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部分

张金海讲辩证思维

【编者按】以张氏五段论为纲就是将张氏五段论贯穿申论作文题解题全过程,作为统领审题、读材料、作答的纲,作为审题、读材料、作答的基本遵循,实现纲举目张、提纲挈领的目的。也就是说,在申论作文题解题“审题→读材料→选角度→立意→拟标题→设计框架→写作成文”全过程、各环节都要遵循张氏五段论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该怎么办、预期目的(欲达到何目的或起到何效果)”这五个要素。 以辩证思维解题就是运用矛盾分析法来分析问题 ,全过程运用张氏成对律,将矛盾分析法贯彻始终。

申论所涉知识虽浩繁复杂,但考生只要以辩证思维解题,以张氏五段论为纲。提纲挈领,就可以“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化繁为简,迅速掌握解题方法。

一、画化龙图练辩证思维

(一)化龙图定义

alt

化龙图本质上是唯物辩证思维的模型,它以直观形象的图形方式抽象概括了唯物辩证思维的运行机制和规律,是唯物辩证思维行机制和规律的图形化、符号化、抽象化表达,是一种辅助人们运用矛盾分析法对事物进行辩证分析的图形工具。

图中“o”代表事物(思维对象),“p、q”代表事物蕴含的矛盾(p、q可以属于任何范畴,只要存在对立统一关系就构成一对矛盾),“s”既可以代表划分“p与q”的标准,也可以代表“p与q”之间的辩证关系、逻辑联系,也可以代表转化矛盾所需的居中调停者、条件、措施、步骤。

从化龙图与太极图的关系来说,实际上化龙图是对太极图的现代阐释和具体解读。化龙图承继了我国古代早已有的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并结合现代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学知识作出新的阐释。《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认为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无论自然、人事,都表现出此道。《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道创造了事物o,事物o蕴含矛盾p与q,矛盾p与q存在辩证关系、逻辑联系s(或者说,这时有p、q、s三个因子了);p、q、s综合起来构成事物o;任何事物o都蕴含矛盾p与q,这是自然、社会、思维的基本法则。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斗争、相互转化,在运动中达成动态平衡,构成一个和谐的矛盾体(事物o)。古圣先贤们把整个世界用阴阳两个要素进行了概括,将错综复杂的大千世界最终归结为阴阳两极。这些命题很好的表述了矛盾法则。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一个法则,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

画化龙图的实质就是按照矛盾法则,把脑子里分析矛盾的过程通过画化龙图展示出来,以直观形象的图形来辅助辩证思考,做到“脑思考、手画图、眼看图三结合”,从而使辩证分析过程一目了然,简明易懂。

(二)独特优势

如果把人脑比喻为电脑,那么化龙图就可以比喻为“windows操作系统”,化龙图即思维操作系统。对各种问题的思考都可以在化龙图这个思维操作系统上运行。

运用化龙图这个思维模型解题是一法解万题,万题归一法;在不变中求变,在变中保持不变。即:思维对象(考察的事物、题目、生活工作等等)千变万化,对每个思维对象的处理在具体细节上也千变万化;但是化龙图这个思维模型始终保持不变。

而其他一些考生盲目刷题,一题一种解法,万题万种解法。平均分配到每种解题方法上的练习时间和精力假如是一分钟。也就是说,每种解法练习一分钟。而化龙池的同学们,万题归一法,一法解万题。同样练一万道题,将化龙图这个辩证思维模型运用到各种思维对象(各个题目)身上去,那么化龙图这种解法练了一万分钟。这实际上就循着“学习→练习→巩固→提高→习惯”的路径让辩证思维成为习惯。只要脑袋一开始思考问题,就像电脑开机启动“windows操作系统”一样启动化龙图这个辩证思维模型,任何思考都在化龙图这个思维操作系统上运行。每一次的进步虽然很小,但是架不住日日夜夜,绵绵不绝。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人养成一项习惯只要21天,你只要坚持21天,就可以养成辩证思维的习惯。长此以往,思维的敏锐性越来越强,运行速度越来越快,分析与综合能力、抽象概括与具体说明、求同与求异、全面系统思考的能力越来越强,建模的抽象思维能力越来越强。最大限度的实现知识迁移。行测、申论、面试整体备考,事半功倍。

资质,比不过日复一日专注下的积累。资质平平的人,只要肯足够长久专注地练习,也可能脱颖而出。花一万分钟练一万招,不如花一万分钟练一招。将一招练成绝招,一招胜万招。招不要多,练就一个绝招就够了。况且,这个绝招普遍适用于学习生活工作中,随时随地运用,等于随时随地练习,日积月累提高,越来越厉害。

你能走多远,你的专业素养说了算。辩证思维能力是党章和宪法规定的公务员必备的基本能力素养。公务员之路从练习辩证思维起步,从化龙池上岸。练成辩证思维大师,仕途无量!

二、运用张氏成对律,以矛盾分析法解题

(一)毛泽东指出“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13,414页)

(二)矛盾是反映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对立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三)矛盾分析法就是要求我们考察任何事物,考虑任何问题都要从一对一对的矛盾着手。要求我们要全面的看问题,不要片面的看问题。要坚持两点论看两点(既看矛,也看盾),不能只看一点不及其余(不能只看矛,不看盾;也不能只看盾,不看矛。)。

(四)张氏成对律本质上就是二元系统观——坚信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法则是自然、社会、思维的基本法则;自觉地将矛盾法则贯彻到思维和表达全过程,思维是辩证思维(考察任何事物、考虑任何问题总是把它作为一个二元系统来看待,总是自觉地综合运用直观型成对、构想型成对、概括型成对、推断型成对这四种思维方法揭示矛盾,总是抓住一对一对的矛盾来思考,思维围绕一对一对的矛盾展开),表达是辩证表达(言辞表达“矛与盾词句成对,体现矛盾)。

