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农业文明的诞生

地球最后一季冰川纪结束于公元前2万年左右。冰川融化后进入海洋,海平面开始上升;公元前14000年,冰川停止融化。到了公元前12700年左右,地球的气温回升到了和现在仅有几度之差。这个温度特别适合动植物生存。地球上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迅速增加,对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的人类先祖来说,食物的来源自然也大大增加。从公元前18000年到公元前10000年,地球上的人口总数从不到50万翻了十几倍。从这时起,人类开始继承了地球,也开始接受地球赠与人类的礼物。

气候变暖是地球给人类的一份馈赠,但是生活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人却并没能享受到同样的幸运。最幸运的人生活在“幸运纬度带”上,也就是欧亚大陆北纬20度到北纬35度,美洲大陆北纬15度到南纬20度之间的地区。从公元前12700年以后,欧亚大陆的东西两边开始出现了各种野生谷物。这些谷物碎粒很大,因此采集时花费1卡的能量,可以在食用时得到50倍的回报。得益于食物的丰富,这时人类群落的规模也开始扩大,逐渐形成文明中心。不久,在幸运纬度上最发达的地区侧翼丘陵区,也就是位于两河流域和约旦河流域的一个拱形丘陵地带,率先出现了人类文明第二次的大跃升。

今天我们可以猜想,这一次文明的跃升也许缘于当时妇女的采集经验。当她们采集果实时想到,如果把野生果实种植在肥沃的土地上,收成会不会更容易预测?考古学家们已经找到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人类在这个时期开始种植植物,又进一步掌握了选择优良品种杂交、施加肥料、除草等等一系列的农业行为。这样生产出来的果实就不再是原始的野生状态,而转变为一种和人互相依存的关系,意味着现代农业的出现。畜牧业的出现也是类似的过程,动物也逐渐被人类驯化。人们对一些野兽首先圈养,然后配种,选择优良品种交配,再对新出生的动物人工喂养,以至于被人类驯养的动物已经不能够独立在野生环境下生存,而必须要和人类相互依存。

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在全球的分布非常不均衡,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完全不同。地理环境在农业文明里的决定性作用由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最先发现。他指出全世界大约有20万种不同的开花植物,只有差不多几千种可以食用,而其中大概几百种可以被人工养殖。人类今天摄入能量的一半来源于谷物,最主要的是小麦、玉米、大米、大麦和高粱,而这些谷物的野生原种在全球分布既不广泛更不均衡。自然界中一共有56种颗粒大、营养丰富、可以食用的野生植物。在西南亚,侧翼丘陵区拥有32种,在东亚、中国附近有6种,中美洲有5种,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有4种,北美4种,澳大利亚和南美各有2种,整个西欧只有1种。如此看来,在侧翼丘陵区最早出现农业的机率要远远超过其他地方。再看畜牧业的条件:世界上超过100磅的哺乳动物有148种,到1900年只有14种被人类驯养,其中有7种原生野生动物在西南亚,东亚有5种,南美只有1种,北美、澳大利亚、撒哈拉沙漠以南1种都没有。今天世界上最重要的5种畜养动物:绵羊、山羊、牛、猪和马,除了马之外,原种都在西南亚。虽然非洲的动物很多,可是绝大多数无法驯养,比如狮子、长颈鹿等等。因此从农业资源的分布来看,侧翼丘陵区是最幸运的地方,其次是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它虽然不如前者,但依然是世界上自然资源第二好的地方。世界上的其他地区则远远不如这两个地区。

事实上整个农业文明的出现和传播都和自然资源关系巨大。大约在公元前9600年,农业就开始在侧翼丘陵区出现了,在中国则出现于公元前7500年。澳大利亚基本上没有农业出现,美洲的农业发展也很滞后。美洲原生的植物叫大刍草(Teosinte),这是玉米的原种,要把大刍草培育成玉米,需要几十代的基因变种才有可能。美洲也没有原生的可以被驯养的动物,所以农业文明在美洲开始的自然条件极其匮乏。另外一个导致美洲农业文明落后的原因是地理隔绝。人类祖先最早在公元前15000年通过大陆桥从欧亚大陆走到美洲大陆,而到了公元前12000年以后,美洲和欧亚大陆就被海洋分隔开来,这以后在欧亚大陆出现的农业文明就没有办法传播到美洲。所以整个美洲发展农业文明的自然条件很差,也无法和其他实现农业文明的地区交流。而同样自然条件很差的西欧,由于到中东的交通相对通畅,所以到了公元前4000年左右,农业已经得以覆盖。在亚洲,农业从公元前7500年开始,从中国起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开,进入今天的东南亚,再到公元前1500年的朝鲜、日本,基本上涵盖整个亚洲。

