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E.1 “全面小康”进程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总体检测
——2000~2018年动态趋向分析

王亚南 李群

摘要: 2000~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比中第二产业从45.54%降至40.65%,第三产业从39.79%升至52.16%;收入法产值构成比中“居民部门”劳动者报酬从51.38%降至47.30%,“政府部门”生产税净额从15.40%降至14.24%,“企业部门”营业盈余从19.06%升至25.04%;支出法产值构成比中最终消费率从63.30%降至54.31%,资本形成率从34.33%升至44.85%;经济生活收支中财政收入比从13.36%升至20.37%,居民收入比从46.37%降至45.11%,居民消费率从35.91%降至31.53%。产值、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居民收入、总消费人均值地区差全都缩小,居民收入、总消费人均值城乡比也全都缩小,“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多有改善。全国经济增长结构优化评价:城乡、地区无差距理想值横向测评为91.78;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7年自身基数值纵向测评分别为243.32、169.04、121.74、105.88和102.18。横向看距离理想值存在差距,纵向看各五年期以来进展明显。

关键词: 经济生产 经济生活 结构优化 综合评价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发展结构优化检测,正是“中国发展”学术研究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际体现。

中国经济增长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包含国家现行统计制度下三次产业(生产法)产值结构体系的一个主体子系统,国际通行的收入法产值结构体系、支出法产值结构体系两个辅助子系统,面向公共经济生活、人民经济生活的收支综合一个附加子系统。限于篇幅,各子系统分别设置为一图,难以充分展开。全国数据检测更多细节可参看技术报告、排行报告由不同侧面展开的纵向历时动态、横向共时静态对比分析。

一 三次产业(生产法)产值构成子系统检测

2000年以来全国三次产业(生产法)产值构成子系统结构性检测见图1。

图1 2000年以来全国三次产业(生产法)产值构成子系统结构性检测

左轴面积:一、二、三产产值人均值(元转换为%),其和即生产法产值人均值(2017年产值数据按历年惯例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年卷校订),其间直观比例体现构成比关系。右轴曲线:生产法产值人均值地区差(偏差指数,无差距=1)。左轴曲线:二、三产构成比(%)。正文另测算一、二、三产人均值地区差、一产构成比。限于制图空间,总量置于后台数据库同步演算;图中省略若干年度,文中描述历年变化包括省略年度,后同。

另需说明,国家统计局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已公布2018年全国产值修订数据,但未公布各地相应修订数据,因而仍统一采用《中国统计年鉴》2019年卷发布的全国及各地产值“初步核算数”,留待《中国统计年鉴》2020年卷发布时再统一修订。

(一)生产法结构产值

2000~2018年,全国生产法结构产值总量由100280.10亿元增至900309.50亿元,2018年为2000年的8.98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2.97%,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2.84%,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0.26%,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9.49%,最近一年年度增长9.69%。

全国生产法产值人均值由7942.00元增至64644.00元,2018年为2000年的8.14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2.35%,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2.26%,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9.71%,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8.92%,最近一年年度增长9.19%。由于人口增长,人均值演算增长率略低于总量演算增长率。

在此期间,全国产值人均值地区差指数由1.4929缩小至1.3432,意即31个省域人均值与全国人均值的正负偏差绝对值之平均值从49.29%减小到34.32%。历年地区差明显缩减10.02%,其中“十五”期间(2000~2005年,以“九五”末年为基数,以下类推)扩增0.53%,“十一五”期间(2005~2010年)缩减5.97%,“十二五”期间(2010~2015年)缩减3.89%,“十三五”以来(2015年以来)缩减0.97%。这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已经取得实际成效。

(二)生产法构成成分

1.第一产业增长及构成比动态

同期,全国第一产业产值总量由14717.40亿元增至64734.00亿元,2018年为2000年的4.40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8.58%,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8.73%,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6.73%,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3.86%,最近一年年度增长4.24%。

全国第一产业产值人均值由1165.59元增至4648.03元,2018年为2000年的3.99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7.99%,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8.18%,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6.20%,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3.33%,最近一年年度增长3.77%。

