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经济增长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包含国家现行统计制度下三次产业(生产法)产值结构体系一个主体子系统,国际通行的收入法产值结构体系、支出法产值结构体系两个辅助子系统,面向公共经济生活、人民经济生活的收支综合一个附加子系统。整个检测体系共有一级指标(子系统)4项、二级指标(类别项)40项、三级指标(演算项)154项,包括各类数据之间增长相关度加权检测指标、同类城乡数据之间增长相关度加权检测指标,不包括地区差变动相关度检验监测指标。全系统综合演算中,三次产业(生产法)产值构成子系统占权重40%,收入法产值构成子系统占权重30%,支出法产值构成子系统占权重20%,经济生活收支综合子系统占权重10%。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结构优化 通用指标 相关性分析
各类统计年鉴提供的各种数据并非拿来就用,必须运用数学抽象推演公理建立一切可能的演算关系,对数据关系展开全结构列联分析,最大限度对基础数据进行加工,从而产生大量衍生测算数据,便能超越基础数据局限。基础数据更不能都直接作为所谓检测指标,譬如人所共知总量数据体现宏观规模,但在差异极大的各地不具可比性,可以演算为占全国份额,份额升降变化具有通约演算可比性。人均值数据具有一定可比性,但相关性数据之间的相对比值、特殊算法得出的指数值更具通约可比性。所谓可比性绝非简单对比绝对数值高低大小,还应当在全国及地方各层级之间实现通约演算,这样检测得出的各类测算值方具有通约可比性。
中国社会结构体制存在“非均衡性”,正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缺陷的深层渊源。对此,最关键的分析检测在于通约测算全国及各地各类数据之间增长的协调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各类数据增长的均衡性。本系列研究早年首创城乡比倒数权衡系数作为指数值逆指标,独创地区差演算及其倒数权衡系数作为指数值逆指标,对于全国及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省域,以至地级市、县域均可实现全面通约演算。最终检测结果首先反映普遍现实,其次揭示潜在趋向,最后印证古今历史。这是十余年前本系列研究起步之初便确定的基本要求。
中国经济增长通用指标检测体系数据来源及相关演算见表1。
人口数据是对各类统计年鉴基础数据进行加工演算的基础,本系列研究十余年以来的诸多检测指标体系历来把人口数据置于第一重要位置。不过,统计年鉴提供人口数据只有城乡、城镇、乡村分类的“年末人口数”,在各类数据的总量与人均值之间转换演算,必须先行把历年的年末人口数演算为各个年度的年平均人口数方能使用。
表1 中国经济增长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基础数据及相关演算
表1 中国经济增长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基础数据及相关演算-续表
我国现行的国家统计制度采用三次产业(生产法)产值结构体系,三次产业(生产法)产值构成分析当然成为本项检测指标系统的主体部分。国际通行的收入法产值结构体系、支出法产值结构体系另有独到之处,譬如收入法产值构成的劳动者报酬、支出法产值构成的最终消费支出,直接对应本系列研究业已开展的人民生活发展量化分析检测评价。本项检测指标系统自然把收入法产值构成、支出法产值构成分析作为极其重要的辅助部分。统计年鉴同时直接提供生产法产值总量和人均值基础数据,但生产法产值构成成分和收入法、支出法产值及其构成成分基础数据则只有总量数据,需要另行演算出人均值数据备用。
本系列研究于2008年推出全国各地文化发展量化分析检测评价成果,随后相继出版《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检测报告》《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 向来将全国及各地产值数据作为最为重要的背景数据之首,测算分析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率、公共文化投入与产值的相对比值历年变化动态。
近年应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重大课题要求完成“中国经济增长通用指标检测体系”,自然把全国及各地产值数据作为中心数据,由后台移至前台,充分展开全方位分析测算多维度的产值构成成分。只有全面实现全国及各地历年发展动态通约演算检测,方能真正适用于地方发展状态的共时性横向测评和历时性纵向测评,各地自定指标无可比意义。
公共社会经济生活显然属于经济活动领域,本项检测以全国及各地公共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数据作为代表,成为本项检测指标系统的附加部分。财政统计基础数据历来只有总量数据,用作各类数据之间的协调性检测尚可,用作各地的均衡性检测则需要演算为人均值数据。
本系列研究上述《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以及《中国健康消费与公共卫生投入双检报告》《中国教育消费与公共教育投入双检报告》 ,均将全国及各地公共财政收入、支出数据作为极为重要的背景数据,测算分析公共文化、卫生、教育投入与财政收入、支出的相对比值历年变化动态,充分开展全国及各地公共文化、卫生、教育投入分析检测评价。
相关文稿《基本公共服务目标倒逼文化投入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检验及2020年以远预测》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要参》等转发,促成《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国办发〔2018〕6号)、《医疗卫生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国办发〔2018〕67号)、《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国办发〔2019〕27号)出台。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出台,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此次推出“中国经济增长通用指标检测体系”,自然把全国及各地公共财政收入、支出数据作为公共经济生活中心数据,由后台移至前台,不过仍为经济增长分析检测中的配角。
全体国民日常经济生活显然属于经济活动领域,本项检测以全国及各地城镇、乡村居民收入、居民总消费数据作为代表,成为本项检测指标系统的附加部分。人民生活统计基础数据历来只有人均值数据,可直接用作全国及各地的微观均衡性(地区差)检测,全国及各地城镇、乡村之间的微观均衡性(城乡比)检测,而用以各类数据之间的宏观协调性检测则需要演算为总量数据。
本系列研究于2015年推出全国各地民生发展量化分析检测评价成果,随后相继出版《中国人民生活发展指数检测报告》《中国民生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 均将全国及各地城乡居民收入、总消费数据作为最主要核心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展开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消费、非物质生活消费、居民积蓄增长历年变化动态,揭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真实细节生动表现。
此次推出“中国经济增长通用指标检测体系”,自然把全国及各地城乡居民收入、总消费数据作为人民经济生活中心数据,只不过由民生发展分析检测中的主角转变为经济增长分析检测中的配角。
有必要说明,自2019年版开始,《中国人民生活发展指数检测报告》与《中国经济发展结构优化检测报告》、《中国社会建设均衡发展检测报告》集合为“全面发展检测丛书”系列,成为“全面小康”进程经济、社会、民生发展三个主要检测系列,直接面向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年及2035~2050年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
