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50年6月6日至9日召开的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把“认真地进行对于失业工人和失业知识分子的救济工作,有步骤地帮助失业者就业” 作为当时八项重点工作之一。在公私合营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毛泽东同志对救济失业工人,妥善安排就业等重要政策落实做出了许多指示。1957年6月19日,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战略方针”,指出“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 他多次强调就业的重要性并就做好就业工作做了大量论述,认为“就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和新中国的稳定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保障人人有活干,要统筹兼顾综合协调各方面因素,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控制人口增长,充分运用以工代赈、生产自救等方式,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来促进就业”。
邓小平理论认为,就业关系人的生存、发展和共同富裕,必须统筹兼顾解决好就业问题。“文化大革命”后出来工作不久的邓小平同志在知青问题爆发前,已从操作层面考虑知青返城后的就业安置问题了。1978年2月1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四川省委汇报工作时提出了“广开就业门路”的设想。他指出,“重工业发展以后,是不是开辟一些就业门路,比如轻工业、服务行业,都可以用一些人。资本主义国家服务行业可以用很多人,我们用的人很少。又比如发展旅游事业,可以用很多人。对多余人员的出路要多想些办法,只能靠自己多开辟门路。全国都要研究有什么门路容纳这些劳动力的问题”。 他要求认真研究城市吸纳更多劳动力的问题,提出“现在搞上山下乡,这不是长期的办法”,“第一步应做到城市青年不下乡,然后再解决从农村吸收人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要开辟新的工业领域,做到能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其他领域也要这样做”。 此后,他多次主张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统筹兼顾,防止就业不充分,强调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比方说,现代化的生产只需要较少的人就够了,而我们人口这么多,怎样两方面兼顾?不统筹兼顾,我们就会长期面对着一个就业不充分的社会问题”。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应时代发展,尊重社会实践和群众创造,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业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就业是民生之本”的重要判断,强调指出,“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就业问题解决如何,是衡量一个执政党、一个政府的执政水平和治国水平的重要标志”, 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把就业再就业工作,始终作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作为重大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科学发展观要求“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切实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把促进就业摆在重要议程,加强就业形势研判分析,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利于就业的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完善市场就业机制,不断改善就业结构。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系统阐释了就业工作的丰富内涵和地位作用,为新时代做好就业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就业问题就是饭碗问题,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头等大事,可谓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就业关乎千家万户的生活,解决不好就会滋生不稳定因素。就业问题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头号民心工程。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就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必须抓紧抓实抓好” ,“就业是永恒的课题,更是世界性难题,我国每年新增1000多万就业人口,必须大力促进就业创业”。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郑重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追求。
客观地说,在当下就业岗位和形态丰富多元的现代社会,普通劳动者想找到一份工作不难,但人才和岗位不匹配等结构性就业矛盾大量存在,实现全社会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并非易事。立足分析破解我国就业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针对多数高校毕业生都想在大城市就业,找不到工作也在城里漂着等可能造成社会风险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再就业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落实已有的政策和措施,努力创造就业岗位,尽力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同时引导和鼓励他们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创业” 。为解决大学生和农民工这两大群体的高质量充分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分类施策,提出要求,强调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要有针对性性地开展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实现多渠道就业创业。
就业、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概念 ,经济发展与就业目标矛盾时,应坚持就业为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推动实现劳动者体面劳动、尊严生活、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明确提出了就业优先战略的价值取向、政策导向、关键环节和基本路径。2018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稳就业放在首位。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 2019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因素叠加,总体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必须把就业优先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改革红利和政策创新释放更多的就业岗位,扩大市场吸纳就业规模。尤其要切实加强政策协同,完善配套措施,尤其是在户籍改革和社保关系跨省转移接续等方面加大制度供给,给劳动力流动提供最大便利,鼓励劳动者多领域、多渠道、多方式就业创业。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保障和改善就业等国计民生,与发展经济相辅相成。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最根本的是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据专业机构调查统计,“近年来,我国1个百分点的GDP增长率,约对应增加200万个左右的就业机会”。 实现稳就业的目标,核心是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还是第一要务,没有一定增长不足以支撑就业,只有把经济发展蛋糕做大,才能把就业蛋糕做大”。 综上,习近平总书记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工作,强调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有机融合,通过多种渠道方式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要坚持民生为本、就业为根,把促进就业脱贫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一方面,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作用引导就业增收;另一方面,着力增强经济发展促就业的能力,帮扶就业困难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