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完善自己,快速成长

我们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尊心也变得更强,所以往往不能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常常是:不能听到任何对自己的质疑与否定的声音,即便是自己喜好的事物,也决不允许被质疑被指责。

事实上,这是一种十分有害的狭隘心理,而它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

因此,青少年要想让自己的成长更顺利,就一定要克服这种心理,要敢于接受别人的批评。这样做不仅可以更加完善自己,还可以让自己的人际交往更上一层楼。

敢于接受批评

好听赞誉之言,好闻顺耳之话,这是人之常情。和许多成年人一样,孩子往往也喜欢听表扬而反感批评。而心理专家和教育专家普遍认为,在孩提时代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持“敬而远之”的态度,而且会逐渐因为拒绝接受批评而变得自负。

这种自负的心理不但不能帮助我们成就事业,反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严重的还会影响心理健康。

因此,西方有句谚语:“恭维是盖着鲜花的深渊,批评是防止跌倒的拐杖。”听惯了谀辞的人狂妄自大,只有虚心接受批评的人,才能改正缺点,提升自己。所以,青少年必须要谦虚,要养成善于听取别人批评的品质。

比尔·盖茨认为,一个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虚心接受批评,尤其是成长中的年轻人。但是在现实当中,能做到这一点的青少年又有几个呢?他们在接受别人批评的时候,一般都会在脸上表现出一些不自在的表情,心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抵触和不服气,哪怕是别人批评得对,也要在批评者的言谈话语里找出那么一丁点不恰当的语言,为自己狡辩几句。

这种态度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因此青少年一定要加以改正,正确地面对别人的批评。

如何看待批评

青少年都希望别人重视自己,只要做了什么事,就希望获得别人肯定或称赞。如果别人指出他们的错处,便觉得受了委屈,或怒气冲天。有时候他们提出的批评并不是针对个人,而是对我们做事的建议,并不是无中生有的挑剔。

聪明人会微笑着接受,因为那可以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以便能逐步弥补和改掉它们,去完善自己;而愚蠢的人则对此不屑一顾,甚至对批评者心怀怨恨。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果我们真的明白良药苦口这个道理,敢于坦然去接受药的苦味儿。那么,我们就很容易接受别人的批评了。其实,凡是有头脑的人总是时时提醒自己,知道自己确实有许多缺点。

批评是指出缺点的一种方法,是应当受到欢迎的。批评是一种恩惠,是在教导自己认清看不到的那一面。正如美国哲学家富兰克林所说的:“批评者是我们的益友,因为他点出了我们的缺点。”

生活中免不了挨别人的批评和指责,如何回应别人的批评是一个重要的生活技巧。

我们青少年如果不经过深思熟虑就回应批评,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但是,只要愿意认真观察,用心聆听,用智慧去解剖,用真理去分辨,用足够的决心和恒心去面对并且改过,勇往直前,终究会变得更加完美。

当受到别人的批评指责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摆正心态,直面批评

批评不外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批评得对,一种是批评得不对。但是不管是哪种批评,都不要立刻做出反驳。如果因为别人的批评,使我们感到愤怒或者自尊受到伤害而立即回应的话,我们可能会很快感到后悔。

所以,在回应别人的批评之前,要先耐心地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再做出回应。经过考虑之后,对的批评要善于采纳,因为这能够改变自己的缺点,对于不断改造自己、完善自己是至关重要的。

当批评是错误的时候,自己可以完全避开、忽略它。如果青少年学会以静制动,那么错误的批评就会失去作用。所以,面对批评,心态最重要。

(2)锻炼一个“厚”脸皮

在生活中,我们不可对一点小小的批评就忧心忡忡,或耿耿于怀,要有不怕丢脸的精神,敢于面对别人的批评。但是,这也要把握一定的度,不要到了麻木不仁的地步,否则将会比不接受别人的批评更为可怕。要学会利用别人的批评要求自己的进步。无论批评者的动机如何,我们总可以将批评作为改进自己的一种指南。只要敢于面对,就会有进步。

(3)重视别人的批评

当别人对我们说好听的话时,我们会觉得高兴;当别人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难受。这种态度是不对的。如果我们只听到别人虚伪的赞美和歪曲的谄媚,就会飘飘然而自得,那么又怎么会进步呢?

(4)接受批评时,要保持平静,面带微笑

其实,大多数批评的出发点是好的,所以,在接受别人的批评时记得保持冷静,用智慧去思考及衡量。

善意的批评是值得称赞的,所以我们要报以微笑,这样做可以使我们更轻松,也会让事情朝着积极、良好的方向发展。在对批评分析后,知道什么是对的就要赶紧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就是感激别人的最佳方法,这也是一种感恩。 TEeoyjFLcvfTByQpWQfCXpfVmu/D2Bf4Zv+AY8PXmDvcQIFJKnliQIFx5o1fiMK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