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人类高尚的品质。古往今来,人们给予它崇高的夸奖。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谦虚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生长。”
我国有“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谦虚之所以受到尊崇,就因为它是做人的美德及事业成功的法宝。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得到领导的表扬,同志的夸奖,内心着实想谦虚一番,却寻找不到适当的方式。要么手足无措,面红耳赤,支支吾吾,要么说一些“归功于集体,归功于人民”的套话。其方式陈旧,语言贫乏,千篇一律,给人一种矫揉造作之感。甚至有些时候,不能恰当地用言语表达,给人留下一个虚伪的印象,结果适得其反。
所以,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在社交场合,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氛围,如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谦虚,才能给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当受到表扬或夸奖的时候,如果你感到在众人面前窘迫的话,你不妨想办法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使自己巧妙地“脱身”,把表扬或夸奖的对象“嫁接”到别人的身上。
任何称赞和夸奖,都不可能毫无缘由。或是因为某件事(如勇拦惊马,下水救人等),或是因为某方面的成绩。这时你不妨像绘画一样,轻描淡写地勾勒一笔,却在淡泊之中见神奇。
牛顿创立的“牛顿力学”。闻名世界,当朋友称他为伟人时,他谦虚而真诚地说:“不要那么说,我不知道世人怎么看我。不过,我自己只觉得好像一个孩子在海滨玩耍的时候,偶尔拾了几只光亮的贝壳。但是,对真正的知识大海,我还没有发现呢。”
牛顿把知识看成大海,把自己的巨大成就只看作是几只“贝壳”,而且说得十分轻松,似乎他的成就连一个孩子都能取得。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自己谦虚的精神,而且富有情趣。
面对别人的称赞,如果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不但起不到谦虚的作用,反倒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人屡见不鲜。
比如有人称赞某影星演技高超时,她竟不屑一顾地说:“这算啥?”言外之意,她的真本领还没有拿出来。再如有一位小说作者,受到几篇评论文章的吹捧,就飘飘然如坠五里云雾之中。当记者称赞他时,竟说什么“只不过手痒闲玩玩而已!”这种谦虚,充其量是一个“艺术阿混”,因为他对艺术缺少一种真诚的态度。
由此可见,谦虚要掌握好一定的分寸。有一天,人们对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说:你创建了世界第一流的物理学派,有什么秘诀吗?
玻尔幽默而含蓄地说:“也许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自己的愚蠢。”玻尔对别人的赞扬,没有自我炫耀,但也没有完全自我否定。而是相对地肯定了自己“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自己的愚蠢”的优点。
他把自己的成绩归结为人人可以做到,又很难做到的优点,用来说明自己与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也没有什么秘诀,既表现了自己的谦虚,又给人一种鼓舞力量。
鲁迅先生说:“哪有什么天才,我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说闲话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罢了。”鲁迅先生否认自己是天才,却肯定自己珍惜时间这一优点,给人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
直言谦虚,固然可贵,但弄不好会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特别是两个人之间,如果仅仅说“你比我强多了”这类话,容易有嘲讽揶揄之嫌。遇到这种情形,你不妨用一个比喻方式,巧妙地表达谦虚。
一天,郭沫若和茅盾这两位文学大师相聚了。他俩谈得非常愉快,话题很快转到鲁迅先生身上,郭沫若诙谐地说:“鲁迅先生愿做一头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愿做这头‘牛’的尾巴,为人民服务的‘尾巴’。”
听说郭老愿做“牛尾巴”,茅盾笑道:“那我就做‘牛尾巴’的‘毛’吧!它可以帮助‘牛’把吸血的‘大头苍蝇’和‘蚊子’扫掉。”
郭老看看茅盾,说:“你也太谦虚了。”这两位文学巨匠围绕着鲁迅先生“牛”的比喻,充分展开联想。一个自喻为“牛尾巴”,一个自喻为“牛尾巴”的“毛”,谦虚地说明了自己只是别人的一部分。这种方式既生动形象,又把两位大师博大的胸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称赞和夸奖你的语言上做文章,也是表现谦虚的一种好方法。如某大学中文系搞了一次讲座,请一位著名老教授谈治学的方法。
在讲座之前,主持人用赞誉之词把教授介绍了一番后,说:“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王教授谈治学经验。”
老教授走上讲台后,马上更正说:“我不是谈治学,而是谈‘自学’。”老教授说完,台下一片掌声。“治学”本就是对教授的褒奖,因为没有成就的人是没有资格对大学生们“谈治学经验”的。而老教授只改一字,却尽得风流。人们更见其治学严谨,为人谦虚的风格,真可谓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