948
);
7. “奥丝敦”(一梅,1936
);
8. “奥丝腾”(Luting,1937
);
9. “奥丝汀”(冯和侃,1944
);
10. “奥斯顿”(杜谷生,1946
;陈克环,1947
;李宏远,1947
);
11. “奥司汀”(徐百益,1947
);
12. “奥思亭”(吴景荣,1947
);
13. “柯士顿”(陈瑞华,1947
);
14. “奥斯汀”(常风,1948
)。
上述总计有14种不同的译法,其间相隔32年。最早为“Austen”给出译名的是“锳”,即邵锳;而值得一提的是,最早为“Jane Austen”给出完整译名的是林德育,译为“迦因奥士丁”。
其中,采用“奥斯登”译法的最多(7人),其次是“奥斯丁”(5人)。吴景荣先是译成“奥斯登”(1943),过了4年又译成“奥思亭”(1947),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最早的是“奥斯敦”,最晚的是“奥斯汀”(1种),也是现代通行的译法之一。笔者认为,带“丝”字的“奥丝滕”“奥丝顿”“奥丝腾”“奥丝汀”,都带有女性命名特征,可能作者翻译时没有意识到这是姓,不是名,应该保持中性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陈瑞华将“Austen”译为“柯士顿”,明显是一种误译。
再说简·奥斯汀的英文名字“Jane”,有如下中文译法:
1. “迦因”(林德育,1917
);
2. “琴”(菊农,1927
;顾献樑,1936
;程忆帆,1937
(2)
;徐百益,1947
;朱有琮,1947
);
3. “真”(微西,1933
);
4. “撷茵”(杨缤,1935
;林树珍,1947
);
5. “迦茵”(陈铨,1935
;吴景荣,1943
;林海,1948
);
6. “琴妮”(刘白恤,1937
;杜谷生,1946
);
7. “真妮”(冯和侃,1944
);
8. “J”(许天虹,1945
);
9. “珍”(李宏远,1947
;陈瑞华,1947
);
10. “简”(吴景荣,1947
;陈克环,1947
)。
上述总计有10种不同的译法,其间相隔30年。最早为“Jane”给出译名的是林德育。其中,采用“琴”的译法最多(4人),“迦茵(因)”也差不多;最早的是“迦因”,最迟的是“简”(2种),也是现代通行的译法。笔者以为,“珍”字最好,因为它较接近英语发音,而且比“简”字更具有女性起名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