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指挥与控制起源及概念的演化

指挥与控制是我们今天再熟悉不过的军事术语,在军事领域,没有人质疑其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任何理性的人都会认为在军事行动上实施指挥与控制是理所当然的,就像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前我们看待苹果落到地上。然而,对现象的漠视往往是我们认识科学、掌握真理的桎梏。自指挥与控制应用于军事领域以来,不乏真知灼见和鸿篇巨制的研究文献,也有从战术到战略指挥与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运用,但对指挥与控制本质的认识仍然缺乏从现代科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角度进行的深刻剖析。诸多指挥与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使用仍然没有突破工业时代机械化战争的思维模式的限制。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在军事领域,现有指挥与控制理论探索的成就应该说满足了工业时代机械化战争的需要,其代表性成果是指挥机构各专业职能部门的设置和与之相匹配的各军兵种不同层次指挥与控制系统的设计,如装备在作战平台的战术指挥与控制系统、作战编队的指挥与控制系统、战区指挥与控制系统及战略指挥与控制系统等。然而,这些成就是否能够满足信息时代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呢?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一轮以信息化为标志的军事变革掀起了以消除各军兵种“烟囱系统”、建立指挥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为目的的指挥与控制系统重建高潮。在高潮之后,我们不得不反思今天在系统重建上遇到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一是在信息获取上为什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指挥员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信息广泛获取并没有带来期望的信息优势,反而导致了决策的劣势;二是无人作战平台广泛投入战场后,其自主作战行动与有人作战平台是否能同步,未来作战系统在多大程度上自主,如何实现优势自主;三是为什么在装备有先进指挥与控制系统的战场,仍然摆脱不了传统战场的英雄主义情节——指挥员及其层级指挥体制统驭战争、决定战争的胜负,扁平化的组织体系及体系对抗作战理念是否只是我们的一种臆想;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指挥与控制的本质——结构与过程、决策与智能等问题,在解决所有这些问题之前,我们不得不说军队指挥与控制领域仍然处于必然王国,与期望的自由王国相距千里。

对指挥与控制本质的认识,需要从源头探究其概念的形成及发展。本节对指挥与控制起源进行考证的主要目的在于:

(1)厘清指挥与控制的相关概念;

(2)梳理古今中外指挥与控制相关概念术语的演化历程;

(3)通过指挥与控制相关术语的演化历程分析军事指挥学科发展规律;

(4)为后续进行指挥与控制的本质及规律研究奠定基础。

1.1.1 指挥与控制的起源与演化

指挥与控制这一概念术语源于指挥(Command),是工业时代军事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并广泛运用于战场后导致战争指挥手段方式的演化而产生的新的概念术语。

指挥职能同战争本身一样古老。一个石器时代的酋长就已经尽其所能为指挥其军队创立最佳的组织形式,并寻找各种方法和技术手段了。炎黄时代(距今4600多年)的部落之争(如发生在蚩尤部落集团与炎黄部落联盟之间的涿鹿之战)就已经实现了(南方蚩尤)集团与(北方炎黄)联盟各自的统一指挥。

然而,指挥这一术语的演化同战争样式、指挥手段方法一样烙上了时代的特征,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与科技发展,其称谓与内涵都在不断地演化之中。

1.指挥术语的演化

在古汉语中,“挥”通“麾”,“麾”是最早描述军事指挥职能的术语,可以说是指挥术语的起源。麾其本义是供统帅指挥部队用的旌旗(如《旧五代史》 卷七十五:“望麾而进,听鼓而动”),其延伸意义为指挥。用指挥的工具术语来描述指挥的职能,这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限制所致,在今天,我们断然不会用电话来替代军事指挥内涵的表达。麾作为指挥术语的使用最早见著于文献《尚书·周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旌以麾”。

指挥的另一表达是“挥”,从文献考究看始自宋代,在《尉缭子·武议第八》中阐述将帅职责:“将专主旗鼓耳。临难决疑,挥兵指刃,此将事也,一剑之任,非将事也。”指挥是否源于“挥兵指刃”?这一问题有待考证,但从形式与内容上,都算较为接近的术语称谓。在内涵上,也是最早明确将帅指挥的职责,即发号施令,临危决策,指挥军队的作战行动,直接拿起兵器与敌人格斗的事不是将帅的事,而是士兵的事。

指挥这一术语在形式上的完整表达源于五代至宋代,只是在内涵上与今天我们理解的指挥有本质的差异,其本义多重。一则为军队编制单位名称(五代至宋代),如《五代会要》卷十二:“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敕……改为左右羽林,置四十指挥,每十指挥立为一军。”二则为军事职官名称。可以说彼指挥非此指挥。

