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卿大夫章第四

卿大夫在社会中是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帮助君王制定政策,辅助君王治理国家,有效地把君王的思想贯穿下去,对下他们是全国行政的枢纽,是具体执行者。

卿大夫虽没有守土治民的重大责任,但作为政府的中坚力量,君主诸侯的辅佐,对政治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卿大夫在言语上、行动上要和于礼法,起到示范人群的作用,所以地位也很高,仅次于诸侯,因而孔子将 “卿大夫之孝”列为第四章。

孔子将“卿大夫之孝”阐述得很具体很实在,主要有三个方面:服饰、言论和行动。

服饰是一个人身份的标志,卿大夫必须依据礼制来穿着自己的服饰,这样一方面可以代表官方的身份,便于处理公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接受百姓的监督,对卿大夫起到一种警示的作用。

言论和行动是“卿大夫之孝”的重点内容,卿大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会表现在行动上。因此,孔子在此章里就强调卿大夫的言行一定要符合礼仪的规定,为老百姓做出好的表率。卿大夫要像《诗经》所提到的仲山甫那样,从早到晚毫无懈怠,尽心竭力地侍奉君主。

非先王之法服 1 ,不敢服 2 ;非先王之法言 3 ,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 4 ,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5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6 ;言满天下无口过 7 ,行满天下无怨恶 8 。三者备 9 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10 ,盖卿大夫 11 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12

注释

1 法服:按照礼法制定的服装。古代服装式样、颜色、花纹图案、质料等,不同的等级,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规定。

2 不敢服:不敢穿。

3 法言:礼法之言,指合于情、理、法的言论。

4 德行:指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一说指“六德”,即仁、义、礼、智、忠、信。

5 非道不行:不符合道德的事不做,行必遵道。

6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行都合乎礼义,用不着斟酌选择。

7 言满天下无口过:虽然言谈传遍天下,但是天下之人都不觉得有什么过错。满,充满,遍布;口过,言语的过失。

8 怨恶:怨恨,不满。

9 三者备:指三者都具备。三者,指服、言、行,即法服、法言、德行;备,完备齐全。

10 宗庙:古时立祖宗神像以祭祀的场所。

11 卿大夫:指地位仅次于诸侯的高级官员。

12 夙(sù)夜匪懈,以事一人:出自《诗经·大雅·烝民》篇,原诗是赞美周宣王的卿大夫仲山甫,从早到晚,毫无懈怠,竭心尽力地侍奉宣王一人。夙,早;匪,非,不;懈,松懈,懈怠;一人,指周天子。

解读

不符合先王所制定的礼法的衣服,绝不敢随意地穿在身上;不符合先王所制定的礼法的言辞,绝不敢随意说出口;不是先王所遵循的道德行为,绝不敢任意推行。

因此,不敢乱说不合礼法的言论,不敢推行不合礼法的行为。如果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合乎礼法,也就用不着担心会有什么失误而去选择好坏。如果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合乎道德标准,也就不用担心有什么过错而有所选择。尽管说的话多并流传天下,但他决不会说错话;尽管做的事多天下人也看得很清楚,但决不会遭人怨恶。如果以上所说的三项:不是先王所制定的法服,就不敢穿在身上;不是先王所制定的法言,就不敢说出口;不是先王所遵循的德行,绝不敢任意推行,卿大夫都能做到的话,然后方能永远守住他的先祖的宗庙,这便是卿大夫应尽的孝道了。

《诗经》上说:“不论早或晚,都要尽心尽力侍奉天子,不可有任何懈怠。”

故事链接

苏武牧羊

苏武是代郡太守,华夏志士,苏建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至栘(yí)中厩监。天汉元年,就是公元前100年,拜中郎将。当时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

公元前100年,匈奴新单于即位,尊大汉为丈人,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出使匈奴,持旄(máo)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丰厚的礼物,以答谢单于。

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卫律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俸禄和高官,苏武严词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进一个露天的大地穴,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冷了,就缩在角落里取暖。过了好些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就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这些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你的大汉去。”

苏武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他发现这些羊全是公羊。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

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它回到自己的国家。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挖野鼠收集的野果充饥,冷了,就抱羊取暖。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挂着的旄牛尾装饰物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花白了。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长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了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世了,汉武帝也死了,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继任皇位。

公元前85年,匈奴起了内乱,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要求和好了。汉昭帝派出使者来到匈奴,要求放回苏武、常惠等人,匈奴骗使者说苏武已经死了。