1.直观型成对就是,直接观察既有信息从中发现矛盾(具有对立统一关系的两个因子“p与q”)。直观型成对这种辩证思维是直观与矛盾观相结合的认知方式。

alt

对于公考行测申论面试来说,就是要善于:从题目和给定材料中直接抓矛抓盾。

2.构想型成对,先直接观察既有信息,从中发现矛;(由于既有信息中没有发现盾)再在既有信息之外找个盾来,与矛组成一对矛盾。构想型成对这种辩证思维要求认识主体从既有信息中的矛联想到既有信息之外的盾,既要联想,又要发现矛盾,是联想与矛盾观相结合的认知方式。

alt

对于公考行测申论面试来说,就是要善于:从题目和给定材料中直接抓矛,再从题目和给定材料之外找盾。

3.概括型成对,是在直观型成对或构想型成对的基础上,抓住矛盾(p与q)各方分别进行概括(定性分析,分别确定p属于什么性质P、q属于什么性质Q),概括出的属性P和Q又形成一对新的矛盾(P与Q)。概括型成对需要从种概念p(q)过渡到属概念P(Q),思维过程经历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或者由低层次的理性认识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理性认识。概括型成对这种辩证思维是抽象概括与矛盾观相结合的认知方式,具有概括性与辩证性相结合的特性。

alt

对于公考行测申论面试来说,就是要善于:从题目和给定材料中概括出矛盾;或者先从题目和给定材料中概括出矛,再从题目和给定材料之外找个盾来,与矛组成一对矛盾。

4.推断型成对,是对既有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论证,得出科学结论,并发现这个科学结论中蕴含的矛盾。是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论证与矛盾观相结合的认知方式。思维过程经历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或者由低层次的理性认识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理性认识。

alt

对于公考行测申论面试来说,就是要善于:对题目和给定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论证,得出科学结论,并发现这个科学结论中蕴含的矛盾。

(五)张氏成对律既是哲学观,又是审美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1.成对律自觉贯彻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法则。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有强大的现实实践指导功能,而且具有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华民族的思维方法、语言形式等特点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2.客观上,成对律源自宇宙万物的自然对称,刘歆在其《文心雕龙•丽辞》中就说到:“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主观上,成对律源自人脑由此及彼的联想心理,以及审美心理上两两对比、平衡的原理。

3.心理学从知觉和注意的角度告诉我们,凡是相同(或相似)、相反的刺激物联系起来容易形成知觉对象的单元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p与q成对使用,两两对应,可以使人们在鲜明的对比下认识和区别事物,收到最佳表达效果。“成对”切合人们追求均衡、稳定、匀称、和谐的心理;具有视觉上的对称美、音律上的和谐美、内容上的凝练美,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有利于构建具有程式化特点的思考系统。这些对培养人的记忆力和节奏感都非常有益。

4.成对律在实践中广泛运用,例如:对联、成语、绘画、演说、论证、写作、设计。运用对偶修辞手法使得汉语文学作品形式上表现出对称和工稳的特征,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上简括凝练、以少胜多。对偶也就成为古典诗词歌赋、对联的格律要素和行文规则。

三、以张氏五段论为纲,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计框架,谋篇布局

(一)张氏五段论的定义

alt

张氏五段论(参见张氏五段论的基本模型)是辩证思维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型,即辩证思维者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经历的是什么(属于什么,具有何性质)、为什么、有什么用、该怎么办、预期目的(欲达到何目的或起到何效果)五个阶段(或称维度、方面、要素)。遵循张氏五段论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具有“将矛盾观与系统观相结合,从五个维度思考,每个维度又抓住一对对矛盾思考”的特性。体现了辩证思维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坚持辩证看,务实办,经历了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这两次飞跃。分析问题坚持是什么(属于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全面系统考察;解决问题的措施(该怎么办)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在认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据事实办事,坚持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遵循规律办事,措施既有现实针对性又符合目的性。张氏五段论建立在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相结合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统一,是人们对问题进行理性思辨的基本遵循。

我们通常说“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张氏五段论来解释,其中“知其然”就是要弄明白“是什么”,“还要知其所以然”就是还要弄明白“为什么、有什么用、该怎么办、预期目的(欲达到何目的或起到何效果)”。

(二)名词注释

1.“是什么”即描述判断,就是用简明的语言断定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什么或不属于什么,具有什么性质或不具有什么性质。从“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什么或不属于什么→具有什么性质或不具有什么性质”蕴含了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本质上就是实事求是。

2.“为什么”即由果溯因,实际上就是寻找引发结果的一个或几个充分条件。

3.“有什么用”即价值判断,就是用简明的语言断定事物对人有何价值、功能、作用。常用来断定:事物对人的利益和需要有价值或无价值、有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有利或不利、有正面影响或负面影响等等。

4.“该怎么办”即规范判断,是用来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断言,即为了达到预期目的,或针对现实问题,断定人的思想和行为。具体有:①必须肯定和必须否定判断(必须怎么做或必须不怎么做、应该怎么做或应该不怎么做、有义务怎么做或有义务不怎么做)、②禁止肯定和禁止否定判断(禁止怎么做或禁止不怎么做、不得怎么做或不得不怎么做、不准怎么做或不准不怎么做)、③允许肯定和允许否定判断(允许怎么做或允许不怎么做、可以怎么做或可以不怎么做、准许怎么做或准许不怎么做)。蕴含了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5.“预期目的”即欲达到何目的或起到何效果。预期目的有:好的目的或不好的目的、合法的目的或不合法的目的、合理的目的或不合理的目的等等。