中国经济增长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基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的三次产业(生产法)产值构成子系统见表2。
表2 中国经济增长通用指标检测体系生产法产值构成子系统
表2 中国经济增长通用指标检测体系生产法产值构成子系统-续表
本项检测体系各个子系统各类数据总量、人均值增长率重叠演算并非无意义的“同义反复”,而是多年量化分析经验形成的一种平衡技法,尽量增加数值差异极小的测算项,使各地最后测评“计分”保持距离但差距不大,最终消除地区差距正是均衡发展的要义。基于公共知识乃至各项指标设置与其通过言辞加以解说,不如通过数据检测予以揭示。
以下利于技术报告构思设计本身带有的探究性质,充分展开相应指标设置背后的全结构化相关性检测,同步进行全国及各地历年纵向测评与全国各地的横向测评,尽可能全面分析测算通常不大在意却颇有意味的各类数据关系。这些数据关系每年都在发生微妙改变,从中不难观察到种种结构性变动态势。
2000~2018年,全国生产法结构产值总量从100280.10亿元增至900309.50亿元,年均增长12.97%;分时段增长测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31%,“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7.08%,“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0.73%,“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9.49%。
东部生产法产值总量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3.07%;东北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0.27%;中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3.77%;西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4.12%。23个省域总量增长高于全国,8个省域总量增长低于全国。贵州增长最高,年均增长15.96%;黑龙江增长最低,年均增长9.58%。
同期,全国第一产业产值总量从14717.40亿元增至64734.00亿元,年均增长8.58%;分时段增长测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8.18%,“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00%,“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8.50%,“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3.86%。
全国第一产业构成比从14.67%降至7.19%,明显降低7.48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降低3.02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降低2.33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降低0.89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降低1.24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第一产业构成比降低50.99%。
东部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7.61%,此项构成比降低60.21%;东北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9.26%,此项构成比降低15.55%;中部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8.06%,此项构成比降低58.50%;西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9.93%,此项构成比降低50.36%。
14个省域增长高于全国,17个省域增长低于全国。黑龙江增长最高,年均增长12.56%;上海增长最低,年均增长1.27%。11个省域此项构成比升幅大于或降幅小于全国,20个省域此项构成比降幅大于全国。黑龙江构成比升幅最大,升高67.03%;北京构成比降幅最大,降低89.26%。
同期,全国第二产业产值总量从45664.80亿元增至366000.90亿元,年均增长12.26%;分时段增长测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4.04%,“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82%,“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8.04%,“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9.07%。
全国第二产业构成比从45.54%降至40.65%,明显降低4.89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升高1.48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降低0.52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降低5.39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降低0.46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第二产业构成比降低10.73%。
东部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2.13%,此项构成比降低16.76%;东北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8.13%,此项构成比降低29.91%;中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3.39%,此项构成比降低1.33%;西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4.13%,此项构成比降低2.43%。
22个省域增长高于全国,9个省域增长低于全国。西藏增长最高,年均增长19.05%;黑龙江增长最低,年均增长4.36%。17个省域此项构成比升幅大于或降幅小于全国,14个省域此项构成比降幅大于全国。西藏构成比升幅最大,升高83.55%;黑龙江构成比降幅最大,降低57.11%。
同期,全国第三产业产值总量从39897.90亿元增至469574.60亿元,年均增长14.68%;分时段增长测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4.18%,“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8.65%,“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3.71%,“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10.70%。