在此期间,全国第一产业产值人均值地区差指数由1.2558扩大至1.3018,略微扩增3.66%,其中“十五”期间扩增2.93%,“十一五”期间扩增1.84%,“十二五”期间扩增0.05%,“十三五”以来缩减1.15%。这体现出国内第一产业区域分工战略的现实进展。

全国第一产业构成比由14.67%降至7.19%,明显降低7.48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降低3.02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降低2.33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降低0.89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降低1.2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第一产业主要功能由参与经济发展转向保证基本民生。

2.第二产业增长及构成比动态

同期,全国第二产业产值总量由45664.80亿元增至366000.90亿元,2018年为2000年的8.01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2.26%,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1.58%,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8.42%,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9.07%,最近一年年度增长10.00%。

全国第二产业产值人均值由3616.57元增至26279.59元,2018年为2000年的7.27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1.65%,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1.01%,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7.88%,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8.51%,最近一年年度增长9.49%。

在此期间,全国第二产业产值人均值地区差指数由1.5503缩小至1.3230,明显缩减14.66%,其中“十五”期间扩增0.93%,“十一五”期间缩减10.00%,“十二五”期间缩减2.85%,“十三五”以来缩减3.30%。这表明我国工业化进程在区域间“均衡发展”方面已经取得实际成效。

全国第二产业构成比由45.54%降至40.65%,明显降低4.89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升高1.48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降低0.52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降低5.39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降低0.46个百分点。这体现工业化进程与“后工业化”进程在我国双重叠加的发展效应。

3.第三产业增长及构成比动态

同期,全国第三产业产值总量由39897.90亿元增至469574.60亿元,2018年为2000年的11.77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4.68%,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4.87%,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2.57%,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10.70%,最近一年年度增长10.25%。

全国第三产业产值人均值由3159.84元增至33716.38元,2018年为2000年的10.67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4.06%,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4.29%,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2.01%,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10.12%,最近一年年度增长9.75%。

在此期间,全国第三产业产值人均值地区差指数由1.5641缩小至1.4370,明显缩减8.12%,其中“十五”期间扩增2.22%,“十一五”期间缩减3.82%,“十二五”期间缩减5.49%,“十三五”以来缩减1.12%。这表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在区域间“均衡推进”方面已经取得实际成效。

全国第三产业构成比由39.79%升至52.16%,显著升高12.37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升高1.54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升高2.85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6.28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升高1.70个百分点。这体现“后工业化”进程发展成效已经超越工业化进程发展成效。

二 收入法产值构成子系统检测

2000年以来全国收入法产值构成子系统结构性检测见图2。

(一)收入法结构产值

2000~2018年,全国收入法结构产值总量由98961.98亿元增至900309.50亿元,2018年为2000年的9.10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3.05%,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2.84%,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0.26%,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9.49%,最近一年年度增长9.69%。

全国收入法产值人均值由7837.61元增至64644.00元,2018年为2000年的8.25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2.44%,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2.26%,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9.71%,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8.92%,最近一年年度增长9.19%。

在此期间,全国收入法产值人均值地区差指数由1.4686缩小至1.3432,明显缩减8.53%,其中“十五”期间扩增2.20%,“十一五”期间缩减5.97%,“十二五”期间缩减3.89%,“十三五”以来缩减0.97%。这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已经取得实际成效。

图2 2000年以来全国收入法产值构成子系统结构性检测

左轴面积: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人均值(元转换为%),其和即收入法产值人均值,其间直观比例体现构成比关系。右轴曲线:报酬、净税构成比(%)。正文另测算各类人均值地区差、折旧、盈余构成比,并附加其他相关性比值。

(二)收入法产值构成成分

1.劳动者报酬增长及构成比动态

同期,全国收入法产值构成之劳动者报酬总量由50848.60亿元增至425830.60亿元,2018年为2000年的8.37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2.53%,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4.00%,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0.95%,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9.03%,最近一年年度增长9.21%。

全国劳动者报酬人均值由4027.12元增至30575.48元,2018年为2000年的7.59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1.92%,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3.42%,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0.39%,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8.47%,最近一年年度增长8.72%。