(三)五个阶段(或称维度、方面、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1.“①号线:是什么→为什么”即由果溯因——持“是什么”这个结果,追溯“为什么”这个原因。本质上就是逻辑学中的溯因推理。基本形式是:已知结果是q,根据“如果p,那么q”,推测出原因可能是p。例如,自力村今年棉花增产15%,需要你弄清其原因。我们可以根据一般经验“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推广棉花优良品种“棉优99”,那么棉花就会增产15%”推测出自力村今年棉花增产15%的原因可能是:该村推广了棉花优良品种“棉优99”。

本质上,溯因推理就是先肯定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再肯定前件。由此看来,原因就是引发结果的充分条件。由于同一结果往往由多种原因引起,因此,追溯原因就是寻找引发结果的一个或几个充分条件。

由于溯因推理不符合“肯定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不能肯定前件”的规则,因此它是一种非演绎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但是,这种或然性推理能够启发思维,有时得出的原因符合客观事实和规律,因此这种溯因推理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原因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执果溯因既要善于寻找主观原因又要善于寻找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指人的主观意识、精神、态度、思想观念、理念、情绪、性格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质层面的原因。

原因有内因和外因。执果溯因既要善于寻找内因又要善于寻找外因。内因是指蕴含在事物内部的,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外因是指独立存在于该事物外部的,并非起决定作用,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因。

原因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执果溯因既要善于寻找直接原因又要善于寻找间接原因。例如:①电线短路→②塑料起火→③船舱大火→④小林被烧死→⑤小林的妻子改嫁。显然,④是⑤的直接原因。①是⑤的间接原因。

原因有单一原因(一因一果)和复合原因(多因一果)。执果溯因既要善于寻找单一原因又要善于寻找复合原因,对复合原因要善于区分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抓住主要原因。例如,一位司机参加朋友聚会①喝了许多酒,开车回家,②路灯昏暗,一辆大卡车③没有开闪烁提示灯④停在主道上,撞车了。四项因素叠加形成复合原因导致车祸。交警往往会认定酒后驾驶是主要原因,大卡车违章停在主道是次要原因,认定两车驾驶员按一定的比例分担责任。单一原因就是唯一的原因,这个单一原因有可能是必要条件,也有可能是充分条件,也可能是充要条件。

2.“②号线:为什么→有什么用”即查明原因,判明价值。为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提出对策提供依据。

3.“③号线:有什么用→该怎么办”即价值导向,就是根据该事物对人的价值来决定行为。俗话说“人无厚利不早起”,“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体现了价值导向。

4.“④号线:预期目的→该怎么办”即目标导向,方法保障。目标导向,就是根据预期目的(目标)来决定行为。俗话说“为理想而奋斗”,“有的放矢”就体现了目标导向。方法保障,就是用科学方法,得力措施来确保达成目标,实现目的。

5.“⑤号线:是什么→预期目的”即尊重客观,立足实际,确定合理的目标。一切从实际出发,将理想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不搞脱离实际的空想,不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

6.“⑥号线:是什么→该怎么办”即问题导向,方法保障。问题导向,就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来采取相应的措施。方法保障,就是在行动过程中要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和遵循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客观盲目蛮干。要以科学方法,得力措施解决问题。

根据问题导向的思路,之所以采取这个做法是因为存在相应的问题。如果题目要求归纳概括问题,而材料中给出“该怎么办、要怎么办、做法、措施、对策”,考生在读申论材料时,可以根据“该怎么办、要怎么办、做法、措施、对策”追溯“存在的问题”即根据“该怎么办”反推出“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例1】2014年度国考申论试卷(B卷),(二)“给定资料4”反映了转型期青年人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请指出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10分)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150字。

材料中说:“所以,尽快减少和消除青年的这种困惑感,增加确定性,是我们社会的文化建设和价值体系建设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可以据此追溯出存在的问题:“青年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出现了某些困惑,缺乏归属感,心理存在不确定性的感觉”。

【例2】2013年度国考申论试卷(B卷),(二)根据给定材料4-6,请你概括目前汉语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15分)要求:紧扣“给定资料”,条理清楚,全面准确,不超过200字。

材料中说:“他说我们对于语言,要有一种尊重、敬畏、护卫、热爱”。可以据此追溯出存在的问题:“人们对汉语缺乏尊重、敬畏、护卫、热爱”。

【例3】2019年国考申论地市级B卷,第(四)题,“给定资料4”中的座谈会上,主持人说:“如果不能打破这种种‘遮蔽’,就拿不出有份量的作品。”请谈谈你对“种种‘遮蔽’”的理解。(15分)要求:观点明确,紧扣资料,准确全面。不超过200字。

材料中提供的大多数是“该怎么办”,考生要遵循张氏五段论“是什么—该怎么办”的关系——之所以采取这个做法是因为存在相应的问题,根据“该怎么办”反推出“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7.“⑦号线:是什么→有什么用”即认清对象,理性看待,科学评价,综合权衡,判明价值。

8.“⑧号线:为什么→预期目的”其中“为什么”这里取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本质上就是存在的根本问题。“⑧号线:为什么→预期目的”本质上就是是问题导向,合理规划,即根据存在的问题来确定合理的目标。

9.“⑨号线:有什么用→预期目的”,即价值导向,合理规划。即根据价值来确定合理的目标。

10.“⑩号线:为什么→该怎么办”即针对原因提对策。

(四)灵活运用

1.“五个阶段(或称维度、方面、要素)”的排列组合顺序在文稿中也并不是固定的,“五个阶段(或称维度、方面、要素)”好比是五块积木,可以任意组合搭建出一个一个的建筑物。也就是说,张氏五段论在具体运用时,要以文章的传播效果和与读者沟通的效果最大化为目标进行编排,不要求把“五个阶段(或称维度、方面、要素)”都写出来,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阶段(或称维度、方面、要素)”或“几个阶段(或称维度、方面、要素)”任意组合,比如“预期目的”放到最后或者最前,都有抓住受众注意力的效果,无论放在哪个位置只要逻辑上说得通都可以。