全国第三产业构成比从39.79%升至52.16%,显著升高12.37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升高1.54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升高2.85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6.28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升高1.70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第三产业构成比升高31.09%。
东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5.34%,此项构成比升高38.45%;东北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2.75%,此项构成比升高48.84%;中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5.40%,此项构成比升高35.36%;西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6.15%,此项构成比升高33.72%。
25个省域增长高于全国,6个省域增长低于全国。贵州增长最高,年均增长18.30%;辽宁增长最低,年均增长11.66%。21个省域此项构成比升幅大于全国,10个省域此项构成比升幅小于全国。黑龙江构成比升幅最大,升高80.54%;西藏构成比升幅最小,升高5.98%。
在此期间,全国生产法产值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历年增长指数(以人均值演算更为精细,每年皆以上年为基数,后同)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75、0.9488和0.9017,不妨简化理解为同步程度分别为79.75%、94.88%和90.17%。由此不难看出,全国产值增长主要由第二、第三产业驱动。
东部同步程度分别为69.15%、96.80%和58.42%;东北同步程度分别为74.67%、94.19%和77.49%;中部同步程度分别为82.89%、96.44%和63.04%;西部同步程度分别为85.70%、97.49%和56.40%。由此还可以看出,在此时期内,四大区域产值增长最主要是第二产业驱动,甚至第一产业并不弱于第三产业。这背后的意味在于,产业迭代更替并不是以平均速度历年平稳推进,而是近期加速越来越快,因而既往多年主要推动力还是第二产业乃至第一产业。
5个省域第一产业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26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广西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91.44%;西藏系数值最低,呈现为负相关。8个省域第二产业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23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浙江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98.28%;西藏系数值最低,同步程度为23.77%。31个省域第三产业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江苏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85.25%;四川系数值最低,同步程度为4.94%。
在此尝试解析各地三次产业增长相关系数对比分析显露出来的若干“疑点”。
(1)各类数据增长不论高低,长时间保持一定同步波动关系,相关系数值就高,传统优势产业必定如此;一段时期存在反向波动关系,相关系数值则低,甚至有可能呈负值。这就是各地传统第二产业增长相关系数都很高,很多地区传统第一产业增长相关系数也较高,而新兴第三产业增长相关系数却不高的原因。
(2)第三产业增长相关系数各地均低于全国不足为奇,在全国汇集各地数据的统一市场统计里,三次产业长久并存皆可谓传统产业,构成比变化并不显剧烈,各地区域市场小范围却不尽然,不少地区第三产业蓬勃高涨主要还在近些年以来。
(3)前面看到西藏第二产业增长最快,后面却见西藏第二产业增长相关系数极低,原因大概在于第二产业显然并非西藏传统优势产业,短时期出现高增长反而打乱原有“增长关系”。北京第三产业构成比提升最快,增长相关系数却极低,大体出于同样的原因,第二产业大量迁离京城并没有多长时间。
这意味着,不论目前有多大变化,长期增长相关度检测可以揭示既往底蕴。全国及各地产业迭代更替尚未完成,甚至才开始不久,方兴未艾,来日可期。
在此尚需强调,经济发展结构优化绝不限于生产法产值体系三次产业之间、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结构变化,也在于收入法、支出法产值体系各类构成之间结构变化,还在于公共经济生活、人民经济生活之间收支综合结构变化,同样在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生产增长、经济生活发展结构变化。全国各层面、各领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是名副其实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参用国际通行的收入法产值构成子系统见表3。
表3 中国经济增长通用指标检测体系生产法产值构成子系统
表3 中国经济增长通用指标检测体系生产法产值构成子系统-续表
2000~2018年,全国收入法结构产值总量从98961.98亿元增至900309.50亿元,年均增长13.05%;分时段增长测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61%,“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7.08%,“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0.73%,“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9.49%。
东部收入法产值总量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3.27%;东北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0.28%;中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3.48%;西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4.29%。23个省域总量增长高于全国,8个省域总量增长低于全国。贵州增长最高,年均增长16.19%;黑龙江增长最低,年均增长9.39%。
同期,全国劳动者报酬总量从50848.60亿元增至425830.60亿元,年均增长12.53%;分时段增长测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8.81%,“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9.05%,“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11%,“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9.03%。
全国劳动者报酬构成比从51.38%降至47.30%,明显降低4.08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降低9.98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升高3.61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2.88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降低0.59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劳动者报酬构成比降至7.95%。
