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主持《清华周刊》文史栏

1932年秋末冬初,由于向清华学生会所办刊物《清华周刊》投稿的机缘,夏鼐与时任该刊文史栏主任的吴晗相识并订交。他们二人都是清华第六级(1930级)历史学系同学,又都是1931年从燕京大学转学过来的。按照清华的制度,从二年级开始选修课居多,同时需要补读一年级的必修课,因而二人很少共同上课(或许不曾共同上课),迟至这时才相识。1933年2月下旬的一天,吴晗突然来访,动员夏鼐接替他担任《清华周刊》的文史栏主任。夏鼐先表示拒绝,说自己认识人少,不会组稿等。后周刊总编辑马玉铭(中文系同级同学)和吴晗一道动员,吴晗恳切地劝说:“答应下来吧,不要害怕,你会办好的。拉稿的事,我帮你的忙。我所以要你来替代我,因为我有朋友,也有敌人。你呢,你似乎没有很亲昵的朋友,但也没有反对你的敌人。” 夏鼐便答应下来。

夏鼐接任《清华周刊》文史栏主任后不久,就在该刊第39卷第3期的“编后”提出尽量“学术化”的办刊方针:“关于文史,在理论方面,作者应当有自己的新进解,切勿抄袭前人之言”;“考据,这是研究史学一种必须的工具……并不是史学最终的目的。史学研究是多方面的,绝不是单方面的”。那个学期该刊第39卷文史栏刊登的稿子,有许多篇都是吴晗拉来的,特别是第8期“文史专号”,刊登有黄节、顾颉刚、朱自清、郑振铎、钱穆、闻一多等名教授的稿子。吴晗出力甚多,连各篇文章的编次“是依时代的早晚为准则的:始于周前,而迄于清末”,也是他们一道商定的。夏鼐还在“编后”中,对该专号刊发的历史类和文学类文章,作了导读性的评论。例如,希望读者读了钱穆的《战国时洞庭在江北不在江南说》,“能引起剧烈的讨论”;指出顾颉刚《五德终始说残存材料表》,是“继续他的前次在《清华学报》上发表的名著《五德终始说》,其名贵可想而知”;指出郑振铎署名“西谛”的一篇短文“尤为难得”,不仅“阐明历来传《今乐府选》有五百卷说之非当”,“实启示我们喜欢中国旧曲人不少”。

夏鼐担任《清华周刊》文史栏主任期间,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审稿、校对及退稿,倘若临近发稿字数不够,便要临时拉稿或自己赶写来补齐。他在审稿中,表现出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判断力,例如:判定钱稻孙翻译日本学者岩井大慧《蒲鲜万奴国号考》一文,“颇为精赅,译文亦流畅”;判定牛夕(张傑)的《西周官制考略》,“搜集材料颇勤,方法亦正确。盖吾人如欲研究西周制度,非以金文为主,而以《诗》、《书》为辅不可。《周礼》伪书,不可用也”;判定辰伯(吴晗)的《汉代之巫风》,“虽以《汉代之巫风》为题名,而以其研究有素的西王母故事为主,虽篇幅不多,而工夫自见”;判定尚呆(孙毓棠)的《西洋封建制度的起源》,“叙述尚流畅,条理亦清楚,可以登载。但在理论方面并未见深刻”,主要是“(1)专以政治原因解释封建制度的起源,而忽视经济的原因;(2)即就政治原因而言,专重国家失其统治权以发生封建制,实则此为变例,真正之社会进化过程,乃由氏族而封建,而国家,非先由国家而后封建也”;判定霍世休《校勘学之必要及方法》,“系根据刘文典之讲演,作者虽罕新添之点,但以刘氏原意及引例甚佳,故可一读。”采用的稿件还有陶希圣《郭子仪及寒山子》等。这说明,当时夏鼐已经具有较丰富的学识和较高水平的把握能力。

夏鼐审稿时,倘若感到拟采用文稿的部分内容尚有可商之处,或致函作者商酌,或加编者按语。例如审阅辰伯(吴晗)的《读史杂记》,既感到“辰伯君专治明史,此篇寥寥十条,然非多读书而精读者不能下笔。虽所举多细节,然具见苦心。……其中甘苦惟身经其境者始能知之,不足为外人道也”,又感到“惟此篇之划分方法未见佳。校记之编次或依原书,或分种类,此篇最好采取后法,以示典型的误错,将来成为专书则应该用前法。”于是便写信将此意见告知吴晗本人。第二天接吴晗复信,信中说:“来示指出弟文编次不当,卓识精见,语语自学问中得出,清华园内治此,惟兄与弟二人,鲰生何幸,得拜面鍼。”夏鼐感到,这话大有《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之慨,实际上他自己并没有这样的野心。编辑《清华周刊》文史栏,拉稿不易,退稿更难。由于退稿,不知得罪了多少投稿者。坚持半年以后,他只好步吴晗的后尘,也辞职不再继续干下去了,但《清华周刊》仍聘请他为“特邀撰稿人”。

不过,通过《清华周刊》文史栏的编辑工作,确实使夏鼐在清华园声名大振, 传闻当时被誉为清华文学院的四大才子之一,另外三位才子是:同为第六级(即1930届)历史系的吴晗、外文系的季羡林,及高一个年级的(即1929届第五级)外文系的钱锺书。1933年秋夏鼐选修陈寅恪讲授的“晋南北朝隋史”课程,当时的制度是同学可选题撰写论文,期末交卷以代考试,于是他便阅读《通鉴记事本末》的北朝部分及其他历史文献,写了《读史札记:论北魏兵士除六夷及胡化之汉人外,似亦有中原汉人在内》,对陈师的“一般汉人皆从事耕织而无服兵役义务”说进行讨论。陈寅恪对自己的观点虽有所保留,但批示的总评语为:“所论甚是,足征读史(按:原笔误为“心”)细心,敬佩!敬佩!” 一代大师陈寅恪对夏鼐如此赞许,是非常难得的。

陈寅恪称赞夏鼐“读史细心”的作业

1934年,吴晗与本校经济研究所研究生梁方仲、政治系毕业后在北平社会调查所工作的汤象龙倡议,邀约夏鼐、谷霁光、孙毓棠、朱庆永等历史系同学,以及当时在胡适家中工作的罗尔纲,共同发起清华大学史学研究会,于5月20日在北平城内骑河楼的清华同学会宣告成立。 清华史学研究会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天津《益世报·史学》双周刊和南京《中央日报·史学》周刊等为其学术阵地,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在当时有相当影响,后来研究会成员大都成为史学界的名家。 /+iWRux+sZGqYuTFJhu9Ba2JHpBPC4fx3RMlmB8Vw0uMKKlwkWxG/8Mq6uNuWRV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