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R.1 “全面小康”进程人民生活消费总体评价
——2000~2018年民生需求景气检测

王亚南 刘杰 魏海燕

摘要: 揭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发生的深刻变化,首先应当以民生进步加以衡量。考察民生需求主要在于居民日常生活消费需求,其间蕴含“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诸方面发展。2000~2018年,全国城乡综合演算的各类民生消费数据人均值持续明显增长,2018年居民总消费为2000年的7.15倍,物质消费为6.53倍,非物消费为8.64倍。物质消费比重显著降低6.12个百分点,非物消费比重显著增高6.12个百分点,消费结构出现很大升级变化。居民总消费、物质消费、非物消费地区差逐渐缩小;居民总消费、物质消费、非物消费城乡比逐渐缩小。“不平衡的发展”在民生领域多有改善。但居民消费率从35.91%明显降低至31.53%,“十二五”以来明显回升。尤其应注意,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明显低于财政支出年增3.59个百分点。居民积蓄率从22.57%持续极显著升高至30.10%,反过来对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加重。依据历年动态推演预测,至2020年全国居民总消费城乡比将较明显缩减,地区差也将较明显缩减;至2035年全国居民总消费城乡比将继续明显缩减,地区差亦将继续较明显缩减。

关键词: 全国居民 民生需求 物质消费 非物消费 景气评价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民生消费、增进国民物质生活需求和非物质生活需求,正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体现。

揭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发生的深刻变化,首先应当以民生进步加以衡量。考察民生需求主要在于居民日常生活消费需求,其间蕴含“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诸方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的“需求”主要就表现为日常生活消费需求。为了行文的精炼和修辞的变化,本书将人民日常生活消费需求简称为“民生消费需求”或“民生需求”。

中共十七大之后,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步步深入,以人为本越来越深入人心,政界、学界和全社会都意识到“GDP标准”的缺陷,以民生发展衡量政绩成为基本共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思想和“协调”“共享”等新发展理念牢固确立,近年更进一步明确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为了全体人民,发展依靠全体人民,发展成果由全国人民共享。检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实际成效,更有必要深入人民生活方方面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检测。

本系列研究在“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中首创城乡比倒数权衡测算,独创地区差指标及其演算方法,基于城乡、区域无差距理想值将城乡比、地区差设为逆指标。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正是中国“历史周期律”的深层社会结构体制根源,也为我国最为持久、最为深刻、最为普遍的历史遗痕,亦即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方面。相关检测不仅对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年2020年,而且对准我国“基本建成现代化国家”目标年2035年,现代化国家的民生发展理应消除社会结构体制上的城乡鸿沟和地区鸿沟。

一 全国人民生活主要数据相关情况

民生消费需求增长离不开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长。鉴于经济、财政背景分析主要集中于人民生活发展指数卷 ,本书主要集中于民生数据。

全国城乡主要民生数据增长变化基本情况见图1,限于制图容量,图1中未直接列出居民收入数据,而注明可据其他数据推算,另产值、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数据置于后台进行相关演算。

图1 全国城乡主要民生数据增长变化基本情况

左轴面积:全国城乡居民(1)非物消费、(2)物质消费、(3)总消费、(4)积蓄总量(亿元转换为%),(1)+(2)=(3),(3)+(4)=居民收入,各项数值间呈直观比例。右轴曲线:物质消费比、居民消费比(占居民收入比)(%),二者之差即为非物消费比,二者之比即为物质消费比重(占总消费比),二者之差再与居民消费比之比即为非物消费比重。囿于制图空间省略若干年度,文中描述历年变化包括省略年度,后同。

1.城乡居民收入、积蓄总量增长简况

2000~2018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总量年均增长12.80%,积蓄总量年均增长14.61%。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低于全国产值增长0.1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财政收入增长2.85个百分点。

2.城乡居民消费总量及其分类增长状况

2000~2018年,全国城乡居民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2.16%。居民消费年均增长率低于全国产值增长0.81个百分点,低于全国财政支出增长3.59个百分点。同期,全国城乡居民物质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1.59%,低于居民收入增长1.21个百分点,低于总消费增长0.57个百分点;全国城乡居民非物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3.34%,高于居民收入增长0.54个百分点,高于总消费增长1.18个百分点。