东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3.20%,此项构成比降至1.24%;东北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9.94%,此项构成比降至5.56%;中部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2.11%,此项构成比降至19.56%;西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3.34%,此项构成比降至13.86%。
21个省域增长高于全国,10个省域增长低于全国。北京增长最高,年均增长15.88%;辽宁增长最低,年均增长9.47%。12个省域此项构成比升幅大于或降幅小于全国,19个省域此项构成比降幅大于全国。上海构成比升幅最大,升高28.51%;江西构成比降幅最大,降低32.34%。
同期,全国生产税净额总量从15242.36亿元增至128215.77亿元,年均增长12.56%;分时段增长测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90%,“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7.57%,“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0.18%,“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7.93%。
全国生产税净额构成比从15.40%降至14.24%,较明显降低1.16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降低0.47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升高0.31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降低0.37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降低0.63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生产税净额构成比降至7.54%。
东部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2.46%,此项构成比降至12.25%;东北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9.35%,此项构成比降至14.22%;中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3.34%,此项构成比降至2.09%;西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4.43%,此项构成比升至2.19%。
19个省域增长高于全国,12个省域增长低于全国。贵州增长最高,年均增长18.00%;西藏增长最低,年均增长7.89%。14个省域此项构成比升幅大于或降幅小于全国,17个省域此项构成比降幅大于全国。内蒙古构成比升幅最大,升高39.52%;西藏构成比降幅最大,降低68.83%。
同期,全国固定资产折旧总量从14008.36亿元增至120816.59亿元,年均增长12.72%;分时段增长测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55%,“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4.93%,“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1.25%,“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10.18%。
全国资产折旧构成比从14.16%降至13.42%,略微降低0.74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降低0.04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降低1.25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0.30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升高0.25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资产折旧构成比降至5.20%。
东部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2.67%,此项构成比降至9.12%;东北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0.98%,此项构成比升至11.90%;中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2.99%,此项构成比降至7.51%;西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4.46%,此项构成比升至2.78%。
22个省域增长高于全国,9个省域增长低于全国。西藏增长最高,年均增长21.04%;上海增长最低,年均增长6.57%。21个省域此项构成比升幅大于全国,10个省域此项构成比降幅大于全国。西藏构成比升幅最大,升高147.31%;云南构成比降幅最大,降低59.76%。
同期,全国营业盈余总量从18862.67亿元增至225446.54亿元,年均增长14.78%;分时段增长测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4.03%,“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4.88%,“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8.32%,“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10.94%。
全国营业盈余构成比从19.06%升至25.04%,明显升高5.98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升高10.50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降低2.68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降低2.81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升高0.97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营业盈余构成比升至31.38%。
东部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4.29%,此项构成比升至17.35%;东北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1.05%,此项构成比升至13.25%;中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7.89%,此项构成比升至98.70%;西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6.90%,此项构成比升至50.28%。
19个省域增长高于全国,12个省域增长低于全国。西藏增长最高,年均增长28.81%;黑龙江增长最低,年均增长9.20%。18个省域此项构成比升幅大于全国,13个省域此项构成比升幅小于或降幅大于全国。西藏构成比升幅最大,升高657.11%;新疆构成比降幅最大,降低33.21%。
在此期间,全国收入法产值与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历年增长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48、0.9433、0.9637和0.7861,不妨简化理解为同步程度分别为75.48%、94.33%、96.37%和78.61%。东部同步程度分别为76.32%、94.89%、94.56%和84.54%;东北同步程度分别为81.35%、87.61%、86.03%和72.76%;中部同步程度分别为74.59%、83.31%、94.15%和70.64%;西部同步程度分别为80.97%、93.77%、91.92%和74.39%。
