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2节

审题三抓,找准突破口

审题三抓本质上是一种分析题目的手段,关键是要找准解题的突破口(分析问题的切入点)。根据我们总结的经验,解题时常用的方法:一是抓主体,找角度(解题的突破口,分析问题的切入点),一个主体就是一个角度;二是抓矛盾,找角度,一对矛盾就是一个角度。

一、抓要求

抓要求就是要逆读——先看清题目最后的作答要求,抓准题眼,把握题旨,遵照题意答题。

常见作答要求:问看法、问做法、问说法。

(一)问看法的题目的标志词:

1.有何启示?要求揭示出题目中蕴含的道理、规律,指导未来行动。属于阐释型智能题。

2.作何评价?(评价,通常是指对一件事或人物进行分析、判断后得出的结论。)属于评论型智能题。

下面的问法,阐释型和评论型这两种智能题都有可能出现。

3.有何看法?如何看待?怎么看?(看法,即对客观事物所抱的认识、见解、观点。)

4.有何认识?(弄明白对象的属性、特征以及蕴含的逻辑关系、道理、规律,发现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发现“对象”生存和发展面临的现实危机、矛盾和问题,探索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方法、路线、方案。)

5.有何感想?(感想是接触题目中的对象或事物引起头脑思想活动,经过思想活动得到关于对象的认识或启示。)

6.如何理解?熟悉、知道材料的内容不等于真正的理解。真正的理解是遵循张氏五段论思考,通过分析,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明白对象(或问题)是什么(属于什么);弄明白为什么;弄明白有什么用;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为未来行动提供指导。进一步明白该怎么办?欲达到何目的(起到何效果)。当然理解的这些东西是否正确有待科学验证或实践检验。

7.有何见解?(见解,即对事物的认识、看法、评价。)

(二)问做法的题目的标志词:

怎么办、怎么做、如何做、如何处理、如何实施、如何组织、如何开展、有何办法、怎么解决、具体做法、建议、谈谈措施、对策……

(三)问说法的题目的标志词:

题目作答要求常出现“演讲、模拟讲话、宣讲、怎么沟通、怎么解释、怎么说服、你说些什么、你怎么劝、你怎么开导、你怎么说、表演出来”等关键词。

(注意,“怎么办”这个词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怎么办”可以涵盖做法和说法。一些问怎么办的题目没有写“现场模拟讲话”,但实际上考生以模拟讲话的方式答题效果更好。在备考阶段,考生可以多尝试、多练习、多感悟、多总结。)

小结:从上述作答要求以及答题应答出的内容来看,问看法涵盖了问做法,问做法涵盖了问说法。

alt

二、抓关键

面试要有强烈的“抓关键意识”,抓关键、答关键——审题时抓住题干的关键点,答题紧扣题干的关键点并逐一回应题干的关键点,答案要凸显关键点并让考官听清关键点。

1.抓主体就是要抓住人物(对题目中的动物拟人化视同人物)、单位以及其它组织机构作为分析题目的切入点、作为解题的突破口。

2.抓关键词中心句。

3.抓问题。发现不了问题或者感觉有问题但对问题想不透、说不清,这是答题最大的症结。抓住问题就等于抓住了解题的“牛鼻子”。因此,要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遵循张氏五段论思考:①发现问题主要是要真正搞清楚题目中存在什么问题、主体犯了什么错误、哪点不正常(不合常理、不合常规)。抓住深层次矛盾,抓住关键问题、重点难点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②分析问题主要是要搞清楚为什么(原因)、有什么用(影响、作用、意义)。③解决问题主要是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提出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完善新体制新机制、满足新需求新意愿、开拓新局面。这是解题的关键。

4.抓因果关系(抓原因、抓结果),考虑“因为…所以…”。

5.抓阶段,抓环节。

三、抓矛盾

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是分析一切问题的根本方法,对任何面试题目都要自觉地辩证分析。

(一)答题要围绕“揭示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该怎么办)”这条主线展开论述,首先要揭示题目中蕴含的各种矛盾,并对这些矛盾进行辩证分析。尤其要弄明白矛是什么、矛属于什么;盾是什么、盾属于什么;矛与盾的辩证关系是什么;矛盾运动的发展规律是什么。