3.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相关比值变化状况

在全国居民收入当中,2000年有77.43%用于全部生活消费支出,为历年最高比值;2013年仅有68.58%用于全部生活消费支出,为历年最低(最佳)比值;2000年有54.66%用于物质消费支出,为历年最高比值;2013年仅有43.65%用于物质消费支出,为历年最低(最佳)比值。居民收入与总消费之差即为居民积蓄,物质消费与总消费之差即为非物消费。

此处几组数据链之间的相关比值可以通过结构化关系推算。居民消费比占百分比剩余部分(100%与之差值)为居民积蓄率,即居民积蓄在居民收入里所占比例;居民消费比与物质消费比之差(差值)为非物消费比,也就是物质消费比占居民消费比剩余部分为非物消费比,即非物消费在居民收入里所占比例;物质消费比与居民消费比之比(商值)为物质消费比重,即物质消费在总消费里所占比例;居民消费比与物质消费比之差再与居民消费比之比为非物消费比重,也就是物质消费比重占百分比剩余部分为非物消费比重,即非物消费在总消费里所占比例。诸如此类的结构化相关性分析体现了数理抽象的优势,透露出严谨而精密的逻辑力量,通过数理关系推演充分揭示“数据事实”基本态势。

这18年间,全国居民消费比降低7.53个百分点,物质消费比降低9.60个百分点,反过来导致非物消费比升高2.07个百分点。继续深入分析,居民消费比与物质消费比升降方向及其程度有差异,意味着物质消费占总消费比重变化,反过来又导致非物消费占总消费比重变化。由这些相对比值关系变化就能够看出民生消费需求态势,从中体现出民生发展的基本走向。

二 全国居民总消费增长及相关性分析

居民消费数据是国家现行统计制度中“人民生活”统计的主体部分,市场经济条件下民生需求主要就体现为居民消费需求。

(一)居民总消费增长基本态势

居民总消费及其相关性分析为民生消费需求检测系统的二级子系统之首。全国城乡居民总消费及其相关性变动态势见图2。

图2 全国城乡居民总消费及其相关性变动态势

左轴面积:全国城乡综合、城镇、乡村居民总消费人均值(元转换为%),各项数值间呈直观比例。右轴曲线:居民总消费城乡比(乡村=1)、地区差(无差距=1)。左轴曲线:居民消费率(与产值比)(%)。另需说明,近年来年鉴始发布2014年以来城乡综合演算人均值民生数据,与总量数据之间存在演算误差,对应年鉴同时发布的产值人均值和总量分别演算居民消费率有出入,本文恢复自行演算城乡人均值,后同。

1.城乡综合人均值及地区差变动状况

2000~2018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总消费年均增长11.55%(由于人口增长,人均值增长率略低于总量增长率)。同期,基于各地与全国之间居民总消费人均值历年绝对偏差值的平均值演算,全国居民总消费地区差最小(最佳,后同)值为2018年的1.2411,最大值为2003年的1.3521。

这18年间,全国居民总消费地区差缩小7.90%。这表明,全国各地居民总消费增长同步均衡性显著增强,体现“全面小康”进程减小居民总消费地区差距的有效进展。

据既往历年动态推演测算,全国此项地区差到2020年将为1.2332,相比当前较明显缩减;2035年将为1.2052,继续较明显缩减。

2.城镇与乡村人均值及城乡比变动状况

2000~201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总消费年均增长9.62%,乡村居民人均总消费年均增长11.64%,乡村年均增长率高于城镇2.02个百分点。城乡之间增长相关系数为0.4328,即历年增长同步程度为43.28%,呈很弱正相关性。倘若用城乡各自年度增长指数绘制出两条曲线,就可以看出,二者历年增长明显不均,其间均衡度较差。

同期,基于全国城乡之间居民总消费人均值历年绝对值差异演算,全国居民总消费城乡比最小(最佳,后同)值为2018年的2.1537,最大值为2003年的3.3505。这18年间,全国居民总消费城乡比缩小28.03%。这表明,全国城乡之间居民总消费增长同步均衡性明显增强,体现“全面小康”进程减小居民总消费城乡差距的有效进展。

据既往历年动态推演测算,全国此项城乡比到2020年将为2.0764,相比当前较明显缩减;2035年将为1.5786,继续明显缩减。

3.城乡综合居民消费率历年变化状况

2000~2018年,全国居民消费率降低4.38个百分点,其中“十二五”以来升高3.06个百分点。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改善民生”政策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二五”以来,全国居民消费率明显回升。

