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现代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学习”,这不只是教学方式的不同,更是“教”与“学”主体间关系的巨大改变。当然,传统教学中也有学生的“学”,但那只是为了“验证”教师“讲授”的正确,捍卫和强化教师的权威,所折射的是师生关系的不平等。现代教学定位可以归结的方面主要有:“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自然、自由和自在地“学习”,只有在平等的氛围中才可能发生;“教学”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开展学习,通过教师巧妙指引、相机点拨、及时帮助,学生才能深入地学习;“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自我学习需要通过不断地阅读、品味、涵泳、揣摩、分析、比较、矫正、丰富、提升,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认识,拥有自我的学习体验。所以只有当学生的思想认识、情绪倾向、行为动作都能够聚焦到学习状态中的时候,学习行为才会真的发生。
一般而言,课堂学习是围绕具体学习文本或信息而进行的,故而真正的学习应与文本、信息有密切的关联,能够依据并紧扣文本、信息而展开,既不能“敲边鼓”“打擦边球”,更不能含糊其辞、似是而非、旁逸斜出,否则思维方向就会发生偏移,学习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学习过程和所学习文本、信息的紧密关联,与围绕深入、多元地理解文本信息以及拥有个性化解读而进行的转换、拓展、探究、延伸等并不冲突;所强调的乃是文本、信息学习意义与价值的充分体现,是对文本、信息的尊重,而不是另起炉灶,从头再来,更不是无根游说,随意发挥。
课堂上的任何一次活动,都应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要能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这种参与绝不是南郭先生吹竽,不能让学生“混迹其中”、装模作样,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对知识的认识、探索、发现和重构活动中,才会有学习的发生。这种主动参与,来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来自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话题与任务,还来自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当然,有了参与只能说明学习已经“在发生”,但“发生得怎么样”还要看他们能够参与得怎么样,实际参与得怎么样,还可以参与得怎么样。
教学过程就是学习在“不断地发生着”,它是“教”与“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过程,必须能够动静结合、张弛有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只是使学生的“学”能够朝着正确的学习目标迈进的某种凭借、辅助、支持,而不是学习的全部;“教得好”只是“学得好”的某种条件,“学得好”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让学生自己去沉潜与思考、揣摩与品味、感受与体验、探究与尝试。
能够“发生”的学习是有实际内容的,它可以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自我之间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有景可描、有情可抒,围绕学习重点,依据学习需要,开展有效学习活动。学习一旦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就不能彰显重点,聚焦难点。学习成效,来自思考的力度,只有不断变换学习思维,才可以使学习更有效果。它绝不是“小货郎卖东西——走到哪响到哪”,应该有学习的“主问题”,围绕“主问题”开展有阶段、有层次的阅读与思考,实践与探究。为了使对“主问题”的研讨得以顺利进行,还必须有一些“辅助性问题”“铺垫性问题”“阶梯性问题”来支撑,使课堂学习能够达到曲折性和前进性、回复性和上升性的统一。
“发生着”的学习不是对事物、现实、感性等“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应该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所有的学习内容要让学生自己去具体感受、深入思考,而不是将一些“现成”的认识或结论直接传授给学生;那样的话,学生所获取的就不是自己阅读与注意的内容,更不是用自己的情感模式与知识形式结构相结合的结果。
学习“发生”的主要标志之一是思维的有效展开。一切学习活动只能起到启发、促进思维形成与发展甚至提升的作用,而不能造成对思维的阻抑、堵塞和误导。那些表面“热闹”,实则没有思维含量,缺少思考与探究行为发生的学习,只不过是建立在认知与能力的沙滩上,稍有风浪,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深水区”,有一定“深度”的学习,才会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才能引领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思考、探究,也才能避免思维的肤浅。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活动,让思维过程得到完全呈现,使学生在深入而有价值的思考与探求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
有深度的“学习”一定是具有“定制”和个性化特征的学习,它可以帮助学生个体达成学习目标。它意味着学习个体需要一对一的学习体验,但学习个体也能够参加团队学习活动,而使学习的成就最大化。有深度的“学习”也是“基于能力的学习”,他们掌握知识、运用或创造的程度以及水平,对进一步学习有直接的影响。除了智力因素之外,“有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自主性、对自身进步的归属感以及指引学习的后续能力”(迈克尔·霍恩、希瑟·斯特克《混合式学习》),也都是使学习得以如愿以偿发生并进行的重要因素。
能够“发生”的学习还总是“常中见新”“新中有奇”,能够使人为之眼睛一亮,诱使学习顺畅进行,终至留下难忘印象。千篇一律、千部一腔、老调重弹,“至今已觉不新鲜”是学习“发生”的死敌。“让学习真的发生”,要求我们对“怎么开展学习”“怎样的学习有效”“怎样的学习最受学生欢迎”等问题予以重视、开展研究。内容新鲜、形式活泼的学习,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本身,而且可以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愉快,变得富有趣味、充满灵性与挑战,可以更加丰富与快速提升阅读经验,使课堂学习永葆生机与活力。
学习是学生的精神旅行,过程中的那些场景、段落与过片,是旅途中一个个美丽而神奇的风景。只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学生才能体会到其中奥妙无穷、美不胜收、妙不可言的场域与境地,进而拥有非同寻常的感受与体验、认识和经验。
张正耀
二〇一九年五月
于板桥故里楚水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