今天我们广泛使用的指挥术语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国民革命军历史。20世纪30年代我军编制序列开始以指挥、总指挥或副总指挥对战区和方面军的统帅冠名,指挥在冠名职务的同时,也代表了其职能。而我国关于军队指挥在军事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苏联传入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华民族主要以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反抗侵略,因此历史上我们更多关注“作战指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陆续出版了一些有关军队指挥方面的理论著作,在借鉴苏联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对指挥这一概念逐步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认识。

指挥的英文术语——Command源于中世纪晚期(1250—1300年),在Command广泛使用之前与这一术语近似的替代术语为“coma(u)nden”,而更为早期的近似术语为英国法语,即“com(m)a(u)nder”,“com(m)a(u)nder”的使用从诺曼人征服英国持续至中世纪。Command在形成之初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指挥,而是与指挥个体密不可分的管理艺术,其拓展解释也仅限于指挥个体及非正式管理团队(现代司令部的雏形)的行为。现代意义上的Command源于二战后指挥与控制概念的产生。

2.控制术语的演化

与指挥漫长的演化历史相比,控制就是襁褓中的新生儿。控制在军事领域出现可考证的最早文献是约米尼(Jomini)的《战争艺术概论》(1838年),在该书的第二章标题使用“Control of Operations”。科学意义上的控制源于维纳的《控制论》,自该书问世以来,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就开始渗透到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军事科学自然成为控制论的首选阵地。

控制在辞书上解释为驾驭、支配、掌握,使不超出范围。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都被理解为对敌方的控制和对武器的操纵控制。控制论如何进入作战指挥领域,并与指挥成为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概念,要想解释回答这一问题我们不得不探究另一概念——作战控制。

作战控制是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所属的部队和分队作战行动的掌握与制约,是指挥员为实现决策、计划的要求,以命令、指示等形式对被指挥员的行动的驾驭与支配,是军队指挥的一种活动。除此之外,作战控制还有诸多解释,如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为左右战场态势的发展而进行的指挥活动,即战场态势是指挥人员控制的对象,也是战场控制活动的受控客体;指挥员在作战指挥实施过程中所进行的下达命令(指令)、追踪反馈、态势分析、纠偏调控等一系列活动,是作战指挥的一个重要环节;等等。对作战控制的理解划分为五类:“行动说”“态势说”“职能说”“力量说”“权力说”。从对作战控制的理解上可以看出,无论哪一类控制活动,都是作战指挥的一部分,指挥与控制似乎天生一对。

那么,指挥与控制这两个有本质差异的术语合为一体成为现代战争关键要素——指挥与控制(C2)的起点与起因在哪里呢?

3.指挥与控制概念术语的形成

指挥与控制术语在军事领域的广泛使用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时期,这一结论可以从控制论的产生推测。然而,指挥是如何演化为指挥与控制的?指挥演化为指挥与控制的里程碑在哪里?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至今无文献可考。对指挥演化为指挥与控制的解释存在两种争论:一种认为从二战开始,战场分工为对人的指挥和对机器的控制,从而导致了战场上指挥与控制职能兼顾的需求,这种观点的立足点是人类战争对战场硬件设施和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另一种认为由于战争态势的复杂性达到一定的程度,以至于对战场必须实施集中控制,由此导致控制与指挥必须并驾齐驱才能掌控战场。从C2衍生的相关术语,如C3、C3I、C4I和C4ISR等,即源于第二种观点。在《战争中的指挥》一书中,作者更系统地总结了C2这一术语产生的原因:一是现代战争对指挥系统不断提高要求;二是技术的进步为指挥系统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不断增多的手段;三是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指挥过程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四是新的武器系统的出现及指挥系统本身内部结构的变化,使指挥系统的易损性增加了;五是上述原因同时又造成了经费消耗的增加。

在军事学术领域关于C2这一术语的出现可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在《战争艺术》(1836年)中,约米尼在阐述军队指挥与作战控制时分别使用了Command和Control of Operations。而完整意义上的C2术语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麦克阿瑟的回忆录 [1] 中记录了杜鲁门总统对麦克阿瑟将军授权时使用了C2——take command and control of the forces。C2的最初研究是结合控制论建立C2的过程模型,而在C2领域占有统治地位的理论模型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John Boyd建立的“观察—判断—决策—行动”(Observe-Orient-Decide-Act,OODA)环模型。在OODA环模型基础上建立的C2理论模型得到广泛认可后,美军将其先后写入各军兵种作战条令,最先将其写入作战条令的是美海军(1991年),随后是美空军(1999年)、陆军(2003年)及其他国防力量。

在哲学上存在一种观点——存在即合理,无论指挥与控制出于何种目的演化而来,它代表了工业及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符合战争形态演化需要的先进战争指挥理念。这一概念术语的出现界定了战争科学与艺术,明确了指挥员与参谋人员的职责,是军事科学发展的里程碑。