在此期间,全国劳动者报酬人均值地区差指数由1.3497缩小至1.3218,略微缩减2.07%,其中“十五”期间扩增6.26%,“十一五”期间缩减4.97%,“十二五”期间缩减2.68%,“十三五”以来缩减0.34%。这表明全国劳动者报酬的地区差异减小。

全国劳动者报酬构成比由51.38%降至47.30%,明显降低4.08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降低9.98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升高3.61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2.88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降低0.5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国内(居民部门)全体劳动者报酬在以产值为表征的社会财富分配中所得份额降低。

这就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此项“约束性指标”的现实依据。图2相应曲线分明可见,劳动者报酬构成比有所回升,近两年却又略有回降。本项检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尤其是以劳动者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展开收入法产值结构分析,首先注重检测劳动者报酬构成比变化。

在此需要引入本系列丛书社会卷里不同类别就业人员工资数据,对应分析测算劳动者报酬增长中不同类别就业工资的贡献动态。

同期,全国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与产值总量的相对比值较明显升高47.88%,其中“十五”期间升高3.63%,“十一五”期间升高4.16%,“十二五”期间升高42.35%,“十三五”以来降低3.76%。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与产值总量的相对比值极显著升高542.03%,其中“十五”期间升高133.17%,“十一五”期间升高7.17%,“十二五”期间升高97.20%,“十三五”以来升高30.29%。

这两项比值变化体现劳动者报酬总构成中非私营单位、私营单位各自就业人员工资所占部分的变动态势,比值提升出于非私营单位、私营单位就业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提高的双重作用,从中可看到不同五年期各自变化动态。由于现行统计制度缺欠第一产业、个体经营就业人员类比工资收入数据,无法展开全口径就业工资与劳动者报酬增长之间对应分析测算。

2.生产税净额增长及构成比动态

同期,全国收入法产值构成之生产税净额总量由15242.36亿元增至128215.77亿元,2018年为2000年的8.41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2.56%,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2.43%,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9.33%,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7.93%,最近一年年度增长10.08%。

全国生产税净额人均值由1207.17元增至9206.15元,2018年为2000年的7.63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1.95%,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1.86%,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8.78%,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7.37%,最近一年年度增长9.58%。

在此期间,全国生产税净额人均值地区差指数由1.4525缩小至1.3941,较明显缩减4.02%,其中“十五”期间扩增4.28%,“十一五”期间缩减4.79%,“十二五”期间缩减3.64%,“十三五”以来扩增0.33%。这表明全国生产税净额的地区差异减小。

全国生产税净额构成比由15.40%降至14.24%,较明显降低1.16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降低0.47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升高0.31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降低0.37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降低0.6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国内(政府部门)公共财政在以产值为表征的社会财富分配中所得份额也有所降低,此即国家近几年推进“减税让利”各种政策的实际结果。

3.固定资产折旧增长及构成比动态

同期,全国收入法产值构成之固定资产折旧总量由14008.36亿元增至120816.59亿元,2018年为2000年的8.62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2.72%,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2.40%,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0.84%,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10.18%,最近一年年度增长8.53%。

全国资产折旧人均值由1109.44元增至8674.87元,2018年为2000年的7.82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2.10%,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1.83%,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0.29%,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9.61%,最近一年年度增长8.04%。

在此期间,全国资产折旧人均值地区差指数由1.6178缩小至1.3152,明显缩减18.70%,其中“十五”期间缩减3.31%,“十一五”期间缩减8.89%,“十二五”期间缩减6.49%,“十三五”以来缩减1.31%。这表明全国资产折旧的地区差异缩小,可以印证区域间第二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缩小。

全国资产折旧构成比由14.16%降至13.42%,略微降低0.74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降低0.04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降低1.25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0.30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升高0.2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领域,资产折旧构成比下降可以对应第二产业构成比下降。

4.营业盈余增长及构成比动态

同期,全国收入法产值构成之营业盈余总量由18862.67亿元增至225446.54亿元,2018年为2000年的11.95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4.78%,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1.41%,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9.29%,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10.94%,最近一年年度增长11.02%。

全国营业盈余人均值由1493.89元增至16187.51元,2018年为2000年的10.84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4.15%,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0.84%,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8.74%,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10.36%,最近一年年度增长10.52%。