这18年间,全国居民消费率最高(最佳)值为2002年的36.23%,最低值为2011年的28.24%。具体展开逐年测算,居民消费率在2002年、2009年、2012~2016年上升,在2000~2001年、2003~2008年、2010~2011年、2017~2018年下降,近年来仍未回复2000年初始值,更未达到2002年最佳值。这表明,“全面小康”进程中实现全国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步协调性尚待增强。还应注意,居民消费率下降程度大于居民收入比下降程度,反过来意味着居民积蓄率上升,亦即积蓄对消费的抑制作用加重。

在全国历年居民收入支配用度中,居民总消费年均增长11.55%,低于居民收入年增0.64个百分点,收入支配流向消费的比例降低,导致居民消费比下降;居民积蓄年均增长13.99%,高于居民收入年增1.81个百分点,收入支配流向积蓄的比例升高,导致居民积蓄率上升。

在全国历年居民总消费用度支出中,物质消费年均增长10.99%,低于居民收入年增1.20个百分点,低于总消费年增0.56个百分点,物质消费比重下降;非物消费年均增长12.73%,高于居民收入年增0.54个百分点,高于总消费年增1.18个百分点,非物消费比重上升。

(二)产值与收入、消费、积蓄之间增长关系

分析产值与居民收入、总消费、物质消费、非物消费、积蓄之间增长关系,可以检测究竟是什么因素对居民消费需求各方面增长产生重要影响。全国产值与居民收入、消费、积蓄增长态势见图3,因相关系数分析需有历年不间断增长指数,而制图空间有限,故截取2000~2010(后台检测2000~2018)年。

1.产值与居民收入、消费历年增长相关性

2000~2010年,标号(1)全国产值与(2)居民收入历年增长指数之间,相关系数为0.9086,即在90.86%程度上同步变动,呈很强正相关性,其间历年高低对比可见当年增长同步关系;与(3)居民消费历年增长之间,相关系数为0.7581,即在75.81%程度上同步变动,呈稍强正相关性;与(4)物质消费历年增长之间,相关系数为0.8501,即在85.01%程度上同步变动,呈较强正相关性;与(5)非物消费历年增长之间,相关系数为-0.4106,即在41.06%程度上逆向变动,呈稍强负相关性。

图3 全国产值与居民收入、消费、积蓄增长态势

左轴柱形:全国产值、居民收入年增指数。右轴曲线:居民消费、积蓄年增指数,上年=1(小于1为负增长)。曲线间走势并行即正相关同步增长,上下交错对应即负相关逆向增长;相关系数1为绝对正相关完全同步,0为完全不相关,-1为绝对负相关完全逆向。曲线(5)与(6)之间形成横向镜面峰谷对应水中倒影负相关关系。

这些数据之间的增长相关性表明,全国经济增长并不能“自然”带动国内居民生活消费向着非物质需求方向“升级”。倘若各地大体如此,对于“中国现实”特殊性的这一“逆规律性”揭示即可成立。

2.居民积蓄与收入、消费历年增长相关性

2000~2010年,标号(6)居民积蓄与(2)居民收入历年增长指数之间,相关系数为0.8261,即在82.61%程度上同步变动,呈稍强正相关性;与(3)居民总消费历年增长之间,相关系数为0.4082,即在40.82%程度上同步变动,呈很弱正相关性;与(4)物质消费历年增长之间,相关系数为0.6703,即在67.03%程度上同步变动,呈较弱正相关性;与(5)非物消费历年增长之间,相关系数为-0.7751,即在77.51%程度上逆向变动,呈极强负相关性。

在全国范围这些数据之间的增长相关性中,相互间影响的正反方向、强弱程度一目了然。

特别是(5)非物消费与(6)居民积蓄增长曲线之间,形成横向镜面峰谷对应水中倒影,其间呈77.51%逆向增长相关性。“积蓄负相关性”对于非物消费显著成立,对于总消费不成立,对于物质消费不成立。经后台数据库扩展演算,非物消费与积蓄增长之间2000~2013年长时段逆向程度为69.63%,呈很强负相关;2000~2006年逆向极值达95.15%,呈极强负相关。非物消费包含文化消费,因而与本项研究早年揭示的文化消费需求之“积蓄负相关性”相通对应,甚至其间曲线走向图形也极为近似。