【例1,运用张氏成对律揭示矛盾】本书2015年国考申论(B卷),(四)为了清除社会上对“网络新一代”的疑虑,某报特邀市科协工作人员为该报“时评”栏目撰文。假如你是这位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4为该报写一篇题为“正确看待‘网络新一代’”的短文。(20分)要求:(1)观点明确,简洁有力;(2)紧扣材料,层次分明;(3)语言流畅,有逻辑性;(4)不超过500字。

第一步,审题

【思路点拨】

开始,启动化龙图这个思维操作系统,审题。

(1)题干蕴含作者(科协工作人员、没疑虑者)与读者(对“网络新一代”有疑虑者)的矛盾(直观型成对)。

(2)发表在报纸“时评”栏目的短文,即短小精悍的议论文。

(3)“为了清除社会上对‘网络新一代’的疑虑”这一写作目的要求考生摆事实讲道理,说服有疑虑者正确认识网络新一代,转变观念,放弃疑虑。

(4)构思酝酿阶段遵循张氏五段论思考,并列出问题清单:读者(有疑虑者)为什么有疑虑?疑虑者看到“网络新一代”身上值得疑虑的东西是什么?作者(没疑虑者)为什么没有疑虑?作者看到“网络新一代”身上不值得疑虑的东西是什么?如何清除疑虑者心中的疑虑(该怎么办)?

第二步,看材料

【思路点拨】开始,启动化龙图这个思维操作系统,读材料要一分为二的看。“矛盾观”告诉我们:从性质来看,有属矛的与属盾的之分,属矛的与属盾的要联系起来看;从排列顺序来看材料,有前后之分,在前的材料与在后的材料要联系起来看;从地位来看材料,有主次之分,主要信息(中心句、观点句)与次要信息(支撑句、解证句)要联系起来看。为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卷面信息与卷外信息要联系起来看。(注意:研究问题时,“根据给定资料4,紧扣材料”不等于把思维局限在给定材料4之内。)

alt

材料4.

如果说50后、60后是“广播一代”,70后是“电视一代”,那么80后、90后则是“网络新一代”。有人说,与他们的“前辈”相比,“网络新一代”其实是更有希望的一代。

过去很多做父母的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小孩子稚气地向你提问:“我是怎么来的?”而今天,向家长提出这种问题的小孩子已经越来越少了,因为“网络新一代”更愿意在网上寻找答案。实际上,自主的社会观察是“网络新一代”的普遍特点。网络给青少年提供了自由探索的渠道,也培养了他们自由探索的思维方式,因此,他们更愿意对社会现象和公共事件形成自主的观察。

【思路点拨】“自主的社会观察,他们自由探索的思维方式…”这一句,直接概括为优点。

无疑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给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网络新一代”生活在一个传统与现代交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激荡的时代,这种社会现实为当代青少年提供了多元价值观的选择。同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弊端尚未得到有效治理并暴露在网上,这种情况下,在青少年中建构起来的主流价值体系、道德观念将受到冲击。

“网络新一代”可以毫无顾虑的在网上批评任何人任何事,毫不掩地自己的观点。他们在网络上善于用最直白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在思想表达上形式活泼,善于使用讽刺和调侃。他们用自编或改造的歌曲、视频以及网络签名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他们创作的许多段子在诙谐幽默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表达出对人对事的鲜明态度,让人拍案叫绝。

【思路点拨】“…让人拍案叫绝”这一句,直接概括为优点。

alt

同时,正因为网络表达的自由随意,“网络新一代”在网络表达中偏激言论较多,甚至使用网络暴力语言。有些人发帖时使用的过激言论和污言秽语,其恶俗裎度让人震惊。

【思路点拨】“偏激言论较多,甚至使用网络暴力语言。有些人发帖时使用的过激言论和污言秽语,其恶俗裎度让人震惊。”这一句,直接概括为缺点。

alt

联系上面的优点,概括型成对“优点与缺点”的矛盾。“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观点告诉我们,对优点与缺点要分清主次,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

alt

在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有一家世界知名的软件企业印孚瑟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现有员工12万多人,平均年龄只有26岁。我国的互联网行业也是如此,腾讯是世界排名第三的互联网企业,其1万多名员工,平均年龄也不过26.8岁。许多互联网企业的创办者和管理层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可以说,互联网是真正由“网络新一代”所掌握的产业。

【思路点拨】“……许多互联网企业的创办者和管理层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可以说,互联网是真正由‘网络新一代’所掌握的产业。”这一段,直接概括为网络新一代中多数人是好的。多数人是主流,即主流好的。

alt

进一步联想到社会现实:对我国7亿多网民一分为二的看,以及对网络新一代一分为二的看,主流的对立面是支流,我国7亿多网民以及网络新一代中存在问题的毕竟是少数人,即概括为支流是有问题的。有问题不可怕,帮助支流转化为主流,就没必要疑虑了。构想型成对、概括型成对综合运用得出“主流与支流”的矛盾。

alt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成人具有明显的体力优势和社会经验优势。而在信息社会中,对信息和新技术的掌握已经成为比体力、经验更为重要的资源和力量,成人的经验和体力优势在青少年的信息和技术优势面前,其比较优势弱化甚至丧失了。相对于父辈,青少年在互联网应用方面的水平普遍更高。