在此期间,全国营业盈余人均值地区差指数由1.7574缩小至1.4171,明显缩减19.36%,其中“十五”期间缩减9.45%,“十一五”期间缩减4.86%,“十二五”期间缩减2.85%,“十三五”以来缩减3.65%。这表明全国企业营业盈余的地区差异减小。

全国营业盈余构成比由19.06%升至25.04%,明显升高5.98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升高10.50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降低2.68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降低2.81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升高0.9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国内(企业部门)各类企业在以产值为表征的社会财富分配中所得份额增高。

三 支出法产值构成子系统检测

2000年以来全国支出法产值构成子系统结构性检测见图3。

图3 2000年以来全国支出法产值构成子系统结构性检测

左轴面积:(1)最终消费支出、(2)资本形成、(3)货物与服务净出口人均值(元转换为%),(1)+(2)+(3)=支出法产值人均值,其间直观比例体现构成比关系。右轴曲线:最终消费人均值地区差(偏差指数,无差距=1)。左轴曲线:最终消费率、资本形成率(%)。正文另测算其余人均值地区差、净出口拉动率。

(一)支出法结构产值

2000~2018年,全国支出法结构产值总量由100576.83亿元增至884426.00亿元,2018年为2000年的8.79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2.84%,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2.60%,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0.06%,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8.15%,最近一年年度增长8.48%。

全国支出法产值人均值由7965.50元增至63503.53元,2018年为2000年的7.97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2.22%,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2.02%,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9.51%,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7.59%,最近一年年度增长7.99%。

在此期间,全国支出法产值人均值地区差指数由1.4666缩小至1.3442,明显缩减8.35%,其中“十五”期间扩增2.13%,“十一五”期间缩减5.65%,“十二五”期间缩减3.91%,“十三五”以来缩减1.00%。这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已经取得实际成效。

(二)支出法产值构成成分

1.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及构成比动态

同期,全国支出法产值构成之最终消费支出总量由63667.72亿元增至480340.60亿元,2018年为2000年的7.54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1.88%,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2.71%,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1.64%,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9.86%,最近一年年度增长9.88%。

全国最终消费人均值由5042.37元增至34489.40元,2018年为2000年的6.84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1.27%,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2.13%,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1.08%,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9.29%,最近一年年度增长9.38%。

在此期间,全国最终消费人均值地区差指数由1.3623缩小至1.3004,较明显缩减4.54%,其中“十五”期间扩增2.94%,“十一五”期间缩减2.65%,“十二五”期间缩减4.43%,“十三五”以来缩减0.33%。这表明全国最终消费支出的地区差异减小。

全国最终消费率(消费率)由63.30%降至54.31%,明显降低8.99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降低9.68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降低5.17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3.37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升高2.4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我国距离真正实现主要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尚有一段距离,好在近些年已出现最终消费率持续回升趋向。

2.资本形成增长及构成比动态

同期,全国支出法产值构成之资本形成总额由34526.10亿元增至396644.80亿元,2018年为2000年的11.49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4.53%,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3.38%,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9.17%,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8.23%,最近一年年度增长8.98%。

全国资本形成人均值由2734.40元增至28479.88元,2018年为2000年的10.42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3.90%,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2.80%,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8.62%,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7.67%,最近一年年度增长8.49%。

在此期间,全国资本形成人均值地区差指数由1.6095缩小至1.4714,明显缩减8.58%,其中“十五”期间缩减0.81%,“十一五”期间缩减6.80%,“十二五”期间扩增0.95%,“十三五”以来缩减2.04%。这表明全国资本形成的地区差异减小。

全国资本形成率(投资率)由34.33%升至44.85%,显著升高10.52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升高6.6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升高6.90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降低3.13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升高0.1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国内各级各地依旧主要借助“投资拉动”保持经济增长速度,距离真正的“消费拉动”还有较长路程,好在近些年已出现资本形成率持续回降趋向。

3.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增长及构成比动态

同期,全国支出法产值构成之货物与服务净出口总量由2383.01亿元增至7440.49亿元,2018年为2000年的3.12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6.53%,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负增长2.40%,2010年以来年均负增长8.43%,2015年以来年均负增长32.33%,最近一年年度负增长47.43%。

