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谈静

名师导读

朱光潜先生认为“静主要是来自于感受,感受来自于领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感受,去领略呢?

朋友:

前信谈动,只说出一面真理。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 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 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 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嫌;你见他 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 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这几个人反应不同,都由于感 受力有强有弱。

名师点评

举例说明对同一事物,人与人感受的不同。虽是随手拈来的例子,但很有说服力。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 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 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思考探究

为什么说“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请举一例说明。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 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 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进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名师点评

读到这里,作者言“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才道出“静”的好处。仔细思考,知道前面三段是铺垫。铺垫的目的就是为了水到渠成引出这里所言的静的好处这个话题。

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作人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

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现在姑且就一时所想到的写几句给你看: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古诗,作者姓名佚

山涤余霭,宇暧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陶渊明《时运》(其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其五)

目送飘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嵇叔夜《送秀才从军》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王摩诘《赠裴迪》

思考探究

作者引了好多描写静趣的诗歌,你能再引两首吗?

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梁任公的《饮冰室文集》里有一篇谈“烟士披里纯”,詹姆斯的《与教员学生谈话》(James:Talks to Teachers and Students)里面有三篇谈人生观,关于静趣都说得很透辟。可惜此时这两部书都不在手边,不能录几段出来给你看。你最好自己到图书馆里去查阅。詹姆斯的《与教员学生谈话》那三篇文章(最后三篇)尤其值得一读,记得我从前读这三篇文章,很受他感动。

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 事都有极大帮助。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你有时大概也发生同样感想罢?

名师点评

过渡句。其用途是承上启下。

眠食诸希珍重!

你的朋友 孟实

阅读鉴赏

朱光潜先生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然后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结构非常严谨。

知识拓展

眠食

睡眠和饮食,亦概指生活起居。《南史·陆澄传》:“行坐眠食,手不释卷。”唐朝韩愈《与孟尚书书》:“未审入秋来眠食何似,伏维万福!”

考题链接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形态各异的石块,有人认为宜于装饰环境,有人认为只能做石料,是因为人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

B.《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能从落花中感慨凄凉的身世,葬花吟唱,是因为她有比别人高一筹的感受力。

C.“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在风雨中潇洒地漫步,是因为他能做到宠辱偕忘,心怀一颗空灵的心。

D.不少都市人生活忙碌,仍有闲情逸致来舞文弄墨,是因为他们能偶然地抛开一切,寻求一片悠然的空间。 iVpwn8SaqzeAoO/DPsGvSe0mf3snC/cl/K6LN+LLcFr0Wsz2lCVFah2MSYck/y/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