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行为或制度

19 世纪是历史科学的世纪。历史之本义,在希腊人意为所看,在罗马人意为所为。在历史科学的反思之前,历史本质上都是某个民族自身的处世之道,带有民族本身无法摆脱的先入之见,并表现为普世性的方式。不过正是对于普世和永恒的怀疑,才激起了对于历史之科学性的探寻。康德的形而上学没有为历史留下位置,却真正提出了历史的科学问题,这位形而上学的反思者最终认为,无法得出客观的、科学有效的历史系统性,只可能具备一种“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这是纯粹反思、假设性的,而且是不科学的。纯粹的事件如没有意义,是无法称之为历史的,历史事件必须获得一种真理之光,一种阐释性框架,具备反思性内涵。

康德的反思为历史思考注入了新的激情,黑格尔曾建立庞杂无比且构思精巧的历史哲学,确立绝对的理性目的作为历史的真理,但此一体系在其后来者的批判中很快坍塌,历史学家不断寻求重新建立真正的科学系统性。就此而言,历史科学是寻求某种历史系统性的努力,寻求超越事件的普遍意义,但又必须拒绝形而上学的教条偷偷潜入。其基本的含义有二:第一,作为此种科学化努力的前提和基础,寻求确立真正的历史事实是应有之义。历史科学是历史的新建设,或者说精神科学上的实证主义,唯一遵循的是实证存在的事物,质疑所有超越这种事物并在主观上得到解释的一切。第二,历史不可能具备与哲学体系一样的统一性,但它也绝非事实本身的物理聚合。事实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相继发生、互相制约的事件,此种事件之发生既非绝对的必然,也非纯粹创造性的自由。用兰克的术语来说,历史遵循着“自由的情境”。人类行为囿于外部限制,但依然会出现历史新事物,此为历史的最大魅力。众多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彼此关联,构成了一个整体,具有某种超越性的含义。布克哈特借用了“精神”这个历史形而上学的思辨概念,但将其界定为实证历史研究中的科学概念,精神对历史而言,不是超验之物,而是在历史中有着具体形态的事物,变化多端且形态多样。不过,它同时又是永恒且连贯的。换言之,它具备了某种超越时间的永恒性,是持续性存在事物,且自身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布克哈特所指正是制度:

人类社会中产生了具有极强的现实合理性及历史性的权威,即各式各样的人世生活形态,如宪法、拥有特权的阶层、与世俗社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宗教、数目庞大的财富、完备的社会风俗。由这种社会风俗发展出一定的法制观念,后者不仅与前者关系密切,而且顺应时势地发挥其作为维护上述权威的支柱作用。

赖希的历史科学独树一帜。他借鉴了德意志历史学中的很多关键术语,但在反思历史方法时,一概拒绝德意志历史学家,偶尔会提及维柯、卡莱尔、孔德和摩尔根,这些人都不属德意志学界;在阐释历史事实之际,他对于这些在云端思考的历史学家极尽嘲讽之辞,对于历史形而上学的拒斥,使得他一概拒斥德语历史学家的历史方法反思。赖希以某种英语学界的思想家的本能感受历史事物,之所以并非说英语学界的历史学家的本能,是因为他似乎也不赞赏英语历史学家——或许摩尔根是个例外——他对于梅因、麦考莱的评价极低,前者洞察力有限,后者就是个激情演说家;他以休谟式的深刻和清晰阐释历史科学的主题,却与后者的托利式史学迥然不同。个体之人、个体行动,所有此类可归为事件的存在,其意旨是什么呢?历史不是事件的堆积,事物必先放在真理的光照下,而这真理的光是什么呢?赖希对维柯赞赏有加,他认为维柯将历史从个体转移到了某种普遍之物。在维柯看来,历史事件并不依赖于超人般的个体,相反,历史事件是由一般的原因产生的,杰出之人相比之下是无足轻重的。但那普遍之物和一般原因并未在维柯那里得到清晰阐释,赖希借用了孔德创造的社会制度术语,其含义是社会生活的构成,或者说社会体格,此种构成形成了某种高级秩序,是群体的运动法则,也是可以预测的作为科学研究之主题的法则。

赖希在文明史讲演的第二讲提出,历史科学的真正主题是制度,制度是严格、受限制的科学术语,并非可随意填充内容的垃圾桶,凡是某种非个体之物都可以随意扔进去。比如我们日常生活的习俗或礼仪并非制度,确切地说,它们可算作制度的表现。赖希对制度的界定借用了解剖学的术语:组织(tissue)。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组织,此种组织乃是生物内在因素彼此影响的方式,细胞是生物的终极构成因素,但并非组织;制度是政治机体的生物组织,在政治机体中,终极构成因素是个体,但个体改变了,政治机体不一定改变,而制度改变了,政治机体一定发生变化。身体没有脑袋或者眼睛也能存在,但是,如果没有纤维组织,人体就不存在,因此,这些纤维组织就是人体的制度,而脑袋或者手是器官。款待或者宴请不是制度,而是制度的结果,取名是一个民族制度的镜子,可以透视制度。赖希告诉我们,我们现在能够确定的制度或许只有三类:家族、部落和国家制度。此三类制度乃是政治机体的三项构成要素。

制度是社群的灵魂、时代的精神。但对于制度的认识,尤其是对于最后一项国家制度的认识,众说纷纭、歧义重重,赖希引用了一位德国人的看法,不过不是历史学家的,而是文学家的,歌德借浮士德之口说:

我的朋友,过去的时代对于我们不啻一本用漆印封严了的书。你们所谓的时代精神,归根到底不过是先生们自己的精神,偶尔反映了一下各个时代而已。因此,常常搞得真是惨不忍睹!人们见到你们,第一眼就会拔脚走开。一只垃圾桶,一个废品间,充其量是一部帝王将相的大戏连台,加上一些俏皮而实用的治世格言,放在木偶口中倒真是得其所哉!

赖希从来不会太多关注概念的定义,仅有的简略界定似乎都是从其他人或者其他学科借来的。制度的奥义何在?让我们深入到赖希历史编纂学之制度主题的思想源起,那不是历史哲学家缥缈的玄思,而是对于具体希腊-罗马典制的科学省察。 aUyqUoFPuyDHrKbha5fSXISc72abgq/vPSOvegrAtBWkEzmVg3hYV2ix0L7GaoF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