16个省域劳动者报酬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15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北京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97.29%;黑龙江系数值最低,同步程度为43.92%。4个省域生产税净额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27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北京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97.63%;甘肃系数值最低,同步程度为28.23%。31个省域资产折旧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北京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95.28%;上海系数值最低,同步程度为5.94%。7个省域营业盈余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24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广东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87.67%;西藏系数值最低,同步程度为21.89%。
在收入法产值结构体系考察中,“居民部门”的劳动者报酬、“政府部门”的生产税净额构成比降低,“企业部门”的营业盈余构成比升高,这一事实显而易见。固定资产折旧属于“企业部门”再生产范围,构成比略有降低可能与第二产业构成比下降相关。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合并计算,“企业部门”所占份额明显上升仍为既定事实。就收入法产值构成成分而论,“以人民为中心”自然体现为“以劳动者为中心”,国家有必要加以调节保证劳动者报酬所占份额回升。
中国经济增长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参用国际通行的支出法产值构成子系统见表4。
2000~2018年,全国支出法结构产值总量从100576.83亿元增至884426.00亿元,年均增长12.84%;分时段增长测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47%,“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77%,“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1.22%,“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8.15%。
东部支出法产值总量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3.29%;东北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0.29%;中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3.52%;西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4.29%。25个省域总量增长高于全国,6个省域总量增长低于全国。贵州增长最高,年均增长16.19%;黑龙江增长最低,年均增长9.47%。
表4 中国经济增长通用指标检测体系支出法产值构成子系统
表4 中国经济增长通用指标检测体系支出法产值构成子系统-续表
同期,全国最终消费支出总量从63667.72亿元增至480340.60亿元,年均增长11.88%;分时段增长测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9.77%,“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4.43%,“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73%,“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9.86%。
全国最终消费率(消费率)从63.30%降至54.31%,明显降低8.99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降低9.68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降低5.17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3.37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升高2.49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最终消费率降低14.20%。
东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3.55%,最终消费率升高4.14%;东北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9.96%,最终消费率降低5.23%;中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2.70%,最终消费率降低12.23%;西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3.17%,最终消费率降低16.22%。
27个省域增长高于全国,4个省域增长低于全国。西藏增长最高,年均增长17.44%;吉林增长最低,年均增长9.18%。20个省域最终消费率升幅大于或降幅小于全国,11个省域最终消费率降幅大于全国。西藏最终消费率升幅最大,升高46.21%;吉林最终消费率降幅最大,降低40.22%。
同期,全国资本形成总额从34526.10亿元增至396644.80亿元,年均增长14.53%;分时段增长测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7.56%,“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0.46%,“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9.73%,“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8.23%。
全国资本形成率(投资率)从34.33%升至44.85%,显著升高10.52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升高6.6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升高6.90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降低3.13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升高0.10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资本形成率升高30.64%。
东部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3.49%,资本形成率升高3.17%;东北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3.70%,资本形成率升高72.86%;中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5.80%,资本形成率升高42.93%;西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7.41%,资本形成率升高62.28%。