1.1.2 指挥与控制相关概念术语的演化分析

1.C2相关概念术语的演化过程

在上一节中考证了东西方指挥与控制概念术语演化过程中出现的相关术语,从概念术语的历史考证可以看出两条主线:一是东方军事指挥概念的演化,“麾”→“挥”→“指挥”,在“挥”→“指挥”的演化过程中出现的非现代概念的指挥,主要是五代至宋代时期在军制上所使用的概念;二是西方军事指挥概念的演化,“com(m)a(u)nder”→“coma(u)nden”→“Command”,“com(m)a(u)nder”作为“Command”的近似术语产生在诺曼人征服英国时期(时间约始于公元1050年),是诺曼底法语系的指挥概念,而“coma(u)nden”是中世纪西方军事指挥广泛使用的“Command”替代术语,直到中世纪晚期,东西方开始军事领域的对抗与碰撞,促进了Command的诞生。

C2概念术语形成的另一个原动力是科技的进步,直接例证就是工业时代控制论作为一门科学诞生,促进军事指挥领域的变革,建立与机械化战争相匹配的指挥系统,传统军事指挥概念与新的控制概念结合,形成我们今天广泛使用的C2术语概念。这也是今天我们在理解认识C2本质时把它作为艺术与科学结合体的根源。

尽管C2概念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战争历史,但它形成后“统治”军事指挥领域的进程却昙花一现,很快就湮没在更多的新概念之中,如C3、C3I、C4I和C4ISR等。C2概念术语的演化过程如图1-1所示。

C2概念形成之后,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新的概念术语,这源于指挥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其在军事指挥系统中的广泛应用,而不断更新的概念术语却掩盖了指挥系统的本质,让我们盲目追求大而全的指挥体系概念研究,忽视了对C2本质的探索。

2.C2相关概念术语的演化历史进程分析

从指挥与控制概念术语的演化历史来看,指挥概念的形成经历了长达1700多年的漫长演化进程,跨越了原始时代的部落群体对抗与氏族之争(如蚩尤部落集团与炎黄部落联盟的涿鹿之战),以及农耕时代的区域国家战争(如长平之战 )时期。从指挥到C2的演化经历了中世纪晚期、20世纪初等东西方之间的军事对抗,而C2的形成及后续概念的发展以二战为起点,涉及世界各国的军事对抗与现代化的军事变革。从这一演化历程看,可以得出C2概念术语形成的两个结论:一是C2的演化伴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是战争规模促进了军事指挥概念的产生与演化发展;二是C2的演化是一个加速的发展过程,是军事技术的发展加快了C2概念的演化。图1-2是C2相关概念术语形成的时间跨度示意图。

img

图1-1 C2概念术语的演化过程

img

图1-2 C2相关概念术语形成的时间跨度

从概念演化两条主线看,西方Command概念的形成源于东西方在军事领域的直接对抗,具体地说是中世纪晚期后,西方军事指挥领域进行了一次以学习东方先进军事思想为目的的变革促进了这一概念术语的诞生。而东方指挥概念的演化经历了非现代意义上的指挥概念的波折,现代意义上的指挥应该说也是源于近代东西方的军事对抗的,是学习西方军事指挥领域先进理念与思想的结果。

3.C2职能与术语演化的不同步

在考证C2概念术语的演化时发现,C2职能的演化与其概念术语的演化并不同步。

今天,在C2概念术语的研究上,将指挥界定为指挥员的职能,控制界定为参谋人员职责,但并不意味着C2概念术语形成后才出现指挥员与参谋人员的职能分工,这两者的演化并不同步,而是职能分工带有超前性,可以说在军事指挥领域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实践走在理论的前面。

指挥职能事实上的分工要远远早于指挥与控制概念的形成。我国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专职参谋人员,在《史记》中就有关于孙膑的参谋职责的记载 。我国古代的军制从春秋时期开始设将帅,但孙膑之前,将帅往往是既为帅又为军师,将帅与谋士二者集于一身。自孙膑开始,将帅与军师分离。西方关于C2职能分工的里程碑是18世纪普鲁士总参谋部 的出现,普鲁士总参谋部使传统的依附于指挥个体的管理团队有了正式的机构。而具备现代司令部雏形的是拿破仑时代建立的指挥系统,其结构从1805年起常设为三个部分:皇帝的内务部,由贝尔蒂埃领导的总参谋部及在德鲁领导下的后勤部(德鲁领导的后勤部,通常距总司令部几十英里 有时甚至几百英里之远),其内务部和总参谋部的设置如图1-3所示。

img

图1-3 内务部和总参谋部的设置 hAyEIyIZU8gbT30c30mbsoVdsGD92b7NSn4Ltez/OwJqcKODgiEaUvprh0l6ND8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