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本书导航

·认识作者

萧红(1911 —1942),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迺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被誉为20世纪“30 年代文学洛神”。

1935 年她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发表了小说《生死场》。1936 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 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长篇小说《马伯乐》和《呼兰河传》。

·艺术特色

茅盾曾指出:“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作品的重大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

这篇小说特有的韵味是贯穿其整个创作中的潜在的诗情,作为源于作家心灵的一种整体性的世界感受、人生体悟,它弥漫于作品中,成为小说诗意的积淀。这种诗情在小说中常常以诗歌的抒情形式直接传达出来,连语言、韵律、节奏也都诗化了,让人感觉不是在叙述故事情节,也不是在进行情景描绘,而是创作主体悲凉心理情绪的流动,直接感染着读者。此外,萧红还常用诗歌惯用的“回环复沓”的艺术手法来抒情,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感,强化了小说诗的情感和氛围,让人读起来荡气回肠,富有韵味。

二、《呼兰河传》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作者通过对典型的风土人情的描写来展现浓郁的地方色彩。在小说的第一章,作者就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冬日边陲小城特有的景象,使用了“扫帚”“冰溜”“大车店”“狗皮帽”“裂口”等地方性语言,描绘了“北方典型的风土人情”,营造了一种特殊的寒冷气氛和富有地方色彩的美。同时作者还通过描写呼兰城的风俗习惯,既展现了呼兰城的风俗民情,又写出了小城中人们的一种集体麻木的生存状态。 SuQT5KSshqB27WCT7zSHX7Hkzs0/LqagsLMtPfY0XEJwiW8fgF9H1TNzY/t8rBd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