21个省域增长高于全国,10个省域增长低于全国。西藏增长最高,年均增长21.99%;上海增长最低,年均增长10.48%。18个省域资本形成率升幅大于全国,13个省域资本形成率升幅小于或降幅大于全国。西藏资本形成率升幅最大,升高189.79%;北京资本形成率降幅最大,降低37.81%。
同期,全国货物与服务净出口总量从2383.01亿元增至7440.49亿元,年均增长6.53%;分时段增长测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3.77%,“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8.08%,“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9.78%,“十三五”以来年均负增长32.33%。
全国净出口拉动率从2.37%降至0.84%,较明显降低1.53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升高3.03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降低1.73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降低0.24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降低2.59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净出口拉动率降低64.49%。
在国内统一市场之中,各省域货物与服务净流出大多为负值,不展开对比分析。
在此期间,全国支出法产值与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历年增长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78、0.7961和0.3967,不妨简化理解为同步程度分别为78.78%、79.61%和39.67%。东部(净流出略而不计,下同)同步程度分别为91.67%、86.58%;东北同步程度分别为76.31%、90.92%;中部同步程度分别为88.66%、91.67%;西部同步程度分别为90.03%、88.80%。
14个省域最终消费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17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重庆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95.89%;西藏系数值最低,呈现为负相关。15个省域资本形成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16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福建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94.93%;西藏系数值最低,呈现为负相关。
在支出法产值结构体系考察中,最终消费率降低,资本形成率升高,净出口拉动率降低,这一系列既成事实显而易见。就支出法产值构成成分而论,“以人民为中心”应该以最终消费当中的城乡居民消费为主要关注点,让“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得到充分体现。国家应当适时推出更加有效的措施进行调节,切实增强最终消费,特别是城乡居民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依据正式出版发布的统计数据进行检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愿此后年度统计数据能够真正显示出最终消费率提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提升。
以上检测产值各类构成成分的增长协调性基于总量数据演算即可;以下检测公共经济生活、人民经济生活的发展均衡性改用人均值数据演算,以便延伸测算对比全国及各地财政收入和支出地区差、居民收入和总消费地区差及城乡比变化动态。
中国经济增长通用指标检测体系经济生活收支综合子系统见表5,为便于排版分为表5a、表5b。
表5a 中国经济增长通用指标检测体系经济生活收支综合子系统
表5a 中国经济增长通用指标检测体系经济生活收支综合子系统-续表
表5b 中国经济增长通用指标检测体系经济生活收支综合子系统
表5b 中国经济增长通用指标检测体系经济生活收支综合子系统-续表
首先分析测算产值背景数据增长。2000~2018年,全国产值人均值从7942.00元增至64644.00元,年均增长12.35%;分时段增长测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59%,“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48%,“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0.18%,“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8.92%。
东部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1.68%;东北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0.15%;中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3.52%;西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3.81%。17个省域增长高于全国,14个省域增长低于全国。贵州增长最高,年均增长16.21%;上海增长最低,年均增长8.78%。
同期,全国财政收入人均值从1060.89元增至13165.50元,年均增长15.02%;分时段增长测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8.01%,“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0.67%,“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32%,“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5.84%。
全国财政收入比(与国民总收入极度近似值产值比)从13.36%升至20.37%,明显升高7.01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升高3.54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升高3.26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2.04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降低1.83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财政收入比升高52.47%。
东部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4.96%,此项比值升高68.45%;东北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2.71%,此项比值升高51.33%;中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6.77%,此项比值升高66.06%;西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6.68%,此项比值升高56.46%。