显然,全国居民积蓄增长“自然而然”地抑制了国内居民生活消费向着非物质需求方向更快地“升级”。倘若这一点在各地得到普遍印证,又可成为“中国现实”中的特定“规律性”“趋势性”发现。

居民消费子系统相对自成一体,其下又包含八个三级子系统,即国家现行统计制度下“人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各分类单项——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其间消费结构变化尤其值得关注。本项检测把前四类消费划分为“物质生活消费”(简称“物质消费”),维系着人们衣、食、住、用的“基本需求”。物质生活分类消费及其相关性分析为民生指数检测系统的三级子系统之一至四;把后四类消费划分为“非物生活消费”(简称“非物消费”),维系着人们社会交往、身心状态、精神生活等“扩展需求”。非物生活分类消费及其相关性分析为民生指数检测系统的三级子系统之五至八。

居民总消费由八项分类消费构成,考察对比各类消费人均值年均增长率、占总消费比重值升降变化,不难看出社会公议所谓“消费结构升级”的真实动向。2000~2018年,全国居住消费年增15.74%,比重增高94.37%;用品消费年增10.61%,比重降低14.07%;衣着消费年增10.00%,比重降低22.14%;食品消费年增8.99%,比重降低34.12%;这四项归为物质消费,合计占总消费比重下降6.12个百分点。交通消费年增15.65%,比重增高91.74%;医疗消费年增13.73%,比重增高41.75%;文教消费年增11.12%,比重降低6.73%;其他消费年增7.92%,比重降低44.90%;这四项归为非物消费,合计占总消费比重上升6.12个百分点。

三 全国居民物质生活消费结构性分析

国家现行统计制度中居民消费前四类——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以下行文分别简称“食品、衣着、居住、用品”)消费属于物质生活范畴,维系着人们衣、食、住、用的“基本需求”。居民物质生活分类消费测算为民生消费需求检测系统的二级子系统之二,其中展开相关性分析又包含着三级子系统之一至四。全国居民物质消费分类结构性关系见图4。

图4 全国居民物质消费分类结构性关系

左轴面积:全国城乡综合演算的居民物质消费单项(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四项)人均值(元转换为%),各项数值间呈直观比例。右轴曲线:食品、居住消费比重(占总消费比,保留3位小数协调整个物质消费比重演算小数四舍五入)(%),显示物质生活需求变化最大的两个方面。

1.食品消费人均值增长及其比重变化

2000~2018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食品消费年均增长8.99%。同期,全国居民食品消费地区差最小值为2018年的1.2314,最大值为2002年的1.3251;城乡比最小值为2018年的1.9857,最大值为2009年的2.7374。这18年间,全国居民食品消费地区差缩小6.30%,城乡比缩小16.80%。全国居民食品消费比重降低14.65个百分点。最低(最佳,物质消费占比以低为佳,后同)比重值为2018年的28.29%,最高比重值为2000年的42.94%。

居民食品消费占总消费比重值即为所谓“恩格尔系数”,用以检测维持生命“最基本消费”比重,可间接衡量民生超越“物质需求依赖”的富足程度。进入“全面小康”进程以来,全国居民食品消费“最基本需求”所占比重越来越低,这间接反映出人民生活从温饱“基本小康”向富余“全面小康”的发展进步。

2.衣着消费人均值增长及其比重变化

2000~2018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衣着消费年均增长10.00%。同期,全国居民衣着消费地区差最小值为2018年的1.1924,最大值为2000年的1.3340;城乡比最小值为2018年的2.7918,最大值为2003年的5.7833。这18年间,全国居民衣着消费地区差缩小10.61%,城乡比缩小46.47%。全国居民衣着消费比重降低1.86个百分点。最低比重值为2018年的6.54%,最高比重值为2011年的9.91%。

在中国社会传统中,“衣食温饱”总是联系在一起,移植恩格尔系数成为“中国版”,恐怕应包括衣食温饱“基本需求”。在食品消费比重持续明显下降的同时,全国居民衣着消费“基本需求”所占比重并未明显下降,不过原有保暖御寒功能已经发生变化,更多地转而体现时尚、品位、个性等。难怪有不少相关研究者提出主张,建议把服装消费列为一种“别类”精神生活消费。

