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批判性思维是交流的基石

“正确地思考事物”——大多数人能实现这一点就能具备批判性思维,而这就是良好交流的坚固基石。

“critical”这一单词的原意是“怀疑性的”“批判性的”,因此“critical thinking”直译就是“批判性的思考”,但本书所介绍的批判性思维的含义是“具有健全的批判精神的客观思考”,将其定义为提高逻辑思维和思考效率的方法论——技巧与框架,以及正确思考的态度(心态)的组合。

批判性思维在帮助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解决问题方面能发挥很大的效果,并且能让交流更为有效,这也是本书的执笔动机。

一、现在为什么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和批判交流

最近日本企业的人才流动性变低,商业对象也较为有限,因此不少事业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共享背景与环境,形成了内隐知识或默认的规矩。与欧美等地主流的“内容重视型”相反,日本人的交流往往被分类为“背景重视型”。

背景重视型的交流是从日本文化中诞生的,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今后也会在很多情况下发挥其有效的交流作用(本书也会多次强调理解环境的重要性)。

但随着人才流动化的推进,不仅中途转职的人越来越多,派遣员工、合同员工、独立承包人等不同立场与利害关系的人以共同目的进行事业合作的案例也会增多。此外,前往海外企业做商业洽谈,或者经营者和员工中有外国人的情况也很常见。

这样一来,没有共通背景作为交流前提的可能性就变大了,这必然导致以往不用多说就能彼此明了的事业必须用准确的语言来传达,以往建立在双方默认基础上的交流现在也不得不通过确认来达成相互理解。

最终如果不能在理解对方理论(与主张和根据相关的逻辑)的前提下说服和指导对方的话,商业就不能成立。如果不能建立“思考”的态度,交流也就无从谈起。

二、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态度与技巧

接着再来简单确认一下“正确思考事物”的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态度与技巧。本书所介绍的各种交流论点如果以这种基本态度与技巧为基础,就能让人更快理解,且能提高实践效果。这里再重复一遍,批判交流的基石就是批判性思维。

三、批判性思维的4个基本态度

批判性思维的4个基本态度为:时刻注意目的是什么;思考是否符合前提条件和所处环境;以论点为基础,思考“思维结构”;持续发问(图表序-2)。

不同类型的交流,其基本态度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但毫无疑问都是关键所在。平常思考交流的要点时应该特别注意基本态度,只有意识到这4点才能有效整理思维,提高交流效率。

(一)时刻注意目的是什么

在思考问题或进行交流时,必须明确“思考问题和交流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找出论点。尤其是在做报告、交涉和会议等场合,这是十分重要的点。例如根据会议的目的是信息共享还是做出决策,这两者的交流方式也有极大不同。

到达良好的思考终点(期望的状态)也是锁定目的的关键。比如通过信息的传达让对方很好地理解信息内容并记住它,从而推动业务顺畅地发展。但有时“传达”这一行为本身被人目的化,无论对方是否理解,都认为只要有过“传达”这一行为就已经达成了目的,这显然是极大的错觉。

图表 序-2 批判性思维的 4 个基本态度

(二)思考是否符合前提条件和所处环境

这是指在思考事物时留意自己或对方的思维背景和癖好。无论是谁在考虑某件事的时都有默认的前提,即个人的价值观和经验教训。如果在交流时未认识到这一点,将难以与对方达成一致,往往会困于极小的范围内谋求解决之策。

要摆脱这种思维通病,关键在于了解自己容易忽视的思考癖好,客观看待自身。换句话说,就是以第三者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我们经常说的“以元视角审视自己”也是同样的意思。

如果能客观地掌握思维通病,就能逐步减少论点的漏洞和见解的不足。

(三)以论点为基础,思考“思维结构”

确定目的后,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找到方向性,而进一步的思维要点则是思考“对于什么项目要实现什么目的”。此时需要构筑“思维结构”,也就是思考的框架。