在近些年的一系列公共事件中,“网络新一代”都显示了自己的力量。在青少年经常使用的一些网站论坛上被顶起来的帖子,很快就会被几十万、几百万人看到,并迅速向整个互联网传播开来。随身携带的手机或其他手持电子设备可以使青少年随时随地上网,任何时候都可以发出声音、表明态度,并汇聚成强大的公共意见。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已经看到“网络新一代”多次利用互联网进行的成功动员。现在,网上活跃着数不清的规模不一的青年自组织QQ群、论坛、网络游戏等。“网络新一代”形成的新动员方式对我们的挑战是巨大的,但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思路点拨】从最后一句,直接发现机遇与挑战的矛盾。

alt

【思路点拨】

(1)有疑虑者之所以有疑虑,是因为看到了挑战、缺点、支流。遵循张氏五段论思考了,要清除疑虑就要引导有疑虑者对“网络新一代”辩证看(p与q)——要看到主流与支流并行、优点与缺点兼备、机遇与挑战并存;务实办(措施s)——要化支流为主流、化缺点为优点、化挑战为机遇。

alt

(2)练习写作的方法:遵照入戏原则,思绪沉浸在题目虚拟的情境中,考生在头脑中理清思路后,现场模拟对有疑虑者口头说服其正确认识网络新一代、转变观念,讲清了再在稿纸上写文章。

【答一,张金海老师写的范文】(473个字符)

正确看待“网络新一代”

当前,传统与现代交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激荡,青少年价值观多元化,如何看待“网络新一代”已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笔者认为要从三方面辩证看待他们。

一要区分主流与支流。 互联网是真正由“网络新一代”所掌握的产业。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表明其主流是好的,部分青少年的网络暴力行为表明其支流是存在问题的。我们应当把握主流,挽救支流,而不能以支流否定主流。

二要认清优点与缺点。 “网络新一代”善于利用网络对问题自主观察,自由探索,以及自主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确实有优点。而网络表达中的过激言论和污言秽语,表明其确有缺点。毕竟瑕不掩瑜,应引导他们发挥优点,弥补缺点,而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三要正确看待机遇与挑战。 “网络新一代”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观察,自由探索,自主表达,自我组织,自我动员给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但我们也要看到这些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只要我们积极学习网络新技术,主动亲近“网络新一代”,与他们一起活跃在网络平台,引导他们走在合理合法的轨道上健康成长,就能化挑战为机遇。

毫无疑问,“网络新一代”是充满希望的一代,不必疑虑。

【思路点拨】

小结:成对律的核心要义就是“辩证思维,辩证表达”,主要方法有直观型成对、构想型成对、概括型成对、推断型成对。

(1)直观型成对,就是从题干和材料中直接抓矛抓盾——《正确看待“网络新一代”》这道题目中,题干说了“为了清除社会上对“网络新一代”的疑虑,某报特邀市科协工作人员为该报时评栏目撰文。”直接可以抓出“作者(科协工作人员、没疑虑者)与读者(对网络新一代有疑虑者)”的矛盾,这就是直观型成对。

(2)构想型成对,就是从题干和材料中抓矛,从题外和材料外找盾——《正确看待“网络新一代”》这道题目中,题干说了“清除社会上对“网络新一代”的疑虑”,但没有说“不必疑虑”。从题干中的“疑虑”出发,合理的联想出“不必疑虑”,构成“疑虑与不必疑虑”的矛盾,这就是构想型成对。

(3)概括型成对,从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实际上就是定性分析,实际上就是归类——发现材料中“许多互联网企业的创办者和管理层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这段话,体现出“网络新一代”多数人是好的,发现材料中“偏激言论较多,甚至使用网络暴力语言。有些人发帖时使用的过激言论和污言秽语,其恶俗裎度让人震惊”体现出少数人确实存在不足之处,那么,从人数上可以概括出“主流与支流的矛盾(概括型成对)”,从性质上可以概括出“优点与缺点的矛盾(概括型成对)”。

(4)推断型成对实际上就是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论证得出矛盾——经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论证得出“充满希望与不必疑虑”的矛盾。

直观型成对直接在题干和材料中抓矛抓盾。构想型成对,在题干和材料中抓矛从题外和材料外抓盾,需要从题内想到题外、从材料内想到材料外。概括型成对需要从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推断型成对需要严谨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论证得出科学结论。


【答二,某考生的答案】请指出下文的不当或错误之处。

正确看待“网络新一代”

“网络新一代”以80、90后为主,他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与互联网紧密相联。与“前辈”相比,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候,不会向他人询问,而是直接从网上找到答案。由此培养了自由的思维方式,对社会问题也能进行自主的思考。

当前,我们生活在一个传统与现代交替、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激荡的时代。网络的虚拟性让“新一代人”在表达观点时自由过度,对事件也缺乏正确的是非判断。在网络用语中偏激者居多,甚至一些人使用网络暴力语言。这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对教育引导工作产生巨大的挑战。

疑虑本是一种关爱,但也不必过分。互联网的发展是时代的进步。网络只是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只要善用网络、管好网络就可以化解矛盾。一方面要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做好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网络的管理,净化网络空气,让网络成为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有效平台。

当前,“网络新一代”是互联网产业的领军者和主力军,这个新产业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他们也推动了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除此之外,他们利用互联网技术,有效汇聚公共力量,从而能快速的解决社会问题。“网络新一代”,是充满希望的新生代。

【思路点拨】上面的“答二”,条理不清,重点不明,没有归纳概括出要点。请将上面的答一与答二进行对比,领悟写作宣传文稿辩证分析,充分说理,左右舆论的要领。


【例2,运用张氏成对律揭示矛盾】2014年上海市申论试卷(B类),(二)结合给定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结合给定资料,谈谈治理“城市病”的国外经验。(10分)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晰,观点明确,言语精练。字数不超过200字。