3.居住消费人均值增长及其比重变化

2000~2018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居住消费年均增长15.74%。同期,全国居民居住消费地区差最小值为2012年的1.1824,最大值为2017年的1.4048;城乡比最小值为2012年的1.3663,最大值为2014年的2.5469。这18年间,全国居民居住消费地区差扩大5.93%,城乡比扩大21.35%。全国居民居住消费比重增高11.39个百分点。最低比重值为2012年的11.24%,最高比重值为2018年的23.47%。

最近十余年来各地城镇商品住宅需求旺盛、市场火爆,居住消费比重变化甚大,正是千家万户拥有私家住房的“刚需”开支成就了当今中国房地产的繁荣。2014年居住消费人均值陡然高升,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各地居民受调查户样本的长期偏差近年得到修正,由私家住房相对普及带来的居住消费剧增得以体现。

4.用品消费人均值增长及其比重变化

2000~2018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用品消费年均增长10.61%。同期,全国居民用品消费地区差最小值为2018年的1.2143,最大值为2000年的1.5259;城乡比最小值为2018年的2.2616,最大值为2000年的5.8223。这18年间,全国居民用品消费地区差缩小20.42%,城乡比缩小61.16%。全国居民用品消费比重降低1.01个百分点。最低比重值为2004年的5.19%,最高比重值为2000年的7.18%。

最近十余年来各地城乡私家轿车市场升温,人们的消费需求高涨,用品消费比重却变化不大,也许“间歇性”购车支出放到长年日常消费当中也不明显,或许已另行计入交通消费。

本项检测将全部物质消费视为“全面小康”民生必需消费,只看食品消费或者扩大为衣食温饱已不具有足够的解释力。全国居民食品消费比重降低“让出”的余地却被居住消费比重增高“大量抢占”,这两项冲抵仅仅留给处在上位的物质消费比重降低3.25个百分点,否则2000年以来18年间全国居民整个物质消费比重(可视为恩格尔系数极致放大)理当显著下降。房价虚高已经明显影响到全国民生发展质量。

在全国历年居民物质消费用度支出中,居住消费年均增长15.74%最高,高于总消费年增4.19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上升,成为牵制物质消费比重降低的主要因素;用品消费年均增长10.61%次之,低于总消费年增0.94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下降;衣着消费年均增长10.00%排第三位,低于总消费年增1.55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下降;食品消费年均增长8.99%最低低,低于总消费年增2.56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下降;这四项综合测算,物质消费比重降低6.12个百分点,由此看出社会公议“消费结构升级”的实际动向。

四 全国居民非物生活消费结构性分析

(一)非物生活分类消费增长分析

国家现行统计制度中居民消费后四类——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以下行文分别简称“交通、文教、医疗、其他”)消费属于非物生活范畴,维系着人们社会交往、身心状态、精神生活等“扩展需求”。居民非物生活分类消费测算为民生消费需求检测系统的二级子系统之三,其中展开相关性分析又包含着三级子系统之五至八。全国居民非物消费分类结构性关系见图5。

图5 全国居民非物消费分类结构性关系

左轴面积:全国城乡综合演算的居民非物消费单项(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四项)人均值(元转换为%),各项数值间呈直观比例。右轴曲线: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比重(占总消费比,保留3位小数对应整个非物消费比重演算小数四舍五入协调)(%),显示社会生活交往、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变化。

1.交通消费人均值增长及其比重变化

2000~2018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交通消费年均增长15.65%。同期,全国居民交通消费地区差最小值为2018年的1.2308,最大值为2005年的1.4969;城乡比最小值为2018年的2.0553,最大值为2002年的4.8708。这18年间,全国居民交通消费地区差缩小16.76%,城乡比缩小51.54%。全国居民交通消费比重增高6.43个百分点。最高(最佳,非物消费占比以高为佳,后同)比重值为2013年的14.41%,最低比重值为2000年的7.02%。

民生消费需求已超越维持温饱的“基本小康”阶段,在物质生活需求达到较高水平之际,非物质生活需求迅速提升。交通消费比重持续显著增高,可以视为人们社会生活交往需求高涨的一种具体表现,这不难在现实生活里找到依据:全国每年有上亿人次出境旅游,数十亿人次国内旅游;电话通信已成为国民必需消费,手机及移动网络更是国内海量人群必备,当然电信行业垄断造成的高收费也不容忽视。

