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从“公地悲剧”到“公险悲剧”

生物学家哈丁(Garrett Hardin)1968年在 Science 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公地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提出了“公地悲剧”理论模型。这里,公地是一块对所有人都开放的草地,在这块公地上,每个牧民都尽可能多地放牧他的牛。如果有部落争斗、偷猎和疾病等情况发生,将可能使人口、牲畜的数量低于草地的承载力,这样这块公地就可以任由大家自由放牧,一直持续。但当人们学会了理性计算后,“公共悲剧”就会发生。作为理性人,每个牧民都希望自己的收益最大化,结果就是牧群总量大幅增加,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出现了过度放牧,而过度放牧的后果是由所有的牧民承担的。在权衡所有的影响后,理性的牧民会认为,对他个人来说,正确的做法就是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牧群。因为所有的牧民都是理性的,都有同样的想法,因此,所有的理性共同促成了悲剧。每个人都陷入无限制地增加牲畜数量中,而所处地区的资源是有限的。在一个信奉公地自由的社会里,个体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最终会使整个社会走向毁灭,公地自由会毁掉一切。这些理性的人拒绝承认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可以牺牲整个社会的利益(Hardin,1968)。“公地悲剧”之所以是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消耗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大家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使得事态不断恶化。

如果说“公地悲剧”揭示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一个财富分配的问题的话,那么,在风险社会中的另外一种悲剧就是“公险悲剧”,是一个风险分配的问题。其实,哈丁的文章中已经涉及“公险”的问题,他所讲的是对公地的污染。而“公地悲剧”在污染问题上是以一种相反的方式出现的,这次不再是拿走公地的东西,而是把东西放在公地上,诸如把下水道污物、化学物质、放射性污染物和高温废弃物等物质排放到水中,把有毒气体排放到大气中,以及让炫目的广告进入人们的视野。这里,效用的计算方法与前面一样,理性的人会发现他向公地排放垃圾所承担的成本要小于对垃圾做净化处理后排放的成本。同样,这在每个人看来都是正确的,就又使我们陷入了困境(Hardin,1968)。

被哈丁归为“公地悲剧”的风险只是其中一种形式,理性行为造成的结果分别是对公共资源的争夺和对公共资源的破坏。而更多形式的“公险悲剧”则是个体对于分担风险、公共风险应对责任的逃避。在哈丁的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到风险的致因,能够看到责任者,但现实中许多风险却很难找到责任人,是一种社会、人类共致的风险。我们身处一个风险社会,我们沉浸在无数的风险中,一些风险是个体的,需要个体独自承担,更多的风险是需要群体和社会分担的。如果说“公地悲剧”的起始是理性人面对一块免费使用的公共草地,“公险悲剧”的起始则是理性人面对一个已经污染了的环境、一个危及大家身体健康甚至生命的环境、一次自然灾害、一场灾难……可以将其比喻为一个需要多人支撑的将要倒塌的屋顶,屋子里共有100个人,但至少需要30个人才可以勉强撑起来而不使其倒塌,因此,屋子里的每个人都有在别人支撑下逃生的机会,但也可能在大家都逃生时集体毙命。这样的“公险悲剧”有点像“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1950年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提出的,后由顾问阿尔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经典的“囚徒困境”如下:警方逮捕甲、乙两名犯罪嫌疑人,但没有足够的证据指控二人犯罪。于是警方将犯罪嫌疑人分开囚禁,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如果一人认罪并作证指控对方(背叛),而对方保持沉默,则此人将获释,沉默者将被判入监10年。如果二人都保持沉默(合作),则二人都将被判入监1年。如果二人互相检举(互相背叛),则二人都被判入监8年(见表5-1)。

表5-1 囚徒困境

如果把“囚徒困境”看作一个面对风险的情境,则对风险的防范和应对就是努力要求二人的选择是甲沉默、乙沉默,或者是二人合作,同时行动。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背叛,对方沉默,也就是等待别人去应对风险,自己坐享其成,最后的结果往往就是二人互相背叛,也就是都不采取行动,最后就是同入监的结局。

虽然博弈论把“囚徒困境”延伸到多人困境,但是,一般的“公险悲剧”的状况要比“囚徒困境”更复杂。对“囚徒困境”来说,是一个人际变数,公共风险中的变数要多得多。我们已经提到,公共风险的分析需要关注如下几个层面:风险的个体层面、风险的人际层面、风险的群体层面、风险的群际层面、风险的社会层面和风险世界的层面。对公共风险来说,并不简单地是无数个体应对共同的风险问题,个体、由个体构成的群体和组织在应对公共风险的过程中,不同认知、理性和非理性行为、风险应对的策略、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共同起作用,运用风险的个体与社会的视角,可以通过细分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社会的关系来深入分析不同风险情境下人们如何认识风险,如何防范和应对风险。 fZaRjAww+M/hA/QtxR1D8vU+/B1RNU7QsLgOUG0rOD1fHrJBwLjgVeqBmCaSm5D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