给定资料8. 最早的城市病出现在200年前的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大量“农民工”聚集在贫民窟里,排放的污水使经过曼彻斯特的艾尔克河变成臭水沟。法国学者保尔·芒图注意到,“蒸汽机使无穷的烟云飞翔在这些黝黑的工业城市上空”,狄更斯更把浓浓的黄烟形容成为“伦敦特色”。当时英国政府的调查报告显示,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居住在贫民窟的大批“农民工”体弱多病,养成了对烈酒和麻醉剂的嗜好,社会极不和谐。

英国的政治家们逐渐重视环境问题。1843年,议会讨论通过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放烟尘的法案。110年后的195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更为全面的《大气清洁法》,禁止排放黑烟。英国历史学家克拉潘把英国城市病的根源看做是“市场失灵”的结果,那就是“城市为工业利益集团所支配,企业家生产与赚钱的内在驱动使得他们全然不顾生态环境的问题”,而相应的解决办法就是“政府从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进行积极主动的干预”。1831年英国成立了中央卫生委员会,1844年建立了城镇卫生协会,还在各地设立了卫生医官,不仅管理公共卫生,还承担城市供水排污、治理贫民窟、城市规划等各方面的职责。如今,伦敦已经彻底摘掉“雾都”的帽子,成为环保的领先者。

那么治理“城市病”是否一定要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严厉管制呢? (【思路点拨】这句反问句实际上是概括了英国治理城市病的经验: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严厉管制。联想到卷外信息,党报党刊和新闻报道经常经常讲“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相结合”,构想型成对得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矛盾。头脑中要设想,后面的美国经验也许就是: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搞市场调节。假设就是思路。带着这一设想继续读材料,这样就有了一条解题的可能正确的思路。在后续读材料的过程中,拿材料来验证这一假设是否正确。如果有材料证明假设是错误的,就要抛弃这一假设;如果有材料证明假设是对的,就可以考虑这一假设是否可以写入答案,或者作为推出答案的素材。) 2012年10月,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数学家埃尔文·罗斯与罗伊德·沙普利。他们提出有趣的理论“稳定配置和市场设计”,就是通过精确的数学计算,调整游戏规则,可以使市场机制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模式发挥作用。这种经过“精算”后的市场机制同样也适用于城市治理。

【思路点拨】这一段话,承前启后。既概括了英国治理城市病的经验: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严厉管制。又摆出美国治理城市病的经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搞市场调节。

1907年,纽约率先给65号汽油驱动的出租车安装了计价器,这是第一个“设计好的出租车市场机制”。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由于出租车门槛低,失业人员一窝蜂涌向这个行业,导致恶性竞争。于是1937年纽约市颁布法令,将出租车数量控制在13566辆,并一直保持到现在。由于汽车数量固定,纽约出租车也像中国一样出现过“拒载”现象。而如今,又有两项新规则出台,使市场机制更能实现合理的资源配置。一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叫车公司”的出现。美国《大西洋月刊》报道了一家典型的名为“乌博”的叫车公司。它主要由统计学家和工程师组成,他们研发了移动叫车软件,从乘客处收集数据,开发出能预测需求的精确算法,不断满足乘客和司机供需双方的要求。在用车高峰时段提高价格,直到供需平衡为止,以保证客人任何时候都能租到车;而只要你愿意付费,出租车可拉你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二是信用卡的广泛使用。在美国,出租车可以直接使用信用卡支付。到达目的地方,如果乘客选择信用卡,司机在仪器上操作一下,刷卡机上就会显示并扣除路费。2004年。纽约出租车和轿车委员会决定,任何在纽约行驶的车辆必须安装车载GPS系统和信用卡系统。一开始,这一做法遭到出租车司机的强烈抵制,但经过多年实践后,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司机们终于认识到,所谓“打车难”并不总是出租车司机的“卖方市场”。一旦经济萧条,没人愿意打车才是最糟糕的,而一个好的、公平的市场规则才能真正保证司机的稳定收益。

【思路点拨】

(1)题目要求谈谈治理“城市病”的国外经验,并要求概括准确。那么,遵循《张氏五段论》思考,答案是要描述国外经验是什么,属于描述判断。

(2)读材料,材料表面看起来无序,实际上暗地里有序。从框架结构上,整个材料可以分为介绍英国经验与介绍美国经验两部分。介绍英国的材料从框架结构上又可以分为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两部分,介绍美国的材料从框架结构上又可以分为提出观点与举例说明两部分。

(3)读材料辩证分析,抓矛盾,英国强调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作用,美国强调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作用。(其中“英国与美国”、“政府与市场”的矛盾是直观型成对;“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矛盾是构想型成对。)

alt

【参考答案】(186个字符)

国外治理城市病的经验有: 一、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政府重视,完善立法。设立专业管理机构和配备管理人员,成立协会,管理公共卫生,承担城市供水排污、治理贫民窟、城市规划等各方面的职责。在法律的前提下进行积极主动的干预,对环境污染进行严厉管制。 二、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设计好市场机制,制定好的、公平的市场规则,并利用先进技术和价格杠杆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四、运用张氏互蕴律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设计框架,谋篇布局

alt

张氏互蕴律:矛盾体“o”蕴含“p”与“q”这对矛盾,p与q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q也是p的充分必要条件。只有矛盾双方“p”与“q”不可分离,矛盾统一体“o”才能稳定存在下去,或者说“p”与“q”两者分离就是矛盾的解体。

互蕴律的符号化表达:

前提:(P∈O,Q∈O,P∪Q=O)

基本公式1:P←→Q(P当且仅当Q;有P这一规定性就有Q这一规定性,没有P这一规定性就没有Q这一规定性;有Q这一规定性就有P这一规定性,没有Q这一规定性就没有P这一规定性)