(二)要善于运用对偶范畴分析法。对偶范畴分析法是矛盾分析法的一种特殊情况,范畴是一领域的最高层面的属概念,范畴是对一类概念的抽象概括。运用对偶范畴分析法就是要把概念概括为一对一对的哲学范畴(如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运用对偶范畴分析法具有快捷、简单、高度概括的优势,是快速破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在备考练习阶段,要运用张氏成对律揭示矛盾,多画化龙图,练辩证思维,进行辩证分析。尤其要练习从题干和答案中找准一对一对的矛盾,提升迅速揭示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能力。

【例1】海里的鱼都有鱼鳔,而鲨鱼没有。没有此部位,鱼在水中就会下沉,因此为了不下沉,鲨鱼只得不停游动,从而练就了强健的体魄,对此,你怎么看?

alt
alt

【例2】妈妈听见小猫在叫,以为是宝宝抓了小猫的尾巴,于是对宝宝说:“别抓猫”,宝宝说:“我没有抓猫,我只是站在猫尾巴上”。对这个故事,你有何看法?

【思路点拨】阐释型智能题。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理论思辨能力。题目中隐涵某个或多个哲理、理论、原理、人生道理,需要考生揭示这些规律,并引申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对这类哲理故事题目,考生要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题目。透过表象,把握本质。揭示题目蕴含的矛盾:妈妈身上蕴含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宝宝身上蕴含过程与结果、现象与本质的矛盾,小猫身上蕴含主动与被动的矛盾。答案就是要揭示这些矛盾运动的规律,做到思想深刻、观点鲜明,并将要答案归纳概括成几点,使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回答本题时,有人把小孩比作公务员,把妈妈比作纪检部门,把百姓比作猫。公务员欺压百姓,百姓就会叫,纪检就要对公务员加强监督。这个立意就不健康。因为有贬低人民群众之嫌,有损害公务员队伍整体形象之嫌。

alt

【参考答案】(478个字符)

这个故事对我们公务员的工作具有重要启发,下面我具体来谈几点启示:

【思路点拨】总体回答,承题,摆出主题,引出具体回答。

一是从妈妈的角度分析,这个故事告诫我们看问题要有客观性。 (抓主体,找角度,摆观点) 妈妈只是听见小猫在叫,并没有通过调研摸清实际情况就凭自己的主观臆断以为是宝宝抓了小猫的尾巴,于是瞎指挥对宝宝说:“别抓猫”,这种做法就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因此在工作中要重视调研、尊重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 定性分析,指出问题。引出启示,得出结论)

二是从宝宝的角度分析,这个故事告诫我们看问题要有全面性。 无论是抓猫还是踩猫,都限制了猫的自由导致猫叫。不同的原因可以引发同一结果。宝宝只看到原因不同,没有看到结果一致。只看到抓猫和踩猫方法不同,没有看到本质都是侵犯猫的权利。宝宝犯了片面的看问题的错误。这就启发我们在工作中要全面的看问题。

三是从小猫的角度分析,这个故事告诫我们看问题要有预见性。 猫要想避免被宝宝踩到尾巴,就要有问题意识、危机意识、风险意识,认识到与宝宝之间的矛盾,科学预见风险,提早避开宝宝,规避风险,把握主动权,趋利避害。这就启发我们要有预见性,要有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

【思路点拨】承接上面的总体回答,进行具体回答,紧扣三个主体,分析矛盾,提出观点。

总之,透过这个故事,使我认识到看问题要有客观性、全面性、预见性,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少犯错误。

【思路点拨】收束全文,重申要点,总结规律,指导未来。

【小结】思维方法:从O的角度来看,从题目中发现了“p与q”的矛盾,p属于P,q属于Q,概括出“P与Q”的矛盾。O犯了“…错误”,启发我们要“…做”。

【思路点拨】抓主体,找角度(分析问题的切入点),一个主体就是一个角度。抓矛盾,找角度,一对矛盾就是一个角度。 Fh6blvcIo25/Bz6aijjiILWESp7/heqhBk93FX0O4A38rVLuGr/fuzH5bea4Jes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