2.文教消费人均值增长及其比重变化

2000~2018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文教消费年均增长11.12%。同期,全国居民文教消费地区差最小值为2018年的1.2271,最大值为2009年的1.4596;城乡比最小值为2018年的2.2850,最大值为2013年的4.7213。这18年间,全国居民文教消费地区差缩小13.11%,城乡比缩小32.04%。全国居民文教消费比重降低0.81个百分点。最高比重值为2002年的13.82%,最低比重值为2014年的10.60%。

这里发现一个问题,多年以来许多研究者预期中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高涨”局面仍未出现。或许人民生活从满足温饱需求,到物质消费全面提升,再到注重社会生活交往需求,最后到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尚有待于“更上一层楼”。本项检测将居民文教消费比重值界定为“精神需求系数”,可直接衡量民生需求向精神层面提升的程度。

3.医疗消费人均值增长及其比重变化

2000~2018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医疗消费年均增长13.73%。同期,全国居民医疗消费地区差最小值为2018年的1.2266,最大值为2002年的1.4294;城乡比最小值为2018年的1.6496,最大值为2002年的4.1378。这18年间,全国居民医疗消费地区差缩小13.61%,城乡比缩小54.58%。全国居民医疗消费比重增高2.48个百分点。最高比重值为2018年的8.42%,最低比重值为2000年的5.94%。

医疗消费比重增高明显并不难理解,健康是人们的“共同价值观”,而若干年来医药费用暴涨、保健产业暴利也不容忽视。

4.其他消费人均值增长及其比重变化

2000~2018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其他消费年均增长7.92%。同期,全国居民其他消费地区差最小值为2018年的1.2977,最大值为2009年的1.4736;城乡比最小值为2018年的3.1487,最大值为2009年的5.6386。这18年间,全国居民其他消费地区差缩小9.63%,城乡比缩小36.11%。全国居民其他消费比重降低1.98个百分点。最高比重值为2001年的4.59%,最低比重值为2016年的2.39%。

其他消费属“非明确”项,包括除了非物消费以上三类之外的其余消费开支,依据早年统计年鉴所列细目分类可知,家政服务相关支出包含其间。

恩格尔系数检测仅能对应“基本小康”阶段,即使扩展为整个物质消费也难以适用于“全面小康”进程。为此,本项检测将全部非物消费视为“全面小康”民生应有消费。“交通消费”作为“交通通信消费”简称,包含通信消费,而通信消费里的信息内容消费部分显然应当归属于精神消费。假设全国居民信息内容消费占通信消费一半,通信消费又占整个交通通信消费一半,那么信息内容消费比重则上升1.61个百分点,再与文教消费比重变化合并演算,2000年以来18年间全国居民整个精神消费比重理当上升0.80个百分点。

在全国历年居民非物消费用度支出中,交通消费年均增长15.65%为最高,高于总消费年增4.10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上升,成为提升非物消费比重增高的主要因素;医疗消费年均增长13.73%次之,高于总消费年增2.18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上升,成为提升非物消费比重增高的重要因素;文教消费年均增长11.12%排第三位,低于总消费年增0.43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下降;其他消费年均增长7.92%最低,低于总消费年增3.63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下降;这四项综合测算,非物消费比重增高6.12个百分点,由此看出社会公议“消费结构升级”的实际动向。

(二)居民收入、积蓄与非物消费之间增长关系

分析居民收入、积蓄与非物生活分类消费之间增长关系,可以检测究竟是什么因素对居民非物生活分类消费增长产生重要影响。全国居民收入、积蓄与非物消费增长态势见图6,因相关系数分析需有历年不间断增长指数,而制图空间有限,故截取2000~2010(后台检测2000~2018)年。

1.居民收入与非物消费历年增长相关性

2000~2010年,标号(1)居民收入与(2)交通消费历年增长指数之间,相关系数为-0.5494,即在54.94%程度上逆向变动,呈较强负相关性;与(3)文教消费历年增长之间,相关系数为-0.2373,即在23.73%程度上逆向变动,呈很弱负相关性;与(4)医疗消费历年增长之间,相关系数为-0.4793,即在47.93%程度上逆向变动,呈稍强负相关性;与(5)其他消费历年增长之间,相关系数为0.0527,即在5.27%程度上同步变动,呈极弱正相关性。