基本公式2:(P∧Q)←O(只有有P这一规定性且有Q这一规定性,才有矛盾体O稳定存在。这也体现了《执中律》的思想)

由公式1衍生出公式1.1:Q→P(Q蕴含P——如果有Q这一规定性,那么也有P这一规定性。)

由公式1衍生出公式1.2:P→Q(P蕴含Q——如果有P这一规定性,那么也有Q这一规定性。)

由公式1衍生出公式1.3:¬P→¬Q(¬P蕴含¬Q——如果没有P这一规定性,那么也没有Q这一规定性。)

由公式1衍生出公式1.4:¬Q→¬P(¬Q蕴含¬P——如果没有Q这一规定性,那么也没有P这一规定性。)

由公式2衍生出公式2.1:(¬P∧Q)→¬O(如果没有P这一规定性,但有Q这一规定性;那么矛盾体O被解体。)

由公式2衍生出公式2.2:(P∧¬Q)→¬O(如果有P这一规定性,但没有Q这一规定性;那么矛盾体O被解体。)

由公式2衍生出公式2.3:(¬P∧¬Q)→¬O(如果没有P这一规定性且没有Q这一规定性;那么矛盾体O被解体。)

由公式1和公式2衍生出公式3.1:¬P→¬Q→¬O(如果没有P这一规定性,那么没有Q这一规定性;那么矛盾体O被解体。)

由公式1和公式2衍生出公式3.2:¬Q→¬P→¬O(如果没有Q这一规定性,那么没有P这一规定性;那么矛盾体O被解体。)


【例1】在工作中,有人说“高压线重要”,也有人说“松紧线更重要”。请谈谈你的见解?(近似题:有人说,在工作中,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你怎么看?)

【思路点拨】令:高压线=P,松紧线=Q,工作=O;运用《互蕴律》分析矛盾,得出如下答案。

alt

【例2】2018年下半年四川省公考申论卷

一、给定材料

材料7.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早已发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水不流动无以成河流大川、瀑布美景。而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事物,包括土地、生产技术、人力、货币、观念等有形或无形的要素,都需要在流动中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大的价值。“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社会的流动性增加了人们选择的多样性,但也有一些人不惧枯燥和漫长,一生只做一件事。在铅字印刷和电子排版的时代,大半辈子拣字块、排版,亲手在书页里留下墨香,王超辉坚守着修谱师的职业;一个人、一匹马、一个箱,用一生的脚步踏出一条架在山区里的绿色邮政通道,王顺友感动了神州大地。这些人用实践验证了:一事精致,从一而终,便已动人。

在一个选择日益多元的时代,良禽择木而栖是一个人的权利。一个人可以选择领略不同的人生风景,也可以选择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求新求变的同时,也不应摒弃传统智慧和价值理念。崇山峻岭是人生的风采,一平如砥也无可非议,曲水流觞和大河奔腾并存,才是人生真正的景致。

二、作答要求

(三)“给定资料7”中划线句子提到“一个人可以选择领略不同的人生风景,也可以选择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请根据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结合给定资料,联系实际,以“流与留”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50分)

要求:观点明确,立意深刻;逻辑清晰,结构严谨;语言流畅,书写工整;限800~1000字。

【思路点拨】本套试卷主题是就业。从“选择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这句话来看,他谈的是就业。“一个人可以选择领略不同的人生风景,也可以选择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谈的是他的就业观。“选择领略不同的人生风景”体现出干多种职业,概括为多样性。“选择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体现出只干一种职业,概括为专注性。这是一道“观点开路”的作文题。阐释题目中的名人名句,弘扬正确的就业观。题目中蕴含多样性(多种职业)与专注性(专注一种职业)的矛盾、流动(职业变化)与留驻(职业不变)的矛盾。全文围绕这两对矛盾展开论述,最终得出科学的就业观。

alt

【范文】 (议论文)

择业要处理好专注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一位哲人说过:“在一个选择日益多元的时代,良禽择木而栖是一个人的权利。一个人可以选择领略不同的人生风景,也可以选择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这句话说的就是:当今时代,一个人选择职业可以有多样性,也可以有专注性;多样性强调职业生涯中人流动和变化,专注性强调职业生涯中留驻和不变。显然,“可以有多样性,也可以有专注性”又可以细分为三种具体选择:一是强调多样性而忽视专注性,二是强调专注性而忽视多样性,三是既强调专注性也强调多样性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那么,三种具体选择中哪种是最佳选择呢?本文就来论述这个问题。

择业强调多样性而忽视专注性指的是:一个人缺乏明确的人生规划、职业理想和奋斗目标,择业时不能按照既定的人生规划朝着一个明确的职业理想和奋斗目标定向发展,而是今天尝试朝这个目标发展,明天尝试朝那个目标发展,东敲一锤子西砍一斧子。当今,一些年轻人在职场一言不合就“闪辞”,一时兴起就改行,今天干导游,明天开网店,只强调多样性而忽视专注性,只强调流动而忽视留驻。每种职业都浅尝辄止,最终一事无成。

择业强调专注性而忽视多样性指的是:一个人缺乏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埋头囿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墨守成规,不懂与时俱进、不懂创新,最终落后于时代,被新事物替代,被时代潮流淘汰。我爷爷一辈子只会补锅,在上世纪60年代生意兴隆,今天铁锅烂了直接买废铁。我爷爷只强调专注性而忽视多样性,只强调留驻而忽视流动,当然失业了。

择业既强调专注性也强调多样性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指的是:整个职业生涯要在一个明确的人生规划、职业理想和奋斗目标指引下定向发展,同时,也要敏锐洞察外界环境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去实现既定的职业理想和目标。李大明在贵州山区的一个镇邮电所干了一辈子邮电员,过去骑马,后来骑摩托,今天用上了无人机送邮件。如果他不会操作无人机,肯怕只能下岗失业了。李大明择业多样性体现在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专注性体现在职业理性和奋斗目标始终不变。他既强调专注性也强调多样性,既留驻一个职业也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当然不会失业。

由此看来,“既强调专注性也强调多样性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择业观。

(作者:张金海。化龙池教育版权所有。915个字符。)

【本章小结】这三个例子并没有穷尽化龙图蕴含的全部思维方法。化龙图蕴含的更多的思维方法有待我们在具体运用中去发现和体验。本书只是举出在笔者教学中迄今常用的思维方法。本书并不束缚你探索运用新思维方法,恰恰,化龙图的思维体系是开放的发展的。笔者希望本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引出你的奇思妙想。

【附】

(1)什么样的面试和申论答案叫空洞?

