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故知兵之将

故知兵之将 1 ,民之司命 2 ,国家安危之主 3 也。

注释

1 知兵之将:知,认识、了解。指深刻理解用兵之法的优秀将帅。

2 民之司命:民,泛指一般人民。司命,传说主宰生死之神,此处引申为命运的主宰。

3 国家安危之主:国家安危存亡的主宰者。主,主宰的意思。

解读

所以说,懂得用兵之道的将帅,是人民生死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存亡的主宰。

感悟

将帅是一切军事活动的中枢,无论是军队的管理,还是部署作战,将帅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行军打仗是决定国家兴衰存亡最为关键的活动,这关系到人民的生死,以及国家的存亡与否,可见将帅责任之重大。

一个优秀的将帅不仅要严格治军,还要周密谋划,以求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而一个不懂用兵之法的将帅将会对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谓“置将不善,一败涂地”,甚至导致国破家亡。因此,在《孙子兵法》中多次提到了任用良将的重要性。

宋朝时,范仲淹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副使。仁宗康定二年,即1041年,西夏犯境。韩琦主张讨平西夏,范仲淹认为应当注重农桑,减轻徭役,整顿武备以加强防范,但不可贸然举兵。韩琦贪功急进,导致好水川之败,损兵折将,阵亡家属哭声震野。

范仲淹则积极发展生产、整顿武备、养精蓄锐,被称为“胸中自有十万甲兵,不战而降西夏”,可见知兵之将的确关系重大,国家应“知人善用”。

刘邦在起兵时,不过是一个亭长,又没有多高的政治军事才能,但他头脑灵活,善于使用人才,在秦末起义的诸军中,不仅能首先攻下咸阳,最后还消灭了比自己强大得多的项羽,建立了汉朝。

刘邦得胜以后,曾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刘邦问:“我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天下?”

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能赏赐功臣,项羽妒贤嫉能,有功不赏。”

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抚百姓,供应粮饷,我不如萧何;指挥三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杰,我能恰当使用,所以能取天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所败。”大家认为刘邦说得很有道理。

春秋时的郑国大夫子产就是一个选择贤能的好官。他选用的官吏里,冯简子能够决断国家大事;子太叔貌美俊秀而有文采;子羽能够知道四周邻国诸侯的行动,还能辨别它们大夫的种族姓氏、官职高低、尊贵卑贱、贤愚与否,并且还善于做外交辞令;裨谌善于谋划计略,有韬略。

每当郑国要有诸侯之间的外交事宜的时候,子产便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的情况,并且让他跟他们交际应酬。之后便与裨谌驾车来到野外,让他看谋划计略是否可行。等到回去再告诉冯简子,让他来做出决断。如果决定这件事可行,子产就会把任务分配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命令,来对付各诸侯派来的贵客。由于子产知人善用,因此执政期间很少有失职的事情发生。

所以说,善用人才很重要,而不善用人才就可能招致失败的严重后果。东汉末,袁绍、曹操在官渡对峙时,袁绍的实力比曹操雄厚数倍。文有田丰、沮授这样很有智谋的人,武有张郃、高览这样的虎将,袁绍都不能恰当使用。

当时,袁绍部下对如何进攻曹操意见有分歧,沮授的意见与郭图和审配的完全相反,沮授建议以逸待劳,采取持久战,而郭图、审配则主张速战速决。袁绍自恃地广兵强、粮食充足,根本听不进沮授的忠告。

郭图等人又在背后进谗言说:“沮授监统内外兵众,威震三军,倘若他的势力逐渐加强,怎么控制得了!臣下服从主人才能昌盛,主上服从臣下就会灭亡,这是黄石公在《三略》中所告诫的。统兵在外的将领,不宜让他参知内政。”因此,袁绍把沮授统领的军队分成三部,其中两部分别交给郭图和另外一个将领。

就这样,袁绍不听沮授等人的正确意见,却信用审配、郭图等人的错误建议。甚至在后来的交战中,曹操粮尽的情报被谋士许攸获取,许攸向袁绍献计袭许昌,袁绍不仅不听,反而疑他是曹操的奸细。导致许攸一气之下投向曹营,张郃、高览也被曹操招降。不能知人善任的结果是,袁绍最后兵败身亡。

其实,曹操在交战之时也曾想过放弃,他写信给许都的谋士荀彧。但荀彧却告诫曹操:“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战机就在这时出现。”最后帮助曹操寻回信心,直到转机出现。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深通用人之道。 lTtVIUlnajWXIK8N4Y+8mGW9IpvZ9jKj39rFvj2TJ7P4Z5qT9jqVt5MemKjUl7z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