这些数据之间的增长相关性表明,全国居民收入增加也不能“必然”带来国内居民生活消费向着非物质需求,尤其是精神文化需求方向“升级”。倘若各地大体如此,对于“中国现实”特殊性的这一“逆规律性”揭示即可成立。

2.居民积蓄与非物消费历年增长相关性

2000~2010年,标号(6)居民积蓄与(2)交通消费历年增长指数之间,相关系数为-0.7329,即在73.29%程度上逆向变动,呈极强负相关性;与(3)文教消费历年增长之间,相关系数为-0.4557,即在45.57%程度上逆向变动,呈稍强负相关性;与(4)医疗消费历年增长之间,相关系数为-0.8046,即在80.46%程度上逆向变动,呈极强负相关性;与(5)其他消费历年增长之间,相关系数为0.0731,即在7.31%程度上同步变动,呈极弱正相关性。

图6 全国居民收入、积蓄与非物消费增长态势

左轴柱形:居民收入年增指数。右轴曲线:非物消费各单项、积蓄年增指数,上年=1(小于1为负增长)。曲线(2)、(3)、(4)与(6)之间大体形成横向镜面峰谷对应水中倒影负相关关系。

在全国范围这些数据之间的增长相关性中,相互间影响的正反方向、强弱程度一目了然。

特别是(4)医疗消费、(2)交通消费、(3)文教消费与(6)居民积蓄增长曲线之间,形成横向镜面峰谷对应水中倒影,其间分别呈80.46%、73.29%、45.57%逆向增长相关性。“积蓄负相关性”对于医疗消费显著成立,对于交通消费明显成立,对于文教消费基本成立,对于其他消费不成立。经后台数据库扩展演算,文教消费与积蓄增长之间2001~2010年长时段逆向程度为52.74%,呈较强负相关;2001~2005年逆向极值达76.30%,呈极强负相关。

显然,全国居民积蓄增长已经严重地抑制了国内居民消费向着保持人们身心健康、扩展社会生活交往、提升精神文化需求方向更快地“升级”。倘若这一点在各地得到普遍印证,即可成为“中国现实”中的特定“规律性”“趋势性”发现。

所有这些分析结果叠加在一起就可以看出,全国产值增长、居民收入增长对于非物消费增长仅有较弱影响,居民积蓄增长对于非物消费增长却有极强的负面影响。全国城乡居民非物消费增长的“积蓄负相关性”与文化消费需求增长的“积蓄负相关性”出奇相似。其实也不用奇怪,非物消费当中本身就包含着精神文化生活消费。

可以想见,一方面,中国人民生活消费已经突破了维持物质需求阶段,旺盛的“发展性”消费需求必定会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够完善,城乡居民为求“自我保障”的积蓄增长依然居高不下,这两个方面的“博弈”仍在持续之中。倘若没有“积蓄负相关性”,或这一负相关效应减弱,那么全国居民医疗消费、交通消费、文教消费等非物消费将出现更高增长,“国民消费结构升级”也将更加明显。

五 全国民生消费需求景气指数检测

综合以上各类数据分析检测,包括居民总消费合计数值演算、物质消费分类数据专项演算、非物消费分类数据专项演算三个子系统指标测算,以及居民收入、居民积蓄两个背景子系统后台数据测算,共有二级指标(类别项)41项,三级指标(演算项)156项测算数值,汇总加权得出全国民生消费需求景气指数检测结果。全国民生消费需求景气指数变动态势见图7。

图7 全国民生消费需求景气指数变动态势

数轴柱型:共时性年度横向测评(全国城乡地区无差距理想值=100);历时性阶段纵向测评(起点年自身基数值=100),从左至右①“十五”以来,②“十一五”以来,③“十二五”以来,④“十三五”以来,⑤上年以来。

1.各年度理想值横向测评

各年度理想值横向测评方法的基本设置:①总量份额以上年为基准衡量升降变化(全国份额100%自为基准),②人均绝对值以全国平均值为基准衡量增减变动(全国自为基准),③人均值城乡比、地区差以假定实现无差距理想值衡量现实差距(全国亦然),④相关性比值以全国总体比值为基准衡量大小差异(全国自为基准),⑤相关人均值之间增长率比差以上年为基准衡量高低程度(全国亦然)。