空洞实际上是“空洞无物”的缩略语,准确的说来叫“空洞无物”。首先要明白,“无物”是指的“没有什么东西”。说一篇文章“空洞无物”是指的没有思想观点、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空洞无物”的反面就是“充实的”,“充实的”实际上就是指的文章有作者的思想观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

部分人误把概括性语言当成空洞。实际上,概括性语言不等于空洞。

例如:“习近平指出,要落实责任不松劲。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把责任扛在肩上,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要强化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大扶贫格局,贯彻精准脱贫方略,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对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要及时予以帮扶。”这段话就是概括性语言,“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就体现了辩证思维。这种语言不是空洞的,而是充实的。

(2)什么样的面试和申论答案叫不接地气?

“地”指基层群众,“答案接地气”通俗地说就是“把话说到群众的心坎上”。“答案接地气”有几重含义:一是事关群众的利益;二是说的是群众关心的话;三是谈的问题是群众希望解决的问题;四是所提对策措施能帮群众解决问题带来好处;五是话语通俗易懂群众一听就明白。

什么叫“不接地气”?一是谈的与群众利益无关、群众不关心,你爱讲群众却不爱听;二是谈的问题是群众不关心的问题;三是提的措施不能帮群众解决问题带来好处;四是话语晦涩难懂,或者夹杂大量的专业名词术语甚至文言文和外语,群众听起来云里雾里。(某些特殊场合必须用专业名词、文言文、外语除外)

(3)纠“反模板、反套路”之误

公考面试申论辅导领域流传“反模板、反套路”之说,实际上这只是一些无良培训机构的招生噱头而已。首先,我们要弄明白要反的是什么样的模板?什么样的套路?笔者多方查找资料均找不到“反模板、反套路”到底是要反什么样的模板、套路?

模板、套路是对一类事物的一般规律、惯例、通用流程的抽象概括,是关于一类事物的一般性认识。任何一门学问,一旦成熟了必然呈现出模板化、套路化。如果不能抽象概括出模板、套路,则说明这门学问还不成熟。面试申论这门学问亦如此。

有机关工作经验的人,或者看过机关公文的人,或者看过权威党报党刊的人都知道公文有程式化、稳定化特性。机关公文和司法文书都有严格的格式要求,写作公文和司法文书必须严格套模板。还有,机关工作都讲究遵纪守法、按章办事,办事、办会、办文均有严格的制度、流程、惯例约束,不按照既定的规程办,轻则挨批评,重则出差错受处罚。

面试申论答题往往模拟了机关工作人员的某个生活工作的实际场景。考生打着“反模板、反套路”的幌子说着违背机关制度、流程、惯例的答案,考官往往是老资历的机关党政领导干部,一听就知道“这考生真是个外行”。

任何面试申论答案都是“这道题目的特殊性”与“这类题目的一般性”相结合的产物,都是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的产物。所谓的模板化、套路化答题实际上是片面强调“这类题目的一般性”,而忽视了“这道题目的特殊性”;片面强调形式而忽视了内容。模板、套路本无罪,有罪的是考生无意中犯了片面强调“这类题目的一般性”,而忽视了“这道题目的特殊性”的错误;犯了片面强调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错误。

“没有用好模板”实际上就是没有将“这道题目的特殊性”与“这类题目的一般性”有机结合,没有将模板的结构形式与思想内容相结合,以致答案给考官一种“扣题不紧、内容空泛(形式有余内容不足)、背书”的感觉。“用好模板”实际上就是将“这道题目的特殊性”与“这类题目的一般性”有机结合,将模板的形式与思想内容相结合,答案既符合“这类题目的一般性”又凸显出“这道题目的特殊性”,既形式好看又内容好吃,给考官一种“紧扣题目答题,条理清晰,内容充实,听起来韵味”的感觉,这样分数就上去了。

实际上,命题专家和考官从来没反过模板,只是反对脱离题目答题,说一些与题目无关紧要的话。面试申论考官打分是按照测评要素打分,符合测评要素打分就高,不符合测评要素打分就低;并不是套模板就打低分,不套模板就打高分。实际上,好的模板、套路对考生答题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笔者认为考生面临的真正任务不是要反模板、反套路,而是要反对片面性;不是要反形式而是要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主观主义。“反模板、反套路”这个说法纯粹是个伪命题,流弊甚广,误导考生。考生千万不要被一些无良培训机构的招生噱头迷惑,跟着瞎起哄“反模板、反套路”,陷入无章可循,答案散乱的误区,而要用好模板、套路。

会学习的人,一定是活学活用。活学活用的核心是通过归纳总结,把握各类题目的共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答题是在共性指导下紧扣题干信息挖掘个性,答案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因此,考生在备考时,要善于归纳总结,把握题目的共性,答题时审题要善于把握题目的共性与个性。要在共性指导下彰显个性。 d8WrnN6rnSNOV9XDXd8+pbRQn4saAH+qHVZFn2l082z3LA3CG+lTmc4sSSBO+f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