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背影

名师导读

父亲给予孩子的爱是深沉的。印象中的父亲应该是严肃、高大的,可是,在这次月台的送别中,朱自清对父亲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对父爱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他们在月台到底发生了什么呢?细细品读,会对父爱有意外的收获。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思考探究

文章为什么要以“背影”为标题呢?“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哪一次给你的印象最深?

名师点评

父亲简单的几句话是对儿子的安慰,劝儿子不要过度悲痛,要坚强。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儿。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儿,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名师点评

父亲几经思考还是决定亲自送“我”,放心不下,爱子心切。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 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 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 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 我的眼中不禁又簌簌地流下泪来。

名师点评

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去买橘子,正是这样的小事才容易打动人心,舐犊情深。

名师点评

外貌描写写出了父亲的体态,“走”“探身”“穿过”“攀”“缩”“倾”等一连串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买橘子的不易,用细腻的文笔写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名师点评

“一股脑儿”“扑扑”看得出父亲此时的轻松喜悦。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思考探究

生活中有令你感动流泪的瞬间吗?细细回忆一下。

名师点评

多年之后读着父亲的信,又想起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让人落泪。与文章开头呼应。

阅读鉴赏

《背影》这篇文章布局凝练,构思巧妙。作者着眼于一个典型而普通的细节——父亲的背影上,用白描的手法,由表及里,简洁有力地展示了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又用朴实、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父亲的形态、动作、背影,让人在读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了父爱的深沉,引起读者的共鸣。

知识拓展

朱自清的父亲

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字小坡,生于1869年,是个读书人。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光绪二十七年,他于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做官。两年后,全家迁移并定居扬州。最后在徐州做到1917年。自徐州失业后,便仕途坎坷、生活渐拙、老境颓唐。朱鸿钧走的还是封建式家长的路线,与朱自清的自由解放思想产生了冲突,使朱自清非常不满,愤然离开扬州,到外地执教。1921 年冬天朱自清私自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未告知朱鸿钧。朱鸿钧十分气愤,父子从此失和。1945 年4月9日,朱鸿钧逝世,终年76岁。

考题链接

1.选择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革命家。代表作品有《背影》《春》等。

B.《背影》一文中共提到“背影”三次,其中重点描写了父亲离开车站时的“背影”。

C.《背影》一文开始写“背影”,指出最难忘的就是父亲的背影。但后面展开写家庭情况,跟主题没有关系。所以第二、三自然段可以删去。

D.《背影》一文集中表现了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情感。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蒹葭》选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B.魏学洢的《核舟记》、林嗣环的《口技》均选自清代涨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C.《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故乡》选自《呐喊》,两篇文章中的“我”都是指鲁迅。

D.《春》《背影》的作者都是朱自清,《谁是最可爱的人》《我的老师》的作者都是魏巍。 jswzrL4Ak+6kwEWLgMzYTXCL9Hvt6w5wqvSXrnUpvQ+dms2kDquC24ioIqo3aeb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