当农业人口进入到依然以采集、打猎为生产方式的地区,就会形成竞争。农业本身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到这个阶段的社会所能摄取和使用的能量以及组织能力都远远超过1.0文明。两种力量悬殊的文明一经相遇,先进的文明势必要征服落后的文明。文明的传播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先进文明的殖民,另一种是生活在落后文明地区的当地人模仿学习新的生产方式。无论是哪种方式,最终新的文明都会传播到世界各地,人类的生活方式在不同人种中也会逐渐同化。今天欧洲人中差不多每四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的祖先来源于农业文明出现最早的西南亚、中东。虽然在亚洲没有类似的研究,但无论是对亚洲人种的调查,还是直观的观察,我相信祖先是中国人的比例也差不多。

人类的特征虽然在大数里都是一样的,但是在第二次文明跃进的时候,由于自然条件不一样,能否和新的文明交流的机会也不一样,所以发展的速度和状态也有所区别。地理位置一方面决定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禀赋,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它和最先进的文明交流的机会,由此造成了各个地区发展的差异。

今天世界上最发达的文明,都从最幸运的两个中心发展而来,一个是西南亚和中东地区,一个是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东西方的概念也是在那时产生。地理位置从农业文明起变得十分重要。凡是能和其他地区交流的地方,例如侧翼丘陵区、中国和欧洲,它们发展的方式、速度、轨迹都非常相像,文明传播的速度也很接近。比如说最早从种植,到育种,到出现大的村落,对动物的畜养,对生活方式、家庭组织的重新构建,对祖先的崇拜,出现陶器,形成宗教仪式等等,这些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在不同的人群里都很相似。不同的地区虽然出现了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不同的文化,但是从文明本身的发展来看,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先进的文明最终都会以殖民、被模仿、同化的方式传播到所有可及之处。所以到了公元前1500年左右,基本上整个亚洲、中东、非洲北部地中海、欧洲,都已经进入2.0文明阶段。而美洲和澳大利亚因为天生自然资源不足和地理上的隔绝没有能够发展起来,基本上还处在1.0文明阶段。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虽然出现了有限的畜牧业,但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无法开展种植业。

整个农业文明的起源、诞生、发展、传播都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无论是开始的自然条件,还是和其他文明中心交流的难易程度,都决定了当地农业文明发生的时间和发展的程度。非洲位于赤道附近的地理条件促使人类诞生于此,而全球变暖让世界上几乎所有地方都可以发展1.0文明。但是当2.0文明到来的时候,原来有利于1.0文明的地理条件并不必然都是优势,在很多地方甚至变成了劣势。非洲、美洲具有的1.0文明优势,反而成为2.0文明最大的障碍。发展农业条件比较好的地方2.0文明的发展自然比较快,比如中东、西南亚,2000年的领先给了他们巨大的优势,但这并不是一个永久的优势。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都在后来慢慢赶上了领先的中东,可见人在大数里表现出来的情况是一样的,而地理位置决定了发展的条件不同,先后有别。

在塑造整个历史的过程里,人的动物本性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莫里斯把它叫做莫里斯定律(Morris Theorem):“历史,就是懒惰、贪婪、又充满恐惧的人类,在寻求让生活更容易、安全、有效的方式时创造的,而人类对此毫无意识。”但同时人也显示出了强大的学习能力,一旦自然条件开始提供机会,他们很快就把自然资源条件转化成自己生存发展的巨大前进动力。 rllzIz1x5N71e9w6BJBrW3W2Ld6B8URBMce54XFH2a5ivvONrUs4VNykSAphfMq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