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题解+背景

“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其原意为“奉先思孝”。据记载,孝大约产生或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反始和生儿育女以及延续生命等。

到了孔子时代,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思想,从宗族道德转化为了家族道德, 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孝的理论,并产生了阐述孝的理论著作《孝经》。

孝文化在其演化进程中,不能不打上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不能不形成民族性精华与封建性糟粕共存的局面。但就孝文化的整体而言,其基本方面应当肯定,主要方面在整个社会发展中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孝经》这部书,据说是曾子向孔子请教有关孝的问题时,孔子和弟子们讨论研究孝的学问,并由弟子们记载而形成的一部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明代理学家吕维祺在《孝经或问》中称:“孝经为何而作也?曰,以阐发明王以孝治天下之大经大法而作也。”

《孝经》有《古文孝经》和《今文孝经》两个版本。《古文孝经》相传出自孔子故居壁中,因为是用先秦古文字书写,所以称为《古文孝经》;《今文孝经》据称出自汉初,为河间人颜芝原所藏,因为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字体书写,所以称《今文孝经》。

后来通行的《孝经注疏》是以《今文孝经》为底本,由唐玄宗李隆基作注,宋代儒学大师邢昺(bǐng)作疏,并被收录入“十三经注疏”中,成了最流行和最权威的《孝经》注本。 6tdWfx5l+jwXKeCb1v8QRkmimI/sRGZD1qV8dtyafykJEIGHXo5geMD+3F9R9Cz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