例如考虑实现说明或说服的交流,准备好5W1H(六何分析法)的框架会更为有效。在交涉时理解BATNA(最佳代替方案)或ZOPA(协议空间)的概念也将带来很大帮助。

不同类型和目的的交流所适合的框架不同,因此首先要将“考虑怎样的项目才能实现目的”放入“框架”中。

(四)持续发问

即使得出了某些结论也不要停止思考,继续发问。在主张某个意见、自问或问对方时有3个有效词汇,即why、so what、true,尤其是在训练或会议现场的交流中,这种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持续发问可能会让你在习以为常的事情中有意外发现,并且能通过这种方法来培养思考能力和思维习惯。

此外,当交流未能达成最初目的时,自问“为什么”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数人在交流不顺时会尝试其他方法,但这并没有效率。客观看待并询问自己“为什么”的态度才是“批判性”这个词的本质。

四、批判性思维的3个方法论

(一)正确的逻辑展开

这是指文章或发言等需要思考如何形成一个合理的逻辑,使其主张具有说服力。逻辑思维在所有交流中都很重要,在报告或者需要说服对方时更为关键。能阐明逻辑就能使自己的主张更具说服力,因此请各位彻底思考“我的主张如下,原因在于……”以提高对方的接受度。

逻辑展开是所有交流的基础,我们从一开始就要掌握该能力。逻辑展开的方法包括演绎法和归纳法,从学生时代就被广泛使用,本身并不复杂,它的难点在于运用逻辑展开时会遇到各种“陷阱”(图表序-3)。一旦落入这种陷阱,往往会导致自认为发现了比较妥当的逻辑,但实际并不合适。弄清这种“看似妥当实则不然的逻辑”,并指出哪里不妥就是逻辑展开的目标。

图表 序-3 逻辑陷阱例子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逻辑思维在交流上虽然重要,但仅凭逻辑是无法打动他人的。第1章和第3章中将介绍人类不仅是逻辑性动物,也是会受感情、情绪等影响的“情感动物”,只强调正确性有时反而会导致交流出现问题。极端一点来说,理论和逻辑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任何交流都应该时时注意是否符合基本态度。

(二)结构性的方法

现实世界中的交流大多是由各个复杂的部分交杂构成,仅看细节或只看一面既无法了解事物本质,也无法找出说服对方的方法。因此需要掌握结构性的(也就是立体性的,多面性的)技巧。

结构性的思维工具能用于不同方面,分析时的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概念和逻辑树等都很有名。此外,它有时也被分类为流程或矩阵,或者被写为模式和因果关系图(图表序-4)。

图表 序-4 结构性的方法

本书将在各章讨论不同交流场景时详细介绍结构性的方法。第2章传达篇中将对交流组合进行解释,第3章说服篇中将介绍3个杠杆,第4章交涉篇中则会接触交涉流程、关系人映射、BATNA和ZOPA等利害关系的相关概念。交涉中需要结构性地掌握对方与自己之间的利害与争论点,结构性方法能有效用于交流场景。

第5章训练篇将根据问题解决的步骤和应有的理论结构来整理合适的问题种类。第6章会议篇则将从俯瞰的角度观察运营,从地图上掌握参加者的相关度时介绍必要的结构化方法。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将这些方法本身目的化,重点是在面对复杂状况时别只看一部分,或者将内容过度简单化,要根据缘由、脉络等时间序列来立体性和多面性地掌握整体情况。结构性方法只是补充工具。

(三)因果关系的掌握

在涉及问题解决的交流场景中,理解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尤为重要。比如在训练情景下,面对“这究竟是原因还是结果”“这两者确实相关,但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等问题时,更要发挥这种能力。

此外,从别的观点来看,由于交流是会对他人产生影响的活动,所以需要时时注意某种交流形成的原因以及会带来的结果。

在弄清因果关系时与逻辑展开一样,会遇到特有的“陷阱”,请各位多加留心(图表序-5)。

图表 序-5 掌握因果关系的陷阱例子 5P65TXrfg9Na2duo68GIKxiVXJ8C1WB0RYh9jziiBPBZKz/yLgBm/6pnfTcW97M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