全国净出口人均值由188.73元增至534.24元,2018年为2000年的2.83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5.95%,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负增长2.90%,2010年以来年均负增长8.89%,2015年以来年均负增长32.68%,最近一年年度负增长47.67%。由于国内统一市场,各省域货物与服务净流出大多为负值,无法综合演算全国人均值地区差指数。

全国净出口拉动率由2.37%降至0.84%,较明显降低1.53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升高3.03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降低1.73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降低0.24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降低2.59个百分点。由此不难看出,在我国产值构成及其增长结构当中,净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小。

四 经济生活收支综合子系统检测

2000年以来全国经济生活收支综合子系统结构性检测见图4。

图4 2000年以来全国经济生活收支综合子系统结构性检测

左轴面积:居民总消费、居民收入、财政支出、财政收入人均值(元转换为%),其间呈直观比例。右轴曲线:居民收入比、财政收入比(%)。正文另测算居民消费率、财政支出比、各类人均值地区差、民生数据城乡比,并附加其他相关性比值。

(一)公共经济生活

1.财政收入增长及相对比值动态

2000~2018年,全国财政收入总量由13395.23亿元增至183359.84亿元,2018年为2000年的13.69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5.65%,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4.47%,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0.40%,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6.39%,最近一年年度增长6.24%。

全国财政收入人均值由1060.89元增至13165.50元,2018年为2000年的12.41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5.02%,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3.89%,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9.84%,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5.84%,最近一年年度增长5.76%。

同时,全国财政收入比(与国民总收入极度近似值产值比)由13.36%升至20.37%,明显升高7.01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升高3.54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升高3.26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2.04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降低1.8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政府部门”在经济生活中的收益份额升高。

2.财政支出增长及相对比值动态

同期,全国财政支出总量由15886.50亿元增至220904.13亿元,2018年为2000年的13.91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5.75%,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5.50%,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1.90%,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7.89%,最近一年年度增长8.77%。

全国财政支出人均值由1258.19元增至15861.23元,2018年为2000年的12.61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5.12%,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4.92%,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1.34%,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7.34%,最近一年年度增长8.28%。

同时,全国财政支出比(与产值比)由15.84%升至24.54%,明显升高8.70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升高2.27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升高3.70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3.83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降低1.1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政府部门”在社会财富支配中的用度份额升高。

3.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地区差变化

在此期间,全国财政收入人均值地区差指数由1.6706缩小至1.5641,明显缩减6.37%,其中“十五”期间扩增1.53%,“十一五”期间缩减4.98%,“十二五”期间缩减3.18%,“十三五”以来扩增0.24%。这体现出经济增长、公共财政收入随之增加的地区差异已经逐步减小。

全国财政支出人均值地区差指数由1.4835缩小至1.3763,明显缩减7.23%,其中“十五”期间缩减0.80%,“十一五”期间缩减5.56%,“十二五”期间缩减0.96%,“十三五”以来缩减0.03%。这体现出经济增长、公共财政支出随之增高的地区差异已经逐步减小。

(二)人民经济生活

1.居民收入增长及相对比值动态

2000~2018年,全国居民收入总量由46502.56亿元增至406169.14亿元,2018年为2000年的8.73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2.80%,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3.05%,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1.97%,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9.79%,最近一年年度增长9.57%。

全国城乡综合演算的居民收入人均值由3682.95元增至29163.52元,2018年为2000年的7.92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2.18%,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2.48%,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1.41%,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9.22%,最近一年年度增长9.08%。

同时,全国居民收入比(与国民总收入极度近似值产值比)由46.37%降至45.11%,较明显降低1.26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降低2.37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降低4.12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4.86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升高0.3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居民部门”在经济生活中的收益份额降低,好在进入“十二五”之后略有回升。

在此需要引入本系列丛书社会卷里不同类别就业人员工资数据,对应分析测算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中不同类别就业工资的贡献动态。

