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家世

夏鼐(1910~1985),字作铭,浙江温州人。他生前不止一次讲到自己的族系,1983年曾经说过:“中国姓夏的人相传都是夏朝皇族的子孙”。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初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杞简公时,杞被楚国吞并。简公之弟佗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是夏禹后裔,赐予采地为侯,称作夏氏。后来,夏佗离开鲁国,至沛地的谯郡,遂为谯郡人氏。再后来,其中一支夏氏族人迁居浙江,郡望又变成会稽郡。

据《瑞安县志》和《会稽夏氏宗谱》记载,瑞安夏氏的先世,世居会稽山阴之夏稳公(字友荣),生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咸通九年(868)登戊子科进士。其三子仁骏(字子龙,号荣祖),“以荫入太学,旋登中书舍人”。仁骏公尊父命,携家人及堂兄弟等,避难迁居至温州府泰顺县莒冈山,为温州地区夏氏第一世始迁祖。后第四、五世尚有官“岳阳主簿”“定海主簿”“无锡巡检”等职者,但再后诸世“政坛科举皆无闻者”。温州瑞安的夏氏支派,本宗始迁祖创垂公系第二十三世,于明代嘉靖五年(1526)“由泰顺县莒冈迁居瑞安,营鱼盐之利,卜居莘塍之周田”。创垂公迁至周田村后,“生息繁衍,以耕读传家”,居住范围则以周田村为中心,逐渐向四乡扩散。其中一支,于清朝初年迁居至瑞安县白岩桥。第三十一世(瑞安支派第九世)传启公(字承贤,又字敬亭),即夏鼐的祖父,于同治初年(时年18岁)只身携一布囊,由白岩桥来到温州府城,学习丝线制作工艺。学成以后,立志经商,在府城中部墨池坊口创设了“夏日盛”丝号,几年后迁至府城西北部的厝库司前(今温州市鹿城区解放北路151号),为前店后厂经营模式,全家众多人口亦聚居于此。传启公崇尚信用、善于经营,产业日益兴盛,一面直接去杭州临平镇采办生丝,一面将产品推销到温州府所属各县。当时温州的富商有所谓“二盛”“三顺”,即夏日盛、林益盛、潘聚顺、叶进顺、林万顺。

夏鼐祖父创业成功后,即在温州安家立业,长期发展。这支夏氏家族,除夏鼐一家外,绝大部分亲友至今仍在温州生活。夏鼐的父辈兄弟六人:大伯父夏庆庚(字范九),以泰顺籍进学补秀才;二伯父夏培庚(字铭如),继承祖父创业的“夏日盛”丝号,后来一直延续到1950年代公私合营;三伯父夏焕庚(字星垣),初营铁丝行,后经营雨伞业,不久破产倒闭;五叔夏棣庚(字志范),为浙江法政学堂别科毕业,曾业律师;六叔夏炽庚(字烈如),就读于浙江法政大学,未毕业即病逝。行四的父亲夏顺庚(字禹舜,又字文甫)生于1876年,先在一家瓯绸坊当学徒,后自行开设瓯绸坊,在六房中经济情况最为宽裕,后来感到瓯绸难与进口的棉织品竞争,便于1903年冬自行歇业。其间,住宅曾遭遇火灾焚毁,又因房塌致终身跛脚。但是,由于夏鼐父亲善治生业,依靠出租城内的几处店宅房产、乡间相当数量的田地(最多时有田地400余亩),以及上万银元的现款放贷,家境仍然殷实。后来夏鼐父亲购进仓桥街的一处旧屋(今温州市鹿城区仓桥街130号),进行翻新和改建,于1922年率全家迁入居住。夏鼐在这里随父母度过了少年时光,成年后在这里结婚成家。他长期在外学习工作,夫人李秀君居家侍奉公婆、抚育子女,与长兄夏鼎一家共同生活。此处便是后来被列为温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夏鼐故居”。这处坐北朝南的五开间两进西式建筑,前进为五间门厅式平房,后进为五间二层转盘楼房,前面两侧各有三间厢楼,后面两侧各有单间厢楼,共计31间1600余平方米。临街宅巷口的门台,系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整修街道石板路面时营建,大门上方镶嵌的“夏里”二字石刻匾额,则是夏鼐亲自集汉魏碑刻字迹刻成。夏鼐举家迁居北京后,将这处房屋的自住部分捐献公家,成为温州市林业局的家属宿舍,先后入住数十户人家。2009年“夏鼐故居”筹建项目启动后,经过近三年的住户腾退安置、房屋挑顶修缮及展室设计施工,2012年夏鼐故居(纪念馆)建成,并于6月9日举行隆重的开馆仪式,对公众开放。 ATCzg2F3U33AsUpwaQ6++nNoTa9CCSnPi8ivumz/8z/QMlZu4Quupl04YBhewbX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