21个省域增长高于全国,10个省域增长低于全国。西藏增长最高,年均增长21.29%;黑龙江增长最低,年均增长11.38%。21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全国,10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小于全国。西藏比值升幅最大,升高241.04%;广西比值升幅最小,升高16.86%。
同期,全国财政支出人均值从1258.19元增至15861.23元,年均增长15.12%;分时段增长测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5.65%,“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0.88%,“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3.81%,“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7.34%。
全国财政支出比(与产值比)从15.84%升至24.54%,明显升高8.70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升高2.27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升高3.70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3.83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降低1.10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财政支出比升高54.88%。
东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5.48%,此项比值升高82.72%;东北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4.62%,此项比值升高104.80%;中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8.15%,此项比值升高105.32%;西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8.11%,此项比值升高94.70%。
25个省域增长高于全国,6个省域增长低于全国。贵州增长最高,年均增长19.83%;上海增长最低,年均增长12.86%。29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全国,2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小于全国。新疆比值升幅最大,升高193.41%;陕西比值升幅最小,升高44.03%。
与此同时,全国财政收入人均值地区差指数从1.6706缩小至1.5641,明显缩减6.37%;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扩增1.53%,“十一五”期间缩减4.98%,“十二五”期间缩减3.18%,“十三五”以来扩增0.24%。
东部地区差缩减11.17%;东北地区差扩增9.60%;中部地区差缩减5.54%;西部地区差缩减6.42%。14个省域地区差缩减大于全国,17个省域地区差缩减小于或扩增大于全国。上海地区差缩减最大,缩小24.08%;辽宁地区差扩增最大,扩大15.88%。
全国财政支出人均值地区差指数从1.4835缩小至1.3763,明显缩减7.23%;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缩减0.80%,“十一五”期间缩减5.56%,“十二五”期间缩减0.96%,“十三五”以来缩减0.03%。
东部地区差缩减15.95%;东北地区差扩增3.72%;中部地区差缩减16.57%;西部地区差扩增4.45%。20个省域地区差缩减大于全国,11个省域地区差缩减小于或扩增大于全国。上海地区差缩减最大,缩小29.97%;西藏地区差扩增最大,扩大96.75%。
在此期间,全国产值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历年增长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728、0.6038,不妨简化理解为同步程度分别为87.28%、60.38%。东部同步程度分别为62.84%、50.18%;东北同步程度分别为79.34%、76.26%;中部同步程度分别为85.67%、71.82%;西部同步程度分别为93.46%、65.92%。
1个省域财政收入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30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内蒙古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94.87%;广东系数值最低,同步程度为17.71%。12个省域财政支出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19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内蒙古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79.93%;广东系数值最低,呈现为负相关。
同期,全国居民收入人均值从3682.95元增至29163.52元,年均增长12.18%;分时段增长测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41%,“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4.21%,“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75%,“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9.22%。
全国居民收入比(与国民总收入极度近似值产值比)从46.37%降至45.11%,较明显降低1.26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降低2.37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降低4.12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4.86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升高0.37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居民收入比降低2.71%。
东部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1.32%,此项比值降低5.62%;东北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1.45%,此项比值升高23.47%;中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2.44%,此项比值降低15.81%;西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2.43%,此项比值降低19.77%。
13个省域增长高于全国,18个省域增长低于全国。陕西增长最高,年均增长13.10%;广东增长最低,年均增长9.63%。9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或降幅小于全国,22个省域此项比值降幅大于全国。辽宁比值升幅最大,升高45.87%;贵州比值降幅最大,降低40.65%。
同期,全国居民总消费人均值从2851.61元增至20384.33元,年均增长11.55%;分时段增长测算,“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15%,“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63%,“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74%,“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8.48%。