以假定全国各类民生数据城乡、地区无差距理想值为100,2018年全国城乡总体民生需求景气指数为86.17,低于无差距理想值13.83%。各年度(包括图7中省略年度,下同)此项检测指数对比,全部各个年度均低于无差距理想值100;2004~2018年15个年度高于上年检测指数值。其中,历年指数最高值为2018年的86.17,最低值为2003年的81.64。

在此项指数检测中,综合演算之所以“失分”,就在于“协调增长”“均衡发展”两个方面尚有不小差距。①主要原因在于所有各类数据人均值的城乡比、地区差继续存在,有些数据的城乡比、地区差还比较大,以其倒数(数值越大其倒数越小)作为权衡系数势必“失分”较多。只要各类数据人均值城乡比、地区差缩小,检测指数就能够上升;只有彻底消除各类数据人均值城乡比、地区差,检测指数才能够达到理想值100。②次要原因在于所有各类数据与其对应的经济、财政、居民收入、总消费等类数据增长率之间存在差异,假定全部相关对应数据之间实现同步增长,检测指数才不会“失分”,若增长率反超则反而“加分”。其余总量份额、人均绝对值、相关性比值各项指标,均以全国总体数值为基准测算各地高低差异,而对于全国总体“得分”无影响。

2.2000年以来基数值纵向测评

各时段基数值纵向测评方法的基本设置:①总量份额值升降,②人均绝对值增减,③人均值城乡比、地区差扩减,④相关性比值高低,⑤相关人均值之间增长率比差大小,所有这些指标的检测演算均以起点年度为基数进行测算,优于起点年“加分”而逊于起点年“减分”,全国总体及各地概莫能外。各时段纵向测评同理,区别仅在于起始年度不同。

以“九五”末年2000年数据指标演算基数值为100,“十五”以来至2018年全国城乡总体民生需求景气指数为202.42,高于起点年基数值102.42%。全国检测结果分值与31个省域对比,17省域检测分值高于全国,2000年以来民生需求景气提升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省域检测分值低于全国,2000年以来民生需求景气提升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此类检测中,综合演算“得分”逐年升降变化一目了然,“得分”升高源于多个方面:首先得益于各类数据总量占全国份额上升,人均值逐年稳步提高;其次得益于各类数据人均值城乡比、地区差逐渐缩小;再次得益于各类相关性比值有所升高(物质消费比值反向测算降低为佳);最后得益于各类数据与其对应的经济、财政、居民收入、总消费等类数据增长率之间的差异缩减甚至或有反超。至于全国自身份额指标,由于恒定份额100%自为基准,对于全国总体“得分”无影响。各时段纵向测评同理。

3.2005年以来基数值纵向测评

以“十五”末年2005年数据指标演算基数值为100,“十一五”以来至2018年全国城乡总体民生需求景气指数为157.22,高于起点年基数值57.22%。全国检测结果分值与31个省域对比,19省域检测分值高于全国,2005年以来民生需求景气提升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省域检测分值低于全国,2005年以来民生需求景气提升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2010年以来基数值纵向测评

以“十一五”末年2010年数据指标演算基数值为100,“十二五”以来至2018年全国城乡总体民生需求景气指数为130.57,高于起点年基数值30.57%。全国检测结果分值与31个省域对比,16省域检测分值高于全国,2010年以来民生需求景气提升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省域检测分值低于全国,2010年以来民生需求景气提升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2015年以来基数值纵向测评

以“十二五”末年2015年数据指标演算基数值为100,“十三五”以来至2018年全国城乡总体民生需求景气指数为105.93,高于起点年基数值5.93%。全国检测结果分值与31个省域对比,15省域检测分值高于全国,2015年以来民生需求景气提升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省域检测分值低于全国,2015年以来民生需求景气提升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6.逐年度基数值纵向测评

以上一年(2017年)起点数据指标演算基数值为100,2018年全国城乡总体民生需求景气指数为101.27,高于起点年基数值1.27%。各年度此项检测指数对比,2000年、2002~2018年18个年度高于起点年基数值100;2002年、2004~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2014年、2016年、2018年9个年度高于上年检测指数值。其中,历年指数最高值为2014年的107.75,最低值为2001年的99.91。 nsMQDg1KBS1XRToT4HybcqirxfvGdvdM4C52zq+C43iIEwxodDopFizWab/VF69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