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邺的衰落与许昌的崛起

黄初元年,魏文帝曹丕迁都受禅,政治中心由邺城转移到了许昌西北的洛阳。从此邺城也重复了许昌以前的经历,不同的只是邺城的地位在曹魏时期从此一蹶不振,尽管曹丕建立五都之制。《三国志》卷2《魏书·文帝纪》裴注引《魏略》曰:“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立石表,西界宜阳,北循太行,东北界阳平,南循鲁阳,东界郯,为中都之地。” 对于五都之制,王鸣盛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其实长安久不为都,谯特因是太祖故乡,聊目为都,皆非都也。真为都者,许、邺、洛三处耳。自建安元年,操始自洛阳迎天子,迁都许,备见《武帝纪》中,并每有征伐事毕,下辄书“公还许”。至九年灭袁氏之后,则又迁都于邺矣。

曹魏的权力中心在许昌、邺城、洛阳间转换,五都之中另外两都并无实在意义。统治机构迁到了洛阳,邺城政治地位自然下降。

最先的举动就是转移部曲家属,在曹操迁往邺城后,曹魏的部曲家属也开始大规模向那里转移,《三国志》卷15《魏书·梁习传》和卷18《李典传》都有部曲家口迁往邺城的记载。曹丕登基之初,就开始转移邺城的部曲家口,《资治通鉴》载:

帝欲徙冀州士卒家十万户实河南(胡注云:时营洛阳,故欲徙冀州士卒家以实之),时天旱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侍中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乃徙其半。

部曲家属迁入河南郡,一次达五万户之多,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此后军事一直都围绕西南二方而动,邺城已经失去其军事上的地位,所以迁徙部曲家属应该不止此一次,邺城的士家全部搬迁到洛阳附近是极有可能的。

前文已述曹操在邺城建立宗庙,“初,(文)帝即位,自邺迁洛,营造宫室,而不起宗庙,太祖神主犹在邺。尝于建始殿飨祭如家人之礼,终黄初,不复还邺,而圆丘、方泽、南北郊、社、稷等神位,未有定所”。 曹丕在即位之后再未去过邺城。那里所剩的似乎就只有曹魏的宗庙了,“(太和元年二月)辛巳,立文昭皇后寝庙于邺”。 然而在邺城地位不断下降的前提下,这种状况也没有持续,《三国志》卷3《魏书·明帝纪》载:

初,洛阳宗庙未成,神主在邺庙。(太和三年)十一月,庙始成,使太常韩暨持节迎高皇帝、太皇帝、武帝、文帝神主于邺,十二月己丑至,奉安神主于庙。(臣松之按:黄初四年,有司奏立二庙,太皇帝大长秋与文帝之高祖共一庙,特立武帝庙,百世不毁。今此无高祖神主,盖以亲尽毁也。此则魏初唯立亲庙,祀四室而已。至景初元年,始定七庙之制。孙盛曰:事亡犹存,祭如神在,迎迁神主,正斯宜矣。)

至魏明帝时期,洛阳宗庙建成,则邺城的曹魏宗庙也已实现了转移,曹操在这座城市留下的曹魏色彩在逐渐褪色,此后曹魏的君主几乎再未去过邺城。

迁都以后,洛阳很快成为政治中心,但奇怪的是,长期以来被遗忘的汉旧都许昌,此后地位又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从文帝和明帝两位皇帝前往许昌的次数可以看出。

文帝去许昌的记录如表1-2所示。

表1-2 《三国志·文帝纪》中文帝去许昌的记录

曹丕在洛阳的时间总共不到两年,其在位大部分时间都是围绕许昌而动。

魏明帝的记录也极为频繁(见表1-3):

表1-3 《三国志·明帝纪》中明帝去许昌的记录

从表1-2和表1-3中可以看出,从文帝到明帝,许昌在曹魏政治中的地位开始有所变化。奇怪的是,自从文帝迁洛之后,建立了五都之制,长安和谯并无都城之实,但许昌这时却成为皇帝行动的焦点所在,这个转变似乎毫无理由,甚至在文帝时期,都城洛阳亦几乎不能望其项背。到明帝时这一趋势仍然在延续,许昌的宫殿比以前也有所扩建。曹魏为何唯独重视许昌呢? JN9KsBukU4rMbRWeDlgqyWJHgbL0RJys+fVheXbbHp2nDxUXYdZHGv2Nns3z/GU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