同期,全国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与城乡居民总收入总量的相对比值较明显升高52.01%,其中“十五”期间升高9.21%,“十一五”期间升高14.91%,“十二五”期间升高26.90%,“十三五”以来降低4.55%。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与城乡居民收入总量的相对比值极显著升高559.94%,其中“十五”期间升高145.73%,“十一五”期间升高18.23%,“十二五”期间升高75.79%,“十三五”以来升高29.21%。

这两项比值变化体现居民收入总构成中非私营单位、私营单位各自就业人员工资收入部分的变动态势,比值提升出于非私营单位、私营单位就业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提高的双重作用,从中可看到不同五年期各自变化动态。由于现行统计制度缺欠第一产业、个体经营就业人员类比工资收入数据,无法展开全口径就业工资与居民收入增长之间对应分析测算。

2.居民总消费增长及相对比值动态

同期,全国居民总消费总量由36005.66亿元增至283898.74亿元,2018年为2000年的7.88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2.16%,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2.27%,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1.68%,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9.04%,最近一年年度增长9.09%。

全国城乡综合演算的居民总消费人均值由2851.61元增至20384.33元,2018年为2000年的7.15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1.55%,其间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1.70%,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1.12%,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8.48%,最近一年年度增长8.60%。

同时,全国居民消费率(与产值比)由35.91%降至31.53%,明显降低4.38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降低2.23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降低5.21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升高3.45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降低0.3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居民部门”在社会财富支配中的用度份额降低,好在进入“十二五”之后略有回升。

在此同样引入本系列丛书社会卷里不同类别就业人员工资数据,对应分析测算城乡居民总消费增长中不同类别就业工资的贡献动态。

同期,全国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与城乡居民总消费总量的相对比值较明显升高68.38%,其中“十五”期间升高10.49%,“十一五”期间升高23.21%,“十二五”期间升高26.96%,“十三五”以来降低2.57%。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与城乡居民总消费总量的相对比值极显著升高631.04%,其中“十五”期间升高148.61%,“十一五”期间升高26.77%,“十二五”期间升高75.87%,“十三五”以来升高31.89%。

这两项比值变化体现居民消费总构成中非私营单位、私营单位各自就业人员工资支出部分的变动态势,比值提升出于非私营单位、私营单位就业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提高的双重作用,从中可看到不同五年期各自变化动态。由于现行统计制度缺欠第一产业、个体经营就业人员类比工资支出数据,无法展开全口径就业工资与居民总消费增长之间对应分析测算。

3.居民收入、总消费地区差、城乡比变化

在此期间,全国居民收入人均值地区差指数由1.3606缩小至1.2685,较明显缩减6.77%,其中“十五”期间扩增0.31%,“十一五”期间缩减2.47%,“十二五”期间缩减3.86%,“十三五”以来缩减0.88%。这表明,基于经济增长、社会财富普遍增加,居民收入的地区差异已逐步缩小。

全国居民收入人均值城乡比指数由2.7869缩小至2.6853,意即全国居民收入城镇人均值从乡村人均值的2.79倍减小为2.69倍。历年城乡比明显缩减3.65%,其中“十五”期间扩增15.68%,“十一五”期间扩增0.15%,“十二五”期间缩减15.40%,“十三五”以来缩减1.68%。这意味着,基于经济增长、社会财富普遍增加,居民收入的城乡差异已逐步缩小,但缩减的幅度和速度显得过小过慢。

全国居民总消费人均值地区差指数由1.3476缩小至1.2411,明显缩减7.90%,其中“十五”期间缩减0.16%,“十一五”期间缩减2.27%,“十二五”期间缩减3.40%,“十三五”以来缩减2.29%。这表明,基于经济增长、社会财富普遍增加,人民日常生活消费需求的地区差异已逐步缩小。

全国居民总消费人均值城乡比指数由2.9926缩小至2.1537,显著缩减28.03%,其中“十五”期间扩增3.87%,“十一五”期间缩减1.09%,“十二五”期间缩减24.55%,“十三五”以来缩减7.15%。这意味着,基于经济增长、社会财富普遍增加,民生消费需求的城乡差异已逐步缩小。这是从民生主要数据相关性分析中看到的表现最为良好的一个侧面。

