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代序二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新中国70年成功实践暨第四届全国党校系统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科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9年7月20日)

甄占民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深入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经验无疑是庆祝新中国70岁华诞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党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研究守初心、担使命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无疑是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召开这次座谈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新中国70年成功实践,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把握初心初衷和使命担当,进一步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有助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认识,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中国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非凡意义的认识,更好地探讨“中国经验”“中国奇迹”,进一步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可以说,这次座谈会时机特殊、意义特殊,展现了党校人、马院人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深厚情怀;展现了我们对党校姓党、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不懈追求;展现了我们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担当。

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紧密互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鲜明主题,也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最为宝贵的历史经验。7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实践特色,又不断从新的历史实践和历史经验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再到创立邓小平理论,到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形成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都是如此。历史也充分表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紧密互动,成就了我们党,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也可以说,正是靠着不懈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我们党一次次在回答“时代之问”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一次次在“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上产生了新的思想飞跃,一次次在推动历史进步上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越是波澜壮阔的实践,越是呼唤新的思想引领,也越能孕育新的伟大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勇于回答“新的时代之问”,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一思想的创立过程,就会清晰感到,一系列新的重大思想观点的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举措的确立,都是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紧密联系中不断深化和完善的;如果我们深深领悟这一思想的鲜明特质,也会深深感到,贯穿其中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应时代之变迁、领时代之先声、立时代之潮流的领袖气度。应该说,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相统一,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独特思想魅力和强大实践引领力。

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紧密互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规律;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上学好、用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遵循。近年来,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把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在推进这一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上做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得到了广大学员和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好评。如何往“深”里钻、往“透”里讲,引导党员干部在学懂、弄通、做实上再往前迈进一步?一个重要方面,还是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多努力、下功夫。从当前看,有两个方面的问题特别值得我们重视。

第一个问题,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历史意义,特别是原创性贡献。

理论的价值在于原创性,原创性贡献越大则历史作用就会越深远。这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们说,形成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重要的体现是什么?就是在紧跟时代中实现了理论上的创新创造;我们说,要充分认识这一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意义在哪里?关键是有理论上创新创造价值;我们说,增强贯彻落实创新理论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前提也是要真正弄清这一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理论的原创性,不是指一般的看法、办法和措施,更多的是指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或本质性的新揭示,是指具有长远和全局意义的思想理念和战略举措的新创造,从而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着许多新视角、新范畴、新的分析框架,打破了惯常的视野局限、思维局限与理论局限,既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进一步揭示,又有关于当今时代问题的新思想新观点,既有对社会主义理论基本范畴的丰富,又有对一些重要思想观点内涵的拓展,说出了很多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阐明了很多前人没有阐明的道理,提出了许多前人没有提出的战略之举。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思想理论界作了不少研究阐释。有的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角度来阐述,即阐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贡献;有的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角度来阐述,即阐明这一思想在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目标追求、发展动力等方面的贡献;有的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角度来阐述,包括阐明在战略目标、战略路径、战略布局等方面的贡献。所有这些,都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如果从政治与学理的结合上把握这一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三大规律”是很好的切入视角。为什么是一个好视角?从字面上讲容易理解: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一个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思路;从更深层面来思考,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我们党遇到的最经常、最集中的问题,就是这“三大规律”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个问题,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特别是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任何一种思想学说都有一定的系统性。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具有系统化的鲜明特征。从党的历史进程看,每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确立,每一次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都是在系统回答时代课题中实现的,也是以系统化的思想观点来呈现的。

比如,关于毛泽东思想,党的历史上有两次集中的阐述。第一次,是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的阐述,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民完整的革命建国理论”。第二次,是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独创性贡献作出集中概括,强调“它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同时系统阐述了其“6个关于”和“3个灵魂”的内涵。

比如,关于邓小平理论,实际上也有两次集中的阐述。第一次是党的十四大,当时的提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第二次是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明确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又一次强调这一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有其内在的系统性。党中央印发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学习纲要》)不仅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严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而且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是“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更为逻辑化、系统化的阐述,这也是《学习纲要》的一个突出贡献。

我们可以结合研读《学习纲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做进一步的研究,包括这一思想的历史方位;包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目标;包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和领导力量;包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战略安排;包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的理念思路和大政方针;包括贯穿这一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等,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讨。

这次会议,同时是第四届全国党校系统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科研座谈会。前三届,各位专家、代表围绕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科研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很好地推动了工作的展开。这里,我想从工作层面,就进一步做好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科研工作提几点要求。

第一,切实加强党校系统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2016年12月,我们在第二届全国党校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座谈会上说过,如果要说党校工作的“四梁八柱”,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就是“第一根梁,第一根柱”。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就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围绕“马克思主义”这条主线搞好教学科研,将“源头”和“潮头”结合起来。我们既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思想即“源头”的研究,又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尤其是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即“潮头”的研究。我们既要坚持“老祖宗”,又要发展“老祖宗”,还要讲“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

第二,深入推进党校系统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的协同创新。我们要广泛交流,集思广益,探讨马院之间的交流平台、合作机制。比如,搭建教学擂台。大家可以围绕马院承担的经典著作导读或专题课程进行集体备课和集体评课,共同推进教学管理与教学方法创新;可以围绕打造精品课程进行集体攻关。比如,搭建传播平台。党校系统马院要进一步加强学术互动,形成有特色的学术交流平台和品牌;集体合作撰写发表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打造马克思主义研究权威的理论发布平台。再如,搭建交流合作舞台。加强党校系统马院教师的交流互访以及共同合作,更好地为教师提供各种舞台,提升教师在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能见度、知名度、美誉度。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在研究上多下功夫,多搞‘集成’和‘总装’,多搞‘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出贡献。”党校系统马院要进一步推进资源整合,强化力量协同,形成相得益彰、共生多赢的良好发展态势,不断提升党校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工作的学科引领力、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团队凝聚力。

第三,充分发挥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在思想理论领域的引领作用。何毅亭同志曾在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大会上讲过“三个一流”和“三个走在前列”。这实际上就是马院的目标、使命。“一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在加强思想理论引领、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方面走在前列”,是这一目标、使命的重要内容。马院的各位专家学者要走出书斋、走出课堂,积极主动关注思想理论领域的重大问题,在重大事件、重大节点上发出声音,在坚守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等重大问题上亮出观点,在守住思想舆论领域红色主阵地,压缩负面黑色地带,争取灰色地带重大时段上体现担当、敢于发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升马院的学术引领力、社会影响力、平台辐射力。

第四,注重培养壮大党校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强院意识,切实尊重学术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打造一支忠诚党的事业、坚守人民立场、有学术影响力的人才队伍。我们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和生产力标准,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我们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着力培养具有全国影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有深厚造诣的学术名师和学科带头人。我们还要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注重资源向青年教师倾斜,注重加强名师大家、学科负责人与青年教师的结对,注重扶持青年教师研究团队,尽快让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担当大任。 fNaeSP1VYQS25rxjpXHV2JgFjgz/oL8qiL09bsVkWWY50qCzTMu0fPmQXkTsMRk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