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3 王国维

(1877-1927)

蔡孑民条赞“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乃套用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警语:“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王静安之蹈水,其殉前清欤?愤世忧时欤?罗、王纠纷不能自遣,径寻解脱欤?陈寅恪独以殉中国文化为说。《王观堂先生挽词》前有小序云:“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陈寅恪挽诗“敢将私谊哭斯人,文化神州丧一身”,亦是此意。作纪念碑铭后四十年,陈先生卒。临殁手预挽夫人兼自挽联云:“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肠断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取与挽静安先生诸文字对观,乃知卌载肠断,又岂止一家之痛史。

静安心绪未必尽如寅恪所陈说者,陈不过借此以抒胸臆。《品藻录》本条亦如之。陈寅恪书法拙劣,与乃兄师曾之纵横捭阖判若霄壤,故不得不由王静安而入说也。静安从雪堂游,书论、书作不免受其熏染,见于《东山杂记》《观堂别集》中碑帖题跋,言简而意赅。其跋梁虞思美造像,摧翻阮仪征、包安吴南北碑派理论,尤称创见。其甘陵相碑跋云:“前人研精书法,精诚之至,乃与古人不谋而合。”静安于书法固非精研,若论点画形似,其书作亦不见与古人有不谋而合处,至于精神气质,似则游走魏晋六朝之间。

赞曰:

业续往哲,学开新宇。

身随灵均,神存万古。

寄望后来,竭力靡盬。

俾旧文明,不坠中土。

若论文化影响力,在二十世纪初叶,王国维远远不及章太炎。讵料时过境迁,至二十世纪末,因为特殊的原因,王国维忽然作为一种文化象征,被标举到无以复加的地位。其实,无论是章太炎或王国维,乃至罗振玉、陈寅恪,他们所从事的学问研究,对我等凡夫俗子而言,只能是仰之弥高,而难于置喙者。尽管如此,也不能因此取消我们以局外人的身份,去了解、去评说这些历史人物的权利。

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泛政治化倾向十分严重,所幸运者,章太炎、王国维的学术几乎是纯粹的,与政治绝缘的。但作为具体的社会人物,章、王身上皆钤有鲜明的政治烙印。

王国维之保守,人所共知。1927年6月2日他在昆明湖鱼藻轩蹈水,留下百余字的遗嘱,开篇十六字“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引得无数研究者聚讼至今。除遗嘱外,还有一篇来历可疑的上溥仪遗折,不论其真伪如何,清废帝给予的谥号“忠悫”,如果王国维地下有知,想来也会含笑。

与王国维不同,章太炎的斗争性也人所共知。他因为激进、因为热血,以至博得“疯子”的雅号。入民国以后,章太炎逐渐回归学术,议者以为保守。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去世,举国震悼,国民政府之褒奖、公祭、国葬,皆题中应有之意。太炎的遗言简单而直白:“设有异族入主中夏,世世子孙毋食其官禄。”

挽联例当概括逝者的事功与学问,马相伯挽章太炎联:“代人民说公道话,替党国讲正经话,卓哉君乎安可死;言文学似黄梨洲,论品性如顾宁人,髦矣我也得毋伤。”吴宓挽王国维联也是类似的结构:“离宫犹是前朝,主辱臣忧,汨罗异代沉屈子;浩劫正逢此日,人亡国瘁,海宇同声哭郑君。”

章太炎与王国维政见相左,学问相同,故两副挽联的上片截然反对,至于下联,无论比拟黄宗羲、顾炎武,还是东汉的郑玄,都是学迹优异者。

回到书法主题。王国维不是书法家,他的字或许比前一条的蔡元培写得更加端正,但几乎没有个性,因此也缺乏艺术性。从书法的角度审视,王国维其实不及蔡元培。此王国维行楷陶诗(图13-3-1),拘滞不足论。至于抄写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图13-3-2),居然丝毫不受原件笔法的干扰,依然老实平整,作者的定力令人佩服。

图13-3-1 行楷陶诗

图13-3-2 黄庭坚松风阁诗

王国维的笔札很受罗振玉的影响,但气息远逊,可取者不多。此其致罗振玉函(图13-3-3),无甚特色。跋秦量(图13-3-4),学术性非我能置喙,艺术性则显然不及丁佛言匋文考释(图5-3-3)。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名著,开篇用“昨夜西风凋碧树”“衣带渐宽终不悔”“众里寻他千百度”,来形容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尤其脍炙人口。此国家图书馆珍藏《人间词》和《人间词话》的手稿(图13-35)。

图13-3-3 信札

图13-3-4 手书题跋

图13-3-5 《人间词》及《人间词话》手稿

今天我们一厢情愿地表彰王国维的学术,而站在王国维的立场,他或许更希望我们同情他对前朝的忠贞不贰。出于这样的考虑,本条附录与王国维具有同样立场的梁鼎芬。梁鼎芬(1859-1919)字星海,号节庵,广东番禺人。辛亥革命以后,为光绪帝的崇陵守墓、植树,耿耿孤忠,有声于时。

梁鼎芬的诗书皆有名。汪辟疆的《光宣诗坛点将录》将梁推举为天满星美髯公朱仝,有评论说:“梁髯诗极幽秀,读之令人忘世虑。书札亦如之。”至于梁的书法,据说是从柳公权、黄庭坚入手,此中年手书诗稿(图13-3-6),尚能看出柳、黄的笔意。晚年行草书(图13-3-7)笔道瘦劲,字里行间透露出冷逸高峻的格调。陈兼与有诗赞曰:“小草娟娟致可人,轻如燕羽乍惊尘。扇头牍尾无多地,于此梁髯又绝伦。”

图13-3-6 梁鼎芬行书诗稿

图13-3-7 梁鼎芬行草诗轴 l16kQRad2T3pk+SYWQMWVrjM0iUfGnilP57u9PQE7AeHFUECHo2JM+A+JJ8BMu/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