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倡导整体推进的改革战略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确定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以后,选择什么样的路径达成这一目标,就成了一个成败攸关的问题。当时在为改革进行谋划的人们中,大体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主张从计划经济(即科尔奈所说的“直接行政控制体制”或“ⅠA模式”)直接向市场经济(即科尔奈所说的“有宏观经济管理的市场协调体制”或“ⅡB模式”过渡。另一种观点主张先要从ⅠA模式过渡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即科尔奈所说的“间接行政控制体制”或“ⅠB模式”),经过长时间“双轨并存”的阶段,然后再逐步实现从ⅠB模式到ⅡB模式的过渡。

从那时直到现在,两种改革战略之间发生过多次争论。在80年代中期的争论中,本书作者和周小川、楼继伟、郭树清、李剑阁等经济学者观点相近。我们独立或合作撰写了多篇文章,论证第二种战略很可能使改革陷于困境,主张采取第一种战略,逐步形成了后来被称为“整体改革论”的学者群体,成为改革理论探讨和方案设计中的代表流派之一。

在1985年制定“七五”(1986—1990年)计划的讨论中,我们对当时占有主导地位的“企业改革主线论”提出异议,认为单项突出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不是一种好的改革路径选择。由于商品(市场)经济是一个由多种元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市场取向改革也应该包括建立自由企业制度、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和以间接调节为主的宏观调节体系等三项基本内容。1985年9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的建议》基本上接受了这一建议,明确规定了所谓“七五三条”,即“建立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主要抓好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1)使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2)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逐步完善市场体系;(3)国家主要运用间接手段来控制和调节经济运行。根据“七五三条”,1986年初国务院领导也曾一度部署制定并实施价格、税收、财政配套改革计划。但在不久以后,领导上决定放弃以建立竞争性市场体系为中心的配套改革,代之以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体制。这意味着改革目标又重新回到了建立间接行政控制体制(ⅠB模式)。

在这之后,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风波。直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随后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据此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50条决定”),确立了“整体推进”的改革战略,明确规定经济改革的基本任务在于“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才使改革重新回到正轨,并由此开创了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局面。

本文集第三部分选辑的10篇文章,是我参与有关争论的代表作。不过两种模式之争并没有终结,此后还是会出现种种把经济体制拉回到政府主导资源配置模式的主张,改革也会因之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复。 PTDmiIiQrcgoS2VZdjpFO71s6wNL6FfjPCI8Mr4LQUs6c23DBAYfY9AbLzxwZuZ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