第二次,汉朝又派使者到匈奴去。常惠买通了单于的手下人,私底下跟使者见面。使者明白了底细,就严厉地责备单于说:“我们皇上在上林苑射下了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拴着一条绸子,是苏武亲笔写的一封信。他说他在北海放羊。您怎么可以骗人呢?”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说:“苏武的忠义感动飞鸟了!”他向使者道歉,答应一定送回苏武。

当初苏武出使时,随从的人有一百多,这次跟着他回来的只剩了常惠等几个人了。苏武出使时刚四十岁,在匈奴受难十九年。

在昭帝始元六年,也就是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当他回到长安之后,百姓都出门迎接,称赞他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杜环义奉常母

杜环是明初官吏,他的父亲杜一元有位朋友是兵部主事常允恭。常允恭在九江去世之后,家境衰败。

常允恭的母亲张氏,年已六十多岁了,在九江城下伤心地痛哭,哀叹自己无人奉养。

有认识常允恭的人,可怜张氏年老,告诉她现在的安庆太守谭敬先,是常允恭的朋友,让她前去投奔。那人说,念及与常允恭旧日的交情,谭敬先一定会照管她的。

老夫人遵从这个人的指点,坐船到了谭敬先处。可是谭敬先婉言谢绝,不肯容纳。

老夫人处境非常窘迫。想到常允恭曾在金陵做过官,亲戚好友或许还有存在的,也许能有点希望。可是当她到了金陵,一个也没有访到。

老夫人又打听杜一元家在什么地方。知道情况的人告诉说:“杜一元已经去世很久了,只有他的儿子杜环还在。”并告诉她他家位于鹭州坊中,门口有两棵枯树可以辨认。

张氏穿着破旧衣服,走投无路,只好投奔杜环家。此时,杜环正陪着客人,见到常母这副样子非常惊讶。一打听,常母便把遭遇哭着告诉他。杜环听着也流下了眼泪。

杜环扶着老人坐下,对老人行了晚辈之礼,又呼唤妻子和孩子来行礼。

杜环的妻子马氏换下常母的湿衣服,又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常母穿,捧着粥让常母吃,抱来被子让常母歇息。

常母问起平素常允恭较为亲近的、情谊深厚的老朋友和她的小儿子常伯章的下落。杜环知道常允恭的老朋友没有存世的了,又不知常伯章的死活。只好婉转地安慰常母说:“天正下雨,等雨停了替您老人家打听一下他们的近况。假若没有人侍奉您老人家,我家即使再贫穷,也能奉养得起您老人家。况且我父亲和常老伯亲如兄弟,现在您老人家贫困窘迫,不到别人家去,投奔到我家来,这也是两位老人在天之灵把您老人家引导来的啊!希望您老人家就别见外了。”

当时正值战后,年成不好。一般人家亲生骨肉都不能保全。常母见杜家也不富足,雨停后坚持要再找找其他朋友。杜环只好派一个陪嫁的婢女跟着同行。

到了天黑,常母再也找不到熟人,只好返回来,才安心住下来。杜环买了布料,让妻子替常母缝制衣服被褥。

杜环一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地侍奉她。常母性情急躁,稍有不满就生气骂人。杜环私下告诫家人,要顺从她的心愿,不要因为她处境困难就轻视、怠慢她。

常母患老年疾病,杜环亲自替她煎药,送勺匙、筷子。

过了十年,杜环做了太常寺的赞礼郎,奉皇帝的诏令,到会稽举行祭祀。返回时,路过嘉兴,正遇到常母的小儿子常伯章。杜环告诉他说:“你的母亲在我家,日夜想念你,都想病了,你要早点去见她!”

常伯章不以为然,只说:“我也知道这情况,只是因道远没能去罢了。”杜环回到家,又过了半年多,常伯章才来。

这一天,正是杜环的生日。常母看到自己的小儿子,放声大哭。杜环家里的人要制止她,说这不吉利。

杜环说:“这是人之常情啊!有什么不吉利的?”

过些日子,常伯章看到母亲年老,不能远走,竟然谎称办其他事情,辞别而去,再也没有回来看望老母。

杜环侍奉常母更加慎重小心。然而,常母越来越思念儿子伯章,病情越来越重了。快要断气时,常母指着杜环说:“我拖累你了,拖累你了!你比我的亲儿子还要亲!愿你的子孙都像你这样忠厚善良啊!”

杜环备办了棺材和套棺,隆重地安葬了常母,每年还按时节为她祭祀。杜环悉心照料常母十几年,一直到养老送终。大家都称赞他的孝行,说他是仁爱的典型。 TJ2nzOl4WGASCk5M4gk/9XfdZV6oecgRUTkgAAs/aJSoAHYI8Xa3D6GNnEhOOmV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