全国居民消费率(与产值比)从35.91%降至31.53%,明显降低4.38个百分点;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降低2.23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降低5.21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3.45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降低0.39个百分点。百分比演算更具通约可比性,2000年以来全国居民消费率降低12.18%。
东部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0.71%,此项比值降低14.52%;东北增长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1.03%,此项比值升高15.35%;中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1.89%,此项比值降低23.00%;西部增长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1.77%,此项比值降低27.83%。
17个省域增长高于全国,14个省域增长低于全国。甘肃增长最高,年均增长12.67%;广东增长最低,年均增长9.06%。11个省域此项比值升幅大于或降幅小于全国,20个省域此项比值降幅大于全国。辽宁比值升幅最大,升高32.21%;贵州比值降幅最大,降低46.87%。
与此同时,全国居民收入人均值地区差指数从1.3606缩小至1.2685,较明显缩减6.77%;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扩增0.31%,“十一五”期间缩减2.47%,“十二五”期间缩减3.86%,“十三五”以来缩减0.88%。
东部地区差缩减15.26%;东北地区差扩增8.09%;中部地区差缩减2.61%;西部地区差缩减2.31%。9个省域地区差缩减大于全国,22个省域地区差缩减小于或扩增大于全国。广东地区差缩减最大,缩小33.92%;黑龙江地区差扩增最大,扩大17.17%。
全国居民收入人均值城乡比指数从2.7869缩小至2.6853,明显缩减3.65%;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扩增15.68%,“十一五”期间扩增0.15%,“十二五”期间缩减15.40%,“十三五”以来缩减1.68%。
东部城乡比缩减2.18%;东北城乡比扩增1.31%;中部城乡比缩减5.97%;西部城乡比缩减15.46%。18个省域城乡比缩减大于全国,13个省域城乡比缩减小于或扩增大于全国。西藏城乡比缩减最大,缩小47.10%;江苏城乡比扩增最大,扩大19.71%。
全国居民总消费人均值地区差指数从1.3476缩小至1.2411,明显缩减7.90%;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缩减0.16%,“十一五”期间缩减2.27%,“十二五”期间缩减3.40%,“十三五”以来缩减2.29%。
东部地区差缩减17.07%;东北地区差扩增5.55%;中部地区差缩减3.69%;西部地区差缩减2.28%。10个省域地区差缩减大于全国,21个省域地区差缩减小于或扩增大于全国。广东地区差缩减最大,缩小33.40%;吉林地区差扩增最大,扩大11.13%。
全国居民总消费人均值城乡比指数从2.9926缩小至2.1537,显著缩减28.03%;分五年期变化测算,“十五”期间扩增3.87%,“十一五”期间缩减1.09%,“十二五”期间缩减24.55%,“十三五”以来缩减7.15%。
东部城乡比缩减29.26%;东北城乡比缩减16.37%;中部城乡比缩减34.45%;西部城乡比缩减38.79%。18个省域城乡比缩减大于全国,13个省域城乡比缩减小于或扩增大于全国。重庆城乡比缩减最大,缩小49.47%;上海城乡比扩增最大,扩大7.54%。
在此期间,全国产值与居民收入、居民总消费历年增长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20、0.6099,不妨简化理解为同步程度分别为83.20%、60.99%。东部同步程度分别为67.12%、57.10%;东北同步程度分别为72.96%、50.29%;中部同步程度分别为73.11%、60.60%;西部同步程度分别为71.33%、62.37%。
1个省域居民收入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30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云南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89.68%;北京系数值最低,呈现为负相关。7个省域居民总消费增长相关系数高于全国,24个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内蒙古系数值最高,同步程度为73.87%;西藏系数值最低,呈现为负相关。
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财政支出与居民总消费,两相形成“政府部门”和“居民部门”之间(“企业部门”暂不关注)社会财富份额分配、支配用度对应关系。就其间全国范围增长相关系数来看,以产值为表征的社会财富分配、用度大体显示不出明显差距,然而深入各个省域之间考察,其间明显差距便显现出来,这就是绝大部分省域增长相关系数低于全国的内在原因。于是很容易精确测算出,全国31个省域财政收入比极普遍上升,31个省域财政支出比极普遍上升,与此同时,22个省域居民收入比、25个省域居民消费率却反向普遍下降。这正是多年以来国家力求拉动(国民)内需、扩大(居民)消费而效果不佳的背景影响因素。
中国经济增长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各子系统独立预测评见表6,分区域以三次产业(生产法)产值构成子系统当前横向测评位次排列。全国检测结果作为基准置于首行,省域(除台港澳外的省级行政区划,包括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排列以“1、2、3……”为序,四大区域排列以[1]、[2]、[3]、[4]为序,后同。
最后归结起来,中国经济增长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包含国家现行统计制度下三次产业(生产法)产值结构体系一个主体子系统,国际通行的收入法产值结构体系、支出法产值结构体系两个辅助子系统,面向公共经济生活、人民经济生活的收支综合一个附加子系统。整个检测体系共有一级指标(子系统)4项,二级指标(类别项)40项,三级指标(演算项)154项,包括各类数据之间增长相关度加权检测指标、同类城乡数据之间增长相关度加权检测指标,不包括地区差变动相关度检验监测指标。
现有新版基于2019年初版做了两点改进完善:①校准各项指标对应演算的数据矩阵消除偏差,校验各项指标的测算值、权重值使之更加精准;②在检测方法、检测模式、检测程序、检测结果保持延续的前提下,各时间段增长相关性测算指标加以简化,减少繁复的重叠演算。
此处只是简单展示各子系统独立预测评结果,暂时不展开分析,留待全系统综合加权演算之后一并进行。全系统综合演算中,三次产业(生产法)产值构成子系统占权重40%,收入法产值构成子系统占权重30%,支出法产值构成子系统占权重20%,经济生活收支综合子系统占权重10%。本文以下表6各子系统分别独立测评结果赋予各自权重,可以对应重复验证E.3排行报告表6最终综合测评结果排行。
表6 中国经济增长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各子系统独立预测评
表6 中国经济增长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各子系统独立预测评-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