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建筑艺术

乌拉圭殖民地时期的建筑遗存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是科洛尼亚。该城作为一个葡萄牙人在拉普拉塔河地区修建的一个边防前哨,具有重要的军事要塞功能。它由军事工程师设计,用石头和砖块堆砌而成。要塞内有保存完好的殖民地时期的建筑。1995年科洛尼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除此之外,遗留下来的殖民地时期的其他建筑有一些要塞,如特雷莎要塞和圣米格尔要塞。殖民地时期的建筑还有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和市政府。蒙得维的亚大教堂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该教堂的主体设计是1784年由葡萄牙工程师何塞·库斯托迪奥·德萨阿(José Custodio de Saá y Faría)完成的。他还设计了马尔多纳多的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圣费尔南多教堂(S.Fernanado,1796)。马尔多纳多的圣卡洛斯的教区教堂是由何塞·德尔·波索(José del Pozo y Marquy)在1792年设计完成的。1799年西班牙建筑师托马斯·托尔维奥(Tomás Torbio)来到新大陆,引入了欧洲学院派新古典主义建筑。他在乌拉圭参与设计过蒙得维的亚大教堂的正面、科洛尼亚教堂(1808,1836~1841年又重建过)和卡比尔多教堂(1804~1811),以及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蒙得维的亚市政厅(现在外交部所在地)等。

1828年独立后,乌拉圭的建筑继续受到新古典主义和法国帝国建筑的影响,这些建筑是新国家权力的象征。意大利建筑师卡洛斯·祖基(Carlos Zucchi)先后设计了独立广场(1837)和具有法国艺术风格的索利斯剧院。19世纪最后25年,快速发展的城市建筑,进一步受到欧洲建筑时尚潮流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建筑具有明显的折中主义风格。意大利工程师路易斯·安德烈奥尼(Luis Andreoni,1853~1936)设计的乌拉圭俱乐部(1885)、翁贝托医院(1890)和中央火车站(1897)都是这种建筑风格。在意大利受过训练的乌拉圭建筑师胡安·阿尔韦托·卡普罗(Juan Alberto Capurro,1838~1906)也设计了一些折中主义风格的建筑。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高质量的住房也建立起来,如蒙得维的亚城北部和南部由卡塔卢尼亚金融家出资建立、精心设计的住宅区,如雷乌斯区(1890)。它们大多是一层或两层带院子的房子。

20世纪初,乌拉圭进入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许多辉煌的和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大多是在这一时期建造的。建筑规模最大的议会大厦是这一时期建筑的最高代表。它共有4层,高40米,占地8000平方米。除宏伟的规模外,它还有精美的雕塑和装饰。大厦外墙上有大量精心制作的浮雕,内壁则以多彩的天然大理石镶嵌,并有众多反映乌拉圭历史场景的壁画。议会大厦花园中有四组意大利雕塑家詹尼诺·卡斯蒂利亚尼(1884~1971)制作的铜像,分别代表法律、公正、科学和劳动。这座由意大利建筑师维克托·梅亚诺设计的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宏伟建筑自1902年6月被议会批准建设,1908年9月正式开工,到1925年才建设完成。除议会大厦外,乌拉圭还修建了许多各种风格的公共建筑,如胡安·安东尼奥·斯卡索(Juan Antonio Scasso,1892~1975)设计的世纪体育场(1930)、卡洛斯·苏拉科(Carlos Surraco)设计的医疗中心(1932)和毛里亚奥·克拉维奥托(Mauricio Craviotto,1893~1962)设计的市政厅等。胡安·安东尼奥·鲁伊斯(Juan Antonio Ruis,1893~1974)为共和国大学哲学系设计的具有现代风格的三层白色建筑、埃内斯托·勒博尔涅(Ernesto Leborgne,1906~1986)设计的医疗诊所(1930)开创了乌拉圭现代主义建筑的先河。胡利奥·比拉马霍(Julio Vilamajo)是20世纪40年代乌拉圭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他设计了蒙得维的亚北部的塞拉纳别墅(1943~1948)。他的设计风格以实用主义而闻名。另一位著名的建筑师是西班牙人安东尼奥·博内特(Antonio Bonet),他设计的建筑包括巴莱纳角(靠近埃斯特角城)的贝林吉里之家(Casa Berlingieri,1946)和海上阳台饭店(La Solana del Mar,1947)。胡利奥·比拉马霍的实用主义风格被他的学生马里奥·派塞·雷耶斯(Mario Paysse-Reyes)继承。他在卡拉斯科的家(1955)体现了这一风格。他还设计了埃斯特角城的共和国银行(1962)。

20世纪60年代乌拉圭修建了很多高层建筑,如公证处大楼(Notariado Building,1962~1967),70年代的建筑多以城市住房建筑为主。


[1] Néstor Da Costa,“Creencia e Increencia Desde las Vivencias Cotidianas:Una Mirada Desde Uruguay”, Estudos de religiao ,Vol.31,No.3,2017,p.33.

[2] “Uruguay’s Mate ‘Catastrophe’”, Brazil & Southern Cone ,October 2013.

[3] Alejandro Espí.Hernández,“Violencia de Género en Uruguay:la Percepción y Rol de los Hombres Uruguayos ante las Relaciones de Pareja y la Violencia hacia las Mujeres”, Políticas Públicas en Defensa de la inclusión,la Diversidad y el Género ,Universidad de Salamanca,2019,p.622. fdDKecxtJLCXqzvk1nwNBjQkbHVTnlK0/Vz4zlNl3SkBh82MtI8onSqTNziP5lY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