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是在5岁那年被科尔医生发现的。
彼时,科尔医生还只是个没从医学院毕业、暑假在残障机构打零工的学生。因为是新人,他理所当然地被分到了条件最恶劣的病房。
如果按照智力损伤的严重程度分级:智商50到75之间的是低能儿;25到50之间的是弱智;低于25的则属于白痴。那么,科尔负责的这间病房,就是不折不扣的白痴病房。病房里的病人除了发出羊叫般的噪声外,完全没有语言能力和自理能力,科尔需要为他们每个人喂食,并清洁身体。
想象一下,在炎热的夏季,病房里缺乏换气设备,整间屋子都是排泄物的臭气,耳边还不断传来病人们此起彼伏的叫声,每一秒钟都是煎熬。但为了赚到足够的学费,科尔医生只能想尽办法忍耐下去,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在护理病人的时候,试着和他们“聊天”。
说是聊天,其实只是场独角戏。每天上班之前,他会先想好一套特定的说辞,比如“我希望你今天能过得好”,或是“还没到七月呢,玉米就长这么高了”。他当然知道自己得不到回应,这只是给自己解闷而已,似乎这样一来,自己的工作就会更有意义。
一天,科尔去给史蒂芬·索拉里斯清洁身体,这是个5岁的小男孩,患有严重的先天性脑瘫,不会说话,不能动弹,此刻正全身僵硬地躺在床上。科尔随口对他说道:“今天太热了,是不是,史蒂芬?”“呃呃呃……”突然,这孩子发出了羊鸣似的叫声。科尔愣了一下,这是房间里20位病人中唯一给过他回应的人,但他转念一想:也许这只是个巧合吧。
稍后喂饭的时候,科尔想要再验证一下,于是问史蒂芬:“今天晚上肯定会很冷,是不是?”这一次,男孩无动于衷。科尔马上改了口:“我刚刚撒谎了,对不起,这只是个测试。外面其实要热死了,甚至比昨晚更热,是吗?”
“呃呃呃……”史蒂芬又发出了那种声音。
科尔无比兴奋地从病房中狂奔出去,因为他发现,这个小男孩竟然能通过某种方式,对某个特定问题做出回答。这天下班后,他又特意陪了男孩两个小时,到了凌晨一点的时候,男孩不仅学会了用不同的音调表达“是”和“不是”,甚至还学会了用不同的音调来回应不同的问题。
在《重生》里,科尔这样描述当晚的心情:
回家的路上,我一边开着家庭式货车,一边把手肘抵在车窗上。当燥热的夜风刮过脸颊,心中涌起了一种类似狂喜的感觉。我那时并不了解神经科学,无法判断那孩子是否能学会说话和读写,但是,却能确定三件事:第一,那孩子可以理解人类的语言;第二,在这基础上,他可以通过某些方式来与外界交流;而最重要的是,那孩子——史蒂芬绝不是白痴!
我想,科尔在那晚肯定不会想到,史蒂芬不仅不是白痴,而且智慧远胜常人。
正因为科尔的意外发现,史蒂芬很快被挪出了“白痴病房”,并有专人对他进行教育。史蒂芬11岁时,就已经掌握了不少大学阶段才会学到的知识,且求知欲相当旺盛,对外面的世界总是充满好奇。科尔曾经发动全校同学,从世界各地为史蒂芬邮寄来明信片,那是将近4000张明信片,张张风景不同。最先送达的两张来自新华沙,之后,邮寄地点不断辐射开来,上面的景色也越来越丰富:从芝加哥,到圣路易斯;从波士顿,到缅因州海岸;从美国大峡谷,到印第安人的悬崖石窟;还有英国湖区的村镇、阿根廷的草甸、古巴的雨林和肯尼亚内罗毕境内的兽群。
在那间小小的房间中,史蒂芬用一个暑假,就浏览了整个世界。但他创造的奇迹不仅于此,在离开残障机构前,他参加了智商测试,数值达到了135,而参与测试的心理学家认为,他的实际智商应该还要更高,毕竟身体上的不便会影响到测试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史蒂芬是个天才。
在史蒂芬17岁那年,经过科尔医生的协调,他来到了威罗·格伦,成了除西蒙顿夫人外,待在这里最久的人。史蒂芬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尤其是西蒙顿夫人,为了让每个新来的员工了解史蒂芬的故事,她甚至把《重生》第一章的影印件放进了他的档案袋,作为新人们的必修课。此外海瑟也对他格外关照,她是威罗·格伦最受欢迎的护士,年轻美丽,并且业务能力超群,自从3年前来到这里,就对史蒂芬悉心关怀,不仅是身体上的,还包括精神世界,她总会给他播放各种录音,以便让他跟上外面的世界,内容包括书评、音乐和一些其他课程。
但是对于这些录音,史蒂芬其实兴趣寥寥,他私下告诉我:“有些/音乐/还/不错,但/那些/书评/和/课程,绝对/称得上/无聊。刚/开头,就/知道/下面/会/说/什么。”不过,他是不会将这些感受告诉海瑟的,因为他认为那样会伤害了她的好意。我想,即使是海瑟那样善良温柔的人,也探测不出史蒂芬内心的丰富,他就像是一座宝藏,安静地矗立在威罗·格伦的护士站旁的轮床上。
等我到达护士站的时候,发现史蒂芬轮床的位置空了,护工佩吉告诉我,海瑟带他去洗澡了。我犹豫了一下,并没有去餐厅吃午饭,而是转身走向了走廊的另一头,那里通向威罗·格伦的行政办公区。
按照西蒙顿夫人的习惯,她现在应该也没有用餐,而是待在她的办公室里,埋头于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