五 经济增长通用指标动态测评

2000~2018年全国经济增长结构优化综合检测结果见图5。

图5 2000~2018年全国经济增长结构优化综合检测结果

数轴柱形:共时性年度横向测评(全国城乡地区无差距理想值=100);历时性阶段纵向测评(起点年自身基数值=100),从左至右①“十五”以来,②“十一五”以来,③“十二五”以来,④“十三五”以来,⑤上年以来。

1.各年度理想值横向测评

以假定全国及各地各类数据全面消除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为理想值100,2018年全国横向测评,全国总体指数为91.78。这表明与全国及各地城乡、地区无差距理想值相比,全国总体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全量化检测分值低于理想值8.22%。在此类检测中,17个省域指数分值高于全国总体水平,14个省域指数分值低于全国总体水平。

各年度理想值横向测评方法的基本设置:①各类总量份额以上年为基准衡量升降变化(全国份额100%自为基准),②各类人均绝对值以全国平均值为基准衡量增减变动(全国自为基准),③各类总量、人均值之间增长率比差以上年为基准衡量高低程度(全国亦然),④各类人均值地区差、城乡比以假定实现无差距理想值衡量现实差距(全国亦然),⑤各类构成比值或相对比值以全国比值为基准衡量大小差异(全国自为基准)。由于共时性检验多类指标加权演算以全国为基准(除了增长率协调性比差和地区差、城乡比均衡性逆指标),可能会出现全国总体最后“得分”超越四大区域“得分”之外的情况(全国总体数值一般应在各地数值之间)。

2.2000年以来基数值纵向测评

以“九五”末年2000年各类数据演算指标为基数值100,“十五”以来至2018年纵向测评,全国指数为243.32。这表明与2000年自身基数值相比,全国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全量化检测分值高于基数值143.32%。在此类检测中,20个省域指数分值高于全国总体水平,11个省域指数分值低于全国总体水平。

各时段基数值纵向测评方法的基本设置:①各类总量份额值升降,②各类人均绝对值增减,③各类总量、人均值之间增长率比差大小,④各类人均值地区差、城乡比扩减,⑤各类构成比值或相对比值高低,所有这些指标的检测演算均以起点年度为基数进行测算,优于起点年“加分”而逊于起点年“减分”,其中地区差、城乡比两项逆指标以小为佳(改进“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缺陷最具代表性实际体现),地区差、城乡比缩小“加分”而地区差、城乡比扩大“减分”(发达地区“率先发展”、中心城市“突进发展”往往带来地区差、城乡比扩大),全国总体失去“豁免”与各地一视同仁经受历时性检验。各时段纵向测评同理,区别仅在于起始年度及历时长短不同。

3.2005年以来基数值纵向测评

以“十五”末年2005年各类数据演算指标为基数值100,“十一五”以来至2018年纵向测评,全国指数为169.04。这表明与2005年自身基数值相比,全国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全量化检测分值高于基数值69.04%。在此类检测中,17个省域指数分值高于全国总体水平,14个省域指数分值低于全国总体水平。

4.2010年以来基数值纵向测评

以“十一五”末年2010年各类数据演算指标为基数值100,“十二五”以来至2018年纵向测评,全国指数为121.74。这表明与2010年自身基数值相比,全国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全量化检测分值高于基数值21.74%。在此类检测中,15个省域指数分值高于全国总体水平,16个省域指数分值低于全国总体水平。

5.2015年以来基数值纵向测评

以“十二五”末年2015年各类数据演算指标为基数值100,“十三五”以来至2018年纵向测评,全国指数为105.88。这表明与2015年自身基数值相比,全国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全量化检测分值高于基数值5.88%。在此类检测中,9个省域指数分值高于全国总体水平,22个省域指数分值低于全国总体水平。

6.逐年度基数值纵向测评

逐年以上年各类数据演算指标为基数值100,2017~2018年纵向测评,全国指数为102.18。这表明与2017年自身基数值相比,全国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全量化检测分值高于基数值2.18%。在此类检测中,10个省域指数分值高于全国总体水平,21个省域指数分值低于全国总体水平。 KVYo7YM1p0kAHSnLTXbetFAPXXUTb6MBox0A235N2KF93P9O5GbKzSUUXkAqhjr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